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家锡主编;李天淑等编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36417934
  • 页数:329 页
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上篇 诊法 15

第一章 望诊 15

第一节 全身望诊 15

一、望神 15

二、望色泽 19

三、望形体 26

四、望姿态 28

第二节 局部望诊 29

一、望头部 29

二、望颈部 36

十二、肠虚滑泄证 37

三、望皮肤 37

四、望胸部 40

五、望腹部 41

六、望下窍 41

七、望小儿食指络脉 43

八、望指甲 44

第三节 望舌 46

一、舌的形态结构及其 46

与脏腑、经络的 46

关系 46

二、望舌的方法和注意事 48

项 48

三、舌诊的内容 50

四、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观 63

察 63

五、危重舌象的诊察 65

六、舌诊的临床意义 66

第四节 望排出物 67

一、望痰 68

二、望涕 69

三、望涎 69

四、望唾 69

五、望呕吐物 69

第二章 闻诊 71

第一节 听声音 71

一、发声 72

二、语言 73

三、呼吸异常 75

四、咳嗽声 76

五、呕吐、呃逆、嗳气、 77

肠鸣 77

六、太息声 79

七、喷嚏声 79

八、呵欠声 79

一、病体的气味 80

九、鼾声 80

第二节 嗅气味 80

二、病室气味 81

第三章 问诊 82

第一节 问诊的内容 83

一、一般情况 83

二、主诉 84

三、现病史 84

四、既往史 85

五、个人生活史 86

六、家族史 87

第二节 问现在症状 87

一、问寒热 88

二、问汗 92

三、问疼痛 97

四、问饮食与口味 105

五、问睡眠 108

六、问二便 110

七、问经带 115

八、问耳目 119

九、问小儿 122

第四章 切诊 124

第一节 脉诊 124

一、脉象的形成 124

二、脉诊的部位 125

三、脉诊的方法 128

四、正常脉象 130

五、病理脉象 133

六、脉象的分类与鉴别 147

七、诊妇人与小儿脉 150

八、相兼脉与独异脉 151

主病 151

九、脉症顺逆与合参 152

十、脉诊的临床意义 153

第二节 按诊 154

一、按诊的方法 154

二、按诊的临床意义 155

三、按诊的内容 155

中篇 辨证 163

第一章 八纲辨证 163

第一节 表里 165

一、表证 165

二、里证 166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 167

点 167

第二节 寒热 167

一、寒证 168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 169

点 169

二、热证 169

第三节 虚实 170

一、虚证 171

二、实证 172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 173

点 173

第四节 阴阳 173

一、阴证和阳证 174

二、阴虚证和阳虚证 175

三、亡阴证与亡阳证 176

第五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77

一、证候相兼 177

二、证候错杂 180

三、证候真假 183

四、证候转化 187

第一节 六淫辨证 190

第二章 病因辨证 190

一、风淫证候 191

二、寒淫证候 192

三、暑淫证候 192

四、湿淫证候 194

五、燥淫证候 195

六、火淫证候 197

第二节 疫疠辨证 197

一、瘟疫证候 198

二、疫疹证候 198

三、瘟黄证候 199

第三节 七情辨证 199

第四节 饮食、劳伤辨证 200

一、饮食所伤 201

二、劳逸所伤 201

三、房室所伤 201

一、金刃所伤 202

第五节 外伤辨证 202

二、跌仆所伤 203

三、虫兽所伤 203

第三章 气血津液辨证 204

第一节 气病辨证 204

一、气虚证 204

二、气陷证 205

三、气滞证 206

四、气逆证 206

第二节 血病辨证 206

一、血虚证 207

二、血瘀证 207

三、血热证 208

四、血寒证 208

第三节 津液辨证 209

一、津液不足 209

二、水液停聚 210

一、气滞血瘀证 214

第四节 气血同病辨证 214

二、气虚血瘀证 215

三、气血两虚证 215

四、气不摄血证 216

五、气随血脱证 216

第五节 气津同病辨证 217

一、气虚饮停证 217

二、气虚津亏证 217

第六节 津血同病辨证 218

一、津枯血燥证 218

二、津亏血瘀证 219

第四章 脏腑辨证 220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223

一、心气虚、心阳虚和心 224

阳暴脱 224

二、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 226

三、心火亢盛证 227

四、心脉痹阻证 227

五、痰迷心窍证 228

七、小肠实热证 229

六、痰火扰心证 229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230

一、肺气虚证 231

二、肺阴虚证 232

三、风寒束肺证 232

四、寒邪客肺证 233

五、痰浊阻肺证 234

六、水饮停肺证 234

七、风热犯肺证 235

八、肺热壅盛证 235

九、燥邪犯肺证 236

十、大肠湿热证 236

十一、大肠液亏证 237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238

一、脾气虚证 239

三、脾气下陷证 240

二、脾阳虚证 240

四、脾不统血证 241

五、寒湿困脾证 242

六、湿热蕴脾证 243

七、胃阴虚证 244

八、食滞胃脘证 244

九、胃寒(实寒)证 245

十、胃虚寒证 245

十一、胃热证 246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247

一、肝气郁结证 248

二、肝火上炎证 249

三、寒凝肝脉证 249

四、肝血虚证 250

五、肝阴虚证 250

六、肝阳虚证 251

七、肝阳上亢证 251

八、肝风内动证 252

九、肝胆湿热证 254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255

十、胆郁痰扰证 255

一、肾阳虚证 256

二、肾阴虚证 257

三、肾精不足证 258

四、肾气不固证 259

五、肾不纳气证 259

六、膀胱湿热证 260

一、心肺气虚证 261

第六节 脏腑兼证 261

二、心脾两虚证 262

三、心肝血虚证 263

四、心肾阳虚证 263

五、心肾不交证 264

六、脾肺气虚证 264

七、肝火犯肺证 265

八、肺肾阴亏证 266

九、肝肾阴虚证 266

十、脾肾阳虚证 267

十一、肝脾不调证 268

十二、肝胃不和证 268

第五章 经络辨证 270

第一节 十二经脉病证 271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 271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271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 271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272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 272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 272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273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 273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病证 274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274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 274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274

二、任脉病证 275

一、督脉病证 275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证 275

三、冲脉病证 276

四、带脉病证 276

五、阳维脉、阴维脉病证 276

六、阳跷脉、阴跷脉病证 276

第六章 六经辨证 278

第一节 六经病证的分类 279

一、太阳病证 279

二、阳明病证 282

三、少阳病证 284

四、太阴病证 284

五、少阴病证 285

六、厥阴病证 286

第二节 六经病证的传变 287

一、传经 287

二、直中 288

三、合病 288

四、并病 289

第七章 卫气营血辨证 290

第一节 卫气营血证候概念 291

一、卫分证候 291

二、气分证候 291

三、营分证候 292

四、血分证候 293

第二节 卫气营血的传变规 294

律 294

第八章 三焦辨证 296

一、上焦病证 297

第一节 三焦病证的概念 297

二、中焦病证 298

三、下焦病证 300

第二节 三焦病证的传变规 301

律 301

附:体质与辨证 309

下篇 诊断与病历 309

第一章 临床综合诊断 309

第一节 四诊与辨证 309

一、证与病的异同 311

第二节 辨证与辨病 311

二、辨证与辨病的基本思 312

维方法 312

三、辨证与辨病的区别与 317

联系 317

第二章 病历 318

第一节 病历的历史沿革 318

第二节 病历的重要意义 319

第三节 中医病历的写作特点 319

第四节 病历的分类与格式 320

一、病历分类 321

二、完整病历格式 321

第五节 病历的内容 322

一、住院病历 322

二、门诊病历 327

三、关于其他科病历 328

第六节 书写病历的基本要 328

求 32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