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博览 五千年中国文化第1部指南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燕中文主编
- 出 版 社: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805700478
- 页数:1112 页
第十一章 历史 1
第一节 国史概说 1
一国史起源 1
1.史之意义与史官职掌 1
2.古史掌于贵族或王官 3
3.史书之演变 4
4.国史分类及其范围 5
二国史特点 6
1.累世不断之史籍 6
2.专掌记注之史官 6
3.正统思想之树立 6
4.褒善贬恶之书法 8
5.尊王攘夷之观念 9
第二节 各代史实 9
一远古史 9
1.中华民族之起源 9
2.传说中之唐虞政治 10
二上古史 11
1.夏代之政教 11
2.商代之政教 12
3.西周之政治 14
4.古代之封建制度 16
5.春秋之霸业 18
6.战国之七雄 19
7.春秋战国之政治改革 21
8.古代社会概况 22
9.中原文化之广播与疆域之扩张 26
三中古史 28
1.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28
2.秦汉之际 30
3.西汉之政治 31
4.新莽之改制 33
5.东汉之政治 34
6.秦汉之武功 36
7.两汉对外之交通 40
8.秦汉之制度 41
9.佛教与道教 44
10.两汉之学术 44
11.两汉之社会 47
12.三国之鼎立 48
13.晋之统一与内乱 50
14.南北朝之对峙 52
15.魏晋南北朝之制度 53
16.魏晋南北朝之学术与文化 56
17.魏晋南北朝之社会 60
18隋之统一与政治 62
19.唐之开国及其盛世 63
20.隋唐之武功 65
21.唐中叶后之政局 68
22.五代之混乱 71
23.隋唐五代对外之交通 74
24.中外文化之交流 75
25.佛教之分宗与新教之传入 77
26.隋唐之制度·学术文艺 79
27.隋唐之社会 86
28.宋之统一及其初年之政治 88
29.宋代之变法与党争 89
30.宋与辽夏之关系·金之关系 90
31.宋之学术思想及文艺 93
32.宋代之制度与社会 97
33.蒙古之勃兴及元之统一 100
34.元帝国之瓦解 102
35.中西文化之交通 103
36.元之制度与学术及社会 105
四近世史 108
1.明初之政局 108
2.明与北族之关系·海外通好与倭患 110
3.明末之政局 114
4.明清之际 116
5.新航路之发现与欧人之东向拓殖 117
6.西洋科学之东传 119
7.明代之制度 121
8.明代之学术·宗教及社会 123
9.清初之内政·武功 126
10.清初之外交 132
11.中英鸦片战争 133
12.太平天国与捻党 136
13.英法联军之役 142
14.晚清之政局 142
15.西北西南之事变与对外交涉 143
16.瑷珲条约与中俄交涉 145
17.中法战争及西南藩属之丧失 148
18.中日战争 149
19.中俄密约与沿海港湾之租借 151
20.维新运动与戊戌政变 152
21.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 153
22.清末之宪政运动 155
23.清代之制度 157
24.清代之学术宗教与社会 160
第三节 历史著作 164
一正史类 165
1.史记 165
2.汉书 165
3.后汉书 166
4.三国志 166
5.晋书 167
6.宋书 167
7.南齐书 167
8.梁书 168
9.陈书 168
10.魏书 169
11.北齐书 169
12.周书 169
13.南史 170
14.北史 170
15.隋书 170
16.旧唐书 171
17.新唐书 171
18.旧五代史 172
19.新五代史 172
20.宋史 172
21.辽史 173
22.金史 173
23.元史 174
24.明史 174
25.清史稿 175
二编年类 175
1.大事记 176
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76
3.两朝纲目备要 177
4.御定通鉴纲目 177
5.资治通鉴 177
6.通鉴外纪 178
7.纲目续麟 178
8.汉记 179
9.后汉记 179
10.续资治通鉴长编 179
11.纲目分注补遗 180
12.大事记续编 180
13.通鉴前编 181
三纪事本末类 181
1.通鉴纪事本末 182
2.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 182
3.宋史纪事本末 183
4.元史纪事本末 183
5.明史纪事本末 184
6.绥寇纪略 184
7.左传纪事本末 185
8.绎史 185
四别史类 186
1.逸周书 186
2.东观汉纪 187
3.建康实录 187
4.通志 188
5.路史 188
6.契丹国志 189
7.大金国志 189
8.钦定历代纪事年表 189
9.历代史表 190
五杂史类 190
1.国语 191
2.战国策校注 191
3.贞观政要 192
4.渚宫旧事 192
5.北狩见闻录 192
6.大金吊伐录 193
7.汝南遗事 193
8.平宋录 193
9.钦定蒙古源流 194
六诏令奏议类 195
1.唐大诏令集 195
2.两汉诏令 195
3.包孝肃奏议 196
4.尽言集 196
5.谠论集 196
6.王端毅公奏议 197
7.马端肃奏议 197
8.关中奏议 198
9.杨文忠公三录 198
10.两河经略 198
11.请臣奏议 199
12.历代名臣奏议 200
13.钦定明臣奏议 200
七传记类 201
1.孔子编年 201
2.杜工部年谱 201
3.高士传 201
4.伊雒渊源录 202
5.京口耆旧传 202
6.唐才子传 203
7.浦阳人物记 203
8.百越先贤志 203
9.明儒学案 204
10.中州人物考 204
11.东林列传 205
12.儒林宗派 205
13.古列女传 206
14.朱子年谱 206
八载记类 207
1.吴越春秋 207
2.越绝书 208
3.华阳国志 208
4.十六国春秋 208
5.蛮书 209
6.江南别录 209
7.江表志 209
8.南唐书 210
9.安南志略 210
10.十国春秋 211
11.朝鲜史略 211
九职官类 211
1.唐六典 212
2.麟台故事 212
3.翰林记 212
4.钦定历代职官表 213
5.官箴 213
十政书类 213
1.通典 214
2.唐会要 214
3.五代会要 215
4.西汉会要 215
5.东汉会要 215
6.钦定大清会典 216
7.明会典 216
8.文献通考 217
9.历代建元考 217
10.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218
11.钦定续文献通考 218
12.钦定皇明通典 219
13.钦定续通典 219
14.钦定皇朝通志 220
15.汉官旧仪 220
16.大唐开元礼 220
17.谥法 221
18.钦定康济录 221
19.唐律疏义 221
20.大清律例 222
十一史评类 222
1.史通 223
2.唐鉴 223
3.六朝通鉴博议 224
4.唐史论断 224
5.涉史随笔 224
6.历史名贤确论 225
7.三国杂事 225
8.通鉴问疑 226
第四节 历史名家 226
一周代 226
左丘明 226
二汉代 227
1.司马迁 227
2.班固 228
三三国 229
韦昭 229
四晋代 229
陈寿 229
五南北朝 230
1.裴松之 230
2.范晔 230
3.裴駰 231
4.沈约 231
5.魏收 232
六唐代 232
1.姚思廉 232
2.长孙无忌 233
3.魏徵 233
4.李延寿 234
5.刘知几 234
6.司马贞 235
7.杜佑 235
七五代 236
刘昀 236
八宋代 236
1.宋祁 236
2.欧阳修 237
3.司马光 237
4.郑樵 238
5.晁公武 238
6.陈振孙 239
九元代 239
1.马端临 239
2.胡三省 240
十清代 240
1.全祖望 240
2.章学诚 241
3.吴荣光 242
第十二章 天文 243
第一节 中国天文学起源论 243
一由西欧传入说 243
二独自发明说 244
三中西天文学乃各自发展不相因袭 247
第二节 中国天文学之特点 249
一天文家与历家之分流并峙 249
二官方之特性 251
第三节 天地开辟论 255
一神话与传说 256
二其他 257
第四节 古代之宇宙观 260
一盖天说 262
1.周髀中之北极璿玑 264
2.周髀之法物 264
3.周髀之几何知识 265
4.周髀之其他观测 266
5.周髀之“日高”与“天离地” 267
6.周髀之“日径” 274
7.周髀之天地平视图象 274
8.周髀之天地立体图象 277
9.盖天说分期之讨论 279
10.周髀之“日光之照”与“人所望见” 280
11.盖天家对于地理物候之推论 281
二浑天说 281
1.灵宪 282
2.浑仪 290
三盖浑二说之源流与纷争 301
四宣夜说及其他 309
第五节 星座 311
一、星座 311
第六节 天文仪器之发展 318
一、璇玑玉衡 319
二、圭表 320
三、漏刻 325
四、浑天仪以及其他重要之仪器 332
五、浑天象 335
第七节 占验论 339
第八节 正史天文志述要 348
一、史记天官书 350
二、汉书天文志 351
三、后汉书天文志 353
四、晋书天文志 354
五、宋书天文志 355
六、南齐书天文志 356
七、魏书天文志 357
八、隋书天文志 358
九、旧唐书天文志 362
十、新唐书天文志 363
十一、旧五代史天文志 364
十二、新五代史司天考第二 364
十三、宋史天文志 367
十四、金史天文志 369
十五、元史天文志 369
十六、新元史天文志 370
十七、明史天文志 371
十八、清史稿天文志 373
第十三章 历法 375
第一节 中国历法之特性 375
一、阴阳合历 376
二、干支纪日 376
第二节 历法沿革史 381
一、先秦 383
二、秦 383
三、汉 383
四、三国 384
五、晋 386
六、南北朝 387
七、隋 390
八、唐 392
九、五代 394
十、宋 395
十一、辽 399
十二、金 399
十三、元 399
十四、明 400
十五、清 402
第三节 古今历法述要(上) 404
一、古六历述要 404
1.六历之法数 405
2.六历之上元积年 406
3.六历测定之时 411
4.六历入部年表 413
二、汉历述要 416
1.太初历 417
2.历术甲子篇 419
3.三统历 421
4.四分历 433
第四节 古今历法述要(中) 435
一、三国历述要 435
1.乾象历 436
2.黄初历 439
3.景初历 440
二、晋历述要 443
1.泰始历 443
2.刘智历 443
3.乾度历 444
4.杜预长历 444
5.虞喜岁差 445
6.永和历 446
7.三纪历 446
8.元始历 448
三、南北朝历述要 449
1.元嘉历 449
2.大明历 453
3.大同历 455
4.正光历 455
5.兴和历 457
6.九宫行碁历 457
7.灵宪历 458
8.天保历 458
9.甲寅历 459
10.孝孙历 459
11.孟宾历 459
12.天和历 460
13.大象历 460
四、隋历述要 461
1.开皇历 461
2.皇极历 462
3.大业历 464
五、唐历述要 465
1、戊寅历 465
2、麟德历 467
3、光宅历 469
4、神龙历 470
5、大衍历 471
6、九执历 473
7、至德历 476
8、五纪历 477
9、正元历 478
10、符天历 479
11、观象历 479
12、宣明历 479
13、崇元历 481
六五代历述要 482
1、钦天历 482
2、调元历 483
第五节 古今历法述要(下) 484
一宋历述要 484
1、应天、乾元、仪天历 485
2、至道历 487
3、乾兴历 487
4、崇天历 488
5、明天历 489
6、观天、纪元、统元历 491
7、乾道、淳熙、会元历 493
8、统天、开禧、成天历 495
9、奉元历 499
10、占天历 500
11、五星再聚历 500
12、淳祜历 500
13、会天历 501
二辽金历述要 502
1、大明历 502
2、乙未历 503
3、知微历 503
三元历述要 504
1、庚午历 504
2、授时历 505
四明历述要 510
1、回回历 511
2、大统历 515
3、圣寿万年历 517
4、黄钟历 518
5、新法历 519
6、晓庵历 520
五清历述要 521
1、时宪历 521
2、天历 525
第六节 天学名家传 528
一汉代天学家 529
1、张苍 529
2、司马迁 530
3、邓平、唐都、落下闳 530
4、刘向、刘歆 531
5、编、李梵 532
6、张衡 532
7、蔡邕 534
8、刘洪 535
二三国天学家 536
1、韩翊 536
2、杨伟 536
3、陆绩 537
4、王蕃 537
三晋代天学家 538
1、杜预 538
2、刘智 539
3、李修、卜显 539
4、虞喜 539
5、王翔之 540
6、姜岌 540
7、赵? 541
四南北朝天学家 541
1、何承天 541
2、祖冲之、祖暅之 543
3、虞? 545
4、崔浩 545
5、公孙崇 545
6、李业兴、张龙祥 546
7、信都芳 546
8、宋景业 547
9、董峻、郑元伟 547
10、张孟宾 547
11、刘孝孙 547
12、甄鸾鸴 548
13、马显 548
五隋代天学家 549
1、张宾 549
2、刘焯 549
3、张胄玄 550
六唐五代天学家 550
1、傅仁均、崔善为 550
2、李淳风 551
3、瞿昙罗 552
4、南宫说 552
5、瞿昙悉达 552
6、一行 553
7、梁令瓒 553
8、韩颖 554
9、郭献之 554
10、徐承嗣 554
11、徐昂 554
12、边冈 555
13、曹士为 555
七五代天学家 555
1、马重绩 555
2、王朴 555
八宋代天学家 556
1、王处讷 556
2、吴昭素 556
3、史序 557
4、张奎 557
5、楚衍、宋行古 557
6、周琮 557
7、沈括 558
8、卫朴 559
9、刘义叟 559
10、苏颂 559
11、皇居卿 560
12、姚舜辅 560
13.陈得一 560
14.刘孝荣 561
15.石万 561
16.杨忠辅 561
17.鲍澣之 562
18.李德卿 562
19.谭玉 562
20.陈鼎 562
21.郑光荐 563
九金代天学家 563
1.杨级 563
2.赵知微 563
3.耶律履 563
十元代天学家 564
1.耶律楚材 564
2.札马鲁丁 564
3.郭守敬 564
十一明代天学家 566
1.刘基 566
2.吴伯宗、李翀 566
3.元统 566
4.朱载堉 567
5.李之藻 568
6.徐光启 569
7.李天经 569
十二清代天学家 570
1.玉锡阐 570
2.梅文鼎 571
3.江永 573
4.戴震 574
5.钱大昕 574
6.李锐 575
第七节 正史律历志述要 577
一、史记律书历书 577
二、汉书律历志 580
三、后汉书律历志 581
四、晋书律历志 582
五、宋书律历志 583
六、魏书律历志 585
七、隋书律历志 585
八、旧唐书历志 586
九、新唐书历志 586
十、旧五代史历志 588
十一、新五代史司天考第一 588
十二、宋史律历志 590
十三、辽史历象志 591
十四、金史历志 592
十五、元史历志 592
十六、新元史历志 593
十七、明史历志 594
十八、清史稿时宪志 595
第八节 回顾与展望 596
一、世界天文学之进展 597
二、中国天文学发展之歧路 598
三、中国天文学之主要成就及其在世界 599
天文学史上之地位 599
第十四章 数学 601
第一节 中国数学之起源 601
第二节 先秦数学 601
一、先秦数学概说 601
二、先秦数学发明 602
三、周人数学教育 616
第三节 汉魏数学 618
一、汉魏数学概说 618
二、汉魏数学书 619
1.周髀算经 619
(1)周髀撰述时代 619
(2)周髀算经之内容 621
2.赵爽周髀注 622
(1)作者及其时代 622
(2)内容述要 623
3.九章算数 624
(1)作者及其时代 624
(2)内容概述 624
(3)研究与流传 625
4.刘徽九章算术注 625
(1)作者及其时代 626
(2)内容述要 626
5.海岛算经 627
(1)来源与流传 627
(2)内容概述 627
三、汉魏数学发明 628
1.勾股定理 628
2.分数计算 630
3.圆周率 632
4.极限概念 634
5.联立一次方程式 635
6.正负数概念及其加减法 636
7.筹算开方 638
8.几何 642
(1)面积 642
(2)体积 642
9.坐标几何 649
10.重差术 649
第四节 两晋南北朝数学 652
一、两晋南北朝数学概说 652
二、两晋南北朝数学书 654
1.孙子算经 654
(1)作者及其时代 654
(2)内容述要 655
2.五曹算经 656
(1)作者及其时代 656
(2)内容述要 656
3.夏候阳算经 657
(1)作者及其时代 657
(2)内容述要 657
4.张邱建算经 658
(1)作者及其时代 658
(2)内容述要 658
5.缀术 659
(1)作者及其时代 659
(2)内容述要 660
6.数述记遗 662
(1)作者考证 662
(2)内容述要 662
三两晋南北朝数学发明 663
1.圆周率 663
2.球体计算 665
3.等差级数 668
4.不定解析 669
5.筹算 671
(1)筹制 671
(2)筹位 671
(3)筹算乘除 672
(4)筹算开方 674
(5)筹算三次方程式 680
(6)小数 681
(7)十进位法 681
(8)珠算 683
第五节 隋唐数学 685
一隋唐数学概说 685
二隋唐数学制度 688
三隋唐数学书 691
1.算经十书之整理与注释 691
2.缉古算经 693
(1)作者及其时代 693
(2)内容述要 694
四隋唐数学发明 694
1.内插法 694
2.大写数字 696
3.小数纪法 700
4.三次方程式 701
五隋唐数学教育 703
六隋唐数学之中外交流 704
1.圆弧量法 705
2.正弦函数表 705
3.印度数码 705
第六节 宋元数学 706
一宋元数学概说 706
二宋代数学制度 709
三宋刊算经十书 712
四宋元数学发明 713
1.方程论 713
(1)贾宪之立成释锁法、增乘开立方法 713
(2)刘益之开平方与带从开平方 715
(3)秦九韶之高次方程之数值解法 718
2.天元术 723
(1)天元术之产生及其发展 723
(2)天元筹式表示法 726
(3)朱世杰之天元四元术 728
3.级数论 731
(1)沈括隙积术 731
(2)杨辉之比类问题 732
(3)郭守敬等人授时历中之平、立、 732
定三差术 732
(4)朱世杰之垛积招差 738
4.其他方面之成就 742
(1)大衍求一术 742
(2)割圆术 750
(3)纵横图 755
(4)易经象数 766
五宋元数学之中外交流 768
1.外来数学知识之输入 768
(1)伊斯兰教国家天文算学书 768
(2)阿拉伯数码 769
(3)土盘算法 770
2.中国数学知识之传出 771
(1)西方伊斯兰教国家 771
(2)东方朝鲜与日本 771
第七节 明清数学 772
一明清数学概说 772
二清代数学制度 773
1.清初数学制度 773
2.教会学校与数学教育 775
3.清末数学制度 776
4.清代数学教科书 778
三算经十书之流传 780
四明清数学发明 782
1.珠算之成就 782
(1)珠算起源 782
(2)算盘构造 784
(3)珠算加减法 786
(4)珠算乘除法 788
2.写算术 794
3.方程论 797
4.级数论 801
(1)陈世仁尖锥法 801
(2)李善兰垛积比类 803
5.三角函数展开式 808
(1)明安图割圆密率捷法 809
(2)董祜诚割圆比例图解 814
(3)项名达象数一原 815
(4)戴煦之发明 816
6.其他方面之成就 816
(1)张潮纵横图 816
(2)大衍求一术 820
(3)李善兰尖锥术 821
五明清数学之中外交流 823
1.西方历算知识之输入 823
(1)清初学者研治西算 823
(2)明末清初改历概况 826
(3)各历书中之西算知识 828
①.平面三角法与球面三角法 828
②.对数 830
③.比例规、西洋筹算与计算尺 833
(4)几何原本与同文算指之编译 836
①.徐光启与几何原本 836
②.李之藻与同文算指 838
(5)梅文鼎与其算学 841
(6)清圣祖研治西算 842
(7)西方算书之翻译 845
①.李善兰之译书 845
②.华蘅芳之译书 846
2.中国数学知识之传出 847
第八节 中国数学家与数学书 848
一数学家名录 849
二重要数学家小传 873
1.齐祖冲之 873
2.梁祖暅之 874
3.周甄鸾 875
4.唐王孝通 875
5.唐李淳风 876
6.宋秦九韶 876
7.宋杨辉 877
8.元李治 878
9.元郭守敬 879
10.元朱世杰 879
11.明吴敬 880
12.明程大位 880
13.明柯尚迁 881
14.明顾应祥 882
15.明周述学 882
16.明李之藻 882
17.明徐光启 883
18.明李天经 883
19.清王锡阐 884
20.清梅文鼎 884
21.清梅瑴成 885
22.清戴震 886
23.清李潢 886
24.清孔广森 887
25.清张敦仁 887
26.清焦循 887
27.清汪莱 888
28.清李锐 888
29.清陈杰 889
30.清沈钦裴 889
31.清骆腾凤 890
32.清罗士琳 890
33.清项名达 891
34.清董祜诚 891
35.清徐有壬 892
36.清戴煦 892
37.清李善兰 892
38.清华蘅芳 893
第十五章 术数 895
第一节 术数略说 895
一、术数之定义 895
二、术数之兴起 895
1.阴阳 896
2.星宿 896
(1)七星、五星与人事 896
(2)二十八宿与分野 897
3.地理 898
(1)水 898
(2)土 899
(3)气 900
(4)风 900
4.机祥 901
(1)五行 902
(2)五事 904
(3)日月食 905
5.占卜 905
(1)殷商占卜——甲骨 905
(2)周代之占卜——龟、筮、筵?、占星 906
(3)后世常用占卜法 908
第二节 术数源流 910
一、汉书艺文志 911
1.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 911
2.历谱十八家,六百六卷 912
3.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 913
4.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 914
5.杂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 914
6.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 915
二、隋书经籍志 915
三、旧唐书经籍志 924
四、新唐书艺文志 926
五、宋史艺文志 930
1.五行类 930
2.蓍龟类 947
六、明史艺文志 948
七、四库全书 950
八、续四库全书 954
九、清史稿艺文志 955
1.数学之属 955
2.占候之属 955
3.相宅相墓之属 956
4.占卜之属 956
5.相书命书之属 957
6.阴阳五行之属 957
7.杂技之属 958
第三节术数名家 958
一、先秦时代 958
1.伍员 958
2.郭偃 958
3.史苏 958
4.姑布子卿 959
5.唐举 959
6.樗里子 959
二、两汉三国时期 959
1.司马季主 959
2.许负 960
3.梁丘贺 960
4.费直 961
5.张禹 961
6.严遵 961
7.嵩真 962
8.许杨 962
9.吴泰 963
10.曹元理 963
11.许曼 963
12.任文公 963
13.谢夷吾 963
14.杨由 964
15.李南 964
16.李郃 964
17.殷翳 964
18.廖扶 964
19.樊英 964
20.唐檀 965
21.公沙穆 965
22.费长房 965
23.刘根 965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965
1.朱建平 965
2.管辂 966
3.刘悖 966
4.赵达 966
5.王嘉 967
6.戴洋 967
7.台产 967
8.鸠摩罗什 968
9.郭磨 968
10.黄泓 968
11.鲍靓 968
12.陈训 969
13.韩友 969
14.严卿 969
15.卜珝 969
16.庾嘉德 970
17.隗炤 970
18.步熊 970
19.杜不愆 970
20.淳于智 970
21.费孝先 970
22.吴猛 971
23.麻襦 971
24.郭璞 971
25.佛图澄 971
26.萧吉 971
27.魏宁 972
28.许? 972
29.李顺兴 972
30.皇甫玉 972
31.解法选 972
32.来和 973
33.綦母怀文 973
34.颜恶头 973
35.李业兴 973
36.麴绍 974
37.吴遵世 974
38.赵辅和 974
39.刘灵助 975
40.耿玄 975
41.王春 975
42.沙门灵还 975
43.王早 976
44.僧化 976
45.徐路 976
46.张深 976
47.晃崇 976
48.檀特师 977
49.许遵 977
50.阳子术 977
51.张子信 977
52.陆法和 977
53.蒋昇 978
54.韦叟 978
55.颜敬 978
56.蔡铁 979
四、隋唐时期 979
1.耿询 979
2.临孝恭 979
3.庾季才 980
4.庾质 980
5.卢太翼 980
6.舒绰 981
7.杨伯丑 981
8.韦鼎 981
9.桑道茂 982
10.卢山人 982
11.司马头陀 982
12.浮屠泓 982
13.杨筠松 983
14.丘延翰 983
15.濮都监 983
16.沈七 983
17.韩凝礼 983
18.暨生 984
19.钱知微 984
20.王生 984
21.杜生 984
22.朱邯 984
23.王栖霞 985
24.胡卢生 985
25.娄千宝 985
26.袁天纲 985
27.张憬藏 985
28.金梁凤 985
29.陈昭 985
30.夏荣 986
31.骆山人 986
32.龙复本 986
33.丁重 986
34.颜规 986
35.马重绩 986
36.胡恬 986
37.朱景瓖 987
38.周元豹 987
五宋元时期 988
1.魏汉津 988
2.廖应淮 988
3.王白 988
4.窦俨 988
5.僧志言 989
6.王老志 989
7.王生 989
8.耿听声 989
9.蔡元定 989
10.吴景鸾 990
11.刘潜 990
12.傅伯通 990
13.邹宽 991
14.徐仁旺 991
15.王伋 991
16.胡舜申 991
17.孙晤 992
18.达僧 992
19.铎长老 992
20.费孝先 992
21.徐复 992
22.叶简 993
23.俞直 993
24.卢鸿 993
25.夏巨源 993
26.范畴 994
27.白羊先生 994
28.叶子仁 994
29.徐仲坚 994
30.邢敦 995
31.麻衣道者 995
32.僧妙应 995
33.刘虚白 996
34.布袍道者 996
35.妙应方 996
36.王讷 996
37.马处谦 996
38.程惟象 996
39.张衍 997
40.刘童子 997
41.邹元佐 997
42.何生 997
43.戴生 997
44.孙黯 998
45.董元善 998
46.耶律乙不哥 998
47.王白 998
48.魏璘 998
49.李懋 998
50.胡德新 999
51.马贵中 999
52.武亢 999
53.武祯 999
54.李俊民 1000
55.梁铙 1000
56.祝泌 1000
57.陈梅湖 1000
58.闵观 1000
59.吴豹 1001
60.傅立 1001
61.史春谷 1001
62.蔡福缘 1001
63.操贵持 1001
64.杨守业 1001
65.刘侃 1002
66.张梦庚 1002
67.西渚子 1002
68.路生 1002
69.张康 1002
70.龙广寒(附张万回) 1003
71.吴钟山 1003
72.俞竹心 1003
73.李国用 1003
74.蔡槐 1004
六明清时期 1004
1.曹仪庭 1004
2.屈亨 1004
3.曾义山 1004
4.黎福荣 1004
5.邓权 1005
6.翟祥 1005
7.倪光 1005
8.章星文 1005
9.邢有都 1005
10.周述学 1005
11.王奇 1006
12、吕申 1006
13、王若水 1006
14、张宗 1006
15、幕讲僧 1006
16、非幻和尚 1007
17、周仲高 1007
18、刘用寅 1007
19、渠仲宁 1007
20、杨宗敏 1007
21、廖均卿 1007
22、游朝宗 1008
23、许国泰 1008
24、裴士杰 1008
25、徐拱 1008
26、卜梦龙 1008
27、杨院使者 1008
28、吴仲宽 1008
29、骆用卿 1008
30、曾易明 1009
31、谷宗纲 1009
32、陈后 1009
33、徐善继 1009
34、汪朝邦 1009
35、江仲京 1009
36、江本立 1009
37、奚月川 1009
38、周诏 1010
39、李邦祥 1010
40、李景溪 1010
41、洪善祖 1010
42、徐懋荣 1010
43、毕宗义 1010
44、李羲人 1010
45、陈鲲 1011
46、从任 1011
47、毛昇 1011
48、陈世胄 1011
49、味元子 1011
50、高凤 1011
51、徐体乾 1011
52、霍昂 1011
53、江晓 1012
54、邢元恺 1012
55、皇甫焯 1012
56、楚芝兰 1012
57、汪龙 1012
58、赵良 1012
59、柳华岳 1012
60、李星井 1012
61、程良玉 1013
62、程山人 1013
63、冯渊 1013
64、陈君佐 1013
65、毛童 1013
66、王坡 1013
67、胡宏 1013
68、仝寅 1013
69、胡奫 1013
70、沈晟 1014
71、刘日新 1014
72、郭景夏 1014
73、季董 1014
74、郑希诚 1014
75、陈岊山 1014
76、詹永达 1014
77、万祺 1014
78、张神峰 1015
79、高平川 1015
80、胡日章 1015
81、刘兴汉 1015
82、袁珙 1015
83、张仑 1016
84、白鸥 1016
85、僧三休 1016
86、王泰 1016
87、孙绍先 1016
88、刘禄 1016
89、张永祚 1017
90、蒋平阶 1017
91、章攀桂 1017
92、戴尚文 1017
第四节 术数要籍 1018
一、推衍气数世运 1018
二、占候明变 1030
三、相宅相墓 1036
四、占卦卜课 1043
五、算命看相 1050
六、诹吉占梦 1056
第五节 术数之要义 1056
一、推衍气数世运 1056
1、太玄推衍气数 1057
2、潜虚论气命 1058
(1)气图 1058
(2)体图 1059
(3)性图 1060
(4)名图 1061
(5)行图、变图、解图 1061
(6)命图 1062
3、邵雍推运治乱 1063
二、占候明变 1063
1、符命 1063
2、灾异 1064
3.星占学 1065
(1)大衍数命理 1065
(2)密宗星学 1067
(3)南派紫微 1068
(4)北派紫微 1070
三相宅相墓 1071
1.相宅 1071
(1)七政九曜 1071
(2)宫星生克 1071
(3)阳宅纳气 1072
(4)阳宅相形 1072
(5)论宅外形 1072
(6)论福元 1072
(7)论大游年 1072
(8)论穿宫九星 1072
(9)论元空装卦 1073
(10)论开门修造门 1073
(11)论宅内形 1073
(12)论选择 1074
(13)论符镇 1074
2.相墓 1074
(1)相地入门 1074
(2)阴宅关链 1074
①蛮头天星 1075
②正针缝针 1075
③诸家五行 1075
(3)论生气 1075
(4)论颠倒 1075
(5)论浅深 1075
(6)论明堂 1075
(7)论官鬼禽曜 1076
(8)论十恶大忌 1076
(9)论龙 1076
(10)论穴 1076
(11)论砂 1076
(12)论水 1076
(13)论向 1076
四、占卦卜课 1077
1.占卜之基本 1077
(1)八卦 1077
(2)五行相生相克 1077
(3)六十四卦名 1077
(4)十二地支 1078
(5)十天干 1078
(6)蓍筮 1078
2.占卦卜课法 1078
(1)易占 1079
(2)易筮法 1079
(3)龟卜 1079
(4)六壬占 1080
(5)灵棋经占法 1080
(6)文王课 1081
(7)签占 1081
(8)其他 1081
①鸡卜及鸡卵卜 1081
②虎卜及狼卜 1082
③扶箕 1082
④茅卜 1082
⑤祝灶及镜听 1083
⑥羊卜 1083
⑦卜岁 1083
⑧和鹄卦 1083
五、算命看相 1084
1.算命 1084
(1)算命之基本 1084
①无极 1084
②太极 1084
③阴阳 1085
④三刑 1085
⑤六害 1085
⑥六冲 1085
⑦十二建 1085
⑧二十四节气 1085
⑨五行用事 1085
(2)算命法 1086
①算八字 1086
②四柱命学 1086
③神煞 1088
④其他 1089
2.看相 1089
(1)总论 1089
①十三部位 1090
②十二宫 1091
③学堂论 1091
④人身论 1093
⑤人面论 1093
⑥四肢论 1093
⑦骨肉论 1093
⑧形论 1094
⑨气色论 1094
⑩神论 1094
⑾骨论 1094
⑿肉论 1095
⒀声论 1095
⒁行论 1095
⒂坐论 1095
⒃卧论 1095
⒄食论 1096
(2)分论 1096
①相头并发 1096
②相面 1097
③相额 1097
④相眉 1097
⑤相目 1098
⑥相鼻 1098
⑦相人中 1098
⑧相耳 1099
⑨相口 1099
⑩相唇 1099
⑾相齿 1099
⑿相舌 1099
⒀相髭髯 1099
⒁相颈项 1100
⒂相背 1100
⒃相腰 1101
⒄相手 1101
六、诹吉占梦 1101
1.诹吉 1101
(1)择日时方法 1101
①直日吉神 1101
②直日凶神 1102
③天运星煞直日之图 1102
④天运星煞直时傍图 1102
(2)每日行宜表 1102
(3)诸行事之吉日 1102
①蒞政类 1102
②元门类 1103
③祀典类 1104
④冠婚类 1104
⑤胎养类 1104
⑥学业类 1104
⑦宫室类 1104
⑧器用类 1104
⑨出行类 1104
⑩舟楫类 1104
⑾种植类 1104
⑿货财类 1105
⒀饮?类 1105
⒁医药类 1105
⒂征猎类 1105
⒃丧葬类 1105
⒄蚕丝六畜类 1105
2.占梦 1105
(1)占梦总论 1105
①阴阳成梦 1105
②虚实成梦 1106
③修德禳梦 1106
④虚静成梦 1106
⑤魂安无梦 1106
(2)集古梦兆举例 1106
①梦赐良弼 1106
②梦赐兰花 1106
③梦争太阳 1107
④梦得失禾 1107
⑤梦笔点额 1107
⑥梦长庚入怀 1107
⑦梦笔生花 1107
⑧梦奔二山 1107
⑨梦飞燕入怀 1107
⑩梦彩云化凤 1107
3.解梦 1108
①俗传周公解梦诗 1108
②俗传周公解梦吉凶书举例 1108
编后语 1109
全三册总目录 1111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任永进,贺志涛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南》苏玉主编 2017
- 《白纻舞及其歌辞的文化解读》王俊,曹化根著 2019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丛书 学术卷 2》龚海燕译 2019
- 《新世纪的文化思考》方克立著 2019
-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研究》张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