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兰州市志  第2卷  自然地理志
兰州市志  第2卷  自然地理志

兰州市志 第2卷 自然地理志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兰州市自然地理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 出 版 社: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11014395
  • 页数:481 页
图书介绍:
《兰州市志 第2卷 自然地理志》目录

概述 1

大事辑要 7

第一篇 区域地质 32

第一章 地层 32

第一节 前古生界 36

一、前长城系——马啣山群 37

二、长城系——皋兰群和兴隆山群 38

三、蓟县系——花石山群 41

四、震旦系——杏儿沟群 41

第二节 古生界 42

二、奥陶系 43

一、寒武系 43

三、志留系 44

四、泥盆系 45

五、石炭系 45

六、二叠系 47

第三节 中生界 48

一、三叠系 48

二、侏罗系 49

三、白垩系 50

第四节 新生界 51

一、第三系 51

二、第四系 53

一、前古生代侵入岩岩体 56

第一节 侵入活动与侵入岩 56

第二章 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56

二、早古生代侵入岩岩体 57

第二节 火山活动与火山岩 60

一、前寒武纪火山活动与火山岩 60

二、早古生代火山活动与火山岩 61

三、晚古生代及以后的火山活动 62

第三节 脉岩 62

一、伟晶岩 62

二、石英脉 62

三、细晶岩 62

五、其它 63

四、云煌岩 63

第三章 区域构造 64

第一节 褶皱构造 65

一、前加里东期 65

二、加里东期 67

三、燕山期 67

四、喜马拉雅期 69

第二节 断裂构造 69

一、前加里东期 70

二、加里东期 70

三、印支期 74

四、燕山期 74

五、喜马拉雅期 76

第一节 前中元古代 79

第四章 区域地质发展史 79

第二节 中、晚元古代 80

第三节 早古生代 80

第四节 晚古生代 82

第五节 中生代 83

第六节 新生代 83

第二篇 地貌 86

第一章 石质山地 86

第一节 西部石质山地 86

第二节 西北部石质山地 88

第三节 北部石质山地 89

一、关山——七道梁 90

第四节 南部石质山地 90

二、兴隆山 92

三、马啣山 93

第五节 中部弧形石质山地 94

第六节 中、南部土石山地 95

第七节 俞家湾穹窿山地 96

第二章 黄土丘陵 98

第一节 大通河西岸黄土山梁区 98

第二节 庄浪河西部黄土山梁区 98

一、红岭——大岭黄土梁 99

二、盘道岭黄土梁 99

三、墩岭湾——包家尖岭黄土梁 100

四、高岭——金宝岭黄土梁 101

一、庄浪河东部黄土梁峁丘陵区 102

第三节 黄河以北黄土梁峁丘陵区 102

二、皋兰县中部黄土梁峁丘陵区 104

第四节 榆中北山黄土山梁区 106

一、北部黄土山梁沟谷区 107

二、东北垲坪——若笠——曹岘黄土山梁区 109

三、东部黄土山梁区 109

四、东南中连川——武家窑——韦营黄土山梁区 109

五、南部黄土山梁沟谷区 110

六、西部黄土山梁沟谷区 111

第五节 兴隆山——七道梁北麓黄土梁川区 111

第六节 秦王川、榆中断陷盆地 112

一、秦王川断陷盆地 112

二、榆中断陷盆地 113

第三章 河流谷地 117

第一节 黄河谷地 117

一、兰州段的峡谷 117

二、兰州段的盆地 120

三、兰州河谷盆地两岸的名山 125

第二节 庄浪河谷地 126

一、富强堡峡谷段 127

二、永登宽河谷段 127

三、野狐城——苦水河谷段 128

四、周家庄——河口峡谷段 128

第三节 湟水谷地 129

一、上游段 130

第四节 苑川河谷地 130

三、中下游段 131

二、中游段 131

第五节 大通河谷地 132

一、连城以上峡谷段 132

二、连城——窑街段 132

三、享堂峡 133

第三篇 气候 136

第一章 气候概况与成因 136

第一节 气候概况 136

第二节 干旱气候成因 137

第一节 太阳辐射与日照 139

一、太阳辐射 139

第二章 气候特征 139

二、日照 140

第二节 气温 143

一、气温地区分布 143

二、气温年变化 143

三、气温日变化 145

四、积温 145

五、气温极值 147

第三节 地温与冻土 148

一、地面温度 148

二、地中温度 148

三、土壤冻结与解冻 148

一、降水量的地区分布 151

第四节 降水 151

二、降水量的时序变化 153

三、降水日数 155

四、降水强度 157

五、降雪与积雪 157

第五节 湿度与蒸发 158

一、相对湿度 158

二、蒸发 160

第六节 风 160

一、最多风向和平均风速 160

二、风向、风速的年变化 160

三、风向、风速的日变化 160

四、大风和沙尘暴 161

第七节 大气污染 166

一、影响大气污染的自然地理环境 166

二、兰州河谷大气污染状况 166

第三章 气候区划与物候 168

第一节 兰州农业气候分区 168

第二节 四季与物候 170

一、四季 170

二、物候 170

第三节 谚语 172

一、气象谚语 173

二、农事谚语 176

第一节 黄河兰州段水系 180

第四篇 水文 180

第一章 黄河 180

第二节 水位 185

第三节 径流 188

一、径流来源 188

二、径流的时序变化 189

第四节 洪水 191

一、洪水来源 191

二、洪水的变化 192

三、洪水调查与历史洪水 193

第五节 泥沙 197

一、水温 201

第六节 水温与冰情 201

二、冰情 202

第二章 黄河(兰州段)支流 204

第一节 湟水 204

第二节 大通河 204

第三节 庄浪河 207

第四节 咸水河 210

第五节 李麻沙沟 211

第六节 雷坛河 211

第七节 关潭河沟 211

第八节 苑川河 212

三、龛谷峡河 215

二、苟家河 215

一、水波河 215

四、兴隆峡河 216

五、分壑岔河 216

六、曳木岔河 216

七、黑池(石)沟河 217

八、巴石沟河 217

第九节 蔡家河 217

第十节 榆中北部山区河流 219

第十一节 其他支流 219

一、官川河 219

二、洮河支流 220

第一节 基岩裂隙水 221

第三章 地下水 221

第二节 黄土丘陵区潜水 222

第三节 沟谷潜水 223

一、兴隆峡 223

二、龛谷峡 223

三、徐家峡 223

四、水磨沟 223

五、牌楼沟 224

六、小川沟 224

七、大川沟 224

八、马家坪沟 224

九、倒水沟 224

十一-、磨峡沟 225

十、咸水河 225

十二、榆中北山地区沟谷潜水 226

第四节 河谷潜水 226

一、大通河河谷潜水 227

二、庄浪河河谷潜水 227

三、苑川河河谷潜水 227

四、黄河河谷潜水 227

第五节 山前倾斜平原潜水 229

一、榆中盆地潜水 229

三、秦王川盆地承压水 230

二、庄浪河谷上新统马家坪向斜承压水 230

一、黄涝池向斜承压水 230

第六节 承压水 230

二、秦王川盆地潜水 230

第七节 泉 231

一、五泉 231

二、后五泉 232

三、红泥沟(泉) 232

四、方家泉 232

五、万眼泉 232

六、太白泉 233

七、龙泉 233

八、石洞寺泉 233

十一、兰州地区主要基岩裂隙泉 234

十、矿泉 234

九、水阜泉 234

第五篇 土壤 238

第一章 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238

第一节 土壤分类系统 238

第二节 土壤分布规律 239

一、南部地区土壤分布规律 239

二、北部地区土壤分布规律 240

三、西部地区土壤分布规律 240

二、土壤特征 241

二、土壤特征 241

一、成土环境 241

第二节 亚高山草甸土 241

一、成土环境 241

第一节 高山草甸土 241

第二章 土壤类型的理化特征 241

第三节 灰褐土 242

一、成土环境 242

二、土壤特征 242

第四节 栗钙土 244

一、成土环境 244

二、土壤特征 244

第五节 灰钙土 246

一、成土环境 246

二、土壤特征 247

二、土壤特征 250

一、成土环境 250

第六节 黄绵土 250

第七节 灌淤土 251

一、成土环境 251

二、土壤特征 251

第八节 红粘土 255

一、成土环境 255

二、土壤特征 255

第九节 黑垆土 257

一、成土环境 257

二、土壤特征 257

一、成土环境 259

二、土壤特征 259

第十节 盐土 259

第三章 土壤养分 261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 261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 261

二、有机质含量分级 261

第二节 土壤氮素 262

一、氮素含量 262

二、氮素含量分级 262

第三节 土壤磷素 262

一、磷素含量 262

二、磷素含量分级 262

一、微量元素含量 263

第五节 土壤微量元素 263

一、钾素含量 263

二、钾素含量分级 263

第四节 土壤钾素 263

二、各土类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264

第四章 土壤资源 265

第一节 土壤资源评价 265

一、评价参数 265

二、评价结果 265

第二节 土壤资源存在问题 267

一、土壤次生盐渍化 267

二、土壤污染 267

四、工业废渣危害 268

三、土壤资源退化 268

第六篇 植被 270

第一章 兰州地区植被特征 270

第一节 植被演替 270

一、早第三纪植被 270

二、晚第三纪植被 271

三、早更新世植被 271

四、中更新世植被 272

五、晚更新世植被 272

六、全新世植被 273

第二节 植被区系特征 274

一、植物区系科属组成特点 274

二、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组成特点 278

三、兰州植物区系总的特点 282

第一节 自然植被 284

一、寒温性针叶林 284

第二章 主要植被类型 284

二、温性针叶林 285

三、落叶阔叶林 286

四、落叶阔叶灌丛 287

五、常绿阔叶灌丛 291

六、草原植被 292

七、荒漠植被 295

第二节 自然植被垂直分布特征 297

一、兴隆山、马啣山垂直带 297

八、草甸 297

二、连城奖俊埠山垂直带 299

第三节 栽培植被 300

一、大田作物 300

二、蔬菜作物 301

三、果树 301

四、瓜类 301

第四节 植物资源 302

一、药用植物 302

二、观赏植物 302

三、食用及原料植物 302

四、用材及造林树种 302

五、绿肥饲料植物 302

六、绿化植物 303

第一章 兰州地区脊椎动物 306

第一节 兰州地区脊椎动物名录 306

第七篇 脊椎动物 306

第二节 脊椎动物区系 334

第三节 古脊椎动物化石 334

一、鱼类 335

二、爬行类 335

三、鸟类 336

四、哺乳类 336

第四节 脊椎动物研究史 339

第一节 鱼类 342

一、引进品种 342

第二章 主要经济动物 342

二、土著种 344

第二节 两栖类和爬行类 345

一、珍稀经济两栖动物 345

二、经济有益爬行动物 346

第三节 鸟类 346

一、保护的珍稀鸟类 346

二、狩猎鸟类 349

三、食虫鸟类 349

四、观赏鸟类 350

第四节 兽类 351

一、珍贵保护兽 351

二、毛皮兽 355

三、有害兽 356

第三章 野生动物保护 357

第一节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57

第二节 永登县连城(竹林沟)自然保护区 358

第三节 黄河兰州段候鸟保护区 359

第八篇 自然灾害 362

第一章 旱灾 362

第一节 干旱类型 362

第二节 兰州地区干旱纪实 364

第二章 雹灾 369

第一节 降雹的特点 369

一、降雹次数多 369

第二节 冰雹的源地和移动路线 370

二、降雹期长 370

第三节 雹灾纪实 372

第三章 暴雨与洪水 377

第一节 暴雨的地区分布 377

第二节 暴雨、洪水灾害纪实 379

第四章 霜冻、低温和风灾 384

第一节 霜冻 384

第二节 低温 386

第三节 风灾 387

第五章 地震 390

第一节 地震统计 390

第二节 地震灾害纪实 390

第一节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396

第九篇 机构 396

第一章 科研机构 396

第二节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397

第三节 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 397

第四节 甘肃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398

第五节 兰州地震博物馆 398

第二章 教学机构 400

第一节 兰州大学地理系 400

第二节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 401

第三章 管理机构 402

第一节 甘肃省地震局 402

第二节 甘肃省地质矿产局 402

第四节 兰州市气象局和气象台 403

第三节 兰州中心气象台 403

第五节 兰州市地震工作机构 405

附录 408

一、1991年~1997年兰州市气象、地震工作纪略 408

二、甘肃气候变迁 424

三、兰州地区地震区划 431

四、兰州市郊鸟类群落廿年演替 435

五、汉金城郡乌亭逆水、涧水考 449

六、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 459

七、主要参考书及资料目录 470

编后记 473

《兰州市志》编纂说明 4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