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太空军事化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剖析
太空军事化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剖析

太空军事化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剖析PDF电子书下载

军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仲伯,张国友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810241346
  • 页数:40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兵家智谋全书下一篇:白话太白阴经
《太空军事化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剖析》目录

前言 1

1 绪论 1

1.1 SDI产生的历史背景 1

1.1.1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及其演变 1

1.1.2 美苏的核军备竞赛和核僵局的形成 2

1.2 反导防御的发展 7

1.2.1 美苏早期的反导弹系统 7

1.2.1.1 美国早期的反导弹系统 8

1.2.1.2 苏联早期的反导弹系统 14

1.2.2 限制反导弹条约签订后反导系统的发展 17

1.2.2.1“橡皮套鞋”反导防御系统的改进和完善 17

1.2.2.2“卫兵”反导防御系统的关闭和美国人的反思 19

1.2.2.3 非核拦截与新概念研究 21

1.3.1 “高边疆”战略的由来 24

1.3 “高边疆”战略与SDI计划 24

1.3.2“高边疆”战略的提出 26

1.3.3 SDI概念的形成 27

2 SDI设想的多层反导防御体系 29

2.1 弹道导弹的飞行阶段 29

2.1.1 助推段 30

2.1.2 末助推段 31

2.1.3 中段 32

2.1.4 再入段 33

2.2 SDI多层反导防御体系的结构设想 34

2.3 SDI反导防御体系的基本组成 40

2.3.1 助推段监视与跟踪系统(BSTS) 40

2.3.2 天基监视与跟踪系统(SSTS) 42

2.3.3 天基拦截武器 44

2.3.4 地基监视与跟踪系统(GSTS) 48

2.3.5 外大气层再入飞行器的拦截武器 49

2.3.6 作战管理和C3系统 50

2.4 SDI计划的发展 51

2.4.1 分阶段部署计划 51

2.4.1.1 第一阶段的具体规划 55

2.4.1.2 提高第一阶段SDI系统生存力的措施 56

2.4.2 SDI计划取得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59

2.4.2.1 SDI计划的进展 59

2.4.2.2 SDI计划遇到的困难 70

2.4.2.3 摆脱困境的种种途径 70

2.4.3 “神石”拦截方案的提出 76

3 SDI使用的武器系统之一--动能武器 81

3.1 动能武器的基本概念 81

3.1.1 动能武器概述 81

3.1.2 杀伤机理 82

3.1.3 摧毁阈值 83

3.1.4 杀伤半径 84

3.2 动能武器的结构形式与原理 86

3.2.1 火炮系统 86

3.2.2 火箭系统 86

3.2.3 电磁加速系统--电磁炮 88

3.2.3.1 线圈炮 88

3.2.3.2 导轨炮 89

3.2.3.3 电热炮 93

3.2.3.4 电磁炮的主要问题 93

3.2.4 三种类型的动能武器的比较 94

3.2.5 动能拦截弹的制导问题 98

3.3 SDI计划正在研究的动能弹 99

3.3.1 天基动能弹 99

3.3.1.1 洛克韦尔公司的动能弹 100

3.3.1.2 马丁·马丽埃塔公司的动能弹 102

3.3.1.3 “神石”拦截弹 103

3.3.2 地基红外寻的动能弹 115

3.3.2.1 大气层外弹头拦截弹系统(ERIS) 115

3.3.2.2 大气层内高空防御拦截弹(HEDI) 117

3.3.3 地基雷达寻的动能弹 120

3.4 结束语 121

4 激光武器 123

4.1 引言 123

4.2 激光发展简史 126

4.3 激光基本原理 127

4.4 激光武器的效能判据 129

4.4.1 激光武器的性能概述 129

4.4.2 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129

4.4.3 激光武器的效能判据 132

4.5 作为武器可选择的激光器 134

4.5.1 化学激光器 135

4.5.1.1 HF/DF激光系统 136

4.5.1.2 电子跃迁氧碘激光器 141

4.5.2 准分子激光器 144

4.5.2.1 氟化氪激光器 145

4.5.2.2 氯化氙激光器 148

4.5.3 自由电子激光器(FEI) 151

4.5.4 X射线激光器 156

4.6 激光武器在SDI中的地位和作用 159

4.7 结束语 162

5 粒子束武器 163

5.1 基本原理及其作为武器的效能判据 163

5.1.1 基本原理 164

5.1.2 粒子束武器的作用特点 165

5.1.3 效能判据 168

5.2 激光导引的电子束 169

5.2.1 束传输问题 170

5.2.2 激光导引的基本原理 172

5.2.3 加速器问题 174

5.2.4 束的控制问题 177

5.3 中性粒子束 178

5.3.1 离子源 179

5.3.2 束的加速 180

5.3.3 束的扩展与控制 182

5.3.4 束的中性化 183

5.3.5 束的方向检测 184

5.4 其它粒子束 185

5.4.1 大质量的高能离子 185

5.4.2 中和的离子束 186

5.5 粒子束武器在SDI中的地位 187

5.5.1 SDI中重要的杀伤武器 188

5.5.1.1 对各种目标的杀伤性 188

5.5.1.2 助推段和末助推段拦截 192

5.5.1.3 中段拦截 193

5.5.2 中段识别的重要手段 193

5.5.2.1 中段识别的困难 194

5.5.2.2 粒子束用于中段识别的基本原理 195

5.5.2.3 粒子束用于中段识别的一些基本问题 195

5.5.3 粒子束的对抗及平台的生存性 199

5.5.3.1 粒子束的对抗措施 199

5.5.3.2 粒子束平台的生存能力 199

5.5.4 粒子束武器平台的作战问题 202

5.5.4.1 粒子束的作战控制 202

5.5.4.2 粒子束平台的部署配置 203

5.6 结束语 206

6.1 监视、跟踪与杀伤评估在SDI中的重要性 207

6 SDI中的监视、跟踪与杀伤评估 207

6.2 监视、跟踪与杀伤评估的基本内容 213

6.2.1 监视、跟踪与杀伤评估的战略要求 213

6.2.2 主要探测设备 213

6.2.3 临视、跟踪与杀伤评估的研究内容 219

6.2.4 研究情况及进展 220

6.3 红外望远镜系统 222

6.3.1 对火箭尾焰的分析 222

6.3.2 红外望远镜系统的工作原理 223

6.3.3 红外望远镜系统的关键技术 227

6.3.4 相干与非相干多孔径目标成像系统 229

6.4 激光雷达 231

6.4.1 激光雷达的基本概念 232

6.4.2 激光雷达目前的发展水平 234

6.5.1 微波雷达的基本概念 237

6.5 微波雷达 237

6.5.2 地面预警雷达 239

6.5.2.1 AN/FPS-49早期预警雷达 241

6.5.2.2 AN/FPS-85远程相控阵雷达 242

6.5.2.3 AN/FPS-115“铺路爪”相控阵雷达 242

6.5.3 地基雷达 243

6.6 毫米波雷达 245

6.6.1 毫米波雷达的基本概念 245

6.6.2 普通微波雷达成像存在的问题 246

6.6.3 毫米波成像识别系统的工作方式 250

6.7 利用相互作用原理进行的中段识别 251

6.7.1 相互作用原理浅析 252

6.7.2 利用相互作用原理进行中段目标识别的典型方法 252

6.8 目标的自动识别--多传感器目标识别系统 253

6.9.2 杀伤评估的手段 257

6.9 杀伤评估 257

6.9.1 杀伤评估的重要意义 257

6.9.2.1 测量目标偏离正常外推轨道 258

6.9.2.2 测量激光辐照产生的热点变化 259

7 战斗管理/C3系统 261

7.1 SDI对战斗管理/C3系统的战略要求 261

7.2 战斗管理/C3系统的基本概念 263

7.2.1 BM/C3系统的体系结构 265

7.2.2 BM/C3系统的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268

7.2.3 BM/C3系统的技术进展 274

7.3 战斗管理/C3系统的基本内容 275

7.3.1 导弹预警系统 275

7.3.1.1 地面预警雷达系统 276

7.3.1.2 预警卫星系统 277

7.3.1.3 全球定位系统 279

7.3.2 指挥中心 281

7.3.2.1 全国军事指挥中心 282

7.3.2.2 备用全国军事指挥中心 283

7.3.2.3 国家紧急空中指挥所 283

7.3.2.4 “星球大战”指挥中心 283

7.3.3 通信系统 284

7.3.3.1 卫星通信系统 285

7.3.3.2 地波紧急通信网 288

7.3.3.3 “塔卡木”机载甚低频通信系统 288

7.4 C3I系统的生存能力与抗干扰 290

8 SDI计划武器系统的部署策略 294

8.1 SDI计划武器部署策略概述 295

8.2 助推段防御的武器部署策略 295

8.2.1 影响助推段作战卫星数量的因素 295

8.2.2 确定助推段作战平台数量的第一种方法 297

8.2.2.1 助推段激光武器作战平台数量的计算模型 298

8.2.2.2 助推段动能武器卫星数量及拦截器数量的计算模型 303

8.2.2.3 关于粒子束武器平台数量的讨论 306

8.2.3 G·H·Canavan方法 307

8.2.3.1 Canavan提出的极端解 308

8.2.3.2 Canavan的组合解 311

8.2.3.3 组合解的直观形式 314

8.2.3.4 Canavan方法在使用动能武器情况下的推广 315

8.2.4 激光武器卫星的另一些部署方案 316

8.3 末助推段和中段拦截武器部署的策略 318

8.4 末段防御的武器部署策略 319

8.4.1 点防御策略 319

8.4.2 面防御策略 324

9 对SDI的基本分析和评论 326

9.1 SDI的可行性分析 326

9.1.1.1 美国国内支持派是主流 327

9.1.1 SDI政治上的可行性 327

9.1.1.2 盟国的理解和支持 328

9.1.1.3 舆论的支持 329

9.1.2 SDI经济上的可行性 330

9.1.2.1 美国国力能够承受 330

9.1.2.2 国内、国际的经济扶持 331

9.1.2.3 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332

9.1.3 SDI技术上的可行性 332

9.1.3.1 科技界、企业界的大动员 332

9.1.3.2 实施SDI的技术基础 333

9.1.3.3 关键技术的突破 337

9.1.4 SDI在军事上的可行性 341

9.1.4.1 军事战略的长期论证 341

9.1.4.2 美国战略的需要 342

9.2.1 SDI的经费预算和实际耗资 344

9.2 SDI投资分析 344

9.2.1.1 1984--1989年的预算与耗资情况 345

9.2.1.2 1990-1991年预算 348

9.2.2 SDI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349

9.3 对抗SDI可能采取的措施 351

9.3.1 主动式对抗 352

9.3.2 被动式对抗 358

9.3.2.1 导弹的改进 359

9.3.2.2 战术变化 362

10 SDI产生的影响 364

10.1 引言 364

10.2 SDI在政治上的影响 365

10.2.1 在美国国内的影响 365

10.2.2 在国际上反应强烈 368

10.2.2.1 苏联的对策 368

10.2.2.2 西欧的“尤里卡”计划 372

10.3 SDI在经济上的影响 374

10.3.1 促进国防经济发展 374

10.3.2 有益于国民经济 377

10.4 SDI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380

10.4.1 对军事技术的影响 380

10.4.2 对民用技术的影响 382

10.4.3 促进新技术革命 386

10.5 SDI在军事上的影响 387

10.5.1 武器的革命 387

10.5.2 影响常规战争 392

10.5.3 影响军事战略 394

10.6 SDI前途的估计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396

10.6.1 SDI计划的生命力 397

10.6.2 SDI计划的发展前途 399

10.6.3 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4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