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魅力陈云
魅力陈云

魅力陈云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余玮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992350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记述了陈云同志一生的不平凡的经历,并配有100幅珍贵历史图片。
《魅力陈云》目录
标签:魅力

一、白云出岫 1

不到5岁两次失去亲人,从小三次辍学,变得孤苦伶仃的陈云后来改姓过“廖”,舅父母视为己出,百般疼爱。在学生运动中,他初露锋芒。 1

二、吒咤风云 8

饱尝生活艰辛的学徒,年少志高,渐渐从店员成长为罢工领导人。最终,他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8

血雨腥风的岁月,三次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并首次配合周恩来的领导。随后,到民间去播撒革命火种,出生入死发动暴动,铲除恶霸。 15

25岁,进入中共中央领导层。在上海中央机关险遭灭顶之灾之际,再次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化险为夷。于是,又一次化名,从事地下斗争。 24

三、云沐铁流 32

“有多少就谈多少,说错了也没关系。”陈云性格内向,平时言语不多。然而,和群众在一起时,却循循善诱,启发他们打开话匣子。 32

抢渡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跟随中央红军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遵义会议上,投了毛泽东庄重的一票。 38

长征路上神秘失踪的陈云,再次化名“廖家骏”晓行夜宿,闯关过卡;重返白色恐怖下的上海时,党组织已遭到极大破坏。 46

人们一直认为美国记者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首次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其实以“廉臣”为笔名撰文的“小学生”是宣传长征第一人。 51

奔驰星星峡援接西路军余部进新疆,利用与军阀盛世才的统战关系,创建“新兵营”,办起了我军首所多兵种军事学校,造就了中共首批航空骨干。 56

四、云映延河 63

“党内谁都不能横行霸道。”主掌中组部的日子里,这位“天兵天将”不断“抢夺”知识分子,实现党员人数从3万到121万的跨越,坚决维护党的纪律。 63

为活跃“窑洞大学”的学习气氛,他总是设法引导大家“抬杠”,大兴学习之风。这位曾三次听毛泽东面谈“要学哲学”的“客座教授”主倡“热炒热卖”。 71

边拨算盘,边讨论,这位“红色掌柜”把错综复杂的货币比价变动规律游刃有余地运用于边区,让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线渐渐变成了边区棉花的“转运站”。 77

“病人与看护的关系转到了夫妇的关系。”“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合得来。”半个多世纪前弥足珍贵的三封信解开内情。邓小平口占打油诗贺陈、于新婚。 82

夫妻关系之间又多了一层师生关系与上下级关系,以至“在洞房给于若木上党课”与“秘书夫人”一时传为佳话。不过,于若木说“同志关系”最根本。 88

五、风卷残云 93

油不够用,加之天气恶劣,飞往东北的军用飞机紧急迫降山海关。没想到,飞机冲出了跑道,栽进跑道尽头的稻田,陈云“中将”一下子被推进了驾驶室。 93

把屁股坐在可靠的地方,站稳脚跟,创建北满根据地,发动群众,剿匪清奸。于若木拖儿携女,辗转数月,跋山涉水,从延安来到哈尔滨与陈云重逢。 97

一时间,整个东北乃至全国战局的焦点集中到了南满。陈云临危请缨,自告奋勇赴南满。临行时,于若木说:“来试试这皮坎肩,看看还合身不?” 104

窗外纷纷地下着大雪,国民党军队在缓缓逼近,七道江会议上各抒己见,愈争愈烈。随后,陈云扳着指头细“算账”,最终拍下关键时刻决定性的一板。 109

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牵住国民党军的“牛尾巴”,使老蒋的战略部署化为泡影。庆功会上,陈云说:“我们要向大城市进军,把敌人的乌龟壳一个一个地敲碎。” 116

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妥善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有条不紊开展工作,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沈阳经验”成为全国“红色大接管”的样板。 124

领导东北财政经济工作,开展职工运动,积极支援前线。身在东北、心系全国的财经专家,主张要从忙于“打天下”转向“坐天下”、“治天下”。 129

六、雨霁云朗 136

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直面的是严峻的经济形势。西柏坡点将陈云破解经济难题,周恩来数次电催他踏上前往北平的路途。 136

走马上任,打响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平息银元风波后让人民币“进占”上海,“两白一黑”之战打垮投机商,实现平抑物价的奇迹。 142

曾经四分五裂的中国,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实现了财政经济的统一。随后,开始对一时“休克”的工商业进行“人工呼吸”,使之“复活”。 151

战火烧到家门口之时,保障军需,稳定经济;“打虎”“过火”之时迂回反映问题,迅速恢复财经秩序;核算“五毒”账之时,及时消除后遗症。 156

因为财经会议出现杂音,在北戴河休养的陈云作为“救兵”急速返回京城,为“新税制风波”解围,在建国以来首次党内斗争中经受住了考验。 162

条分缕析,反复论证与比较,在“两担炸药”之间抉择统购统销。经过改进与完善,“三定”最终变成“四定”,解除了“炸药”的“爆炸”危险。 171

“资改”战役中,积极解决种种棘手问题,让资本家“喜出望外”,“夫妻店”照样进入社会主义,彰显出作为“组长”的陈云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组织才能。 180

七、风起云涌 188

“身体还可以,就是睡觉太少,一天四个小时保证不了。”四年编制,五易其稿,描绘中国工业化第一幅蓝图,揭开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188

与毛泽东在经济工作思路上出现分歧,在“反冒进”中扮演主角。受到排斥与冷遇的陈云因首倡“国力论”,再三“违心”地检讨自己的“错误”。 195

经济指标先是层层拔高,后来被迫一跌再跌;“经济管家”的命运也由此起落,先是继续一再检讨,后是被主席夸奖“真理有时候掌握在一个人手里”。 204

庐山会议风云变幻,毛泽东无法容忍彭德怀等人的批评,会议一下子急转弯,从批“左”转为批右。陈云因病在外休养而没有到会。 217

“不能靠吃马克思主义过活,一天不吃饭,肚子就饿得哇哇叫。”他向中央提议“网开一面”,力主发展化肥工业,并力排众议,创议城市人口下乡。 220

青浦调查期间,吃住在农家,拒绝特殊照顾。勤俭朴素、平易近人、深入实际、关心群众疾苦、实事求是的风范,给当地百姓留下深刻印象。 228

西楼会议上,和盘托出全国财经的困难情况和克服困难的方法,使人豁然开朗。再次主掌全国财经工作后,主张调整建设规模要“伤筋动骨”。 235

不避风险提出“包产到户”,被毛泽东指责为“中国式的修正主义”。于是,在北戴河会议上成为不点名受批判的“主角”,很快又“靠边站”。 243

八、风急云寒 249

“文化大革命”中,悄然离开北京,被迫“疏散”到江西“蹲点”。于是,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再一次化名,若干年间从中国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 249

“我到你们厂里来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工人们压根儿没有想到,一位和蔼可亲的重量级的“北京客人”来到了工厂,与自己朝夕相处。 260

在工人心目中,班组里的这位老首长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伟人,又是一位豁达、开朗、慈祥、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诲人不倦、胸襟开阔的长者。 264

女儿好不容易到南昌探亲,却用了大部分时间和父亲一起读书。不接受吃请,与工友心连心的陈云为女儿发工资,在江西传为佳话。 272

每次调研,他亲自看、亲自问、亲自记,问得细、谈得深,群众乐于同他讲实情、说心里话,都感到好像是与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在交谈,毫无拘束。 280

大家一听首长的下放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呼啦一下都围了过来,一双双手紧紧相握在一起。一回到北京,多年不见的名字又开始出现在报刊上。 285

善于“一天打鱼一天晒网”,甘做“洋奴”,脚踏“雷区”,身体力行研究资本主义,在大风大浪中学游泳,巧打外贸牌,开创新时期对外开放之先河。 289

噩耗一个接一个传来,唐山大地震之后,接踵而至的是“政治大地震”,毛泽东病逝。陈云多次与叶剑英等密商对策,力挽危局。 295

九、云淡风清 304

突破政治禁忌,打破沉默站出来。会议发言后,严正拒绝发言稿修改后才上简报的做法,表示:“要登就全文登,搞摘要不行。你们认为不符合‘两个凡是’的精神,不登!” 304

陈云率先“一炮”,临时改变了中央工作会议的中心思想与会议进程,以致闭幕式举行过后会议又延长两天,使新时期的“主题报告”提前宣读。 310

“调整,就是步伐调整调整,该踏步的踏步,该下的下,该快马加鞭的快马加鞭。”有“自知之明”的“调整大师”重新出掌全国经济工作时,如此坦言。 319

若建设,要用钞票一寸一寸垒起来;若停建,将要蒙受沉重的经济损失。“宝钢决策”前实地调查,细听多方意见,再三比较后拍板“干到底”。 324

“思考提纲”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笼鸟之说”精辟阐述宏观控制和搞活经济的思想。力倡打破“大锅饭”,为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向深度发展助威。 330

为了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为了倡导积极、谨慎的对外经济交流,主张“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大呼特呼“对外开放既要积极又要清醒”。 334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成为中共党建的座右铭。 341

十、云霞满天 348

干部青黄不接之时,提出要主动地给年轻人让位,“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上一程”;考虑交接班之时,退居中顾委主任,保障党中央领导集体平稳、顺利过渡。 348

遇事沉稳,处变不惊,胸怀坦荡,情为民系,淡泊名利,风趣幽默,生活简朴,注意睡眠,兴趣广泛,贤妻照料……这是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和养身之道。 356

“如果主席、总理给我送礼,我就收,因为他俩没有求我的事儿。”谁吃请就让谁吃“闭门羹”,一件棉坎肩穿了40多个年头的陈云,其实有着最朴实的人情。 366

1994年春节谈笑风生的画面,成为一生最后一次公开的“亮相”。不久后,在医院里度过了一生最后的321天。《陈云文选》再版送审本上的签字,成为一生的绝笔。 377

主要参考文献与书目 3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