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区域开发潜力与模式及其理论研究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区域开发潜力与模式及其理论研究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区域开发潜力与模式及其理论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改河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36921047
  • 页数:178 页
图书介绍: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区域开发潜力与模式及其理论研究》目录

第一篇 导论 1

1 人口、资源、环境、粮食与农业区域开发 1

1.1 严峻的现实 1

1.1.1 人口的指数增长 1

1.1.2 资源与环境 2

1.1.3 粮食问题 4

1.2 中国的基本国情 5

1.2.1 农业——国民经济的基石 5

1.2.3 水土匹配欠佳,耕地质量差 6

1.2.2 资源绝对量大,但人均量极低 6

1.2.4 人口负荷过重,土地严重超载 8

1.2.5 展望未来,前景不容乐观 9

1.3 世界农业区域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10

1.3.1 历史的塑源与思考 11

1.3.2 类型与特征 15

1.3.3 经验与教训 17

1.3.4 政策与措施 17

1.4 世界农业区域开发与发展研究述评 17

1.4.1 世界 17

1.4.2 中国 21

2.1 背景——中国农业40年 26

2.1.1 粮食生产的历史回顾 26

2.1.2 粮食增产途径分析 26

2 本研究概况 26

2.1.3 粮食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30

2.2 问题的提出与依据 32

2.2.1 潜力问题 32

2.2.2 模式问题 33

2.2.3 理论问题 33

2.2.5 西藏的研究问题 34

2.2.4 地域问题 34

2.3 基本思路与结构框架 36

2.4 基本方法体系与研究地域 36

2.4.1 基本方法体系 36

2.4.2 研究的地域边界 36

3 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分析与评价 38

3.1 自然条件基本特征 38

3.1.3 地貌与河流 38

3.1.2 气候与土壤 39

3.2.1 农业气候资源 40

3.2 农业自然资源分析与评价 40

3.2.2 水资源 42

3.2.3 土地资源 43

3.2.4 作物种质资源 47

3.2.5 畜牧业资源 48

3.3 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分析与评价 49

3.3.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49

3.3.2 区域开发的社会经济评价 54

4.1 概念辨析 56

4 农业区域开发潜力研究 56

第二篇 开发潜力研究 56

4.2 理论探讨 57

4.2.1 土地生产潜力的层次结构 57

4.2.2 土地生产潜力的限制要素及特征 58

4.2.3 土地生产潜力的理论模型 62

4.3 方法回顾与评述 64

4.3.1 光合生产潜力 64

4.3.2 光温生产潜力 66

4.3.3 西藏有关研究现状 68

4.4.1 耕地生产潜力估算方法 69

4.4 耕地生产潜力研究与结果分析 69

4.4.2 研究地域参数取值分析 71

4.4.3 估算结果分析 72

4.5 草地生产潜力及理论载畜量与开发潜力 73

4.5.1 牧草地环境特点分析 73

4.5.2 估算方法与技术规定 74

4.5.3 结果与分析 74

4.5.4 草地开发潜力 75

4.6 饲草生产潜力与开发潜力 75

4.6.1 饲草潜力与理论载畜量 75

4.6.2 饲草理论载畜量开发潜力 77

4.7 小结 79

5 自然生产要素对区域开发潜力的降解研究 80

5.1 自然降水对区域开发潜力的降解 80

5.1.1 机制分析 80

5.1.2 研究方法 81

5.1.3 结果与分析 82

5.2 土壤对区域开发潜力的降解 84

5.2.1 机制分析 84

5.2.2 研究方法 84

5.2.3 土壤生产力系数 85

5.2.5 土壤作用下的耕地开发潜力 87

5.2.4 土壤生产力. 87

5.3 小结 88

6 市场容量与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程度研究 90

6.1 市场的范围与边界 90

6.1.1 方法 90

6.1.2 区域市场范围边界 91

6.2 市场特征 92

6.3 人口发展预测 93

6.3.1 历年人口发展状况 93

6.3.2 预测方法 94

6.3.3 预测结果 95

6.4 市场消费允许的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程度 97

6.4.1 市场粮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97

6.4.2 未来粮食需求预测 97

6.4.3 市场允许的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程度 97

6.5 畜产品市场 99

6.6 其它产品市场 100

6.7 各阶段开发潜力比较 101

6.8 小结 102

7.1 投入产出理论分析 104

7 人工投入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增进研究 104

7.2 各可变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贡献份额 105

7.2.1 各人工投入要素相对重要性判定 105

7.2.2 生产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增进 107

7.3 实现区域土地开发目标所需的生产要素投入 109

7.4 小结 110

第三篇 开发模式研究 111

8 人工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研究 111

8.1 土地生产力提高过程的水分生产效率研究 111

8.1.1 现实土地产出的水分生产效率 112

8.1.2 土壤开发潜力的水分生产效率 113

8.1.3 2000年开发目标的水分生产效率 115

8.1.4 市场允许开发程度的水分生产效率 115

8.2 肥料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116

8.2.1 现实肥料投入产出效率 117

8.2.2 各阶段开发潜力化肥投入产出效率 118

8.3 能量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121

8.3.1 现实能量投入产出效率 122

8.3.2 无机能投入结构分析 123

8.3.3 各阶段开发潜力的能量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124

8.4 小结 126

9.1.1 背景 128

9 “一江两河”地区农业开发模式研究 128

9.1 农业发展模式种种 128

9.1.2 主要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130

9.1.3 我国关于农业发展模式的争论 133

9.1.4 启示 134

9.2 模式的概念与构造原理 135

9.2.1 概念 135

9.2.2 区分农业模式的标准 135

9.2.3 建立农业模式的原则 136

9.2.4 模式的层次结构 136

9.3.1 区域开发的总体战略构思 137

9.3 发展战略模式研究 137

9.3.2 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 138

9.3.3 农业发展战略模式 139

9.3.4 与之相关的部门发展战略 140

9.4 人工生产要素配置模式研究 142

9.4.1 原理与方法 142

9.4.2 人工生产要素的配置模式 144

9.5 不同开发阶段作物结构配置模式 145

9.5.1 不同开发阶段作物结构配置模式 145

9.5.2 不同开发阶段作物种植模式 149

10.1.1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判断 150

10.1 “一江两河”农业区域开发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150

第四篇 理论探讨 150

10 农业区域开发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150

10.1.2 商品粮基地建设与粮食需求 152

10.1.3 开发与“供给型”经济格局的消除 154

10.1.4 开发与观念转化 155

10.1.5 农牧之争 157

10.1.6 小麦与青稞之争 159

10.1.7 开发与开荒 160

10.2 农业区域开发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160

10.2.1 农业区域开发与生态经济关系理论 161

10.2.2 农业区域开发的决策理论 164

10.2.3 农业区域开发的阶段理论 165

11 结论与讨论 167

11.1 主要结论 167

11.1.1 开发潜力 167

11.1.2 区域开发模式研究 169

11.1.3 区域开发理论研究 170

11.2 讨论 170

参考文献 1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