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地质学
中国地质学

中国地质学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遵仪等
  • 出 版 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62501319
  • 页数:31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地质学》目录
标签:地质学 地质

第一章 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和回顾 1

一、古代的采矿和冶炼术 1

二、中国文献中的地质观察 1

三、现代地质学 2

第二章 中国的地势山川 4

一、地形特征 4

二、水系 4

第三章 中国地层绪论 7

一、中国地层分区 7

二、地层分类和术语 8

三、中国地层发育概况 9

第四章 太古界 13

一、引言 13

二、东北南部(辽宁和吉林) 14

三、胶东半岛和鲁东南地区 16

四、山东中、西部 16

五、淮阳地区 18

六、阴山—燕山区 18

七、太行山—五台山—吕梁山区 21

八、秦岭东段北坡及相邻地区 22

九、西北地区 23

十、太古代地层的对比 24

十一、中国太古界的某些演化特征 24

十二、华北地台太古代变质岩一些重要类型的某些化学特征 26

第五章 元古界 29

一、下元古界 29

二、中元古界和上元古界 36

第六章 震旦系 49

一、引言 49

二、扬子地台 50

三、中国东南部 52

四、中国西北部 54

五、中国北部 58

六、中国其它地区 60

七、中国震旦纪主要古地理特征 61

第七章 寒武系 64

一、引言 64

二、稳定型或地台型沉积(华北型) 65

三、活动型或盆地型沉积 69

四、相对活动或过渡型沉积(江南型) 70

五、界线问题 70

第八章 奥陶系 73

一、引言 73

二、稳定沉积类型 74

三、活动型或盆地型沉积 78

四、过渡沉积类型(江南型) 79

五、界线问题 80

六、奥陶系的划分对比 80

第九章 志留系 83

一、引言 83

二、稳定沉积类型 84

三、活动沉积型 87

四、过渡沉积类型 89

五、界线问题 89

六、志留系的划分对比 90

第十章 泥盆系 93

一、引言 93

二、稳定沉积型 94

三、活动沉积类型 100

四、界线问题 102

五、国际对比 102

第十一章 石炭系 105

一、引言 105

二、稳定沉积类型 106

三、活动型沉积 113

四、石炭纪生物地理区系 114

五、界线问题 115

六、石炭系国际对比 116

第十二章 二叠系 117

一、引言 117

二、中国二叠纪年代地层单位 118

三、地台型沉积 122

四、盆地型沉积 126

五、古地理区划 127

六、界线问题 128

第十三章 三叠系 131

一、引言 131

二、稳定型沉积 132

三、活动型沉积 139

四、过渡型沉积 141

五、界线问题 141

六、对比 144

第十四章 侏罗系 146

一、引言 146

二、海相侏罗系 146

三、非海相侏罗系 153

四、界线问题 157

五、侏罗系对比 158

第十五章 白垩系 159

一、引言 159

二、非海相生物 162

三、海相白垩系 169

四、非海相白垩系 170

五、界线问题 173

六、白垩系划分对比 174

第十六章 新生界 175

一、第三系 175

二、第四系 183

第十七章 中国的岩浆岩和岩浆作用 189

一、引言 189

二、岩浆活动的地质年代顺序 189

三、岩浆岩主要分区 194

四、雅鲁藏布江逆冲蛇绿岩带——蛇绿岩套之一例 202

五、中国东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 204

六、华南东部的花岗岩 205

七、超基性侵入岩体的岩浆系列 211

第十八章 中国的变质岩系及变质带 212

一、引言 212

二、变质岩系和变质带的分布和特征 212

三、变质作用的某些演化特征 222

四、关于多期变质作用和同期变质作用的多阶段问题 223

五、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变质地体的实例 226

六、蓝闪石片岩和有关岩石的产地以及双变质带 232

七、混合岩化作用的类型及其实例 234

第十九章 构造轮廓和大地构造单元 237

一、引言 237

二、中国的大地构造单元 238

三、北部(西伯利亚——蒙古)陆缘构造域 240

四、中国北方大陆及陆缘构造域 244

五、中国南方大陆及陆缘构造域 249

六、南方构造域的西部各单元 252

七、环太平洋陆缘构造域 254

第二十章 大地构造发展阶段 257

一、引言 257

二、中国地壳发展的大阶段和阶段 260

三、陆核形成大阶段:前元古代的中国地壳发育 261

四、地台形成大阶段:中、晚元古代(前震旦纪)中国的地壳发育 261

五、联合古陆形成大阶段:中国震旦纪至三叠纪的地壳发育 264

六、联合古大陆解体大阶段:中国后印支阶段的地壳发育 271

七、结论 2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