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革命政权建设史
中国革命政权建设史

中国革命政权建设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伟明,郭渐强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203029506
  • 页数:39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革命政权建设史》目录

上编 3

第一章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的失败 3

第一节 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建立 3

一、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产生和变化 3

二、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性质与组织形式 6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与国家政权机构 10

一、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10

二、太平天国的中央政权机构 12

三、太平国的地方政权机构 15

第三节 太平天国革命政权的各项制度建设 17

一、官吏的选拔升贬制度 17

二、法制建设和司法制度 22

三、太平军的军事建设 25

第四节 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失败的经验教训 30

一、确立军政教合一体制以行使国家权力的弊端 30

二、没有建立和完善一套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 32

三、平均主义的主导思想对政治体制的影响 34

四、封建主义意识对领导集团的腐蚀 36

第二章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的破产 40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的建立 40

一、武昌首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40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权性质 45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权机构及军事建设 50

一、中央政权机构 50

二、地力政权机构 54

三、军事机关与军事制度 57

第三节 孙中山的政权建设思想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9

一、孙中山的政权建设思想 59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4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革命政权建设上的成就和经验教训 68

一、辛亥革命在民主共和政权建设上的伟大成就 68

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破产的经验教训 72

中编 79

第三章 大革命时期的人民革命政权建设 79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广州革命政权 79

一、广州革命政府的产生、性质和特点 79

二、广州革命政府的中央与地方政权机构 82

三、国民革命军的创立及军事建设 87

第二节 由广州迁至武汉的革命政权 91

一、武汉国民政府的形成 91

二、武汉国民政府的改组 94

第三节 工农群众运动中产生的人民革命政权 99

一、广东省港罢工委员会 99

二、上海市民代表政府 103

三、乡村的农民协会政权 106

第四节 大革命的失败和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政权建设的初步探索 112

一、明确认识在我国民主革命阶段必须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 112

二、深入进行土地革命是巩固人民革命政权的关键 116

三、无产阶级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才能夺取和保持革命政权 118

第四章 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建设 120

第一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 120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产生与发展 120

二、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23

第二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与选举制度 127

一、工农兵代表大会的政权组织形式 127

二、新型的民主选举制度 131

第三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机关及监察制度 135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机关 135

二、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领导体制 138

三、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监察制度 141

第四节 工农民主政权的司法、公安及军队建设 144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司法建设 144

二、工农民主政权的公安建设 148

三、工农红军的军事建设 152

第五节 工农民主政权建设的特点及经验教训 155

一、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居于绝对领导地位,拥有极大权力 155

二、“议行合一”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是政权体制的基础 157

三、政权建设适应革命战争需要,有明显的战时体制特征 159

四、照抄照搬苏联政权建设的模式,脱离中国国情 161

五、“左”倾冒险主义者控制国家政权,推行了一系列“左”的错误政策 163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165

第一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165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与发展 165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特点和施政纲领 168

第二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议会制度和选举政策 172

一、各级参议会组织及任务 172

二、民主选举的新特点与新方法 174

第三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机关及管理制度 179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各级政府机构 179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领导体制与精兵简政政策 184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干部管理制度 187

第四节 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公安及军事建设 190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建设 190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公安建设 197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人民军队建设 200

第五节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204

一、实行参议会的政权组织形式,建立了一套民主选举、监督和罢免制度 204

二、贯彻“三三制”建政原则,改善了党对政权的领导 206

三、共产党与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团结共事,实行平等的民主合作 209

四、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减轻人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211

五、培养一支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密切与群众关系 213

第六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 217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217

一、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产生与发展 217

二、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性质 220

第二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和政权机构 222

一、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建立 222

二、解放区的各级人民政府 225

第三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选举、行政和监察制度 230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选举制度 230

二、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制度 234

三、人民民主政权的监察制度 238

第四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司法、公安和军队建设 240

一、人民民主政权的司法、公安建设 240

二、人民民主政权的军队建设 247

第五节 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特点及对建国后的影响 251

一、多种多样的政权组织形式同时并存 251

二、政权体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253

三、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原则,权力更加集中 254

四、没有建立完备的群众监督制度和监督机构 256

下编 261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国家政权建设 261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 261

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形成和确立 261

二、从《共同纲领》到《五四宪法》 264

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特点 266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 269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各种过渡性机构 269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274

第三节 国家行政机构与行政管理及监督制度 278

一、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与调整 278

二、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与调整 280

三、行政管理与监督制度的建立 284

第四节 国家司法制度及人民军队建设 288

一、国家司法制度建设 288

二、人民军队建设 292

第五节 建国初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 296

一、立足国情,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进行国家政权建设 296

二、政权建设走向法制化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必要条件 297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政权人民民主性质的根本保证 299

四、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在政权建设中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300

第八章 国家政权建设日益走向高度集权化 303

第一节 国家政权体制高度集权模式形成 303

一、国家政权高度集权模式的形成过程 303

二、国家政权体制高度集权模式的成因 305

第二节 国家政权体制高度集权的格局 308

一、党的组织国家政权机构化 308

二、人大地位的削弱 310

三、行政机构的纵向集权 312

四、公、检、法机关的削弱及其一体化 313

五、农村人民公社 315

第三节 高度集权格局的调整及其局限 317

一、高度集权格局的某些调整 317

二、高度集权格局调整的局限 324

第四节 国家政权建设高度集权模式的严重后果 325

一、违反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危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325

二、妨碍国家政权机关独立履行其职能和发挥其作用 327

三、推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 328

四、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作了体制上的准备 329

第九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权建设的严重破坏 33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国家政权建设的挫折 331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延续 331

二、“文化大革命”中国家政权建设的特征 334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国家政权建设的严重破坏 337

一、国家政权建设的严重挫折 337

二、国家政权机构的畸形演变 342

三、四届人大和《七五宪法》的缺陷 346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教训 348

一、坚决纠正“左”倾错误,保持国家政权建设的正确方向 348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 350

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国家政权建设的顺利进行 351

第十章 新时期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设 354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354

一、国家政权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354

二、新时期邓小平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思想 35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和完善 360

一、五届人大及宪法的修改 360

二、全国人大各项工作的改进和加强 362

三、选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367

第三节 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 369

一、国务院机构和领导体制的改革 369

二、地方行政区划和各级人民政府建制的变革 373

三、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 375

四、行政监察机构的恢复与行政监察工作的加强 379

第四节 国家司法、公安制度及人民军队建设 381

一、司法、公安制度的恢复和发展 381

二、人民军队建设 386

第五节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设前景展望 391

一、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来进行国家政权建设 391

二、国家政权建设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93

三、改革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主题 394

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395

后记 39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