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十年内战时期的革命文化运动
十年内战时期的革命文化运动

十年内战时期的革命文化运动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知贤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300003141
  • 页数:34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从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期间文化运动的概况。
上一篇:招财进宝下一篇:巴斯克维尔猎犬案
《十年内战时期的革命文化运动》目录

前言页 1

引论 1

第一章 革命文化运动的新阶段 8

第一节 国民党政府实行反革命的思想文化统制 8

一、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8

二、蒋介石鼓吹“思想统一”,国民党实行“党化教育” 11

三、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文化的压迫和摧残 1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 20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大量翻译和出版 20

二、进步的社会科学新书的大量翻译和出版 23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蓬勃兴起的原因 25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初步展开 30

一、中国社会往何处去 30

二、各反动派别的挑战 32

三、马克思主义者的反击 37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在论战中取得初步成果 40

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 44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44

二、“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 49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论著的翻译和介绍 54

四、新文艺期刊和作品的涌现 57

第五节 对“新月派”资产阶级文艺观的批判 63

一、革命文学遭到敌对派别的围攻 63

二、关于“新月派” 66

三、对《新月》发刊词的批判 67

四、对梁实秋的批判 68

第六节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74

一、“左联”的筹备 74

二、“左联”的成立 76

三、在“左联”领导下文化运动的开展 78

一、文化战线矛盾斗争的激化 81

第一节 反动派加紧对革命文化的“围剿” 81

第二章 国民党文化“围剿”的加剧和文艺界的反“围剿”斗争 81

二、鼓吹法西斯主义 82

三、推选“新生活运动”,掀起复古逆流 85

四、颁布反动法令,查禁进步书刊 90

五、实行法西斯恐怖政策 95

第二节 控诉反动政府的法西斯暴行,批判“民族主义文学” 99

一、五位“左联”青年作家惨遭杀害 99

二、对反动派残暴行为的揭露 100

三、国民党发动所谓“民族主义文学”运动 104

四、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 105

第三节 冲破禁锢,开拓阵地 110

一、力争书刊的出版和发行 110

二、利用“合法”形式,扩大统一战线 117

三、争取电影事业的领导权 124

第四节 关于“文艺自由论”的论争 130

一、论争的经过和胡秋原、苏汶的“文艺自由论” 131

二、左翼文坛对“文艺自由论”的批判 136

三、张闻天对“左”倾关门主义的批评 142

第三章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高潮 15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 152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继续翻译和出版 152

二、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的翻译和介绍 154

三、中国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论著的大量涌现 157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162

一、《读书杂志》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高潮 162

二、托派分子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歪曲 165

三、马克思主义者对托派谬论的批判 170

第三节 中国社会史分期的论战 176

一、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77

二、陶希圣、李季、胡秋原等人的中国古代社会观 178

三、吕振羽的史前和殷周社会研究 180

四、翦伯赞对陶希圣和托派的古代社会观的批判 184

一、《中国农村》月刊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187

第四节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187

二、农村经济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189

三、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 191

四、中国农村改造的方向和途径 195

第五节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意义 198

一、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确认 19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实际运用 199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实际运用 201

四、中国历史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203

第四章 抗日救亡声中进步文化界的崛起 208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加深,知识分子的广泛觉醒 208

一、民族危亡迫在眉睫 208

二、文化知识界的觉醒和奋起 209

三、学者、专家们爱国热情的高涨 212

一、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及其主要革命活动 217

第二节 宋庆龄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217

二、“同盟”内部对胡适的斗争 221

三、杨杏佛被暗杀,“同盟”被迫停止活动 224

第三节 《生活》周刊和“新生事件” 227

一、邹韬奋和《生活》周刊 227

二、“《新生》周刊事件” 231

三、抗日救亡的宣传阵地--《大众生活》 234

第四节 《申报·自由谈》和《读书生活》及其他 237

一、《申报》副刊《自由谈》的革新 237

二、李公朴和《读书生活》 241

三、《世界知识》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出版界 244

第五章 对复古逆流的抵制和斗争 247

第一节 对“尊孔读经”的批判 247

一、文化界对“尊孔读经”的抵制和斗争 247

二、鲁迅对尊孔复古派的批判 252

一、对“文言复兴运动”的批判 255

第二节 对“文言复兴运动”的批判和大众语运动的倡导 255

二、大众语运动的倡导 259

三、鲁迅、茅盾指出语文改革的正确途径 263

四、汉字改革的尝试 265

第三节 对所谓“幽默”、“闲适”小品文的批判 267

一、林语堂的《论语》和《人间世》 267

二、对所谓“幽默”、“闲适”文学的揭露和批判 271

三、林语堂的“语录体”和复古逆流 273

第四节 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278

一、“十教授宣言” 278

二、陈立夫的“文化建设”理论 283

第六章 抗日救国新时期的到来 289

第一节 “一二·九”运动 289

一、“一二·九”运动--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涨 289

二、文化界对爱国学生运动的声援 292

一、“国防文学”口号的提出 294

第二节 左翼文艺界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295

二、论争的发生和鲁迅的正确意见 297

三、论争的意义 300

第三节 救国会和“七君子”之狱 302

一、救国会的主要活动 302

二、“七君子”之狱 306

第四节 新启蒙运动的倡导和讨论 313

第七章 十年综述 319

第一节 文化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319

一、辉煌的业绩,宏大的队伍 319

二、国民党文化“围剿”失败和左翼文化胜利发展的原因 324

第二节 苏区的新文化运动 333

一、红色报刊和马克思主义政治读物的出版 333

二、苏区的新型教育 336

三、苏区的文艺运动 341

四、瞿秋白对苏区革命文化事业的贡献 3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