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20世纪经典学术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
20世纪经典学术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

20世纪经典学术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绍虞编著
  • 出 版 社: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3062749X
  • 页数:563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穆木天诗选下一篇:曹禺全集 第6卷
《20世纪经典学术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下》目录

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文学批评完成与发展之三阶段 3

下卷 3

第二章 南宋金元文学批评概述 5

第三章 明代文学批评概述 7

第一节 与文学之关系 7

第二节 与学术之关系 9

第四章 清代文学批评概述 11

第一节 道的问题 13

第一目 胡铨(楼钥附) 13

第一章 南宋之文论 13

第二篇 南宋金元 13

第二目 朱熹 16

第三目 真德秀与魏了翁 22

第二节 法的问题 27

第一目 古文之法 27

第二目 四六之法 30

第二章 南宋之诗论 32

第一节 道学家 32

第一目 张栻(家铉翁附) 32

第二目 朱熹 35

第三目 包恢 39

第二节 诗人 43

第一目 张戒 43

第二目 杨万里(朱弁附) 47

第三目 陆游(戴复古附) 51

第四目 姜? 53

第五目 四灵派 57

第六目 严羽 59

第一款 沧浪以前之诗禅说 59

第二款 禅与悟 62

第三款 神韵与格调之沟通 69

第四款 论诗体 72

第七目 刘克庄 75

第三章 金代文学批评 82

第一节 赵秉文与李之纯(雷希颜附) 82

第二节 王若虚 86

第三节 元好问 90

第四章 元代文学批评 102

第一节 郝经 102

第二节 方回 106

第三节 戴表元与袁桷 112

第四节 刘将孙(欧阳守道、刘辰翁、赵文附) 116

第一目 文论 116

第二目 诗论 119

第五节 杨维桢 123

第三篇 明代 127

第一章 明初之文论 127

第一节 宋濂 127

第二节 方孝孺 134

第二章 明初之诗论 143

第一节 学者之诗论 143

第一目 宋濂与方孝孺 143

第二目 薛瑄与陈献章 147

第二节 诗人之诗论 149

第三章 前后七子与其流派 153

第一节 七子先声之茶陵派 153

第一目 李东阳 153

第二目 邵宝与何孟春(崔铣附) 159

第二节 前七子之诗论 161

第一目 李梦阳 161

第二目 何景明(王廷相附) 168

第三节 后七子派之诗论 172

第一目 王世贞 172

第二目 谢榛与屠隆 178

第三目 王世懋与胡应麟 187

第四目 李维桢 194

第四节 七子派之文论 198

第四章 与前后七子不同之诸家 206

第一节 唐宋派之论文 206

第一目 唐顺之 206

第二目 王慎中与归有光 212

第一目 公安派之前驱 215

第一款 思想界的影响 215

第二节 公安派 215

第二款 戏曲家的关系 224

第三款 诗人的意见 229

第二目 袁宏道(袁宗道中道及江盈科附) 233

第一款 兄弟间的影响 233

第二款 与时文之关系 238

第三款 论变与真 240

第四款 论韵与趣 245

第三节 竟陵派 249

第五章 明末之文学批评 259

第一节 孙鑛评经(茅坤附) 259

第一目 时文化的古文法 264

第二节 艾南英论时文 264

第二目 古文家的时文论 268

第三节 鹿善继黄淳耀论学 271

第四篇 清代(上) 279

第一章 清初之风气 279

第一节 钱谦益 279

第二节 顾炎武与黄宗羲 287

第一目 时代的刺激 287

第二目 三位一体之文学观 291

第二章 古文家之文论 296

第一节 桐城派之前驱 296

第一目 侯方域 296

第一款 法 298

第二目 魏禧与魏际瑞 298

第二款 情理与气势 301

第三款 论识 305

第三目 汪琬 307

第二节 桐城文派 310

第一目 桐城派成立之因素 310

第二目 桐城文论之建立 313

第三目 方苞古文义法 315

第四目 刘大櫆义法说之具体化 321

第五目 姚鼐义法说之抽象化 327

第六目 姚门诸人之阐说桐城之学 334

第七目 各家对于桐城文之批评 344

第三节 桐城派之羽翼 350

第一目 袁枚(程廷祚附) 350

第二目 朱仁琇(鲁九皋附) 364

第三目 尚镕 366

第四目 张士元与吴敏树 369

第四节 桐城派之旁支 373

第一目 恽敬与阳湖派 373

第一款 阳湖源流 373

第二款 袍袖与枪棓 374

第三款 文统 376

第四款 文本 378

第五款 本末条贯 380

第六款 阳湖作风 382

第二目 曾国藩与湘乡派 384

第一款 为学大旨 384

第二款 论文大旨 388

第三款 用字与行气 391

第三章 学者之文论 394

第一节 经学家 394

第一目 戴震段玉裁之考据义理词章合一说 394

第二目 钱大昕焦循之义法说(孙星衍罗汝怀附) 397

第三目 蒋湘南论古文 405

第一目 万斯同 409

第二节 史学家 409

第二目 章学诚 412

第一款 道公而学私 412

第二款 成家之学 414

第三款 义理博学文章之合 415

第四款 道与学与文之关系 418

第五款 对于古文的看法 422

第六款 文理与文例 426

第七款 清真之教 428

第八款 对于袁枚的攻击 433

第三目 崔述 436

第一节 钱谦益 440

第一目 对于批评态度的攻击 440

第一章 虞山诗派 440

第五篇 清代(下) 440

第二目 牧斋的态度 444

第三目 对于诗之性质之分析 446

第四目 牧斋之杜诗学 450

第二节 冯班(冯舒附) 452

第一目 所谓虞山诗派 452

第二目 温柔敦厚与文体论 455

第二章 神韵说 460

第一节 王夫之 460

第一目 兴观群怨 460

第二目 法与格 462

第三目 意与势 464

第四目 情与景 465

第二节 王士禛 467

第一目 渔洋诗与神韵说 467

第二目 从格调说的转变 471

第三目 对宋诗的态度 474

第四目 所谓神韵 478

第三章 格调说 486

第一节 申涵光与毛先舒 486

第一目 性情与风教 486

第二目 性灵与格调 490

第一目 诗的演变 491

第二节 叶燮 491

第二目 不变之质 495

第三目 所谓本 498

第四目 论诗境 504

第五目 论诗质 506

第三节 沈德潜(宋大樽咸熙潘德舆附) 508

第一目 温柔敦厚与格调 508

第二目 温柔敦厚与神韵 509

第三目 言志无邪与质实 511

第四章 性灵说 515

第一节 性灵说之前驱 515

第一目 黄宗羲 515

第二目 赵执信(吴乔附) 519

第三目 尤侗 522

第二节 袁枚 525

第一目 与当时诗坛之关系 525

第二目 性灵与神韵 528

第三目 怎样建立他的性灵说 529

第四目 性灵说的意义 531

第五目 修正的性灵说 534

第五章 肌理说 541

第一节 翁方纲 541

第二节 肌理说之馀波 551

第一目 方东树与文人之诗论 551

第二目 何绍基与同光体诗人 555

第三目 常州派之词论 56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