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中国人口史  第6卷  1910-1953年
中国人口史  第6卷  1910-1953年

中国人口史 第6卷 1910-1953年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葛剑雄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9043022
  • 页数:65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人口史 第6卷 1910-1953年》目录
标签:主编 人口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的领域及既有的成果 1

第二节 内容和结构 4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学术意义 16

第二章 宣统人口普查 20

第一节 宣统人口普查概述 20

一、普查的背景与缘起 20

二、普查的过程 23

第二节 宣统人口普查的制度 25

一、普查的组织者与执行者 25

二、普查的方法 26

三、普查的时间进度 29

四、普查中的注意事项 30

五、其他事项 30

第三节 各地区的执行概况 31

一、华北地区 31

二、东北地区 34

三、西北地区 35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 36

五、东南沿海地区 39

六、西南地区 41

七、藩属地区 42

第四节 宣统人口普查的资料来源 44

一、清民政部及民国内务部编订的历次普查报告 44

二、其他资料来源 48

第五节 宣统人口普查制度及执行的评价 48

一、普查的制度 48

二、普查的执行 51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人口统计资料来源 55

第一节 1912—1927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与人口登记 56

一、概况 56

二、人口普查的组织者与执行者 58

三、人口普查的方法 58

四、人口普查的评价 60

第二节 1928年全国人口普查 62

一、普查的背景 62

二、普查的制度 63

三、人口普查的评价 64

第三节 1928—1936年的人口登记 66

一、户籍登记制度 66

二、保甲户口清查制度 68

1.保甲制度推行的背景 68

2.保甲制度中的人口登记 68

三、全国各省市办理保甲概况 70

四、全国各县市人口调查 72

五、1936年全国各选举区户口统计 73

六、此阶段全国人口普查与人口登记的评价 77

第四节 1937—1949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与人口登记 78

第五节 现代的人口抽样调查与地区性的人口普查 91

一、中国土地利用调查 91

二、地区性的现代人口普查 94

第四章 分地区的人口数字(上) 97

第一节 研究的方法与依据 97

第二节 华北地区 99

一、直隶地区 100

1.宣统年间 100

2.民国时期 103

3.1949—1953年 108

二、山东地区 112

1.宣统年间 112

2.民国时期 114

3.1949—1953年 117

三、山西地区 119

1.宣统年间 119

2.民国时期 120

3.1949—1953年 122

四、河南地区 124

1.宣统年间 124

2.民国时期 125

3.1949—1953年 127

第三节 西北地区 128

一、陕西地区 128

1.宣统年间 128

2.民国时期 129

3.1949—1953年 131

二、甘肃地区 132

1.宣统年间 133

2.民国时期 133

3.1949—1953年 137

三、新疆地区 140

1.宣统年间 140

2.民国时期 141

3.1949—1953年 142

第四节 东北地区与热河地区 143

一、东北地区 143

1.宣统年间 144

2.民国时期 147

3.1949—1953年 150

二、热河地区 152

1.宣统年间 153

2.民国时期 155

3.1949—1953年 156

第五章 分地区的人口数字(下) 157

第一节 长江中下游地区 157

一、江苏地区 157

1.宣统年间 158

2.民国时期 159

3.1949—1953年 162

二、安徽地区 164

1.宣统年间 164

2.民国时期 164

3.1949—1953年 166

三、江西地区 168

1.宣统年间 168

2.民国时期 169

3.1949—1953年 171

四、湖北地区 172

1.宣统年间 172

2.民国时期 173

3.1949—1953年 175

五、湖南地区 176

1.宣统年间 177

2.民国时期 177

3.1949—1953年 178

第二节 东南沿海地区 179

一、浙江地区 180

1.宣统年间 180

2.民国时期 181

3.1949—1953年 183

二、福建地区 184

1.宣统年间 184

2.民国时期 185

3.1949—1953年 187

三、广东地区 188

1.宣统年间 188

2.民国时期 188

3.1949—1953年 190

四、广西地区 191

1.宣统年间 192

2.民国时期 193

3.1949—1953年 194

五、台湾地区 195

第三节 西南地区 197

一、四川地区 198

1.宣统年间 198

2.民国时期 201

3.1949—1953年 203

二、云南地区 205

1.宣统年间 205

2.民国时期 205

3.1949—1953年 207

三、贵州地区 208

1.宣统年间 208

2.民国时期 209

3.1949—1953年 210

第四节 蒙古地区、青海地区与西藏地区 211

一、内蒙古察绥套西地区 211

1.宣统年间 212

2.民国时期 215

3.1949—1953年 216

二、外蒙古地区 217

三、青海地区 219

1.宣统年间 219

2.民国时期 220

3.1949—1953年 222

四、西藏地区 222

第六章 全国人口数字的来源和估计 224

第一节 “四万万同胞”的由来与非政府来源的中国近代人口数字 225

第二节 清朝末年政府来源的全国人口数字 237

一、《北京官报》数 237

二、宣统普查数 238

第三节 民国时期政府来源的全国人口数字 248

一、1912年人口普查 248

二、1928年人口普查 254

三、全国各县市土地人口调查 259

四、全国各选举区户口统计 262

五、1937—1949年的全国户口统计 268

第七章 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282

第一节 全国人口统计中的性别结构 282

一、宣统人口普查时的性别结构 283

二、1912年人口普查时的性别结构 284

三、1922年《内务统计》中的性别结构 286

四、1928年人口普查的性别结构 287

五、全国各县市土地人口调查的性别结构 288

六、全国各选举区户口统计的性别结构 290

七、1943年全国户口统计(非战区)的性别结构 292

八、1947年全国户口统计的性别结构 294

九、1953年人口普查的性别结构 297

第二节 地区性人口调查和普查中的性别结构 298

一、总人口的性别比 299

二、出生、死亡与分年龄性别比 302

1.出生人口性别比 302

2.死亡人口性别比 306

3.分年龄性别比 309

第三节 全国人口统计中的年龄结构 315

一、宣统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 315

二、1912年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 318

三、1928年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 328

四、1943年全国户口统计(非战区)的年龄结构 329

五、1946年全国户口统计的年龄结构 331

六、1947年全国户口统计的年龄结构 332

七、1953年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 334

第四节 地区性调查和普查中的年龄结构 336

第八章 人口的婚姻与生育 341

第一节 婚姻分析 341

一、婚姻状况 341

二、结婚年龄 348

三、粗结婚率 353

第二节 生育分析 355

一、粗出生率 355

二、生育率 359

第三节 婚姻与生育的模型与估计 375

一、婚姻模型 376

二、生育模型 378

1.寇尔-特拉赛尔模型 378

2. P/F比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调查的生育资料评估 379

第九章 人口的死亡及死因 383

第一节 死亡率 384

一、粗死亡率 384

二、分年龄死亡率 390

第二节 死亡原因 401

第三节 生命表 415

第十章 人口模型与人口估计 429

第一节 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推算的中国人口数 429

一、生命统计的估计 431

1.20世纪30年代的生命统计 431

2.20世纪40年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433

3.1930—1953年的死亡率趋势 435

4.出生率的地区性差异 436

二、出生率、死亡率、人口结构与增长的假设 437

1.出生率和死亡率 437

2.1953年的人口年龄结构 439

三、1900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442

四、对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推算的评价 443

第二节 其他西方学者对中国人口的估计 446

一、巴克利与寇尔等人的估计 446

二、威尔考克斯的估计 449

三、杰夫的估计 453

四、其他学者的估计 455

第三节 笔者对中国人口的估计 457

一、根据官方人口统计估计的增长率 457

二、根据15岁以下人口比例与从出生存活到5岁的存活概率估算的生育率 457

三、根据15岁以下人口比例与增长率估算5岁预期寿命和5岁以上死亡率 463

第十一章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466

第一节 人口的空间分布:各省的人口密度 466

第二节 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分布 473

一、城市人口的定义 473

二、中华续行委办会的估计 477

三、厄尔曼-珀金斯的估计 484

四、1949年的城市人口统计 485

第三节 人口的迁移 487

一、向东北的移民 487

二、向海外的移民 490

三、中国乡村人口的内地迁移 491

第十二章 户与家庭及其结构 501

第一节 家庭规模与户的规模 501

第二节 影响家庭、户的规模的因素 512

第三节 家庭与户的类型及其组成 517

第十三章 人口的职业、教育和生活水平 534

第一节 人口的职业类别 535

第二节 人口素质 543

第三节 人口的生活水平 549

一、人口的营养与食物结构 549

二、衣着、居住和费用 562

1.衣着调查 562

2.居住调查 562

3.家庭收入及生活费用调查 564

三、生活水平的变化 567

第十四章 中国的人口转变 569

第一节 人口转变理论 569

第二节 中国人口的增长背景 575

一、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与死亡率的变化 575

二、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负面因素 577

1.战争 577

2.灾荒 583

三、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正面因素 587

1.现代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 587

2.救灾和救济体系的建立 601

3.现代交通:救灾与移民 606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转变与人口争论 610

主要参考文献 621

索引 633

卷后记 657

表目 65

表3-1 1928年全国人口普查各地呈报简况 65

表3-2 1936年全国各省户口数上报时间 74

表3-3 1944年后方各省户口呈报概况 78

表3-4 1943—1947年各省市办理户籍登记概况 80

表3-5 1947年收复地区各省市实施户口清查概况 83

表3-6 1929—1931年中国土地利用人口调查抽样样本的地理分布 93

表4-1宣统年间直隶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00

表4-2宣统年间直隶省人口普查王士达、陈长蘅修正数的比较 102

表4-3 1921年“四县”户口统计数 103

表4-4民国时期冀察区户口统计数 104

表4-5民国时期直隶地区户口统计数 105

表4-6 1949—1953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09

表4-7 1953年直隶地区人口普查数 111

表4-8宣统年间山东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13

表4-9民国时期山东省、青岛市、威海卫行政区户口统计数 114

表4-10 1928年山东省人口普查陈长蘅、王士达估计数及1930年人口登记数 116

表4-11 1949—1953年山东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18

表4-12 1953年山东省人口普查数 118

表4-13宣统年间山西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19

表4-14民国时期山西地区户口统计数 120

表4-15 1949—1953年山西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23

表4-16 1953年山西地区人口普查数 124

表4-17宣统年间河南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25

表4-18民国时期河南省户口统计数 125

表4-19 1949—1953年河南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27

表4-20 1953年河南地区人口普查数 128

表4-21宣统年间陕西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29

表4-22民国时期陕西省户口统计数 129

表4-23 1949—1953年陕西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32

表4-24 1953年陕西省人口普查数 132

表4-25宣统年间甘肃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33

表4-26民国时期甘肃地区户口统计数 134

表4-27 1949—1953年甘肃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37

表4-28 1953年甘肃地区人口普查数 139

表4-29宣统年间新疆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40

表4-30民国时期新疆户口统计数 141

表4-31 1949—1953年新疆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42

表4-32 1953年新疆人口普查数 143

表4-33宣统年间奉天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45

表4-34宣统年间吉林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46

表4-35宣统年间黑龙江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第三次清册数与王士达修正数 146

表4-36宣统年间东北地区人口普查数 147

表4-37民国年间东北地区户口统计数 147

表4-38 1949—1953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51

表4-39 1953年东北地区人口普查数 152

表4-40宣统年间热河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53

表4-41宣统年间热河所属蒙古各盟旗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 154

表4-42民国时期热河户口统计数 155

表4-43 1953年热河地区人口普查数 156

表5-1宣统年间江苏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58

表5-2宣统年间江宁所属部分州县人口普查户口数 159

表5-3民国时期江苏地区户口统计数 160

表5-4 1949—1953年江苏省、上海市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62

表5-5 1953年江苏地区人口普查数 163

表5-6宣统年间安徽省人口普查数 164

表5-7民国时期安徽地区户口统计数 165

表5-8 1949—1953年安徽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67

表5-9 1953年安徽地区人口普查数 167

表5-10宣统年间江西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68

表5-11宣统年间江西省第二次清单中人口普查数 168

表5-12民国时期江西地区户口统计数 169

表5-13 1949—1953年江西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71

表5-14 1953年江西地区人口普查数 172

表5-15宣统年间湖北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73

表5-16民国时期湖北地区户口统计数 174

表5-17 1949—1953年湖北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76

表5-18 1953年湖北地区人口普查数 176

表5-19宣统年间湖南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77

表5-20民国时期湖南地区户口统计数 177

表5-21 1949—1953年湖南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78

表5-22 1953年湖南地区人口普查数 179

表5-23宣统年间浙江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81

表5-24民国时期浙江地区户口统计数 181

表5-25 1949—1953年浙江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83

表5-26 1953年浙江地区人口普查数 184

表5-27宣统年间福建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84

表5-28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户口统计数 185

表5-29 1949—1953年福建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87

表5-30 1953年福建地区人口普查数 187

表5-31宣统年间广东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88

表5-32民国时期广东地区户口统计数 189

表5-33 1949—1953年广东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90

表5-34 1952—1953年海南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90

表5-35 1953年广东地区人口普查数 191

表5-36宣统年间广西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92

表5-37民国时期广西地区户口统计数 193

表5-38 1950—1953年广西地区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194

表5-39 1953年广西地区人口普查数 195

表5-40 1910—1943年台湾人口数 196

表5-41 1946—1948年台湾人口数 196

表5-42 1946—1953年台湾人口数及其变动 197

表5-43宣统年间四川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199

表5-44川滇边务所属宣统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200

表5-45宣统年间川滇边务所属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 201

表5-46宣统年间四川地区人口普查数 201

表5-47民国时期四川地区户口统计数 201

表5-48 1949—1953年四川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204

表5-49 1953年四川地区人口普查数 204

表5-50宣统年间云南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第三次清册数与王士达修正数 205

表5-51民国时期云南地区户口统计数 206

表5-52 1949—1953年云南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207

表5-53 1953年云南地区人口普查数 208

表5-54宣统年间贵州省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与第三次清册数 208

表5-55民国时期贵州地区户口统计数 209

表5-56 1949—1953年贵州省人口数及自然变动 210

表5-57 1953年贵州地区人口普查数 211

表5-58宣统年间察哈尔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212

表5-59宣统年间察哈尔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 213

表5-60宣统年间绥远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213

表5-61宣统年间绥远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 214

表5-62宣统年间额鲁特蒙古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214

表5-63宣统年间额鲁特蒙古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 215

表5-64 1946年内蒙古地区部分盟旗(绥远)人口数 215

表5-65 1940年内蒙古地区部分盟旗(察哈尔、绥远)人口数 216

表5-66 1953年内蒙古察绥套西地区人口普查数 217

表5-67宣统年间外蒙古地区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218

表5-68宣统年间外蒙古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 219

表5-69宣统年间青海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220

表5-70宣统年间青海人口普查王士达修正数 220

表5-71民国时期青海地区户口统计数 221

表5-72 1953年青海地区人口普查数 222

表5-73宣统年间西藏人口普查王士达、陈长蘅修正数 223

表6-1 1918—1919年中华续行委办会全国部分省区人口估计数与宣统普查数的比较 233

表6-2 1919—1925年邮局全国人口调查数与宣统普查数的比较 234

表6-3 1927—1929年海关全国人口调查数 236

表6-4 1901年《北京官报》数与宣统普查数的比较 237

表6-5宣统人口普查王士达复原的全国人口数 239

表6-6宣统人口普查陈长蘅复原的全国人口数 240

表6-7宣统人口普查笔者复原的全国人口数 246

表6-8 1912年人口普查内政部修正数 249

表6-9 1912年人口普查陈长蘅修正数 252

表6-10 1928年全国人口内政部与陈长蘅修正数的比较 256

表6-11 1931年全国各县市土地调查户口数 260

表6-12 1936年全国户口统计 264

表6-13 1943年全国(非战区)户口统计 269

表6-14 1946年全国户口统计 272

表6-15 1947年全国户口统计 275

表6-16 1948年全国户口统计 277

表6-17 1946年全国户口统计与笔者修正数 279

表7-1宣统人口普查民籍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 283

表7-2 1912年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 284

表7-3 1922年《内务统计》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 286

表7-4 1928年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 288

表7-5 1931年全国各县市土地人口调查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 289

表7-6 1936年全国各选举区户口统计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 291

表7-7 1943年全国(非战区)户口统计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 293

表7-8 1947年全国户口统计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 294

表7-9 1953年人口普查大陆地区人口性别比的地区排序 297

表7-10 1930年左右各国人口性别比 299

表7-11 1918—1932年中国部分乡村人口性别比 300

表7-12 20世纪上半期全国10处人口性别比 301

表7-13 1942—1943年四川9县人口普查中的性别比 301

表7-14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人口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303

表7-15 1947年第一季度各大城市与台湾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304

表7-16 1947年第二季度各大城市与台湾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305

表7-17 1929—1931年中国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分年龄男女死亡人口性别比 306

表7-18 1947年第一季度各大城市与台湾省的死亡人口性别比 307

表7-19 1947年第二季度各大城市与台湾省的死亡人口性别比 308

表7-20 1912年人口普查中的分年龄性别比 310

表7-21 1929—1931年中国101处38256农家按每5年分组的性别比 311

表7-22 1953年人口普查中的分年龄性别比 312

表7-23 1942—1943年四川9县户口普查中的分年龄性别比 313

表7-24宣统人口普查中的年龄结构 316

表7-25 1912年人口普查中年龄结构的比例 319

表7-26 1912年人口普查中两个年龄组人口的比较 327

表7-27 1928年人口普查中的年龄结构 329

表7-28 1943年全国户口统计中的年龄结构 330

表7-29 1946年全国户口统计中的年龄结构 331

表7-30 1947年全国户口统计中年龄结构的比例 333

表7-31 1953年人口普查中年龄结构的比例 334

表7-32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人口年龄结构的比例 337

表7-33 1942—1943年四川9县普查中年龄结构的比例 338

表7-34 20世纪上半期地区性人口普查中年龄结构的比例 340

表8-1 1929—1934年中国8区99处乡村婚姻状况的人口比例 342

表8-2 1920—1930年中外婚姻状况(15岁至44岁)的比较 343

表8-3 1929—1931年各年龄组婚姻状况的人口比例 344

表8-4 1942—1943年成都平原9县人口普查中各类婚姻状况的人口比例 345

表8-5 1947年全国部分省市婚姻状况的人口比例 346

表8-6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与国外已婚妇女的比例 347

表8-7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人口第一次结婚年龄分配比例 348

表8-8 1920—1933年中外女子结婚年龄分配比例 349

表8-9 20世纪上半期中国8区99处36632农家男女结婚年龄的平均数及众数 350

表8-10 1921—1935年中国乡村人口的平均结婚年龄 351

表8-11 1931—1934年江阴峭岐镇农家男女人口不同结婚队列的平均初婚年龄 351

表8-12 20世纪40年代平均初婚年龄 352

表8-13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人口与各国粗结婚率的比较 354

表8-14 1912年人口普查中的粗出生率、粗死亡率与自然增长率 355

表8-15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北部、南部)与外国粗出生率的比较 356

表8-16 20世纪上半期官方统计中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粗出生率与粗死亡率 357

表8-17 1921—1931年一些地区学术团体调查的粗出生率与粗死亡率 358

表8-18 1929—1933年一般已婚生育率与分年龄已婚生育率 360

表8-19 20世纪上半期已婚妇女比例及一般已婚生育率与外国的比较 361

表8-20 1940—1949年的诸项生育指标 363

表8-21 1940—1949年分年龄生育率 364

表8-22 1929—1931年中国8区101处各年龄组妇女平均产婴数 367

表8-23 1931—1935年江阴峭岐镇按经济条件划分的粗出生率与出生人数 368

表8-24 1931—1935年江阴峭岐镇按经济条件划分的生育率与15岁至44岁妇女数 369

表8-25 1931—1935年江阴峭岐镇按土地拥有情况划分的粗出生率 370

表8-26 1929—1931年田场作物面积与已婚妇女生育率的关系 371

表8-27 20世纪30年代初已婚妇女差别生育率 372

表8-28 20世纪30年代初16岁至45岁已婚妇女按丈夫职业分类的差别生育率 375

表8-29 1929—1931年妇女的分年龄初婚频率 377

表9-1 1929—1931年乡村人口的粗死亡率与其他调查的比较 385

表9-2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乡村人口的粗死亡率 386

表9-3 1929—1931年中国8区101处38256农家普通死亡率 387

表9-4 1947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与台湾省的死亡人口统计 388

表9-5 1947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与台湾省的死亡人口统计 389

表9-6 1918—1920年北京死亡人口数与陈长蘅修正数 390

表9-7 1929—1931年乡村人口的分年龄与分性别的死亡率 392

表9-8 1940—1944年云南呈贡死亡人数及分性别年龄死亡率 394

表9-9 1945—1949年中国人口的分年龄死亡率 396

表9-10 1929—1931年全国8区乡村人口的婴儿死亡率 397

表9-11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各地的婴儿死亡率 399

表9-12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与国外的婴儿死亡率 400

表9-13 1912—1933年间北平的分死因死亡率 401

表9-14 1926—1932年间北平示范卫生区的分死因死亡率 403

表9-15 1929—1931年乡村人口的分死因死亡率 405

表9-16 1933年7月至1934年6月各大城市的分死因死亡比 407

表9-17 1943—1947年全国12种传染病患病与死亡比 409

表9-18 1943—1947年全国12种传染病的每次生病致命率 411

表9-19 1947年全国各省市传染病患病及死亡人数统计 412

表9-20 1947年台湾省与各大城市死亡人数与分死因死亡比 414

表9-21 1929—1931年中国乡村人口生命表 416

表9-22 1929—1931年华北乡村人口生命表 418

表9-23 1929—1931年华南乡村人口生命表 418

表9-24 1919年北京人口生命表 420

表9-25 1929—1933年北平第一示范卫生区男性生命表 421

表9-26 1929—1933年北平第一示范卫生区女性生命表 421

表9-27 1945—1949年中国人口生命表 425

表9-28 1940—1944年云南呈贡人口生命表一 426

表9-29 1940—1944年云南呈贡人口生命表二 427

表9-30 1940—1944年云南呈贡人口生命表三 428

表10-1 20世纪30年代中国不同地区0岁至14岁人口的比例和粗出生率 432

表10-2 1947年中国11个省的人口比例和粗出生率 434

表10-3 1953年以前的假设人口与中国大陆人口 439

表10-4 1953年中国大陆人口、人口(A)与人口(B)年龄结构的综合估计 440

表10-5 1943年的人口:两种逆推算 442

表10-6 1900—1953年中国人口数 443

表10-7 1929—1931年中国乡村人口(男女合计)生命表 460

表10-8 1929—1931年中国乡村人口诸参数 461

表10-9 1911—1936年中国人口的西区稳定人口模型的确定 464

表11-1 1928年中国人口密度 469

表11-2 1936年中国人口密度 470

表11-3 1947年中国人口密度 471

表11-4 1918年中国城市人口(10万人以上)估计 478

表11-5 1929—1933年中国19省168县173地区的城市与乡村人口 483

表11-6 1949年中国部分地区的非农与农业人口及市镇与乡村人口 485

表11-7 1880—1927年东北人口 488

表11-8 1923—1928年间的东北移民 488

表1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海外侨民的数量与地区分布 490

表11-10 1929—1933年各地区的乡村人口内地迁移率 492

表11-11 1929—1933年各地区的城乡间迁移率 492

表11-12 1929—1931年各地区的县、省、国际的迁移比例 493

表11-13 1929—1933年各地区的乡村人口迁出原因比例 495

表11-14 1929—1933年各地区的乡村人口迁入原因比例 496

表11-15 1929—1933年各地区的农村家庭初次迁移的原因比例 497

表11-16 1929—1933年各地区的36400个农村家庭迁移人口的职业分配比例 498

表12-1 20世纪上半期官方统计的各地区平均户的规模 503

表12-2 1929—1933年各地区乡村人口的家庭规模 505

表12-3 20世纪上半期中国8个农业区的总户数、农户数和乡村人口 506

表12-4 1929—1933年家庭按人数分布 507

表12-5 20世纪上半期不同农业地带的家庭与户的规模 508

表12-6 1929—1933年不同地带的家庭规模及比例 510

表12-7 20世纪上半期10个普查县户的规模 511

表12-8 1942—1943年四川9个普查县户的规模 512

表12-9 1929—1933年的农场作物面积与平均家庭规模之间的关系 513

表12-10 1929—1933年不同农业区的农场作物面积与平均家庭规模之间的比例 513

表12-11 1929—1933年田产权与平均家庭规模之间的关系 515

表12-12 1929年定县调查中的家庭规模与农场面积的关系 516

表12-13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北方村庄458个家庭的规模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516

表12-14 20世纪上半期中国非工业化城市1365个家庭的规模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516

表12-15 20世纪上半期上海208个家庭的规模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517

表12-16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北方村庄458个不同阶层的家庭结构 518

表12-17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北方非工业城市1365个不同阶层的家庭结构 519

表12-18 20世纪上半期上海208个不同阶层的家庭结构 519

表12-19 20世纪上半期北平传统与现代化阶层的家庭类型 521

表12-20 20世纪上半期1083个不同教育背景家庭的类型 522

表12-21 1906—1946年间台湾乡村人口的家庭分类 523

表12-22 1929—1933年核心与非核心家庭规模分布 524

表12-23中国土地利用调查中的与家长有核心关系的家庭成员统计 526

表12-24 1929—1933年家庭女性成员的迁移 526

表12-25 1929—1933年家长的各类直系家庭成员的比例 528

表12-2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两次乡村人口调查中的家长及其亲属的比例 530

表13-1 1929—1933年乡村人口的职业类别比例 535

表13-2 20世纪上半期地区性人口普查中的(分性别)职业人口的比例 538

表13-3 20世纪上半期6个地区性人口普查中的职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540

表13-4 1947年全国部分地区的不同职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542

表13-5 1929—1933年中国乡村人口的教育与识字程度 544

表13-6 1929--1933年中国受过教育的乡村人口的教育形式及在校时间 545

表13-7 20世纪上半期地区性人口普查中的教育程度(分性别)人口的比例 546

表13-8 1947年全国部分地区的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547

表13-9 1929—1933年每成年男子单位每日消费热量总计及各类食物所供给热量的比例 551

表13-10 1929—1933年每成年男子单位每日摄入蛋白质总量及各类食物所供给蛋白质的比例 552

表13-11 1929—1933年每成年男子单位每日摄入的钙、磷、铁总量 553

表13-12 1929—1933年每成年男子单位每日消费含维生素的食物量 555

表13-13 1929—1933年乡村人口的各类食物热量由农场自给的比例 557

表13-14 1929—1992年不同时期的营养水平(人均每日)比较 559

表13-15 1937年中国乡村人口的肉类与蛋类年消费量 560

表13-16 1937—1992年不同时期消费的食物量(人均每年)比较 561

表13-17 20世纪上半期不同地区乡村人口的家庭收入及生活费用 565

表13-18 20世纪上半期不同地区乡村人口家庭各种生活费用的比例 566

表14-1 20世纪上半期不同年份分地区的人口统计及平均年增长率 579

表14-2 1934年四城市卫生当局部分传染病预防接种统计 591

图目 27

图2-1宣统普查的门牌 27

图7-1四次人口普查和调查中的分年龄性别比 315

图7-2三次人口统计中的年龄结构 335

图7-3五次人口调查中的年龄结构 336

图8-1分年龄已婚妇女生育率分布 359

图8-2分年龄生育率分布 366

图8-3妇女的初婚频率分布 377

图8-4中国已婚生育率与标准自然生育率分布 380

图9-1华北、华南与北京的人口死亡率分布 39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