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
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

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良学著
  • 出 版 社:西安:三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6281738
  • 页数:6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录了《坛经》、《金刚经》这两家经典。书中除收录了原文外,还附有注释及导读,便于读者爱好者阅读理解。 本书形式新颖,携带方便,可供广大读者阅读。
《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目录
标签:移民 开发

上篇:客民移垦开发陕南 1

第一章 绪论(陕南的战略历史地位) 1

一·山水交辉的自然地理 2

(1)秦岭巴山的天然屏障 2

(2)纵横交错的汉丹诸江 5

(3)潜能巨大的河谷盆地 7

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 8

(1)先民活动的历史遗存 8

(2)巴蜀古国的辉煌足迹 10

(3)错综复杂的政区沿革 13

三·四通八达的交通孔道 14

(1)穿越秦岭的六条通道 15

(2)穿越巴山的三条通道 17

四·历代人口的迁徙繁衍 18

(1)夏商周至战国时期 18

(2)两汉魏晋时期 20

(3)隋唐时期 21

(4)宋元时期 22

五·明清移民的历史课题 24

(1)明代移民的基础地位 24

(2)清代移民的几个特征 26

第二章 明代流民对陕南的开垦 29

一·明代移民的历史背景 29

(1)“禁山”与流民的形成 29

(2)对流民处置与原杰出抚 31

二·明代移民的两个重要源流 33

(1)湖北麻城孝感乡 34

(2)山西洪洞大槐树 43

三、明代陕南移民的其他几种类型 45

(1)经商客寓入籍 45

(2)为官任满定居 46

(3)从军退伍落户 48

(4)军民屯垦入籍 51

(5)其他流徙移民 58

第三章 明末清初大浩劫中的陕南 60

一·明统治者对农民军的残酷镇压 61

(1)第一阶段(1627—1634年) 61

(2)第二阶段(1635—1637年) 65

二·清军与抗清武力的反复交战 68

(1)第一阶段(1644—1646年) 68

(2)第二阶段(1647—1664年) 70

三·三蕃之乱带来的深重灾乱 71

(1)三藩之乱后的横征暴敛 72

(2)清军平叛中的以人为粮 73

四·灭绝人寰的瘟疫与灾荒 74

(1)骇人听闻的悲惨遭遇 74

(2)水深火热中的户口消耗 77

第四章 清代大移民形成的历史背景 80

一·清初大流徙形成的主要原因 81

(1)荒芜引起的民生凋敝 81

(2)“迁海”造成的政治悲剧 83

(3)“圈地”导致农民流离失所 87

二·移垦政策的制定 91

(1)屯田垦荒主张的提出 91

(2)《垦荒令》的颁布 92

(3)康熙对《垦荒令》的修订 93

(4)乾隆陕西招垦事宜 95

三·招徕措施的推行 97

(1)各地的招垦举措 97

(2)苦难的大流徙 98

(3)对客民的户籍管理 100

四·同光时期的第二次大移民 101

(1)第二次招垦政策的制定与推行 102

(2)清查农民起义“逆产”招垦 103

(3)第二次移民的组成分类 104

(4)沉重的封建压迫 108

(5)对吏治的整饬 109

第五章 客民源流(湘川黔) 114

一·长沙地区 115

(1)善化吴氏 115

(2)湘乡郭氏 119

(3)湘乡李氏 119

(4)湘乡彭氏 120

(5)湘乡冯氏 120

(6)湘乡曾氏 121

(7)宁乡陈氏 122

(8)宁乡王氏 124

(9)宁乡彭氏 125

(10)浏阳罗氏 126

(11)长沙石氏 127

(12)长沙龙氏 130

(13)长沙杨氏 130

(14)湘潭李氏 130

(15)平江李氏 130

二·湘西南地区 131

(1)安化李氏 131

(2)安化赵氏 132

(3)安化梁氏 135

(4)衡阳洪氏 135

(5)衡南王氏 137

(6)芷江龙氏 139

(7)沅陵何氏 141

(8)零陵龚氏 142

(9)零陵伍氏 143

(10)新化康氏 143

三·川黔地区 144

(1)云阳王氏 144

(2)大宁田氏 144

(3)城口甘氏 145

(4)重庆王氏 145

(5)达县温氏 145

(6)川东唐氏 146

(7)万源夏氏 147

(8)万源聂氏 147

(9)成都杨氏 148

(10)保宁陈氏 150

(11)平越王氏 151

(12)贵州江氏 154

(13)遵义苗族 155

第六章 客民源流(湖北) 158

一·鄂东南地区 159

(1)武昌陈氏 159

(2)武昌刘氏 161

(3)武昌张氏 162

(4)江夏熊氏 164

(5)蒲圻徐氏 165

(6)蒲圻马氏 166

(7)蒲圻罗氏 167

(8)通山徐氏 167

(9)通山金氏 169

(10)通山宋氏 171

(11)崇阳钟氏 171

(12)崇阳庞氏 172

(13)大冶柯氏 173

(14)大冶陈氏 174

(15)兴国倪氏 176

(16)咸宁晏氏 177

(17)咸宁但氏 178

(18)天门李氏 179

二·鄂东北地区 180

(1)黄冈陈氏 180

(2)黄岗胡氏 182

(3)黄岗李氏 183

(4)黄岗储氏 184

(5)黄安董氏 184

(6)浠水柴氏 184

(7)黄陂夏氏 186

(8)黄陂章氏 187

(9)黄陂雷氏 188

(10)黄州张氏 189

第七章 客民源流(闽粤) 190

一·嘉应地区 192

(1)镇平谢氏 192

(2)程乡陈氏 197

(3)兴宁黄氏 198

(4)镇平邱氏 199

二·漳州地区 203

(1)龙岩张氏 203

(2)龙岩谢氏 207

(3)龙溪陈氏 211

(4)上杭赖氏 213

三·粤西北地区 217

(1)韶州陈氏 217

(2)高州陈氏 219

(3)阳山蔡氏 220

(4)乐昌欧氏 220

第八章 客民源流(江南) 223

一·皖中南地区 224

(1)寿州钱氏 224

(2)宿松祝方氏 227

(3)太湖朱氏 229

(4)太湖张氏 230

(5)太湖余氏 230

(6)桐城雷氏 234

(7)英山吴氏 234

(8)霍山王氏 235

(9)贵池汪氏 236

(10)休宁胡氏 237

(11)屯溪王氏 238

(12)怀宁丁氏 238

二·赣中北地区 239

(1)分宁黄氏 239

(2)义宁乐氏 244

(3)星子杨氏 244

(4)星子赵氏 246

(5)临川廖氏 247

(6)吉安谢氏 247

三·江浙地区 248

(1)吴县吴氏 248

(2)南京李氏 249

(3)无锡江氏 250

中篇:社会经济的大变革 251

第九章 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变化 251

一·人口骤增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251

(1)客民分布概况 252

(2)鼓励生育政策的推行 257

(3)人口的急骤增长 258

二·垦荒促进了耕地的恢复 261

(1)艰苦的垦荒生涯 262

(2)耕地的迅速增加 266

(3)毁林带来的副效应 268

三·政区及防务的完备 270

(1)政区的增设及升格 270

(2)陕南在全国大移民中的地位 273

四·新型农业生产关系的出现 275

(1)田面权与田底权的分离 275

(2)“永佃权”的确立 277

(3)劳资互补关系的出现 279

(4)土客之争与阶级压迫 281

第十章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285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86

(1)渠堰塘库的疏理 286

(2)民田私堰的营造 288

(3)引水工具的推广 292

(4)水利纠纷及管理 293

二·作物结构的调整 301

(1)包谷的引进与推广 301

(2)红薯的引进与推广 305

(3)粮食产品的商品化 308

第十一章 经济作物及土特产品的商品化 313

一·经济作物的商品化 313

(1)烟草 314

(2)棉花 315

(3)苎麻 317

(4)蓝靛 318

(5)其它 319

二·土特产品的内外贸易 320

(1)茶叶 320

(2)木耳 326

(3)生漆 328

(4)桐油、漆油 331

(5)皮张、药材及其它 333

第十二章 手工业的异军突起 335

一·植棉与纺织业的发展 336

(1)悠久深厚的历史渊源 336

(2)清代前期的植棉高潮 337

(3)家庭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338

二·兴桑养蚕与缫丝织绸 341

(1)兴桑养蚕的恢复与推广 341

(2)缫丝织绸的兴起与繁荣 347

三·制陶业 348

(1)白沔峡陶瓷 349

(2)龙门土陶 349

(3)龙驹寨陶器 351

(4)洛南陶瓷 352

四·其它手工业 353

(1)银饰加工业 353

(2)编织业 355

(3)建筑业 356

第十三章 统一市场的形成及商业资本的活动 359

一·流通渠道的开辟与统一市场的形成 360

(1)流通渠道的开辟 360

(2)水陆交通的发展 362

(3)商业都市的繁荣 365

二·农村集市贸易的形成 369

(1)集镇的发展与繁荣 369

(2)场集的形成与兴盛 370

(3)工商店铺的衍生与发展 373

三·商业资本的活动 374

(1)商业资本在农村的活跃 374

(2)商人对农民的控制与盘剥 378

(3)外国资本和买办商人的活动 380

(4)政府对商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382

第十四章 手工工场的资本主义萌芽 384

一·造纸业 385

(1)伟大的奠基者——蔡伦 385

(2)造纸业的空前发展 387

(3)纸厂及作坊的分布 388

(4)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391

(5)严如熠的纸厂咏 393

(6)造纸原料的生产与经营 395

二·木材采伐业 397

(1)木材采伐工场的分布 398

(2)工场内部的部门分工 400

三·冶铁业 401

(1)冶铁工场的规模及分布 402

(2)工场内部的分工及产品 403

四·淘金及其它采矿业 405

(1)淘金 405

(2)冶铜 407

(3)采煤 410

(4)其他 410

五·“萌芽”的几个特征 411

(1)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 411

(2)社会化大生产的皱形 412

(3)资本主义的工资支付形式 413

第十五章 连接移民的纽带—会馆和帮会 415

一·会馆兴起的社会背景 416

(1)移民乡土联系的努力 416

(2)商贾联合行动的需要 417

二·陕南会馆的分布 418

(1)安康的会馆 418

(2)汉中的会馆 420

(3)商州的会馆 421

三·陕南会馆的功能与特征 422

(1)工商行业的联盟公所 422

(2)乡土之神的崇奉和祭祀 425

(3)行业经营中的系统控制 430

(4)帮内商务运作及慈善服务 432

(5)拥有田庄地产并从事兼并 434

四·移民结社的帮会组织 436

(1)洪帮 437

(2)青帮 438

(3)同善社 438

下篇:南北文化的历史沉淀 440

第十六章 源远流长的氏族文化 440

一·家神龛上的文化渊源—堂号 441

(1)姓氏的起源 441

(2)堂号的形成 443

(3)堂号的流传 446

二·氏族历史的文化沉淀—谱谍 448

(1)谱谍的历史发展 448

(2)“圣谕广训”对谱谍的影响 449

(3)陕南谱谍的基本分类 452

(4)谱谍的体例及内容 457

(5)对谱谍的管理规范 460

(6)谱谍中的进步思想 461

三·宗族统治的文化形态—宗祠 463

(1)白河卡子黄氏宗祠 464

(2)汉中龙江谭氏宗祠 467

(3)汉阴永宁张氏宗祠 468

四·宗族社会的文化特征—族规 468

(1)家庙祭祖制度的确立 469

(2)宗族司法权力的完备 471

(3)家庭统治观念的形成 472

五·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堡院 473

(1)超越乡村的特殊城堡 473

(2)聚族而居的连环宅院 475

(3)随遇而安的自然村落 477

第十七章 南北交融的民俗风情 479

一·岁时节令的礼仪风尚 480

(1)新年与打春 480

(2)元宵节与龙灯会 482

(3)二月二与龙抬头 484

(4)三月三与清明节 485

(5)端阳节与赛龙舟 486

(6)六月六与晒箱 488

(7)七月七与中元节 489

(8)中秋节与祭月 491

(9)重阳节与登高 490

(10)送寒衣与冬至 491

(11)五豆与腊八 492

(12)祭灶与除扬尘 492

二·繁文缛节的婚娶大礼 493

(1)定亲与下帖 493

(2)过礼与迎亲 494

(3)送亲与喜宴 496

(4)闹房与送房 497

(5)回门与遨食 498

三·陈规陋习的丧葬遗俗 498

(1)倒头、设灵与入殓 499

(2)开路与超度法事 500

(3)斋坛道场 500

(4)家祭、守灵与哭丧 503

(5)吊唁与“三献礼” 504

(6)成服与守孝 506

(7)看风水与安葬 506

(8)祭日与周年 507

四·名目繁多的礼节酬酢 508

(1)祝寿 508

(2)生育 509

(3)建房 509

(4)栽秧 510

(5)薅草 511

第十八章 兼收并蓄的生活习俗 511

一·错综复杂的语言体系 512

(1)方言中的异音 512

(2)乡谈中的俚语 515

(3)奇特的称谓 516

(4)方言的兼容性 517

二·形式多样的民居服饰 519

(1)贫富悬殊的房屋类型 520

(2)封建繁琐的建房程序 521

(3)理性实用的房屋布局 522

(4)质地各异的民间服饰 523

三·严肃神圣的工匠信仰 523

(1)十八匠 524

(2)木匠 524

(3)船夫 525

(4)脚夫 526

四·雅俗共赏的烟酒茶事 526

(1)吞云吐雾精神烟 526

(2)醉垆梦觞神麴酒 527

(3)品香啜茗巴山茶 528

五·风味多样的饮食菜肴 530

(1)南北合流的酒席盛宴 530

(2)红白喜事的酒席宴会 531

(3)粗蔬淡食及山野佳肴 532

六·淳厚朴实的待客礼仪 534

(1)热情厚道待客 535

(2)礼义端方做客 536

(3)礼貌饮酒行令 537

第十九章 色彩斑斓的民间文艺 539

一·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 540

(1)汉剧 540

(2)陕南花鼓戏 544

(3)汉调桄桄 548

(4)安康道情 549

(5)安康曲子 550

(6)端公戏 551

(7)八步景 552

(8)月调剧 552

(9)弦子戏 553

(10)渔鼓 553

(11)皮影戏 554

二·妙趣横生的民间舞蹈 556

(1)龙灯舞 556

(2)狮子舞 559

(3)采莲船 561

(4)小场花鼓子 563

(5)鹬蚌舞 564

(6)竹马 564

(7)跑云及其它 565

三·优美动听的陕南民歌 566

(1)响大工 566

(2)唐将班及汉巘樵歌 569

(3)薅草锣鼓 570

(4)山歌 571

(5)情歌 572

(6)轿夫报路歌 574

(7)船工号子 575

(8)斗歌 578

(9)叙事歌 578

(10)孝歌 580

第二十章 奇特的宗教文化 581

一·巴楚巫风的遗传与嬗变 582

(1)尚巫鬼 582

(2)重淫祀 584

(3)幼童寄庙 585

(4)悬棺崖葬 585

(5)石崇拜与古树敬仰 587

(6)贱名、喊魂及烧胎 587

(7)迷信及禁忌 588

二·儒道佛三教的渗透与融合 590

(1)儒教在陕南的流传 590

(2)佛教在陕南的流传 592

(3)道教在陕南的流传 593

(4)三教的衍生与融和 596

(5)三教在民间的影响 600

三·杂芜丛生的祭祀活动 602

(1)祭蝗打醮 603

(2)祭坛禳灾 606

(3)祭龙祈雨 607

(4)祭祖祈福 609

四·博大精深的庙会文化 610

(1)地域文化的博物馆 610

(2)岁时节序的祭祀会 614

(3)梨园班社的竞技场 615

(4)商品流通的集散地 617

插图目录 619

后记 6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