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壮汉民族融合论  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
壮汉民族融合论  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

壮汉民族融合论 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韦玖灵著
  • 出 版 社:北京:气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2929738
  • 页数:147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济慈书信集下一篇:走遍中国指路通
《壮汉民族融合论 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古老的稻作民族与“那”文化 1

一、稻作文化与稻作民族 1

二、岭南是稻作文化的发源地 2

三、壮族地区是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5

四、左右江、邕江流域是壮族先民的家园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7

五、稻作文化与“那”文化 10

六、“那”文化--稻作文化的“壮化” 11

七、“那”文化是壮族人对稻作文化的特殊反映和表现 14

第二章 壮族先民与南来的中原民族的关系 24

一、岭南瓯骆人与中原华夏人的接触 24

二、岭南瓯骆人与楚人的交往 33

三、壮族先民与汉族的密切关系 38

第三章 从壮族称谓的演变到壮族的形成 42

一、羁縻时代壮族先民的称谓与分布 42

二、羁縻时代壮族先民的反抗与斗争 46

三、土司制度时代壮族先民的称谓与分布 54

四、壮族的形成 62

一、秦至隋是儒学在壮族地区的初传时期 70

第四章 儒学在壮族地区的传播与壮汉民族的相互融合 70

二、壮汉民族的初步融合 80

三、唐宋至元明,创立官学是儒学在壮族地区传播的重要途径 81

四、清代壮族地区社会稳定,儒学传播进一步扩大和深入 88

五、儒学对壮族社会的影响和壮汉民族的深层融合 94

第五章 壮汉民族融合的文化认同 96

一、壮汉民族融合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 96

二、壮汉民族融合文化认同的政治基础 101

三、壮汉民族融合文化认同的经济基础 103

四、民族迁徙与壮汉民族杂居是壮汉民族融合的深厚社会基础 106

五、从歌圩文化和壮族民间文艺看壮汉民族融合的文化认同 115

第六章 壮汉民族融合的重大意义 123

一、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123

二、推动广西文教与中原文教接轨 125

三、促进壮族民间文艺走向繁荣 127

四、提高壮族的人口素质 129

五、有利于巩固祖国南疆的安全 131

六、有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133

后记 142

主要参考文献 1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