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武威市志
武威市志

武威市志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武威市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311010551
  • 页数:981 页
图书介绍:
《武威市志》目录

前言页 1

序 41

凡例 41

第一编 自然地理 41

第一章 地质地貌 41

第一节 地质 41

一、地质发展史 41

二、地层 42

三、地质构造 43

第二节 地貌 44

一、西南部祁连山区 44

二、北部走廊平原 45

第二章 气候 46

第一节 气候状况 46

一、光照 46

二、温度 49

三、降水 51

四、其它气象要素 52

五、气象灾害 53

第二节 气候区划 55

一、南部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 55

二、中部温凉干旱区 55

三、北部温和干旱区 55

一、河流概况 56

二、主要河流 56

第一节 河流 56

第三章 水文 56

三、径流的变化 58

第二节 地下水 59

一、山区地下水 59

二、走廊平原地下水 59

第三节 湖泊 60

一、高山湖泊 60

二、平原湖泊 60

一、山区植被 61

第一节 植被 61

第四章 植被土壤 61

二、平原植被 62

第二节 土壤 62

一、山区土壤 62

二、平原土壤 63

第五章 自然资源 64

第一节 土地资源 64

一、地表水资源 65

第二节 水资源 65

二、地下水资源 66

三、水能资源 66

第三节 植物资源 67

一、种植资源 67

二、林木资源 67

三、草场资源 67

四、药类资源 67

二、野生动物 68

一、家畜 家禽及养殖 68

第四节 动物资源 68

五、花卉资源 68

三、野生鸟类 69

第五节 矿产资源 69

第六章 自然灾害 70

第一节 旱灾 70

第二节 雹灾 72

第三节 霜冻灾 73

第四节 低温 74

第五节 板结雪 74

第六节 风灾 75

一、大风 75

二、干执风 76

第七节 水灾 77

第八节 病虫灾害 79

第九节 地震 80

第一章 建置沿革 83

第二编 建置 83

第二章 行政区划 8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 88

第二节 建国后的行政区划 88

第三章 城市演变 91

第一节 古城历史 91

第二节 城市现状 93

第三节 满城修筑始末 94

第四章 集镇简介 95

黄羊镇 95

武南镇 95

清源镇 96

永昌镇 96

双城镇 97

丰乐镇 97

第五章 村庄分布 98

第一节 武威地下党的活动 10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103

第三编 党派群团 103

第二节 建国后党的建设和发展 105

二、中心工作 106

三、干部管理 108

四、纪律检查 112

五、统战工作 114

六、党校工作 115

二、抗美援朝 116

一、减租反霸 116

第三节 重大政治运动纪略 116

三、土地改革 117

四、“三反”“五反” 117

五、镇压反革命和取缔一贯道 118

六、肃清反革命分子运动 119

七、三大改造 119

八、整风 反右派 121

九、“大跃进”和人民公杜 121

十、“反右倾” 122

十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23

十二、“文化大革命” 124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 127

第一节 组织概况 127

第二节 主要活动 128

第三节 三民王义青年团 129

第三章 民主党派 130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30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 131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 131

第四节 中国民王促进会 132

第五节 九三学社 132

第四章 群众团体 133

第一节 工会 133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35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 137

第四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139

第五节 农民协会(贫下中农协会) 140

第六节 工商业联合会 140

第七节 卫生工作者协会 141

第八节 科学技术协会 141

第四编 政权司法 143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 143

第一节 武威县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简况 143

第二节 武威市(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简况 144

第三节 历届人大常委会 147

第四节 人民代表的选举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149

一、人民代表的选举 149

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149

第五节 民国时期的县参议会 150

第二章 政府 150

第一节 历代政府 15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武威市(县)和武威地区行政机构 151

一、市(县)人民政府与工作机构 151

二、武威地区行政公署与工作机构 158

三、基层政权 159

第三章 政治协商会议 160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60

第二节 历届政协委员会简况 160

第三节 政协工作 162

一、统一祖国 162

二、工商经济 162

四、教育 162

八、文体工作 16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63

第四章 公安 163

五、医疗卫生 163

七、妇幼工作 163

六、民族宗教 163

第二节 公安工作 165

一、政治保卫 165

三、治安管理 166

二、刑事侦察和打击刑事犯罪 166

四、内部保卫 169

五、看守预审 170

第五章 检察 17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70

第二节 检察工作 172

一、刑事检察 172

二、经济检察 172

三、法纪检察 173

四、监所检察 173

五、控告申诉检察 173

六、税务检察 174

第六章 法院 17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74

第二节 法院工作 175

一、刊事审判 175

二、民事审判 176

四、案件执行 177

三、经济审判 177

五、行政诉讼 178

六、申诉复查 178

七、法律宣传和信访工作 179

第七章 司法行政 17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179

第二节 司法行政 179

一、法律宣传教育 179

三、律师事务 180

二、人民调解 180

四、公证工作 181

五、乡镇司法所 181

第五编 政务 183

第一章 民政 劳动 人事 183

第一节 民政 183

一、机构沿革 183

二、优抚 184

四、灾情救济 185

三、社会福利 185

五、社会救济 186

六、婚姻登记 188

七、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189

八、军供工作 189

第二节 劳动 190

一、机构设置 190

二、劳动就业 190

三、劳动工资 191

四、劳动福利 192

五、劳动保险 193

六、劳动安全保护 193

七、劳动技术培训 194

第三节 人事 195

一、干部录用和毕业生分配 195

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196

三、工资 福利 197

五、干部管理与职称评定 199

四、干部奖惩 199

六、干部离休 退休待遇 201

第二章 工商 物价 计量 201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 201

一、机构沿革 201

二、个体私营经济 202

三、市场管理 203

四、经济检查 205

五、工商企业登记管理 207

六、合同 商标 广告管理 208

七、工商管理费的收取及其使用 209

八、个体劳动者协会 消费者协会及其它 209

第二节 物价 210

一、管理机构及职能 210

二、物价管理 210

三、明码标价 215

四、物价检查 216

二、计量单位制 217

一、管理机构 217

第三节 计量 217

三、计量管理 219

四、计量器具生产 219

五、计量器具检定 219

第三章 计划 统计 审计 220

第一节 经济计划 220

一、机构设置与职能 220

二、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221

二、统计业务 224

第二节 统计 224

一、机构设置与职能 224

三、统计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226

第三节 审计 227

一、机构与职能 227

二、审计监督 227

二、霍去病征河西 229

一、西汉时期少数民族在凉州的战争 229

第一章 历代重大战事 229

第六编 军事 229

第一节 两汉三国时期 229

三、曹魏在凉州对少数民族的战争 230

第二节 两晋时期 230

一、晋初凉州树机能反晋斗争 230

二、前秦灭前凉之战 230

三、后秦灭后凉之战 231

四、南凉后秦凉州之战 231

五、北魏灭北凉之战 231

第三节 唐宋时期 231

一、唐平定凉州之战 231

二、唐平定盖庭伦之乱 231

一、蒙古军夺取西夏凉州府 232

三、李自成义军攻占凉州 232

二、明夺取凉州之战 232

四、宋与西夏凉州之战 232

三、吐蕃陷凉州之战 232

第四节 元明时期 232

第五节 清朝时期 233

一、回民米喇印抗清斗争 233

二、凉州回民的抗清斗争 233

第六节 民国时期 233

一、凉州事变 233

四、国民党九十一军二四六师骑兵团投诚 234

二、红西路军四十里堡战斗 234

三、国民党武威保安大队起义 234

第二章 历代军事设施 235

第一节 古代军事设施 235

一、营堡 235

二、堡寨 235

三、烽墩 235

四、关隘 235

第一节 汉唐时期的驻军及兵防 236

第三章 历代驻军机构及兵防 236

五、驿站 236

第二节 现代军事设施 236

第二节 元明时期的驻军及兵防 237

第三节 清朝时期的驻军及兵防 237

一、绿营军 237

二、凉州满营 237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驻军及防务 238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驻军情况 238

第四章 新中国的兵役工作 239

第一节 兵役制 239

第二节 征集工作 239

第三节 复退军人安置 241

第四节 优抚工作 241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 242

第二节 建国后的人民武装 242

一、人民武装机构 242

第五节 预备役制度 242

第五章 地方武装 242

二、民兵的组建工作 244

第六章 人民防空 246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防空 246

三、日机空袭武威 247

第二节 新中国的人民防空 247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防空措施 247

一、防空组织 247

一、任务 248

二、机构 248

三、工程 248

四、人民防空专业队伍 249

第七编 农业 251

第一章 农业 251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252

一、封建经济体制 252

二、土地改革 253

三、衣业生产互助合作 255

四、人民公社 256

五、农业生产责任制 257

六、专业户与新经济联合体 257

第二节 农业生产条件 258

一、农业气候 258

二、耕地 劳力 畜力 259

三、农田基本建设 261

四、农业机械 262

第三节 农业区划与作物种植 262

一、农业区划 262

二、粮食作物 263

三、经济作物 264

四、果树栽培 267

第四节 农业技术 268

一、耕作方法 268

三、肥料施用 269

二、土壤改良 269

四、良种推厂 272

五、农作物保护 273

第五节 农技人才培训与项目推广 275

一、农技推广机构与队伍建设 275

二、科技人才培训 276

三、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 277

第一节 黄羊河四滩的开发 279

第二章 农垦 279

第二节 吴家井滩的开发 280

第三节 九墩滩的开发 280

第四节 上新地滩的开发 281

第三章 农业机具 281

第一节 农机具发展简况 281

一、耕作机具 281

二、农田基本建设机具 282

三、提灌机具 282

五、收获机具 283

六、场上作业机具 283

四、农业植保机具 283

七、粮油加工机具 284

八、饲料加工机具 284

九、农业运输机具 284

第二节 农机人员培训 289

第三节 农机科研与推广 290

第四节 农机经营管理 290

一、1958~1968年农业机械为国家所有 290

二、1969~1979年农业机具为集体所有 291

三、1980年以后逐步转为个体经营 292

第五节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规划 292

一、南部山地农林牧机械化区 292

二、中部平川灌溉农业机械化区 292

三、东部荒漠林牧机械化区 293

第四章 畜牧业 293

一、大家畜 295

第一节 畜禽 295

二、小家畜 296

三、家禽 297

四、其它 297

五、濒危野生动物的养护 297

第二节 饲养管理 299

一、饲料资源 299

二、饲养 300

第三节 技术推广与科研成果 301

一、技术推广 301

二、科研成果 301

第四节 疫病防治 302

一、兽医组织 302

二、传染病 302

三、寄生虫病 303

第五节 兽医卫生检疫 304

一、肉品检验 304

四、普痛病 304

五、中毒性疾病 304

二、市场运输检验 305

三、疫病监测 305

四、兽医卫生监督 305

第六节 畜牧业区划及其建设 305

一、畜牧区划 305

二、畜牧业建设 306

一、树木种类 307

第五章 林业 307

第一节 林业资源 307

二、林业用地 311

三、活立木蓄积量 311

四、四旁树木 312

第二节 林木管护 312

一、林权 312

三、幼林抚育 313

四、病虫害防治 313

二、护林 313

第三节 天然林 322

一、上方寺林区 322

二、西营河林区 322

第四节 人工林 322

一、育苗 323

二、造林 323

第五节 科技推广与科研成果 327

一、科技推厂 327

一、国营林场 328

二、科研成果 328

第六节 林业基地建设与区划 328

二、林业区划 330

三、林业投资 331

第七节 林产品利用 331

一、木材加工 331

二、果品生产 332

第八节 珍贵稀有动植物 332

一、珍贵动物 332

三、珍稀古树 333

二、珍稀鸟类 333

四、名木 334

第六章 乡镇企业 336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历史状况及发展 336

一、农村副业 手工业 336

二、社队企业 337

三、乡镇企业 337

四、乡镇企业的效益 338

第二节 乡镇企业行业结构 339

一、农业企业 339

二、工业企业 340

三、建筑企业 343

四、交通运输业 345

五、商业饮食服务业 345

一、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 346

二、主要供销部门 346

第三节 服务体系 346

第四节 乡镇企业管理 347

第八编 水利 电力 349

第一章 历代水利概略 349

第一节 民国以前 349

第二节 民国时期 351

第二章 机构建置 354

第二节 基层机构 355

第一节 局级机构 355

第三章 水利建设 357

第一节 水库 357

一、黄羊河水库 357

二、南营水库 358

三、西营水库 359

四、小型水库 360

五、杂木河水库规划概况 360

第二节 渠系 360

一、黄羊灌区渠系 361

二、杂木灌区渠系 362

三、金塔灌区渠系 364

四、西营灌区渠系 366

第三节 打井提灌 370

一、井灌区分布 370

二、土井 370

三、机井 370

第四节 小水电 372

一、南营水电站 372

二、黄羊水电站 372

三、西营总干水电站 373

四、其它小型水电站 373

第五节 其它小型工程 374

一、人畜饮水工程 374

二、防洪工程 376

三、提灌 喷灌工程 376

第四章 水利管理 377

五、水土保持 377

四、截引地下水 377

第一节 管理体制 378

第二节 水利设施管理 378

一、水库管理 378

二、渠道管理 378

五、其它小型水利工程管理 379

第三节 用水管理 379

四、小水电站管理 379

三、机井管理 379

第四节 经营管理 380

第一节 电力建设 380

第五章 电力 381

第二节 电网分布 383

一、黄羊电厂输电网 383

二、武威电厂输电网 383

三、永昌电网联网 383

四、武威向市外输出35千伏线路 383

六、35千伏变电所 384

五、武威市内35千伏输电网 384

七、 6千伏10千伏配电线路 385

第三节 农村用电状况 386

一、灌溉用电 386

二、照明用电及其它 387

第四节 电力管理 387

一、管理机构 387

二、生产管理 387

四、经营管理 388

三、安全管理 388

第九编 工交邮电 391

第一章 工业 391

第一节 工业经济体制 391

一、私营工业 个体工业 391

二、集体工业 394

三、国营工业 396

二、食品工业 398

一、采掘工业 398

第二节 主要工业门类 398

三、饲料工业 402

四、纺织工业 402

五、缝纫工业 404

六、皮革 皮毛及其制品工业 405

七、木材加工业 407

八、造纸及纸制品工业 408

九、印刷工业 409

十一、电力工业 410

十、工艺美术品制造业 410

十二、化学工业 412

十三、医药工业 413

十四、橡胶制品工业 414

十五、塑料制品工业 414

十六、建材工业 414

十七、非金属制品工业 416

十八、金属制品工业 416

十九、机械工业 417

二十、冶金工业 419

二十一、度量衡器制造业 419

第三节 管理 419

一、管理机构 419

二、各项管理工作 420

第二章 交通运输 423

第一节 交通 423

一、驿道 大车道 423

二、公路 424

三、铁路 426

四、桥涵 426

第二节 运输 428

一、驿道 大车道好输 428

二、公路运输 429

第三节 交通运输管理 430

一、机构沿革 430

二、公路管理 431

二、邮务(政)局 432

一、驿站 急递铺 递运所 432

第三章 邮电 43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32

三、电信(报)局 433

四、邮电局 433

第二节 邮政 434

一、邮路及投递 434

二、函件 435

三、包件 435

四、汇兑 435

五、报刊发行 435

六、机要 436

七、分拣 封发 436

八、邮票公司 集邮协会 436

第三节 电信 437

一、电报 437

第四节 邮电管理 439

一、度量管理 439

三、财务管理 440

四、物资供应管理 440

二、劳动工资管理 440

第一章 商业 441

第一节 历代商业概况 441

第十编 商业 441

第二节 建国后的商业发展 443

一、国营商业 444

二、集体商业 450

三、个体商业 451

四、单位兴办商业 451

第一节 建国前的合作社概况 453

第二节 建国后的供销合作社 453

第二章 供销 453

一、财务管理 455

二、资金管理 455

第三节 经营管理 455

三、物价管理 457

第四节 销售 458

一、生产资料供应 458

二、生活资料供应 458

第五节 收购 459

一、农副产品 459

二、畜产品 460

三、废旧物资 466

第三章 粮油 468

第一节 机构设置和沿革 468

第二节 粮食征购 469

一、征收阶段(1950~1952) 469

二、统购统销初期阶段(1953~1954) 469

三、三定(定产定购定销)阶段(1955~1964) 470

四、一定三年不变和一定五年不变阶段(1965~1981) 470

六、合同定购阶段(1985~1987) 471

五、征购 销售 调拨包干阶段(1982~1984) 471

第三节 粮食供应 473

一、粮食统销 474

二、城镇供应 475

二、食油供应 478

一、食油收购 478

二、电话 478

第四节 食油购销 478

第五节 粮油议购议销 479

第六节 储运 479

一、粮食仓储 479

二、储油设备 480

三、粮油保管 480

四、调运 481

第四章 物资 48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84

第二节 物资管理 484

四、物资交易中心 485

三、机电建化公司 485

二、木材公司 485

第三节 物资供应 485

一、金属材料公司 485

五、黄羊物资站 486

六、农村物资建设供应公司 486

七、综合服务公司 486

第五章 外贸 486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86

第二节 职能和经营方式 487

第三节 出口商品 487

一、土畜产品类 487

二、粮油食品类 487

三、医药化工类 487

四、轻工纺织类 487

五、工艺旅游类 487

第四节 进口商品及引进机器设备 488

第一章 财政 489

第一节 民国前财政概述 489

第十一编 财税金融 489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财政概况 490

一、田赋 490

二、丁赋 491

三、田赋附加 491

四、各项税捐收支情况 491

五、财政管理与监督 492

一、财政体制 493

第三节 建国后的财政 493

二、财政收支 495

三、财务管理 501

四、财务监督检查 508

五、企业留利和利改税 509

第二章 税务 509

第一节 民国前税务概况 509

第二节 民国时期税务 510

一、税务征收机构 510

二、税捐种类 510

一、机构沿革 512

第三节 建国后的税务工作 512

二、税制与税收 513

三、征收管理 516

四、发货票管理 519

五、利润监交 520

第三章 金融 520

第一节 武威货币流通史 520

一、建国前货币流通概况 520

二、建国后人民币流通状况 521

第二节 金融机构沿革 525

一、建国前的金融机构概况 525

二、建国后的金融机构设置 526

第三节 信贷 528

第四节 储蓄 535

一、储蓄发展概况 535

二、储蓄种类和政策原则 537

第五节 保险事业 538

三、储蓄利率与储蓄效益 538

第六节 债券发行与兑付 540

一、民国时期债券发行与兑付情况 540

二、建国后历年债券发行与兑付情况 541

第十二编 城乡建设 545

第一章 机构设置沿革 545

第一节 建国前的管理机构 545

第二节 建国后的管理机构 546

一、行政管理机构 546

二、事业管理机构 546

第二章 城市建设 548

第一节 城市规划 548

第二节 街巷道路及主要建筑物 549

一、建国前的城区概貌 549

二、城区街道及主要建筑 549

三、环城路及四城关 551

四、新开拓的道路 554

一、住宅建设 555

第三节 住宅建设及房地产管理 555

二、房产管理 556

三、土地管理 557

第四节 公共设施 557

一、交通 557

二、路灯 557

三、供水 558

五、照明 559

四、排水 559

六、供暖 560

七、园林 560

八、绿化 561

九、环境卫生 562

十、市容整治 562

第三章 村镇建设 563

第一节 集镇的形成与发展 563

第二节 村庄建设 563

二、武南镇 564

一、黄羊镇 564

第三节 建制镇建设 564

第四节 村镇规划管理 565

一、建制镇规划管理 565

二、村镇规划管理 565

三、乡村住宅士地管理 566

第四章 建筑业 567

第一节 建筑业的发展 567

第二节 建筑队伍 567

第三节 建筑技术 568

第四节 建筑施工管理 569

一、勘察设计 569

二、施工管理 569

第五章 环境保护 569

第一节 水质污染监测与防治 569

一、水质监测 569

二、水质污染源 570

三、水质污染的治理 570

二、大气污染源 571

三、大气污染防治 571

第二节 大气污染监测与防治 571

一、大气监测 571

第三节 噪音监测与防治 572

一、噪音监测 572

二、噪音污染源 572

一、工业废渣 573

二、生活垃圾 573

第四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 573

三、噪音防治 573

第十三编 教育 科技 575

第一章 教育 57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76

第二节 儒学 书院 义学 社学 私塾 577

一、儒学 577

二、书院 578

三、社学 578

第三节 幼儿教育 579

五、私塾 579

四、义学 579

一、幼儿园设备 580

二、幼儿园的课程与教材 580

三、重点幼儿园 581

第四节 小学教育 582

一、发展概况 582

二、学制与课程设置 587

四、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588

三、教学方法改革 588

五、重点小学 589

第五节 中等教育 591

一、发展概况 591

二、学制与课程设置 595

三、教学方法改革 596

四、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596

五、重点中学 598

第六节 中等专业教育 602

第七节 师范教育 604

第八节 高等教育 605

第九节 职业教育 606

第十节 成人业余教育 607

一、农(市)民业余教育 607

二、职工教育 608

三、成人自学考试 609

第十一节 教师队伍建设 610

一、坚持理论学习 提高政治素质 610

二、加强业务进修 提高文化水平 611

三、生活待遇及福利 612

第十二节 教育经费与学校建设 614

一、教育经费 614

二、学校基本建设 615

三、教学设备和固定资产 616

第十三节 勤工俭学与集资办学 617

一、勤工俭学 617

二、集资办学 618

第二章 科技 619

第一节 领导机构与活动概况 621

第二节 科技队伍建设 622

第三节 科研单位与活动 623

第四节 科技成果 624

三、印发科技资料 629

六、科技厂播宣传 629

五、组织科技市场 629

四、举办科技展览和科普画廊 629

二、科技讲座 629

一、科技培训 629

第五节 科技普及 629

七、开展“四一”燎原活动 630

八、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 630

九、科技电影队 630

第六节 地属科研机构 630

第七节 省属驻武科研单位 631

第一节 文化管理机构 634

第二节 文化事业机构 634

第十四编 文化 634

第一章 群众文化 634

第三节 群众文学 635

一、民歌 635

二、民间创作 636

三、故事 636

第四节 群众文艺活动 636

一、社火 636

二、铁芯子 637

三、腰鼓队 637

四、元宵灯会 637

五、器乐合奏 638

六、歌咏 638

第五节 群众文化活动场所 638

第六节 民间工艺 639

第一节 建国前的电影 640

第二节 建国后的电影事业 640

第二章 电影 640

第三节 电影发行 641

第四节 电影放映 641

第三章 戏剧 曲艺 643

第一节 建国前的戏剧班社 643

第二节 建国后的剧团 644

第三节 戏剧演出场所 645

一、建国前的庙台和戏场 645

二、建国后的戏剧演出场所 646

一、秦腔 647

第四节 剧种 剧目 647

二、歌剧 话剧 648

三、半台戏 649

第五节 曲艺 650

第六节 皮影 木偶 651

第四章 文学艺术 651

第一节 文学刊物 651

第二节 文学创作 652

第三节 音乐 舞蹈 653

一、美术 654

第四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654

二、书法 655

三、摄影 655

第五章 图书 档案 656

第一节 图书阅览 656

第二节 图书发行 657

第三节 档案管理 657

第一节 报纸 658

第六章 新闻 广播 电视 658

第二节 新闻报道 659

第三节 广播 660

一、广播机构 660

二、有线厂播 660

三、调频厂播 661

第四节 电视 662

一、冬青顶电视差转台 662

二、卫星地面收转站 662

四、电视差转台 663

五、卫星电视地面站 663

三、武威电视台(筹) 663

第十五编 文物 665

第一章 文物管理 665

第一节 文物管理机构 665

一、建国前的文物管理状况 665

二、建国后的文物管理机构 666

第二节 文物普查 666

一、建国前的古建筑维修 667

第四节 古建筑维修 667

二、民间文物的征集 667

一、地下文物的发掘清理 667

第三节 文物的发掘清理与征集 667

二、建国后的古建筑维修 668

第五节 文物修复与复制 668

一、文物修复 668

二、文物复制 668

第二章 文物保护单位 669

第一节 石窟 669

一、天梯山石窟 669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70

第二节 碑刻 670

二、石佛崖石窟 670

三、亥母洞石窟 670

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71

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71

四、文物保护点 671

第三节 古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物 672

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72

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73

三、文物保护点 677

第四节 铜钟 铜炉 铜造像 677

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77

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77

第五节 古墓葬 678

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78

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80

第六节 古遗址 古树 681

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81

三、文物保护点 681

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82

三、文物保护点 683

四、古树 684

第三章 馆藏文物 684

第一节 金银铜铁器 684

一、金器 684

二、银器 684

三、铜器 684

二、石器 685

四、瓷器 685

三、陶器 685

四、铁器 685

一、玉器 685

第二节 玉石陶瓷器 685

三、钱币 686

二、草编 686

一、丝织刺绣品 686

第四节 丝织刺绣 草编 钱币 686

三、漆器 686

二、骨器 686

一、木器 686

第三节 木骨漆器 686

第五节 古籍书画 687

一、古籍 687

二、明版《大藏经》 687

三、书画 687

第一节 行政机构设置与演变 689

第一章 卫生 689

第十六编 卫生 医药 体育 689

第二节 医疗机构与设施 690

一、城区医疗机构简介 690

二、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691

三、村级医疗组织建设与变革 692

四、地区所属医院 692

第三节 卫生防疫 695

一、疾病预防 696

三、劳动卫生保护 698

二、食品卫生管理 698

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699

第五节 妇幼保健 700

一、新法接生 700

二、幼儿保健 701

三、妇女病防治 701

第六节 肿瘤防治研究 701

第七节 药品监督检验 702

一、药品监督 702

二、药品检验 702

三、淘汰药品与假药处理 703

第八节 公费医疗 703

第九节 医学发展 704

第十节 医学著作 705

附 锦方集八例 706

第二章 医药 709

第一节 概述 709

一、医药机构的建立与沿革 711

第二节 医药事业的发展 711

二、私营中西药商业的改造 712

三、医药经营 712

四、省地驻武医药机构 712

第三节 中药资源普查 713

第四节 制药厂简介 718

第三章 体育 718

第一节 概述 718

第二节 群众体育 719

第三节 学校体育 720

第四节 主要项目成绩 722

一、田径 722

二、篮球 723

三、足球 723

四、排球 723

五、乒乓球 723

八、武术 724

六、航模表演 724

七、手球 724

第五节 体育赛事活动纪略 725

第六节 业余体校与业余训练 727

第七节 体育设施 727

第十七编 社会 729

第一章 风情习俗 729

第一节 日常生活习俗 730

一、饮食 730

二、居住 730

三、服饰 730

四、交通工具 731

五、炊具和用具 732

六、室内家具与卧具 732

第二节 岁时节俗 732

一、除夕 732

四、杈把会 733

五、二月二 733

二、春节 733

三、上元节 733

六、清明节 734

七、四月八 734

八、端午节 734

九、六月六 734

十、乞巧节 734

十一、中元节 734

十五、腊八 735

十六、腊月十三 735

十三、下元节 735

十四、冬至节 735

十二、中秋节 735

第三节 婚嫁 736

第四节 殡葬 736

九、殡葬 737

八、发丧 737

七、糊扎纸货 737

六、祭奠 737

五、守灵 737

三、披麻戴孝 737

二、报丧 737

一、正停 737

四、入殓 737

第五节 其它习俗 738

一、待人礼仪 738

二、酒俗 738

三、留须 738

八、洗三 739

十一、拜干亲 739

十、过百禄 739

五、备棺 739

六、穿红袄 739

四、祝寿 739

十二、祭神习俗 740

十三、禁忌习俗 740

第六节 革除陋习 740

一、禁烟(鸦片) 740

四、破除迷信 741

二、禁毒 741

三、禁娼 741

第七节 树立新风 742

第二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743

第一节 人口 743

一、历代人口变迁 743

二、民国时期人口概况 743

三、建国后人口状况 744

二、工作实施 746

一、管理机构沿革 746

第二节 计划生育 746

三、主要成果 747

第三章 民族宗教 749

第一节 民族 750

一、古代少数民族 750

二、现代少数民族历史概况与现状 751

第二节 宗教 755

一、佛教 755

二、道教 756

三、伊斯兰教 757

四、天主教 758

五、基督教 758

第四章 方言 759

第一节 语言 759

一、声母 759

二、韵母 760

三、声调 760

第二节 词汇 761

第五章 谚语 歇后语 歌谣 769

第一节 谚语 769

一、气候 节气类 769

二、农事类 770

三、生活类 772

第二节 歇后语 774

一、谐音类 774

二、喻意类 774

二、民歌 776

第三节 歌谣 776

一、民谣 776

第一章 历代人物(1912年前) 781

第一节 历代人物传略 781

第二节 历代人物简介 811

第三节 历代官吏简介 817

第四节 历代客居人物简介 826

第五节 历代进士录 829

第六节 明 清举人录 830

第二章 现代人物 843

第一节 现代人物传略 843

第二节 现代人物简介 851

一、党政军人物 851

第十八编 人物 871

二、科教文卫人物 879

三、企业人物 903

四、其他人物 909

第三节 英雄模范录 911

第四节 烈士英名录 919

一、碑记 935

即秦梁舒墓表 935

凉州大云寺古刹功德碑 935

附录 935

西夏天佑民安碑(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937

高昌王世勋碑 938

重修凉州白塔志 940

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碑记 940

敕赐清应禅寺碑记 941

御敕修海藏寺碑记 941

增修大云寺碑记 942

罗什寺碑 943

凉庄道宪武廷适创建书院碑 943

武威兴文社当商营运生息碑记 944

武禹亭碑记 944

高沟堡水利判案碑 946

明英宗颁赐大藏经圣旨 948

张戊令 948

修凉州城记 948

张轨遗令 948

二、文献 948

张寔令 948

重刊《凉镇志》序 949

《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前序 950

国务院关于甘肃省撤销武威县设立武威市的批复 951

武威市城标落成记 951

武威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文物保护法》加强文物保护的决议 952

武威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选定市树市花的议案的决定》 953

《武威市志》审定意见 953

武威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同意出版《武威市志》的批复 954

三、诗歌 955

凉州乐歌 温子升 955

塞上 郭震 955

凉州词 王之涣 955

凉州词二首 王翰 955

凉州赛神 王维 956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 高适 956

凉州郊外游望 王维 956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高适 957

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 高适 957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 高适 957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岑参 958

河西春暮忆秦中 岑参 958

登凉州尹台寺 岑参 958

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958

陇头行 张籍 959

凉州词 张籍 959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959

凉州行 王建 960

西凉伎 元稹 960

西凉伎 白居易 961

凉州词 薛逢 961

梦从大驾亲征 陆游 962

凉州行 陆游 962

凉州词二首 柳淡 962

狄台 丁昂 963

凉州行 戴良 963

咏塔寺 丁昂 963

双塔 丁昂 964

鱼池 吴铠 964

咏塔 戴弁 964

凉州词 张恒 964

凉州紫葡萄 许荪荃 965

天山 许荪荃 965

凉州 许荪荃 965

武威绝句 许荪荃 965

天梯山 张玿美 966

夏五游莲花山四首 张绍美 966

凉州八景 张玿美 967

凉州赠谢笃生 郭朝祚 968

武威道中 胡釴 969

凉州 胡釴 969

凉州怀古 杨应踞 969

梦乡偶成 张翙 970

凉州怀古 张翙 970

凉州怀古十首 沈翔 971

游海藏寺 张澍 973

忆海藏寺 张澍 973

凉州葡萄酒 张澍 974

过灵渊池感赋 张澍 974

田家杂兴 陈炳奎 974

兽文石歌 陈炳奎 975

腊八粥 陈炳奎 975

立夏日偕友人郊游 李铭汉 975

过凉州 王作枢 976

雪山歌 李于锴 976

辛丑端阳偕友人登大云寺钟楼 段永恩 977

登灵钧台 段永恩 977

宿凉州 俞明震 977

河西道中 于右任 978

修志始末 武威市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97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