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工效学
工效学

工效学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铁生等编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43300591
  • 页数:383 页
图书介绍:
《工效学》目录
标签:工效 编著

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1一1工效学的命名和定义 1

一、工效学的命名 1

二、工效学的定义 2

§1一2工效学的发展过程 3

一、工效学的产生与发展 3

二、世界主要国家工效学的发展概况 5

§1—3工效学的研究领域 9

一、工效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范围 9

二、工效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11

三、工效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6

四、工效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 18

第二章 劳动过程对机体的影响 20

与劳动强度 20

§2—1体力劳动时的能量消耗 20

一、人体能量的产生机理 20

二、作业时氧消耗动态 24

§2—2体力劳动时的机体的调节与适应 27

一、神经系统调节与适应现象 27

二、心血管系统 28

三、呼吸系统 32

四、排泄系统 32

六、脑力劳动与神经紧张型作业的生理变动特点 33

五、体温 33

§2—3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 34

一、能量代谢 35

二、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 41

第三章 作业能力与产业疲劳 46

§3—1作业能力的动态分析 46

一、作业能力动态 46

二、影响作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48

§3—2产业疲劳及其测定 52

一、产业疲劳 52

二、产业疲劳的特点与分类 53

三、疲劳的发生机理 54

四、测定疲劳的方法 55

第四章 提高作业能力和降低疲劳的措施 63

§4—1改进操作方法合理应用体力 63

一、正确选择作业姿势和体位 64

二、合理设计作业中的用力方法 67

§4—2合理安排作业休息制度 68

一、实际劳动率的确定 69

二、轮班制度 75

三、休息日制度 77

§4—3改善工作内容克服单调感 77

一、单调感的特点 78

二、单调感的克服 79

§4—4合理调节作业速率 82

一、微气候的若干条件及其测量 87

第五章 微气候 87

§5—1微气候的若干条件及其相互关系 87

二、微气候条件的相互影响 90

§5—2人体对微气候条件的感受与评价 90

一、人体的热交换与平衡 90

二、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觉 95

§5—3微气候条件对人的影响 98

一、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98

二、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104

§5—4改善微气候环境提高作业舒适程度的措施 108

一、高温作业环境的改善 108

二、低温作业环境的改善 113

§6一1光的物理特性 115

第六章 环境照明 115

§6—2光的基本物理量 120

一、相对视敏函数 120

二、光通量 121

三、发光强度 123

四、亮度 125

五、照度 127

§6—3环境照明及其对工作的影响 128

一、照明与疲劳 129

二、照明与工作效率 131

三、照明与事故 132

§6—4环境照明的设计 133

一、照明方式 134

二、光源选择 135

三、避免眩光 136

四、照明均匀 138

五、亮度分布 139

第七章 环境噪声 141

§7—1声音与听觉 141

一、声音的基本概念 141

二、声音的物理度量 142

三、人耳对声音的主观感觉 146

§7—2噪声及其危害 151

一、噪声及其分类 151

二、噪声对听力的损伤 153

三、噪声对其它生理机能的影响 158

四、噪声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161

五、噪声对语言通讯的影响 162

六、噪声对作业能力和工作效率的影响 164

§7—3噪声评价指标 166

§7—4噪声控制措施 172

一、降低噪声源本身噪声 173

二、控制噪声传播 173

三、个人防护 174

四、音乐调节 175

二、色彩的三个基本特性 176

一、色彩的本质 176

§8—1色彩的基本概念 176

第八章 色彩调节 176

三、色彩混合 178

§8—2色彩的表示法 180

§8—3色彩对人的影响 183

一、色彩对生理的影响 183

二、色彩对心理的影响 183

§8—4工作场所的色彩调节 185

一、工作房间 185

二、机器和设备 185

三、工作面 186

四、安全标志与技术标志 186

一、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分类 188

第九章 空气污染 188

§9—1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来源 188

二、主要污染源 189

三、空气污染物含量的表示法 189

四、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190

五、空气污染的防治 192

§9—2粉尘 193

一、粉尘及其来源 193

二、粉尘的物化特性 194

三、粉尘对人体致病作用 196

四、粉尘的控制 196

一、CO2与换气 198

§9—3空气调节 198

二、车间空气调节 200

第十章 人机系统中人的因素 204

§10—1人机系统 204

一、人机系统的概念 204

二、人机系统的类型 205

三、人机系统发展与人的地位 206

§10—2人的感知特征 209

一、视觉特征 209

二、听觉特征 225

三、感知特征的比较 226

一、简单反应时 227

§10一3人对刺激信号的反应时间 227

二、对于运动物体的反应时 230

三、选择反应时 230

四、反应时与其它影响因素 231

§10—4人体的形体参数与肢体力量 233

一、人体形体参数的获得——人体测量方法 233

二、人体形体参数及其换算和使用方法 239

三、肢体力量 246

第十一章 人机系统设计 255

§11一1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 255

一、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 255

二、人机系统目标的建立与功能分析 256

三、人机特性比较与功能分配 257

四、人员开发 259

五、界面设计 261

六、系统的发展和评价 262

§11—2作业空间设计 263

一、机器设备的布置 264

二、坐姿作业空间设计 265

三、立姿作业空间设计 270

四、坐一立姿作业空间设计 274

五、座椅设计 277

六、作业空间的调节 280

§11—3显示装置的工效学设计 281

一、视觉显示装置的分类和功能 282

二、设计显示装置时应考虑的工效学问题 284

三、显示装置中报警信号设计 293

四、仪表盘总体布置的工效学原则 294

§11—4控制器的工效学设计 297

一、控制器的类型 298

二、控制器设计或选择 299

三、影响控制器操作的生物力学因素 308

第十二章 人一机系统分析 311

§12—1连接分析法 311

一、连接及表示方法 311

二、连接分析的目的 311

三、连接分析的步骤 312

一、OSD的符号表示 316

§12—2运营图法(OSD) 316

二、OSD法的应用 318

§12—3人员性能基准设定法 324

一、TEPPS的符号表示 324

二、TEPPS的阶段 325

三、TEPPS的方法 327

§12—4人类有效度功能分配法 328

第十三章 人一机系统评价 330

§13—1系统的价值 330

一、系统价值的决定因素 330

二、提高系统价值 332

一、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 333

§13—2系统的综合评价 333

二、评价程序及内容 335

三、具体方法简介 337

第十四章 劳动安全与事故 346

§14一1“不注意”与事故的关系 346

二、“不注意”是“注意”方向的转移 347

三、 “注意”的生理与心理机制及外部表现 348

四、注意的种类及其特性 356

§14—2事故的原因及其防止 360

一、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 360

二、事故的防止 367

主要参考资料 381

一、“不注意”不是事故的根本原因 43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