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专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洪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17108256
- 页数:465 页
引言 1
一、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1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1
(二)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2
(三)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思考 3
二、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研究的发展 5
(一)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发展的需求分析 6
(二)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研究发展现状 7
(三)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研究发展思路 9
第一章 中医学的人体生命观 12
第一节 人类生命活动 12
一、气为构成生命的原始物质 13
二、水为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15
三、土为万物化生的根本 18
第二节 人体生命特征及其规律 20
一、人体生命特征 20
(一)形体—精神统一特征 20
(二)生长—生殖—衰老特征 22
(三)气机—气化特征 22
(四)调节—整合特征 23
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 24
(一)生命过程的一般规律 24
(二)生命活动中的周期律 25
三、人体生命活动的社会属性 27
第三节 中医学对人体生命观的研究 28
一、生命健康观念 28
(一)健康概念及其内涵 29
(二)生命健康质量评价 31
二、生命复杂系统 34
三、生命全息论假说 39
(一)中医学“生命全息论”理论及其应用 39
(二)中药学“生物全息论”理论及其应用 41
第二章 藏象功能系统 45
第一节 五脏气血阴阳功能系统 45
一、心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 45
(一)心气血阴阳的概念 45
(二)心气血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 46
二、肺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 51
(一)肺气血阴阳的概念 51
(二)肺气血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 52
三、脾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 59
(一)脾气血阴阳的概念 59
(二)脾气血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 59
四、肝气血阴阳的生理功能 65
(一)肝气血阴阳的概念 65
(二)肝气血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 66
五、肾精气阴阳的生理功能 74
(一)肾精气阴阳的概念 74
(二)肾精气阴阳的综合功能表现 75
第二节 六腑、奇恒之腑气血阴阳功能系统 80
一、六腑气血阴阳 80
(一)六腑气血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80
(二)六腑阴阳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81
二、奇恒之腑气血阴阳 82
(一)奇恒之腑与气血的关系 82
(二)奇恒之腑与阴阳的关系 82
第三节 五脏整体联系与生命活动调节 83
一、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 83
二、呼吸功能的调节 84
三、消化吸收排泄功能的调节 85
四、血液生成循行的调节 86
五、津液代谢的调节 86
六、感觉及运动的调节 87
七、生长发育生殖的调节 88
第三章 精气神学说 91
第一节 精 91
一、精的概念 92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精 92
(二)中医学的精 92
二、精的分类 93
(一)先天之精 93
(二)后天之精 94
三、精的生理功能 94
(一)激发和推动功能 95
(二)生气和养神功能 95
(三)濡养和防御功能 96
(四)生髓和化血功能 96
第二节 气 97
一、气的概念 97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气 97
(二)中医学的气 98
二、气的命名 100
三、气的运动与变化 101
(一)气机 101
(二)气化 103
四、气的生理功能 105
(一)推动作用 105
(二)温煦作用 106
(三)防御作用 106
(四)固摄作用 107
(五)营养作用 107
第三节 神 108
一、神的概念 108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神 108
(二)中医学的神 109
二、中医学的神志学说 109
(一)精神活动之神 110
(二)思维活动之神 110
(三)情志活动之神 111
三、神与脏腑 112
(一)心藏神 112
(二)脑为元神之府 112
(三)五脏神与五志 112
四、神的生理功能 113
(一)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 113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113
(三)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114
第四章 经络通路系统 116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其系统组成 116
第二节 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 121
一、十二经脉 121
(一)名称及分类 121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122
(三)生理功能 123
二、十二经别 125
(一)循行部位 125
(二)生理功能 126
三、十二经筋 127
(一)分布部位 128
(二)生理功能 130
四、十二皮部 130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31
一、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和联系 131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功能特点 132
(一)督脉 132
(二)任脉 132
(三)冲脉 132
(四)带脉 133
(五)阴跷脉、阳跷脉 133
(六)阴维脉、阳维脉 133
第四节 络脉系统 135
一、络脉 135
二、十五别络 136
(一)分布部位 136
(二)生理功能 137
第五章 中医体质学说 142
第一节 中医体质学说概论 142
一、《黄帝内经》体质理论 143
二、张仲景体质理论 144
三、后世医家体质理论扩展 146
第二节 体质学说的内容 149
一、体质的形成 150
(一)先天因素 150
(二)后天因素 151
(三)其他因素 154
二、体质的分类 157
(一)古代体质类型学说 158
(二)现代中医体质分型研究 165
三、体质的特性 172
(一)体质的身心特性(形神构成论) 173
(二)体质的遗传性和稳定性 174
(三)体质的环境制约性和可变性 175
(四)体质的过程性和连续性 176
第三节 体质学说应用 177
一、体质与亚健康 178
(一)亚健康的范畴 178
(二)病理体质与亚健康状态 178
二、体质与病因 179
三、体质与发病 180
(一)体质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180
(二)体质对发病类型的影响 181
四、体质与病机 182
(一)体质与疾病的从化 182
(二)体质与疾病的传变 182
五、体质与辨证 184
(一)体质与证候异同 184
(二)体质是证候形成的内在基础 185
六、体质与治疗 185
(一)辨体论治 186
(二)辨体针药宜忌 187
七、体质与养生 188
(一)精神调摄 188
(二)辨体食养 188
第六章 中医病因学说 193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94
一、风的兼邪性 194
(一)风的阴阳属性是风易兼邪的内在根据 194
(二)风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风多兼邪的主要原因 195
二、寒邪与湿邪的异同 197
(一)共为阴邪而同中有异 197
(二)湿邪的特殊性 199
三、暑邪与火邪的异同 200
(一)性质火热而致病相同 200
(二)皆为阳邪而同中有异 201
四、燥邪的阴阳属性 202
(一)燥属阴邪说 202
(二)燥为阳邪说 203
五、六淫与疠气的比较 206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 206
(二)六淫与疠气的异同 207
第二节 内伤病因 208
一、七情内伤五脏 209
(一)七情分属五脏 209
(二)七情的致病条件 210
(三)七情内伤五脏的特点 211
二、饮食失宜损伤脏腑 219
(一)饮食失宜首先损伤脾胃 219
(二)饮食失宜损伤五脏 220
三、劳倦所伤 221
(一)劳倦所伤致病 221
(二)劳倦所伤分类 222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226
一、痰饮病因研究 227
(一)水、湿、痰、饮的概念 227
(二)痰饮与五脏失常 228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233
(四)痰饮病的体征和症状特点 234
(五)痰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235
二、瘀血病因研究 238
(一)瘀血的基本概念 238
(二)瘀血与气血津液失调 239
(三)瘀血致病的症状和体征 241
三、毒邪病因研究 246
(一)毒邪的内涵及外延 246
(二)毒邪的形成 246
(三)毒邪的致病特点 246
第四节 环境污染病因研究 249
一、环境病邪的内涵 249
二、环境病邪的形成 250
三、环境病邪的致病特点 252
第七章 发病与证候病机 255
第一节 中医发病观 255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256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256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257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258
(一)体质因素与发病 258
(二)情志内伤与发病 259
(三)环境与发病 259
第二节 基本证候病机 263
一、邪正盛衰——虚实证候病机 264
(一)邪实正虚 264
(二)虚实错杂 264
(三)虚实真假 265
(四)虚实转化 266
二、阴阳失调——寒热证候病机 267
(一)阴阳偏盛 267
(二)阴阳偏衰 269
(三)阴阳互损 272
(四)阴阳格拒 273
(五)阴阳亡失 274
(六)阴阳转化 275
三、表里出入——表里证候病机 279
(一)病位浅深 280
(二)病势进退 281
四、气血失调 282
(一)气失调 282
(二)血失调 287
(三)气血关系失调 290
五、津液代谢失常 292
(一)津液不足 293
(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294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298
六、内生五邪 298
(一)内风 298
(二)内寒 302
(三)内湿 302
(四)内燥 303
(五)内火 304
第八章 疾病防治原则 310
第一节 疾病防治的指导思想 310
一、治未病 310
(一)治未病的内涵及外延 311
(二)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渊源 311
(三)治未病思想的发展 312
二、治病求本 314
(一)治病求本的内涵及外延 314
(二)“本”为病证本质的统一 317
三、三因制宜 319
(一)三因制宜的概念及其意义 319
(二)三因制宜的运用 320
第二节 基本治则 325
一、中医治则研究概述 326
(一)中医治则的基本概念 326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327
(三)治则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327
二、中医基本治则 330
(一)调整阴阳 330
(二)标本缓急 332
(三)正治反治 335
(四)扶正祛邪 340
(五)调理气血 343
(六)调理脏腑 345
第九章 养生原则与方法 351
第一节 养生原则 352
一、顺应自然 352
二、形神兼养 353
三、中和平衡 353
第二节 养生方法 354
一、精神调养 354
(一)清静养神 354
(二)怡情快志 357
(三)宣泄情志 358
(四)四气调神 359
二、起居调理 360
(一)起居有常 360
(二)充足睡眠 360
(三)不妄作劳 361
(四)节制房事 363
(五)居处适宜 364
三、饮食调养 365
(一)阴阳协调 365
(二)五味调和 365
(三)食饮有节 366
四、运动形体 369
第十章 河洛易学理论与中医学 373
第一节 河图洛书、易学理论 373
一、河图洛书 373
(一)河图洛书的起源 374
(二)河图洛书的内涵 376
二、易学理论 381
(一)《周易》内涵及其外延 382
(二)《周易》研究 387
第二节 河洛易学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393
一、河图洛书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 393
(一)河图洛书是万物生成之图 393
(二)河图洛书与阴阳气机升降 394
(三)河图洛书与五行生成数 396
(四)河图洛书与藏象经络气血 398
二、易学理论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 399
(一)易学理论应用于中医阴阳学说 399
(二)易学理论应用于中医五行学说 401
(三)易学理论应用于中医经络针刺 403
第十一章 中医学的研究方法 406
第一节 中医理论思维 406
一、形象思维 407
(一)意象思维 407
(二)应象思维 410
(三)法象思维 413
二、辩证思维 416
(一)对待思维 416
(二)动态思维 418
(三)平衡思维 419
第二节 中医学研究方法 421
一、中医理论研究 421
(一)中医理论研究的特点 421
(二)中医理论研究的方法 423
(三)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范围 424
二、中医临床研究 425
(一)中医临床研究的特点 426
(二)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法 427
(三)中医临床研究的范围 429
三、中医动物实验研究 430
(一)中医的动物实验研究 430
(二)中医动物实验研究的意义 431
(三)中医动物实验研究的思路 432
第十二章 五运六气学说研究 436
第一节 五运六气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436
一、五运六气学说的形成 436
(一)五运六气学说的产生时间 436
(二)五运六气学说形成的基础 438
(三)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思想 441
二、五运六气学说的发展沿革 442
第二节 五运六气变化的基本规律 446
一、天干地支的基本内容 446
(一)天干地支及其阴阳五行分属 446
(二)干支纪年、月、日、时法 447
二、五运六气的变化模式 449
(一)五运 449
(二)六气 451
(三)运气同化 453
(四)运气推演 454
(五)运气太过、不及、胜复和郁发 455
(六)运气分析举例 456
第三节 五运六气学说与中医基础理论 457
一、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 457
二、六经辨证与五运六气 458
三、藏象经络学说与五运六气 460
四、中医各家学说与五运六气 463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零基础学会素描》王金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情报学 服务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代情报理论》赵冰峰著 2018
- 《英汉翻译理论的多维阐释及应用剖析》常瑞娟著 2019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