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玉平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1725268
  • 页数:373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管理经济学下一篇:企业电子商务
《货币银行学》目录

目录 9

1.1 货币的起源 9

1.1.1 商品为什么成为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 10

1.1.2 商品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等价交换 11

1.1.3 商品怎样成为货币:商品价值表现形式的演变 11

1.2 货币形态 16

1.2.1 实物货币 17

1.2.2 兑现纸币 19

1.2.3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 20

1.2.4 电子货币 23

1.3 货币的职能 24

1.3.1 价值尺度 24

1.3.2 流通手段 27

1.3.3 支付手段 29

1.3.4 贮藏手段 31

1.3.5 世界货币 35

1.4.1 货币的通俗定义 36

1.4 货币的定义与度量 36

1.4.2 货币的理论定义 38

1.4.3 货币的实证定义 40

思考与练习 43

2.1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45

2.1.1 货币制度的形成 45

2.1.2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46

2.2 货币制度的演变 49

2.2.1 银本位制 49

2.2.2 金银复本位制 50

2.2.3 金本位制 53

2.2.4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56

2.3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 58

思考与练习 59

3.1 信用及其产生 60

3.1.1 什么是信用 60

3.1.3 信用的产生 61

3.1.2 信用与债务、信贷的区别 61

3.2.1 高利贷信用 63

3.2 信用的发展 63

3.2.2 现代信用: 64

3.3 现代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68

3.3.1 商业信用 68

3.3.2 银行信用 71

3.3.3 国家信用 73

3.3.4 消费信用 75

3.4 特殊信用形式:股份公司 76

3.5 金融与信用 79

3.5.1 金融概念的形成 79

3.5.2 金融与信用 80

3.5.3 金融的构成要素 81

3.5.4 信用的功能 82

思考与练习 84

4.1.1 利息的本质 86

4.1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规律 86

4.1.2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88

4.1.3 收益的资本化规律 89

4.2 利率体系 91

4.2.1 利率体系与基准利率 91

4.2.2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93

4.2.3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94

4.2.4 市场利率、官定利率与公定利率 94

4.3 利率的计量与应用 95

4.3.1 单利计息法:先付法与后付法 95

4.3.2 复利计息法:复利、终值与现值 96

4.3.3 利率与收益率的区别 98

4.4 利率与经济 99

4.4.1 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99

4.4.2 利率的功能 101

4.4.3 利率功能发挥作用的环境与前提 102

思考与练习 105

4.4.4 利率在我国的运用 105

5.1 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结构 107

5.1.1 金融市场的功能 107

5.1.2 金融市场的结构 109

5.2 金融工具 112

5.2.1 金融工具的特征 112

5.2.2 金融工具的种类 114

5.3.1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资金 115

5.3 货币市场子市场及金融工具 115

5.3.2 商业票据市场:商业票据 116

5.3.3 银行承兑汇票市场:银行承兑汇票 117

5.3.4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118

5.3.5 回购协议市场:回购协议 119

5.3.6 国库券市场:国库券 120

5.4 资本市场子市场及金融工具 120

5.4.1 证券发行市场 121

5.4.2 证券交易市场 124

5.5.1 期货市场:期货交易和期货合约 128

5.5 衍生金融市场及金融工具 128

5.5.2 期权市场:期权 131

5.6 金融资产与资产选择 132

5.6.1 金融资产 132

5.6.2 资产选择 133

5.6.3 资产组合 136

思考与练习 137

6.1 金融机构与资金融通 139

6.1.1 直接融资及其机构 139

6.1.2 间接融资及其机构 141

6.1.3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相对重要性 141

6.2 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融资的优点 142

6.2.1 使融资成本最小 142

6.2.2 能续短为长,发放长期贷款 143

6.2.3 降低融资风险 143

6.2.4 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43

6.3 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 148

6.2.5 银行存款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148

6.4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150

6.4.1 金融管理机构 150

6.4.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151

6.4.3 股份制商业银行 152

6.4.4 三大政策性银行 152

6.4.5 非银行金融机构 153

6.5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155

6.5.1 金融管理机构 155

6.5.2 存款机构 155

6.5.3 合约性储蓄机构 157

6.5.4 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 158

6.5.5 证券机构 160

6.5.6 政策性金融机构 160

6.6 国际金融机构 160

6.6.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60

6.6.3 亚洲开发银行 162

6.6.2 世界银行 162

思考与练习 163

7.1 商业银行的过去与现在 165

7.1.1 货币经营业到银行业的转变 165

7.1.2 现代银行的产生 167

7.1.3 商业银行的特征 168

7.1.4 商业银行的“存”、“放”、“汇”、“创”职能 169

7.2.1 分业与混业 170

7.2 商业银行的体制与集中度 170

7.2.2 总分行制与单元银行制 173

7.2.3 银行业集中度 175

7.3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基本业务 177

7.3.1 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格式 177

7.3.2 负债业务和资本金 178

7.3.3 资产业务 180

7.3.4 对商业银行作为“资产转换器”的感性认识 183

7.4.1 中间业务 185

7.4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185

7.4.2 表外业务 186

7.5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188

7.5.1 管理的“三性”原则 188

7.5.2 日常经营管理实践的基本内容 189

7.5.3 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 194

7.6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198

思考与练习 200

8.1 中央银行的过去 202

8.1.1 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202

8.1.2 中央银行制度的两个典型: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 204

8.1.3 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 206

8.1.4 我国的中央银行 207

8.2 中央银行的类型结构 208

8.3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210

8.3.1 中央银行的性质:特殊国家机关 210

8.3.2 中央银行的职能 211

8.4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213

8.4.1 各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对比 213

8.4.2 负债业务 217

8.4.3 资产业务 219

8.4.4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221

8.5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 222

8.5.1 为什么要对金融业进行监管 222

8.5.2 如何对金融业进行监管 224

8.5.3 对金融业监管的内容 226

思考与练习 229

9.1 二级银行体制下存款货币的创造 231

9.1.1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 232

9.1.2 存款货币的创造:简单模型 234

9.1.3 存款货币的创造:现实考察 238

9.2 二级银行体制下的全部货币量的创造 241

9.2.1 基础货币:原始存款的源头 241

9.2.2 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扩张的倍数 247

9.3 货币供应机制 252

9.3.1 货币供应基本模型 252

9.3.2 货币供应舞台上的各位演员 252

思考与练习 260

10.1 货币需求:需求能力与需求愿望的结合 262

10.1.1 主观的货币需求与客观的货币需求 264

10.1.2 宏观的货币需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 264

10.2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265

10.1.3 名义货币需求与真实货币需求 265

10.3 传统货币需求理论之一: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268

10.3.1 现金交易方程式 269

10.3.2 现金交易方程式转化为货币数量论 270

10.3.3 货币数量论转化为货币需求论 271

10.3.4 费雪理论存在的问题 271

10.4 传统货币需求理论之二:剑桥方程式 272

10.4.1 剑桥学派的基本思路 272

10.5 现代货币需求理论之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274

10.4.2 剑桥方程式与费雪交易方程式的区别 274

10.5.1 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 275

10.5.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276

10.5.3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意义 278

10.5.4 凯恩斯理论的新发展 278

10.6 现代货币需求理论之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282

10.6.1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282

10.6.2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区别 284

10.6.3 货币需求函数转换为现代货币数量论 285

10.6.4 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不同 287

10.7 宏观货币需求与微观货币需求的比较 288

思考与练习 289

11.1 研究货币供求均衡的意义 291

11.1.1 社会总供给与货币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292

11.1.2 货币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293

11.1.3 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293

11.2.1 货币均衡 296

11.2 货币均衡与失衡 296

11.2.2 货币失衡 299

11.3 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 300

11.4 货币对实体经济的作用:中性与非中性 301

11.4.1 货币中性论 302

11.4.2 货币非中性论 302

思考与练习 304

12.1 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305

12.1.1 通货膨胀的定义 305

12.1.2 通货膨胀的度量 306

12.1.3 通货膨胀的分类 308

12.2 通货膨胀的成因 310

12.2.1 表层原因与深层原因 310

12.2.2 需求拉上型 311

12.2.3 成本推动型 312

12.2.2.4 结构型通货膨胀 313

12.3 通货膨胀的后果与影响 314

12.3.1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315

12.3.2 通货膨胀对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效应 315

12.3.3 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316

12.4 通货膨胀的对策 317

12.4.1 需求政策 317

12.4.2 收入政策 318

12.4.3 供给政策 320

12.4.4 收入指数化政策 320

12.4.5 货币改革 321

12.5 通货紧缩及其对策 321

12.5.1 国际上关于通货紧缩的讨论 321

12.5.2 什么是通货紧缩 322

12.5.3 通货紧缩是好是坏 324

12.5.4 通货紧缩的原因 325

12.5.5 通货紧缩的对策措施 326

思考与练习 326

13.1.1 稳定物价 329

13.1 最终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 329

13.1.2 充分就业 330

13.1.3 经济增长 331

13.1.4 国际收支平衡 332

13.1.5 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 332

13.1.6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334

13.2 货币政策工具 335

13.2.1 再贴现政策 335

13.2.2 存款准备金政策 337

13.2.3 公开市场政策 338

13.2.4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340

13.2.5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341

13.2.6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342

13.3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343

13.3.1 为什么要设置中介目标 343

13.3.2 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 344

13.3.3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344

13.3.4 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346

13.4 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347

13.5 货币政策效果 348

13.5.1 货币政策时滞 348

13.5.2 货币流通速度 349

13.5.3 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349

思考与练习 350

第14章 财政政策:宏观调控的“左手”及其与“右手”的配合 351

14.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异同 351

14.2 谁更有效: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 353

14.3 政策思路:两者必须协调配合 354

14.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方式 355

14.5 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356

14.5.1 货币财政政策所依托的宏观大背景 357

14.5.2 近年来货币政策的操作及效应 360

14.5.3 近年来财政政策的操作及效应 363

14.5.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设想 365

思考与练习 37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