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
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

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筠泉,殷登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010034524
  • 页数:551 页
图书介绍:目录: 前言第一章:当代科技革命的内容、特点及发展趋势第二章:当代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章:西方关于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思潮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原理第五章: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主要参考文献编辑推荐: 本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科技革命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的学术研究成果。全书的主要思路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深入研究科技革命,特别是当代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批判分析当代西方在这方面的种种思潮,对科技化为生产力与科技革命结合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我国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目录

第一章 当代科技革命的内容、特点及发展趋势 1

第一节 有关科学技术与科技革命的几个基本概念 1

一、什么是科学? 1

前言 1

二、什么是技术? 5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6

四、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9

五、科技革命 13

第二节 历史上的科技革命 15

一、近代自然科学革命 15

二、20世纪的自然科学革命 31

三、历史上三次大的技术革命 37

一、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 44

第三节 当代科技革命的兴起、发展及其反响 44

二、学术界的评价及争论 56

三、世界各国的战略-策略反应 59

四、当代科技革命的深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趋势 66

五、当代科技革命发展的新阶段--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80

第四节 当代科技革命的特点 85

一、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 85

二、理论基础深厚,可支撑宏大的技术体系 88

三、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因此,目前发生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又称为当代科技革命 90

四、社会影响空前深刻而广泛 91

第五节 科技革命发展趋势 92

一、基础科学发展方向 92

二、主导技术发展动向 95

三、一系列新兴产业群落的崛起 101

四、第五次技术革命--智能化革命 102

五、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革命:走向科技经济一体化 106

六、科学结构方面的革命: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走向统一 111

第二章 当代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18

第一节 当代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118

一、生产方式的界定 118

二、当代科技革命对生产的技术方式的影响 120

三、知识化生产的技术方式中生产工具的代表:智能网络 127

四、当代科技革命对生产的社会形式的影响 130

第二节 当代科技革命对交往方式的影响 133

一、交往活动的结构及其变革机制 133

二、从交往实践的结构看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实质 139

三、交往手段的变革:从符号化到数学化 144

一、什么是思维和思维方式 153

第三节 当代科技革命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153

二、思维方式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致性 154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从分析性思维走向整体性思维 159

四、创造性思维方式 163

第四节 当代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173

一、什么是生活方式 173

二、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 178

三、21世纪人类新的生活方式 181

第五节 当代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193

一、知识经济的界定 193

二、知识经济的特征 195

三、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200

第一节 西方对科学技术的崇尚 205

一、崇尚科学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 205

第三章 西方关于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思潮 205

二、科技促进经济增长 210

三、科技推动社会发展 222

四、科技影响人的全面发展 232

第二节 西方对科学技术的批判 237

一、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主义批判 240

二、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批判 258

三、对科学技术的生态批判 273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评价 290

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290

二、科学技术是蕴含价值的社会事业 305

三、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17

第一节 马克思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327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原理 327

一、“生产力也包括科学”--一个内涵丰富深刻的命题 328

二、工艺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的相互关系 332

三、科学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机制 335

四、生产力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社会结合的力量 341

五、劳动价值与知识价值 346

六、如何理解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354

七、人的直接劳动转化为科学劳动的条件 357

第二节 从唯物史观看科学技术 362

一、唯物史观在哲学上变革的实质 363

二、从实践活动的动态结构看科学和技术的定位 374

三、从生产和交往的交互作用看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规律 378

四、从交往活动的结构看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 382

五、从普遍交往和全球化的视角看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命运 388

第三节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392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93

二、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 399

三、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的问题 403

四、科学技术与教育同步发展 406

五、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 412

第五章 现代科学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 418

第一节 推动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两支主要力量 418

一、科技革命对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 418

二、社会主义运动对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 425

三、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之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 435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结合为什么受阻? 447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过程及其所需要的社会条件 448

二、社会主义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458

三、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缺陷阻碍了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结合 462

四、市场经济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470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的重新理解 474

一、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批判及各种改革的探索 474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477

第四节 全球性问题呼唤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结合 483

一、全球性问题 483

二、全球性问题产生与形成的原因 487

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呼唤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结合 489

第五节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结合的样板--中国现代化及其世界意义 490

一、全世界的目光注视着中国 490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491

三、大胆探索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相结合的途径及方式 500

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世界意义 530

第六节 21世纪展望:社会主义与科技革命结合的胜利 533

主要参考文献 5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