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中化学怎样学
高中化学怎样学

高中化学怎样学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建辛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43913933
  • 页数:525 页
图书介绍:
《高中化学怎样学》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卤素 5

第一节 氯气 5

一、从氯原子的结构认识氯气的性质 5

二、根据实验现象,思考和理解氯气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6

三、新制氯水与久置氯水的区别 7

四、运用知识和信息迁移的思维方法进行解题 8

五、注意比较氯化氢与盐酸的区别 10

第二节 氯化氢 10

六、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掌握实验室里制取气体 11

七、过量计算的两种题型特点和解题方法 12

第三节 氯化还原反应 16

八、怎样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16

九、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两种表示方法 17

十、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 18

十一、含同种元素的高价态化合物与低价态化合物的反应--归中反应 19

十二、同种化合物中的同种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的反应--歧化反应 20

十三、从卤素原子结构的比较中,理解卤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2

第四节 卤族元素 22

十四、抓住特性,掌握卤离子的鉴别方法 23

第二章 摩尔 反应热 27

第一节 摩尔 27

一、运用比较的方法,掌握各种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27

二、利用对比转换的方法,掌握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转化关系 29

三、运用关系式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30

四、利用守恒法进行化学计算 31

第二节 气体摩尔体积 33

五、运用阿伏加德罗宁律的内涵与外延直接解题 33

六、运用气体的相对密度与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解题 35

七、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题 35

第三节 摩尔浓度 38

八、掌握溶液质量分数与溶液摩尔浓度的相互换算 38

九、利用守恒法确定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41

十、溶液配制过程中的仪器选择和误差判断 42

十二、掌握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45

十一、学会比较反应热的大小 45

第四节 反应热 45

第三章 硫 硫酸 49

第一节 硫 49

一、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硫的化学性质 49

第二节 硫的氢化物和氯化物 52

二、硫化氢的水溶液--氢硫酸酸性的定性、定量分析 52

三、熟悉常见硫化物的溶解性,掌握H2S和S2-的检验方法 55

四、通过比较硫的化合价,总结硫化氢和硫的氧化物中主要的氧化还原反应 57

六、利用极限思维法(极端假设法),进行计算和定量判断 59

五、利用转换法,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解题 59

七、待定系数法在关于H2S燃烧反应计算中的应用 61

第三节 硫酸的工业制法--接触法 64

八、学会多步反应的简单计算--关系式法 64

第四节 硫酸 硫酸盐 65

九、善于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学习浓硫酸的性质 65

十、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和掌握浓硫酸强氧化性的实质 66

十一、浓硫酸为什么在实验室里不用于制取气体,用于干燥气体时应注意的问题 68

十二、注意CO?、SO?等离子对硫酸盐(SO?)检验的干扰 69

第五节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72

十三、离子反应议程式书写过程中的注意点 72

十四、离子共存的简单判断方法 76

十五、用图示法解答物质鉴别题 78

第六节 氧族元素 81

十六、利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元素性质变化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81

十七、用迁移法学习氧族中其它元素的性质 82

一、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理解钠的性质 85

第一节 钠 85

第四章 碱金属 85

二、金属钠的一些特殊现象的剖析 86

第二节 钠的化合物 89

三、利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并掌握Na?O?的结构和性质 89

四、利用守恒法分析Na2O和Na2O2混合物中的有关问题 90

五、NaCO3和NaHCO3性质上异同点的比较 91

六、有关钠的化合物及其反应混合物计算与题型的归类方法 93

第三节 碱金属元素 97

七、运用比较迁移的方法学习碱金属的性质 97

八、平均值法的计算规律及其应用 98

第五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05

第一节 原子核 105

一、原子结构中三种微粒间的关系 105

二、怎样理解原子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106

三、同位素、元素、同素异形体三者概念的比较 108

四、如何理解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09

五、关于相对原子质量中几个概念的辨析 110

六、“十字交叉法”在化学计算中的运用 112

第二节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17

七、怎样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117

八、怎样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推导元素种类 118

九、怎样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推导元素性质 122

第三节 元素周期律 126

十、怎样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126

第四节 元素周期表 128

十一、主族元素原子、离子半径大小的变化规律 128

十二、抓好“一个周期、两个主族”是学好元素周期表的关键 130

十三、怎样理解以元素周期律为核心的元素宏观性质的变化规律 131

十四、怎样解答元素推断题 133

第五节 离子键 142

十五、怎样理解化学键的定义 142

十六、怎样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和物质的形成过程 142

十七、怎样根据离子的结构推断离子化合物的性质 144

第六节 共价键 149

十八、用比较的方法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等概念的辨析 149

十九、共价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52

二十、怎样理解化学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154

第七节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的原子晶体 158

二十一、三种基本晶体类型的判断方法 158

二十二、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规律 159

二十三、物质对热的稳定性和物质熔沸点高低 162

二十四、常见晶体中紧邻质点数的判断方法 163

一、运用元素周期表指导氮族元素的学习 169

二、形理结合,从氮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中理解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69

第一节 氮族元素 169

第六章 氮 和 磷 169

第二节 氮气 173

三、怎样理解氮元素的性质和氮气的性质 173

四、利用量差法讨论CO2(H2O)、NO混合气体与Na2O2反应的体积变化规律 174

五、有关NO、NO2、O2等混合气体与水反应的计算方法与技巧分析 176

六、利用极其思维方法讨论不确定因素的计算问题 178

七、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液氨与氨水的区别 182

第三节 氨 铵盐 182

八、怎样从氨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中学习氨的性质 183

九、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 185

十、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注意事项 187

十一、利用铵盐的性质对物质进行检验 188

第四节 硝酸 193

十二、怎样理解硝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 193

十三、怎样理解硝酸的浓度与氧化性强弱的关系 194

十四、利用守恒法进行硝酸浓度发生动态变化的有关计算 195

十五、利用关系式法进行硝酸工业生产的有关计算 197

十六、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规律的比较 198

第五节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01

十七、运用组合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01

十八、运用零价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02

十九、运用拆分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03

二十、运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03

二十一、运用电子守恒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204

第六节 磷 磷酸 207

二十二、几种常用干燥剂的选择 207

二十三、高沸点酸制挥发性酸的注意事项 208

二十四、运用比较类推法解答信息给予题 209

二十五、磷酸与碱反应的计算规律和磷酸盐间的转化关系 210

二十六、怎样解答关于磷酸盐中的图像问题 212

第七章 硅 217

第一节 碳族元素 217

一、运用相似类推法掌握碳族元素的性质 217

二、怎样理解碳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18

三、怎样理解酸式盐性质的一般规律 219

第二节 硅及其重要的化合物 222

四、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SiO2的性质 222

五、由晶体的结构推断化学式的一般规律 224

第三节 硅酸盐工业 227

六、运用转化法确定物质的组成 227

第八章 镁 铝 230

第一节 金属的物理性质 230

一、怎样从金属原子的结构中理解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230

二、不定方程在化学计算中的运用 231

第二节 镁和铝的性质 235

三、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比较金属性的强弱 235

四、如何正确理解铝与碱溶液反应的实质 237

五、对镁、铝的一些特殊反应的理解 238

六、天平平衡问题的讨论 239

第三节 镁和铝的重要化合物 244

七、比较氧化物的种类及其化学性质 244

八、既与酸反应又与碱反应的物质类别和反应规律 245

九、怎样理解Al3+和AlO2-离子的存在条件及相互转化关系 247

十、有关含铝化合物变化中的常见图形分析 249

十一、关于Al(OH)3沉淀计算中的数型结合问题 253

十二、利用沉淀-过滤法进行物质的分离 256

第四节 硬水及其软化 256

十三、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和计算 258

第九章 铁 264

第一节 铁和铁的化合物 264

一、运用比较法学习和掌握铁的氧化物的性质 264

二、Fe(OH)2和Fe(OH)3的性质比较 266

三、Fe2+和Fe3+离子的检验方法 267

四、怎样理解Fe2+和Fe3+离子的存在条件及相互转化关系 268

六、利用极限法解决Fe3+、Fe2+混合物与单质Fe反应的计算问题 270

五、铁与稀硝酸反应的计算方法 270

七、关于铁粉与铁的氧化物(Fe3O4、Fe2O3)混合物跟酸反应的计算 271

八、定量实验中的条件控制和数据处理 273

第二节 炼铁和炼钢 280

九、怎样理解合金的性质 280

十、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炼铁和炼钢的工业流程 280

十一、金属冶炼的原理和一般方法 282

十二、化学实验中的程序设计和仪器组装问题的讨论 283

一、怎样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291

第一、二节 有机物 甲烷 291

第十章 烃 291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掌握有机反应和无机反应的区别 292

三、确定烃的分子式的两种基本方法 294

第三节 烷烃 同系物 297

四、怎样理解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297

五、烷烃命名的基本方法 299

六、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 300

七、结构决定性质是学习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基本思路 302

八、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及产物量的判断规律 302

第四节 乙烯 306

九、乙烷与乙烯的结构性质比较 306

十、实验室制备乙烯的注意事项 307

十一、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在有机计算中的应用 308

第五节 烯烃 312

十二、关于加成或加聚反应逆向命题的分析和讨论 312

十三、平均分子式在有机计算中的应用 315

十四、利用归类比较法学习常见气体的制取、净化和收集 320

第六节 乙炔 炔烃 320

十五、怎样正确理解有机物的空间结构 322

十六、利用烃燃烧前后气体体积差推断烃的组成 324

十七、通过分析转换法加深对三种链烃的理解 325

第七节 苯 芳香烃 325

十八、怎样从苯的结构中理解苯的性质 330

十九、苯的一些取代与反应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331

二十、苯与苯的同系物在组成和性质上的异同比较 332

二十一、由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方法 334

二十二、正确辨析石油化工生产中的分馏、裂化和裂解等基本概念 338

第八、九节 石油和石油产品 煤和煤的综合利用 338

二十三、正确理解煤的干熘过程 339

二十四、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确定同系列的通式 339

第十一章 烃的衍生物 344

第一节 醇 344

一、由实验确定结构是学习烃的衍生物的基本思想方法 344

八、得(失)氧失(得)氢法配平有机物氧化还原反应 346

二、怎样理解乙醇发生各类反应的相关机理的断键方式 347

三、通式为CnH2n+2O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讨论 350

四、重视反应条件对化学变化的影响 351

五、运用比较法区别芳香醇与酚的结构和性质 355

第二节 苯酚 355

六、怎样理解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性质的主要因素 358

第三节 醛 361

七、分析醛的氧化和还原反应的机理 361

九、聚合与缩合反应的整理和运用 365

第四节 乙酸 370

十、利用官能团的性质区别醇、醛和羧酸 370

十一、醇、酚、羧酸分子中三种羟基的性质区别 371

十二、利用等量变换法确定含氧衍生物燃烧过程中耗氧量和产物量的关系 372

十三、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确定反应机理 374

第五节 酯 378

十四、有机物的成环反应 378

十五、关于酯化反应的逆向命题问题的讨论 380

十六、利用“式量差”法判断物质的化学式 382

第六节 油脂 388

十七、注意比较油和脂、脂和酯的联系和区别 388

十八、用逆向法确定有机物合成路线 390

第十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 399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399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399

二、比较化学反应速率大小的方法 401

三、根据外界条件不同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 402

第二节 化学平衡 405

四、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405

五、利用极限法判断等效平衡问题 407

六、利用等效假高判断转化率大小 410

七、化学平衡图像曲线问题的讨论 414

八、利用估算法确定新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 417

第三节 合成氨工业 423

九、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合成氨工业生产条件的选择 423

十、平衡体系中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规律 424

第十三章 电解质溶液 胶体 432

第一节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432

一、掌握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依据 432

二、强弱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区别和联系 433

三、电解质的电离方式与电解质的晶体类型 434

四、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 434

五、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的判断方法 437

六、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平衡移动问题的讨论 438

第二节 电离度 442

七、运用辨证的方法分析电离度与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 442

八、电离度与离子浓度关系的定量分析 444

九、怎样理解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447

第三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的值 447

十、怎样理解水溶液中酸碱性的实质 448

十一、溶液pH计算的类型及方法 450

第四节 盐类的水解 455

十二、怎样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 455

十三、影响水解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458

十四、利用“两守恒”和“两平衡”比较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 459

十五、关于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依据 461

十六、关于酸式盐水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依据 462

十七、酸碱中和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467

第五节 中和滴定 467

十八、利用双指示剂法对混合物进行测定 471

十九、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472

第六节 电化学知识 478

二十、确定原电池、电解池及其电极的方法 478

二十一、原电池形成条件和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479

二十二、电解池中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481

二十三、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的应用 482

二十四、运用电子利失守恒法进行电解池或原电池中的有关计算 485

二十五、怎样从胶体结构理解胶体的性质 489

第七节 胶体 489

第十四章 糖类 蛋白质 493

第一、二、三节 单糖 二糖 多糖 493

一、从结构分析中认识各种糖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93

二、有机物官能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495

第四节 蛋白质 498

三、高聚物中结构单元的确定方法 498

练习参考答案 5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