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 2
一、地表的历史 2
图 2
1 地质年代与生物演程表 2
2 中国第四纪的自然环境 3
二、人类由猿演化而东 4
图 4
3 脊椎动物胎体发育三部曲 4
4 猩猩 5
5 大猩猩 5
6 智人(Homo Sapiens) 6
7 人类进化历程表 6
三、人类可能起源於亚洲 7
图 7
8 直立猿人想像图 7
9 直立类人猿的想像图 8
10 喜马拉雅山的景色 9
11 第四纪人类发源地—西藏及其扩散路线图 10
四、人和类人猿的分别 11
图 11
12 南非猿人 11
13 人与类人猿之头盖骨特徵 11
14 腰骨的比较 12
15 人与四脚兽胸廓之比较图 12
16 人与大猩猩 12
17 旧石器时代的人与现代人之比较 12
五、仁安猿人 13
图 13
18 一百五十万年前的头盖骨 13
19 三百万年前的手骨 13
20 东非猿人的头骨 14
六、最早的遗骨 15
图 15
21 人类最早的遗骨 15
22 牙齿的比较图 15
七、中国人种的起源 16
图 16
23 昆仑山景色 16
旧石器石代 17
北京人 17
一、龙骨与臼齿化石 17
图 17
24 安特生博士像 17
25 步迪生教授像 17
26 魏登瑞教授像 18
27 周口店猿人洞 18
二、北京原人的体质 19
图 19
28 北京人的牙齿及肢骨 19
29 北京人与现代人肢骨的比较 19
30 北京人的头盖骨(一) 20
31 北京人的头盖骨(二) 20
32 北京人头复原像 21
33 北京人、猩猩、现代人头骨之比较 22
34 北京人复原模型 23
35 北京人形像 23
三、周口店遗址 24
图 24
36 周口店所在的位置 24
37 北京人的穴居地 24
38 周口店文化遗址分布图 25
39 周口店裂隙堆积程序图 25
40 周口店风景 26
41 周口店文化遗存发掘情形 27
42 周口店人类文化遗址出土之骨器 28
43 北京人的遗物—石器工具 29
44 第十三发掘地点南北剖面及东西剖面 30
45 第十三发掘地点东西剖面 30
46 周口店人类文化遗址出土之石器学例 31
47 第十三发掘地点出土之中锋砍器 31
48 猿人洞出土之肿骨鹿的下颚骨 32
49 第十三发掘地点出土之扁角鹿的带角头骨 32
50 葛氏斑鹿的鹿角 32
51 猿人?积纵剖面图 33
52 第一地点猿人洞入口 33
53 周口店人类文化遗址出土之骨角器物 34
54 第一地点下段文化层出土的偏锋砍器 35
55 第一地点下段文化层出土的石片器 36
56 第一地点下段文化层出土石核器 37
57 第一地点下段文化层出土中锋砍器 37
58 第一地点上段文化层出土的石器 38
59 周口店第十五地点的发掘 39
60 第十五发掘地点南北剖面 39
61 第十五地点出土的偏锋砍器 40
62 十五地点出土中锋砍器 40
63 十五地点出土石器 40
64 十五地点出土石片器 41
65 十五地点出土石核器 41
四、北京人的生活情形 42
图 42
66 北京人哺乳 42
67 北京人打制石器工具 43
68 北京人烤火及饮食 43
69 北京人喝水 44
70 北京人生火烤肉熟食 44
71 北京人斗兽 45
72 北京人猎罢归来 45
73 北京人猎罢归来想像图 46
五、发光的文化 47
图 47
74 北京人击石取火图 47
75 周口店人类遗址中发现之朴树籽及火烧痕迹 48
六、本土生长的文化 49
75-1 周口店猿人洞底部 49
七、北京人神秘失踪 50
图 50
76 北京人遗失之地 50
其他原始人类 51
图 51
77 匼河遗址出土的石器 51
78 匼河出土的动物化石 52
79 蓝田人 53
80 蓝田人的石器 53
81 蓝田人的发现地 53
82 资阳人 54
83 柳江人头骨 55
84 柳江人头骨正面侧面图 55
85 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遗迹 56
86 人类牙齿的化石 57
87 丁村人箕形门齿与北京人河套人与现代人的比较 57
88 丁村出土石器 58
89 丁村出土石器 59
90 丁村人之尖形石器 60
91 淡水产贝壳化石 61
92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 62
现生人类 63
一、尼安德塔人 63
图 63
93 尼安德塔人 63
94 尼安德塔人的生活情形 64
二、克罗马农人 65
图 65
95 克罗马农人 65
96 克罗马农人猎罢归来图 66
三、山顶洞人与河套人 67
图 67
97 山顶洞人 67
98 周口店山顶洞遗迹 68
99 周口店山顶洞的现状 68
100 上洞保存完整的三具头骨 69
101 山顶洞的文化遗物 70
102 山顶洞人之鹿角短棒 71
103 山顶洞出土的石器 71
104 山顶洞出土的石器 71
105 河套人的头骨 72
106 河套文化的石器 72
107 河套人的大腿骨 72
108 石器 73
109 萨拉乌苏河出土石器 74
110 方形石槌 74
111 水洞沟出土石器 75
112 石器 76
113 石器 77
114 角的化石 78
115 宜良县出土的石器 79
116 汉源富林镇出土的石器 80
四、印第安人的老家 81
图 81
117 印第安人 81
五、白人和黑人 82
图 82
118 黑人的人骨 82
六、台湾长滨文化 83
图 83
119 乾元洞堆积断面照片及重要现象造写图 83
120 台湾八仙洞遗址全景 84
121 砾石石片器 85
122 石片器 86
123 砾石偏锋砍器 87
124 潮音洞出土石英等较细材料制石片器 88
125 潮音洞出土较细石料制石片器 89
126 骨角器 89
127 骨角器 90
128 骨针 90
中石器时代 91
一、东北区 91
图 91
129 中国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91
130 札赉诺尔遗迹的层位及发现遗迹之处 92
131 方形石槌 92
132 骨角器 92
133 顾乡屯遗迹 93
134 石器及骨器 94
135 骨器 94
二、中原区 95
图 95
136 沙苑文化的石器 95
137 石器 96
138 石器 96
139 石器 96
三、西南区 97
图 97
140 石器 97
141 有孔石砾 97
142 西樵山的打制石器 97
新石器时代 99
一、界说 99
图 99
143 磨制石器 99
二、文化形成的背景 100
图 100
144 蚕茧 100
三、新石器时代的分期 101
145 彩陶、黑陶、拍纹陶三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原的分布 101
彩陶文化 102
一、彩陶名称的由来 102
图 102
146 安特生博士 102
二、彩陶遗址 104
图 104
147 华北彩陶文化分布与重要遗址 104
148 洮河流域遗迹 104
149 湟河流域遗迹 104
150 甘肃走廊之沙井遗迹 104
四、彩陶的遗迹 106
151 中国古村落的遗迹 106
152 方形竖穴居住址 107
153 方形居住址复原图 107
153 方形居住址复原图 108
154 圆穴式居住址 108
155 圆形住居的想像复原图 108
156 方形竖穴居住址 109
157 部落集会所的遗迹 109
158 村落的祭场遗址 110
159 彩陶文化的房屋 110
160 陶器的窑址 111
161 半坡遗址陶窑复原图 111
162 幼儿的瓮棺 112
163 伸展葬的人骨及陪葬壶 112
164 彩陶文化的墓葬 113
165 半山文化之墓葬复原图 114
166 伸展葬的人骨 116
167 诺木洪文化的建筑遗迹 117
五、彩陶文化的器物 118
图 118
168 尖底器 118
169 河南省仰韶村 119
170 尖底壶 119
171 瓶 120
172 鼎 120
173 高杯 120
174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迹 121
175 半坡式彩陶器及其他陶器 121
176 半坡式红陶尖底壶 122
177 半坡式红陶尖底壶 123
178 鱼纹彩陶钵 124
179 半坡器上的彩纹 125
180 半坡陶器的彩纹 126
181 半坡彩陶 126
182 陶罐中的粟 127
183 瓶 127
184 彩陶花纹 128
185 人面土器 128
186 人面土器 128
187 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迹 129
188 庙底沟式彩陶 129
189 彩陶片 130
190 庙底沟出土的红陶 130
191 曲线三角纹彩陶钵 131
192 曲线三角纹彩陶钵 131
193 马家窑式彩陶 132
194 马家窑式彩陶壶 133
195 马家窑式云纹彩陶壶 134
196 钵的纹样 135
197 马家窑式彩陶罐 135
198 马家窑式彩陶壶 135
199 马家窑式彩陶壶 136
200 马家窑式彩陶壶 136
201 马家窑式彩陶钵 136
202 马家窑式彩陶云水纹钵 137
203 马家窑式彩陶天鼋钵 137
204 彩陶双龙纹瓮 138
205 彩陶罐 138
206 壶 139
207 仰韶式彩陶龙纹瓶 140
208 齐家文化与四坝文化的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 141
209 齐家文化的陶器 142
210 红陶盉 143
211 齐家式灰陶盉 144
212 齐家式灰陶壶 144
213 双耳瓶 145
214 齐家式精陶壶 145
215 齐家式粗陶壶的破片 146
216 三角孔豆 146
217 鬲 146
218 盘 146
219 大双耳壶 146
220 四坝文化的刻印纹陶片 147
221 半山式彩陶壶 148
222 彩陶双耳罐 149
223 彩陶壶 150
224 彩陶双耳壶 151
225 半山式彩陶罐 152
226 半山式彩陶碗 153
227 半山式彩陶瓮 154
228 半山式彩陶罐 155
229 半山式彩陶壶 156
230 半山式彩陶瓮 157
231 半山式涡卷纹彩陶罐 158
232 半山式彩陶壶 159
233 半山式彩陶壶 159
234 半山式彩陶壶 160
235 半山式彩陶壶 160
236 半山式彩陶壶 161
237 半山式彩陶壶 161
238 几何形纹彩陶壶 162
239 半山式彩陶壶 162
240 半山式粗陶壶 163
241 半山式彩陶罐 164
242 半山式彩陶罈 164
243 半山式尖底壶 165
244 半山人首器盖 166
245 泥制彩绘人像 167
246 马厂式彩陶瓮 168
247 马厂式彩陶瓮 169
248 马厂式彩陶罐 170
249 马厂式彩陶壶 170
250 马厂式彩陶壶 170
251 马厂式彩陶壶 170
252 马厂式彩陶高杯 170
253 马厂式彩陶壶 171
254 马厂式彩陶壶 171
255 马厂式彩陶壶 172
256 辛店、寺洼与沙井文化的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 173
257 辛店文化的代表遗物 173
258 辛店式彩陶罐 174
259 辛店式彩陶罐 175
260 辛店式彩陶罐 176
261 壶 176
262 辛店式彩陶罐 177
263 辛店式彩陶壶 178
264 辛店式彩陶壶 178
265 辛店式彩陶壶 179
266 寺洼文化的代表遗物 180
267 寺洼式彩陶壶 181
268 寺洼式彩陶鬲 181
269 陶制纺锤车 181
270 甘肃沙井文化遗迹全景 182
271 沙井文化的代表遗物 182
272 沙井式精陶鬲 183
273 沙井式彩陶壶 183
274 沙井式精陶壶 183
275 沙井式彩陶壶 184
276 卡窑式砂质陶壶 184
277 卡窑式的陶器 184
278 唐汪式的陶器 185
279 唐汪式彩陶壶 185
280 辽宁省锦西县沙锅屯洞穴遗址 186
281 辽宁省沙锅屯的遗物 187
282 石器 188
283 彩陶文化的石器 188
284 石腕轮 189
285 石器 189
286 双刃石斧 190
287 玉石器 191
288 石鸟 192
289 石瑗 193
290 璧与环 194
291 玉凿 194
292 卜骨 195
293 骨器 195
294 骨角器 196
295 骨角器 197
296 骨制的刀子及铠甲板 198
黑陶文化 199
一、黑陶名称的由来 199
297 山东省历城县城子崖遗迹 199
二、黑陶的遗址 200
298 龙山文化诸类型及其主要遗址 200
三、黑陶的分区 201
299 後冈三文化层 201
四、黑陶的遗迹 202
300 圆形竖穴居住址 202
301 庙底沟圆形竖穴居住址的想像复原图 202
302 陶器的窑址 203
303 陶器的窑址 203
304 灰坑 204
305 灰坑群的平面图 204
306 家族墓 205
307 宁阳堡头的墓葬 205
五、黑陶文化的遗物 206
308 龙山形成期文化分布及主要遗址 206
309 山东「彩陶文化」代表遗物 207
310 红陶兽形尊 208
311 彩绘红陶鼎形器 209
312 镂孔豆 210
313 红陶鼎 211
314 壶 212
315 大口彩陶壶 212
316 红陶鬶 213
317 鬶 213
318 鬶 213
319 彩陶钵 214
320 青莲岗文化代表遗物 214
321 青莲岗文化的陶器 215
322 杯 215
323 壶 215
324 壶 215
325 豆 216
326 三足器 216
327 鬶 216
328 鬶 216
329 彩陶片 217
330 高皇庙遗迹下层出土的陶器 217
331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 218
332 屈家岭文化代表遗物 218
333 碗 219
334 鬶 219
335 盉 220
336 陶器上的纹样 221
337 纺锤车 221
338 台湾凤鼻头文化代表遗物 222
339 庙底沟第二期文化之陶器代表 223
340 壶及钵 223
341 陶灶 224
342 斝 224
343 斝、皿、鼎、杯、壶 224
344 皿 225
345 皿 225
346 黑陶钵 225
347 陕西龙山文化代表遗物 226
348 河南龙山文化代表遗物 226
349 甑及鬲 227
350 灰陶甗 227
351 绳绞单把手的鬲 228
352 杯 229
353 钵 229
354 钵 229
355 鼎 230
356 壶 230
357 壶 230
358 壶 230
359 三里桥遗迹的陶器 231
360 三里桥遗迹的黑陶 231
361 三里桥遗迹的黑陶 231
362 大城山遗迹全景 232
363 「典型」龙山文化代表遗物 232
364 壶 232
365 龙山文化的陶器 233
366 杯 233
367 鬶 234
368 鬶 235
369 鬲 235
370 城子崖出土刻字的陶片 235
371 瓮 236
372 器台 236
373 鬶 236
374 红陶鬶 237
375 良渚文化代表遗物 238
376 壶 238
377 高杯 238
378 壶 239
379 壶 239
380 壶 240
381 钵 240
382 皿 241
383 高杯 241
384 高杯的下半部分 241
385 鼎 242
386 鼎 242
387 鼎 243
388 辽东半岛貔子窝单砣子遗迹 244
389 壶 244
390 彩陶 244
391 壶 245
392 甗 245
393 高杯 246
394 高杯 246
395 杯 247
396 杯 247
397 壶 247
398 壶 248
399 三足皿 248
400 壶和杯 249
401 钵和壶 249
402 高杯 250
403 高杯 250
404 杯 251
405 鬶 252
406 黑陶罐 253
407 石器 254
408 河南龙山文化代表遗物 254
409 片刃石斧 255
410 石、陶制的纺锤车 256
411 石制纺锤车 257
412 石锄 258
413 有肩有孔石斧、石刀 258
414 七孔石刀 259
415 有孔石斧 259
416 石匕首 260
417 石器 260
418 石铲和有段石锛 261
419 兽面纹石锄 262
420 有孔石斧 263
411 四孔石刀 264
422 靴形钺 264
423 石器 265
424 石斧 265
425 石器与骨器 266
426 石斧与桂叶形石器 266
427 玉器 267
428 玉壁和玉环 267
429 斧形玉铲 268
430 镞 269
431 卜骨 269
432 骨器 269
433 骨制捕鱼工具 270
434 卜骨 271
435 匙 271
436 骨剑 271
437 骨角器及蚌器 272
438 城子崖的蚌器 273
439 大墩子墓出土的陪葬品 274
440 骨雕筒 275
441 象牙的栉 276
442 骨雕筒 277
443 骨雕筒 278
区域文化 279
一、塞外细石器文化 279
444 昂昂溪出土的石器 279
445 昂昂溪的打制石器 280
446 骨器 281
447 昂昂溪的陶器 281
448 林西的石器 282
449 赤峰红山文化的特徵遗物 283
450 壶 284
451 钵 284
451 壶 284
453 壶 285
454 壶 285
455 鬲 286
456 壶 286
457 壶 287
458 双孔石刀 288
459 有孔槌斧 288
460 有孔石斧 289
二、拍纹陶文化 290
(一)遗址概况 290
461 彩陶、黑陶、拍纹陶三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原的分布 290
(二)拍纹陶的分区 291
462 东南地区印纹陶的分布图 291
(三)拍纹陶的遗物 292
463 石器 292
464 石器 293
465 骨角器 294
466 有段石斧 295
467 有段石斧 295
468 云南傣族制作陶器的情形 296
469 接缝的痕迹 296
470 傣族土器制作用拍子 296
471 瓦族的制作陶器用的拍子 296
472 土制的拍子 297
473 条篮纹的壶 297
474 壶 297
475 方格纹壶 298
476 壶 298
477 壶 298
478 印纹的比较 299
479 印纹陶纹样 300
480 方格纹壶 301
481 壶 301
482 条篮纹壶 301
483 方格纹壶 301
484 钵 302
485 钵 302
486 壶 303
487 壶 303
488 壶 304
489 壶 304
490 壶 305
491 壶 305
492 钵 306
493 壶 307
文献传述的先史 312
人类起源神话 312
一、盘古开天辟地 312
国 312
494 盘古氏 312
二、女娲作人 313
图 313
495 女娲氏 313
三、生於自然 314
图 314
496 原始人类 314
五、神话的分析 315
(一)昆仑乃民族起源之地 315
图 315
497 昆仑山 315
(二)西王母乃原氏族 316
图 316
498 西王母 316
六、神话与科学史料会合 317
(一)人类起源地是亚洲 317
图 317
499 远古亚东地图 317
(二)人类故乡塔里木盆地 318
团 318
500 塔里木盆地 318
三皇时代(旧石器时代) 319
图 319
501 天皇氏 319
502 地皇氏 320
503 人皇氏 320
有巢氏 321
一、来自千古森林经验 321
图 321
504 有巢氏 321
二、木石并用 322
图 322
505 手持木棒的北京人 322
506 木枪 322
三、采拾原始经济 323
图 323
507 河滨图 323
四、合群本性即人类最好的武器 324
图 324
508 围猎图 324
燧人氏 325
一、造火与用火 325
图 325
509 北京人猎罢归来图 325
二、钻木取火 326
图 326
510 马雅造火之神 326
511 钻木取火图(一) 326
512 钻木取火图(二) 327
513 钻木取火图(三) 327
三、炮生为熟 328
图 328
514 猎罢归来图 328
四、由巢居转为穴处 329
图 329
515 天然山洞 329
516 鸽子洞 329
517 祝融氏 330
伏羲氏 331
一、由渔猎进入牧畜 331
图 331
518 伏羲氏 331
二、伏羲氏的发明 332
图 332
519 龙马 332
三、伏羲与女娲 333
图 333
520 伏羲女娲画像 333
四、女娲的贡献 334
图 334
521 绢画女娲伏羲像 334
五帝时代(新石器时代) 336
炎帝神农氏 336
一、农业的创始者 336
图 336
522 神农氏画像 336
523 汉代石刻神农像 337
524 木锄 337
525 野生稻 338
526 稻 338
527 小米 338
二、器用的制作 339
图 339
528 石镰 339
529 石刀 339
530 石锄 340
三、药物的发明 341
图 341
531 神农尝百草图 341
532 厉山镇神农洞 341
黄帝轩辕氏 342
一、炎黄的统一 342
图 342
533 轩辕氏 342
534 陈侯因资敦铭文 343
535 汉代石刻黄帝像 343
536 轩辕庙 344
537 轩辕黄帝陵 345
538 黄河 346
539 黄土峡道 347
二、黄帝的创作 348
图 348
540 嫘祖像 348
541 先蚕元妃与西阴村茧 349
542 冕图 349
543 衣裳图 349
544 黄土的洞窟 350
545 甲骨文的干支 351
546 釜甑图 351
547 纺织工具 352
548 骨簇、箭尾、骨镖 353
549 古代的贝货 354
550 磬 355
551 吹奏笙簧的木俑 355
三、文字的起源 356
图 356
552 仓颉像 356
553 结绳 357
554 彩陶器上的符号 358
555 背壶上的符号 358
556 图象文字 359
557 仰韶遗址出土的陶文 360
558 彩陶及牙骨器上的兽纹 360
559 青海乐都柳湾出土的陶片刻纹 361
560 彩陶上人物纹样 361
四、黄帝的子孙 362
(一)少昊金天氏 362
图 362
561 少昊像 362
562 少昊陵 363
(二)颛顼高阳氏 364
图 364
563 颛顼像 364
564 汉代石刻颛顼像 365
(三)帝俈高辛氏 366
图 366
565 帝?像 366
566 二陵图 366
567 汉代石刻帝俈像 367
568 刻有帝俈之龟甲 367
唐尧 368
一、代挚而即位 368
图 368
569 帝尧像 368
570 临汾尧帝庙 369
571 尧宫殿址 369
572 平阳府图 370
573 汉代石刻帝尧像 370
574 宋版本尚书尧典 371
二、唐尧的成就 372
图 372
575 尧帝茅茨土阶 372
576 命官授时图 373
577 夏至致日图 373
虞舜 375
一、以孝闻天下 375
图 375
578 汉代石刻帝舜像 375
579 帝舜像 376
二、大舜的政绩 377
图 377
580 ?陶像 377
581 四凶服罪图 378
582 龟筮协从图 379
583 后夔典乐图 379
584 虞舜二妃之墓 380
585 苍梧之野 380
夏禹 381
一、大禹治水 381
图 381
586 夏禹像 381
587 大禹治水图 382
588 禹浚畎浍图 383
589 汉代石刻大禹像 383
590 禹域图 384
591 导黑水副图 384
592 禹王陵空石亭 385
593 大禹庙 385
594 禹王陵 386
595 禹贡物产图 386
二、中国第一个王朝 387
图 387
596 夏王启 387
597 夏世系表 387
三、夏朝的史事 388
598 襁褓中之少康 388
599 夏代国都迁徙图 389
600 钺 389
601 夏桀像 390
四、夏代的文化制度 391
602 夏历 391
- 《课堂上听不到的历史传奇 世界政治军事名人 初中版》顾跃忠等编著 2015
- 《新编历史小丛书 祖逖北伐》何兹全著 2019
- 《我和我的祖国 时代人物故事》文汇报社编著 2020
- 《在时代震荡的缝隙中生长》李声凤著 2019
- 《《原节子》日本国民女演员传记 比电影还传奇的一生 折射时代变迁》徐辰 2018
- 《时代光影里的丝路繁华》读者丛书编辑组编 2019
- 《轴心时代》(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 2019
- 《新工业时代 世界级工业家张毓强和他的“新石头记”》秦朔 2019
- 《高等院校教材 新时代大学英语阅读教程 1》(中国)傅超波 2019
- 《光荣时代》(中国)魏人,张卫华 2019
- 《世说新语今注今译》(南朝宋)刘义庆编撰;陈引驰注译 2018
- 《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 2019 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编撰委员会,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主编 2019
-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 26 山东卷》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编著 1995
- 《实用脊柱疾病基础与微创治疗》李荣锐主编 2018
-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志》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志编撰委员会编者 2016
- 《中国音乐图像学概论》(中国)李荣有 2019
- 《假如世界只有一种颜色》(日)喜多村惠著绘 2015
- 《满族说部传承人传略》荆文礼编撰 2018
- 《鲁滨孙飘流记》(英)丹尼尔·笛福著;徐霞村译 2019
- 《中国名村志丛书 肇兴村志》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志编纂委员会编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