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
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

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作新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43019825
  • 页数:300 页
图书介绍: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而且更是民族文化载体之最生动、真切、典型的代表。本书作者截取秦汉小篆系统的汉字为切入对象,并与殷周文字系统进行溯源性比较考察。由汉字结构系统的描写分析入手,以汉字与传统思维方式交互启发,与中华“元典”彼此印证,对汉字结构系统的特征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发展历史,进行了充分的考察和阐述。本书不仅对语言文字学,且于文化史学、哲学、心理学均具有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并对编纂字典和文史工具书、进行汉字和文化史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实用参考价值
《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传统思维方式——汉字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 1

一、文德化成到知识修养——中国“文化”的内涵 1

二、人类的实践创造——西方“文化”的指涉 4

三、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汉字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 5

第二节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6

一、语言与文化 6

二、汉字与文化 10

第三节 汉字文化研究的回顾与期望 11

一、《说文》汉字的性质 11

二、传统的《说文》汉字研究 12

三、《说文》汉字的文化研究 14

第一章 仰观俯察、立象尽意:汉字与意象思维 17

第一节 象·意象·意象思维 17

一、物象、法象和意象——“象”义微阐 18

二、“意象”略原 20

三、汉字——意象符号 23

第二节 单体文的表现方式 25

一、“文”、“字”及其结构单位 25

二、取象赋形 28

三、取象比事 31

第三节 复体字的表现方式 34

一、无“声”复体字——会意字 34

二、有“声”复体字——形声字 37

第四节 汉字表现方式的思维特征及文化背景 40

一、单体文的创构体现了意象思维特征 41

二、复体字的创构体现了意象思维特征 43

三、“中华元典”体现了意象思维方式 46

第二章 有序联系、综合把握:汉字与整体思维 51

第一节 汉字结构的成分位序 52

一、附加型单体文的空间秩序 52

二、无“声”复体字的位序 56

三、有“声”复体字的位序 60

第二节 汉字结构的背景制约 61

一、“形位旁解”的背景制约 61

二、形声字意义构成的背景制约 65

一、汉字结构联系性的特征分析 72

第三节 联系、有序——汉字整体观的特征与心理分析 72

二、汉字结构有序性的心理分析 76

第四节 “文化字境”——整体思维的广泛应用与影响 82

一、《说文》汉字聚合——整体综合性 84

二、《说文》汉字聚合——承前与发展 90

三、整体思维的广泛应用与意义 94

第三章 物我为一,以人为本:汉字与“天人合一”观 97

第一节 以人示物,以物示人——汉字的转类与兼类表达 98

一、以人示物 99

二、以物示人 102

三、人物兼适 106

第二节 取象构形,以人为本——取象资源的人物比较 109

一、人、物,作为取象本源的地位比较 110

二、人、物,作为构字成分的地位比较 113

三、人、物转类中的表现力比较 115

第三节 天人合一与人文精神的历史考察 119

一、众象归“一”——“天人合一”观的原始表征与汉字表达 119

二、由图腾到鬼神——天人的分化与对立 124

三、以人为本——汉字文化的人文精神考察 129

第四章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汉字与偶对思维 138

第一节 两两合一——汉字组合结构的双偶合成性 140

一、《说文》汉字双偶性的静态考察 140

二、《说文》汉字双偶性的动态考察 143

三、《说文》汉字双偶性的语言组织基础 148

一、同源反义字 156

第二节 相反相成——汉字聚合结构的辩证性 156

二、反形字 160

三、同源反义字与反形字的语言基础 167

第三节 源发造化、流被人文——偶对思维的形成发展与影响 170

一、自然的效仿——偶对思维的缘起 171

二、能动的实践——偶对思维的形成 173

三、时代的要求——偶对思维的发展 178

第五章 “终则复始,极则复反”:汉字与圜道观 186

第一节 对立转化、反本复初——汉字意义系统的圜道观 187

一、反形系统的圜道观 188

二、多义系统的圜道观 191

三、同源系统的圜道观 195

第二节 生死同构、魂灵永在——丧葬字所见的恒长观 201

一、通连不绝、变而不迁的恒长意蕴 202

二、骨遗魂离——“死”字的理据分析 206

三、生与死的统一——“尸”字的意义考察 209

四、坟茔字的文化意义 213

第三节 圜道观的源起及其对汉字处理的影响 220

一、圜道观的源起 220

二、圜道观的发展及其对《说文》汉字处理的影响 228

第六章 尊祖尚始,重古厚今:汉字与推原思维 237

第一节 大地崇拜与“生生”的本源敬崇 238

一、“社”,作为语词书写符号的涵义 238

二、“社”,作为土地神主的物质构成及其涵义 240

三、祀社活动的底蕴探索 246

一、人祖的历史追寻 256

第二节 祖先崇拜与尊祖尚始意识 256

二、“祖”·“且”,人祖之字的形义结构及文化蕴涵 258

第三节 汉字的存古与载今 267

一、“古”字的形义结构及其文化蕴涵 268

二、汉字的“存古”品性 276

三、汉字的“载今”品性 282

结束语 289

一、汉字的生成发展与汉民族的思维认识习惯息息相关 289

二、汉字系统与汉语系统密切关联 291

三、汉字与汉文化一样,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与现实的生命力 292

附:主要参考文献 296

后记 2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