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输血理论与应用
输血理论与应用

输血理论与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甄书麟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670823X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
《输血理论与应用》目录

第一章 血型遗传 1

1—1 基因、染色体及血型遗传 1

1—2 同相基因及异相基因 2

1—3 实测血型及基因型 3

1—4 抑制基因 4

1—5 显性及隐性遗传 4

1—6 概率 5

1—7 实测血型概率 6

1—8 基因概率 7

1—9 哈定-威伯定律 8

1—10 用直接计数法求得基因概率 10

1—11 三基因理论 11

1—12 遗传模式 13

1—13 性别的决定——性染色体 14

1—14 染色体减数分裂 15

1—15 染色体部份交换 15

1—16 亲子关系试验 16

2—1 血系的发现 20

第二章 抗原、抗体及免疫反应 20

2—2 血系抗原抗体的命名 21

2—3 抗体生成 22

2—4 影响抗体生成的因素 23

2—5 基因如何生成抗原 24

2—6 抗原干扰及免疫反应的抑制 24

2—7 免疫宽容性 25

2—8 导致免疫学快速发展的三大发现 25

2—9 选择免疫学说 26

2—10 抗体分子研究方法简介 27

2—11 抗体分子模式及分子构造双重性 28

2—12 超变异区及抗体结合点 29

2—13 免疫球蛋白的分类 30

2—14 抗体分子在反应中的变化 32

2—15 抗体抗原的结合 33

2—16 反应温度与抗体特性 34

2—17 离子强度对抗体反应的影响 34

2—19 初次反应及二次反应 35

2—18 Z电压 35

2—20 抗体在身体防卫上的作用 36

2—21 自我及非自我 37

2—22 抗原免疫强度的估量 37

2—23 IgG与IgM抗体的区分 38

2—24 抗体在临床输血上的重要作用 39

2—25 血型在种族间的差异 39

2—26 细胞融合——抗体生产新技术 40

2—27 抗体非特性附着现象 41

3—2 辅助因子的命名 42

第三章 辅助因子 42

3—1 辅助因子的发现 42

3—3 辅助因子的活化 43

3—4 标准反应过程 43

3—5 代用反应过程 45

3—6 辅助因子反应过程中的轴心因子C3 45

3—7 C3b的抑制 46

3—8 辅助因子活化后所生次分子的生理作用 47

3—10 辅助因子的钝化 48

3—9 助吞剂 48

3—11 血样中辅助因子的安定性 49

3—12 活化后所生次分子的安定性 49

3—13 辅助因子在红细胞表面的附着 50

3—14 抗体对辅助因子的活化 51

3—15 与辅助因子有关的病症举例 51

第四章 凝血因子及血小板 53

4—1 凝血因子的命名法 53

4—2 凝血因子的性能 53

4—3 凝血因子的反应顺序 55

4—4 凝血试验 56

4—5 血浆及血清中凝血因子 56

4—6 血液中凝血因子含量 57

4—7 止血反应三阶段 57

4—8 血小板的附着、聚集及释出反应 58

4—9 血小板的止血过程 59

4—10 血小板的使用 59

4—11 血小板抗体 60

4—13 血小板的其它功能 61

4—14 血小板的数量、寿命及抑制 61

4—12 ABO血型与血小板 61

4—15 A型及B型血友病 62

4—16 Ⅷ号凝血因子镶嵌式分子组成 63

4—17 A型血友病与VW出血病的区别 63

4—18 Ⅶ号因子治疗用量的计算 64

4—19 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65

4—20 扩散性血管内凝血 66

5—2 何以ABO血型在临床输血中极为重要 68

5—1 ABO血型的发现 68

第五章 ABO血系 68

5—3 ABO血型的决定 69

5—4 ABO血型决定试验中的一些问题 69

5—5 问题血型的解决方法 70

5—6 ABO抗体的特性 71

5—7 抗体A及抗体B的产生 72

5—8 婴儿血清中的ABO抗体 73

5—9 抗体A及抗体A1 73

5—10 A1及A2血型 73

5—11 ABO及Hh抗原间的关系 74

5—12 红细胞上的H抗原 75

5—13 红细胞上的A及B抗原数量 75

5—14 ABO抗原的生化组成 75

5—15 ABO血型的实测型及基因型 76

5—16 用家族成员血型推知基因型 77

5—17 ABO血型在种族上的差异 78

5—18 疾病对抗原A及B的影响 78

5—19 非红细胞上的ABO抗原 78

5—20 似B血型及输血血型的选取 78

5—21 Oh,Ah及Bh血型 79

5—22 ABO血系中的次抗原 80

5—23 ABO次抗原的反应模式 81

5—24 分泌基因及体液中的ABH物质 81

5—25 分泌型的决定——抗体抑制试验 83

5—26 不同血系基因间的相互影响 84

5—27 串钱式血清假凝结现象 84

5—28 混合场现象 85

5—29 用生化方法改变血型 85

6—2 Rh抗原的命名法 87

第六章 Rh血系 87

6—1 Rh血系的发现 87

6—3 Rh基因及所生抗原 88

6—4 常见的Rh血型 89

6—5 抗原G及抗体G 90

6—6 LW及Rh抗原间的关系 91

6—7 Rhe(D)抗原的镶嵌结构模式 92

6—8 抗原Du 93

6—9 没有Rh抗原的红细胞 93

6—11 紧密相连的基因组合 95

6—10 变异基因及所生抗原 95

6—12 基因及抗原间的互补关系 96

6—13 残缺抗原 97

6—14 抑制抗原 97

6—15 复合抗原 98

6—16 Rh自反抗体的区分 99

第七章 MN,Le,P,Lu及I血系 101

7—1 MN血系的建立 101

7—2 抗体的特性 101

7—4 Ss的同位基因Su及抗原U 102

7—3 抗原的特性 102

7—5 Mg及Mk抗原 103

7—6 MN血系中的卫星抗原 103

7—7 路易斯抗原的特殊生成方式 104

7—8 婴儿的Le血型及其发展 105

7—9 Le抗体的特性 105

7—10 Le基因及血型 106

7—11 Se基因与Le血型 106

7—13 路易斯抗体在输血上的考量 107

7—12 红细胞上Le抗原的失去及获得 107

7—14 Le基因在命名上的误差 108

7—15 抗原的生成过程 109

7—16 P血系中的抗体 110

7—17 P血系中的抗原 110

7—18 血型的决定 111

7—19 突发性低温血尿症 111

7—20 Lu抗原 112

7—21 Lu抗体 112

7—23 抗体I,IH及抗体i 113

7—22 抗原I及i 113

第八章 达菲、克德及K血系 115

8—1 达菲抗原 115

8—2 达菲抗体 116

8—3 克德抗原 116

8—4 克德抗体 117

8—5 K血系中的抗原 117

8—7 K血系中的抗体 118

8—6 Ko血型 118

第九章 一些有趣的红细胞抗原 119

9—1 X性染色体上的Xag基因及所生抗原 119

9—2 地牙哥抗原 120

9—3 抗原Sad 120

9—4 一些与红细胞表面改变有关的抗原 121

9—5 抗原T 121

9—6 抗原Tn 122

9—7 抗原Cad及Sd(a++) 122

9—9 En(a-)红细胞 123

9—8 泛凝结抗原T,Tn及Cad的区分 123

9—10 一些与白细胞共有的抗原与抗体 124

第十章 白细胞上的HLA抗原 125

10—1 HLA血系的发现 125

10—2 HLA抗原的遗传、命名及免疫作用 125

10—3 血清决定及细胞决定HLA抗原 127

10—4 抗原测定法 128

10—5 输血与器官移植 129

10—6 输血与HLA抗体 129

10—8 疾病与HLA抗原 130

10—7 抗原交叉反应 130

第十一章 抗球蛋白试验 132

11—1 抗球蛋白试验的原理 132

11—2 抗球蛋白试验的分类及临床上的应用 133

11—3 直接抗球蛋白(DAT)及间接抗球蛋白(IAT)试验 134

11—4 抗球蛋白试剂(AHG试剂) 135

11—5 AHG控制红细胞 135

11—6 抗球蛋白试验中的可能错失 136

11—7 影响IAT试验的因素 137

12—1 为何必须作抗体鉴定 139

第十二章 抗体鉴定 139

12—2 抗体鉴定中的一些考量 140

12—3 抗体鉴定试验结果的分析 141

12—4 单一抗体的鉴定举例 142

12—5 两个以上抗体鉴定过程举例 144

12—6 抗体鉴定试验中常用的技术 146

12—7 HTLA抗体 151

12—8 高发性抗体 151

12—9 抗体的各种常用名称 152

12—10 反应强度等级区分标准 153

12—11 P值——试验结果正确性的评估 154

第十三章 输血前的试验 161

13—1 血型决定及抗体过滤试验 161

13—2 抗体过滤试验用O型红细胞 163

13—3 输血前的准备 163

13—4 合血申请单及血样标识 164

13—5 合血试验 164

13—6 预热合血法 165

13—9 免去合血试验的输血——TS法 166

13—7 滴定合血法 166

13—8 略去室温试验的抗体过滤及合血试验 166

13—10 抗体过滤试验与合血试验间的关系 167

13—11 抗体过滤及合血试验中的一些问题 167

13—12 血清量与红细胞浓度对试验灵敏度的影响 168

13—13 低离子溶液的制备及试验方法 169

13—14 试验用血样 170

第十四章 输血作业 171

14—1 输血前的考量 171

14—2 使用浓缩红细胞的优点 172

14—3 自反抗体与同种抗体在输血上的差别 173

14—4 输血血型的选取 173

14—5 血容量及输血速度 174

14—6 输血对血容量及红细胞生成的影响 175

14—7 极度贫血病人的输血 176

14—8 重伤残病人的输血 176

14—9 外科手术用血的考量 177

14—10 一些输血注意事项 177

14—12 白细胞的使用 179

14—11 输血寒热反应及除去白细胞的血液 179

14—13 自体输血 180

14—14 血液稀释法 180

14—15 红细胞的再生 181

14—16 红细胞代用品 181

14—17 合成血浆 182

第十五章 输血反应及后遗症 183

15—1 红细胞溶血反应过程 183

15—2 溶血性贫血症 185

15—3 延期性输血反应 187

15—4 输血反应的初步调查 187

15—5 输血反应的进一步调查 189

15—6 输血反应调查表范例 190

15—7 IgA抗体及血清过敏反应 191

15—8 输血反应的初期症状 192

15—9 细菌污染 192

15—11 皮肤过敏反应 193

15—12 循环超载 193

15—10 非溶血性发热 193

15—13 肝炎 194

15—14 梅毒 195

15—15 GVH感染 195

15—16 CMV感染 196

15—17 后天免疫缺乏综合征(艾滋病) 197

第十六章 红细胞DAT(+)的成因及调查 200

16—1 输血与DAT(+) 200

16—3 抗体分离法 201

16—2 DAT(+)的调查 201

16—4 抗体析出液试验 202

16—5 药品与DAT(十) 203

16—6 药品附着在红细胞表面 203

16—7 抗体抗原复合体的吸附 204

16—8 血清蛋白的附着 204

16—9 药品引发自反抗体 204

16—10 自反抗体的分类 205

16—11 自反抗体与输血 205

16—12 热自反抗体造成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206

16—13 冷自反抗体造成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207

16—14 红细胞不受破坏的抗体分离法 208

16—15 PCH突发性血尿症及双重性溶血抗体 209

第十七章 血液贮存及其成分制品 210

17—1 捐血 210

17—2 红细胞在贮存中的变化 211

17—3 库存血液在输血上的考量 212

17—4 血液抗凝剂 212

17—5 抗凝剂与血液贮存 214

17—7 DPG含量与pH值 215

17—6 红细胞的释氧曲线 215

17—8 血液成份制品 217

17—9 新鲜冷冻血浆及一般血浆 218

17—10 血浆冷凝物质 218

17—11 血小板的制备及贮存 219

17—12 血制品的操作方式——密闭式及开放式 220

17—13 红细胞的清洗 220

17—14 红细胞低温冷冻贮存 220

18—1 新生婴儿溶血症概述 222

18—2 溶血症的成因及其后果 222

第十八章 新生婴儿溶血症 222

18—3 ABO溶血症 223

18—4 非ABO溶血症 224

18—5 婴儿溶血症的估量 224

18—6 胆黄素值 225

18—7 婴儿输血前的试验 226

18—8 补充输血及换血输血 226

18—9 换血输血的决定 227

18—10 输血用血液的选取 228

18—12 过渡性贫血现象 229

18—11 新生婴儿红细胞的特征 229

18—13 婴儿生理上的一些特点 230

18—14 脐带血的试验 231

18—15 孕妇产前检查 232

第十九章 血库的品管、记录、存量及监督 234

19—1 品质管制 234

19—2 工作记录 235

19—3 血库标准存量的建立 236

19—4 输血监督委员会 238

附录、名词释义 24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