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山地建筑设计
山地建筑设计

山地建筑设计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济威,王海松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12044715
  • 页数:217 页
图书介绍:
《山地建筑设计》目录

导论 1

一、基本概念 1

(一)山地 1

(二)地貌 2

(三)山地地形 3

(四)山地地肌 7

二、山地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0

(一)山地开发的必要性 10

(二)山地建筑的可行性 14

导论注释 17

第一篇 观念篇 19

第一章 传统观 21

一、人类启蒙时期的山地观 21

二、崇尚自然的东方山地观 23

三、以人为中心的西方山地观 24

四、中国传统山地建筑 26

第一章注释 34

第二章 哲学观 35

一、“天人合一”自然观 35

二、系统观 36

(一)研究对象的整体性 37

(二)研究体系的综合性 37

第二章注释 39

第三章 生态观 40

一、山地生态观 40

(一)山地生态观是“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必然体现 41

(二)山地生态观是山地灾变历史反思的总结 41

(三)山地生态观是景观研究的需要 42

二、生态系统论 42

三、山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44

(一)地质的不稳定性 45

(二)地形的复杂性 45

(三)气候的多变性 45

(四)水文的动态性 45

(五)植被的重要性 45

四、山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原则 46

(一)“共生”整体性原则 46

(二)生态链调控原则 46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46

第三章注释 48

第四章 技—艺观 49

一、山地建筑的技术属性 50

二、山地建筑的艺术属性 50

三、山地建筑的技—艺观 51

第四章注释 53

第二篇 设计篇 55

第一章 山地建筑的自然影响因素 57

一、地质 57

二、地形 57

(一)坡度特征 57

(二)山位特征 58

三、气候 59

(一)日照 61

(二)风状况 64

(三)降水 67

四、水文 68

五、植被 69

第一章注释 70

第二章 山地建筑的形态 71

一、概述 71

(一)减少接地 72

二、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 72

(二)不定基面 73

(三)山屋共融 77

三、山地建筑的接地形态 81

(一)地下式 82

(二)地表式 85

(三)架空式 101

四、山地建筑的形体表现 107

(一)融入型 107

(二)共构型 110

(三)超越型 112

五、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 113

(一)线网联系型 121

(二)踏步主轴型 121

(三)层台组合型 123

(四)空间主从型 126

(五)空间序轴型 131

(六)空间穿插型 132

第二章注释 135

第三章 山地建筑与景观 136

一、山地景观的特点 136

(一)环境原生性 137

(二)视景独特性 143

(三)生态脆弱性 143

(四)情感认同性 144

二、山地建筑与景观 145

(一)山地建筑——山地景观的组成部分 145

(二)景观与观景 146

(三)建筑布局与山地景观 146

(一)景观生态设计 148

(二)景观礼觉设计 148

三、山地建筑的景观设计 148

(三)景观空间设计 158

(四)景观情感设计 161

第三章注释 165

第四章 山地建筑与交通 166

一、山地交通的特点 167

二、山地车行交通 167

(一)纵坡设置 168

(二)道路布线 168

(三)道路截面 174

(四)停车场地的设置 176

三、山地步行交通 178

(一)基本要求 178

(二)踏步 178

(三)联系建筑空间 179

(四)联系城市空间 182

四、山地机械传动交通 185

第四章注释 192

第五章 山地建筑与工程技术 193

一、山地工程技术的要求 193

(一)防灾 193

(二)结构稳定 194

(三)技术设施的满足 195

二、山地工程技术的特点 195

(一)山地工程技术的内在取向——生态观念的体现 195

(二)山地工程技术的外在表现——技—艺观念的运用 199

三、山地建筑的工程技术 199

(一)绿化技术 200

(二)水文组织 203

(三)挡土墙 211

(四)防水技术 215

第五章注释 21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