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孔范今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32914682
  • 页数:8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上》目录

导论 1

论一:新文学史概念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1

目录 1

论二:经济变革与20世纪中国文学 24

论三:政治变革与20世纪中国文学 41

论四:文化变革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上) 75

论五:文化变革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下) 104

论六:历史结构的悖论性与文学的补偿式调整和发展 139

概说 163

第一章 意在启蒙的维新文学运动(1898—1906) 174

第一节 维新文学运动 174

第二节 维新派的诗文创作 184

第三节 本时期的台湾诗坛 191

第一节 新小说的崛起及意义 198

第二章 独领风骚的小说创作 198

第二节 李宝嘉与《官场现形记》 206

第三节 吴沃尧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13

第四节 刘鹗与《老残游记》 220

第五节 曾朴与《孽海花》 229

第一节 革命旗帜下的文坛调整 237

第二节 章炳麟、秋瑾等人的创作 243

第三节 南社及其创作 252

第四节 苏曼殊 260

第一节 通俗小说与小说分流 268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与雅俗对峙互补格局的形成 268

第二节 鸳鸯蝴蝶派及其类别 274

第三节 徐枕亚与《玉梨魂》 287

第五章 翻译文学的萌生和发展 295

第一节 新文学参照文本的引进 295

第二节 林译小说 303

第六章 与新文学并存的旧体文学 311

第一节 未失魅力的传统及其演化 311

第二节 “同光体”及其他诗派 315

第三节 常州词派 326

概说 337

第七章 新文学革命运动(1917—1921) 346

第一节 历史过程 346

第二节 初期的创作尝试 353

第三节 两种文化观念的抗争 362

第四节 五四文学精神及其历史评价 369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 377

第二节 创作格局和文体发展情势 384

第九章 为新文坛扛鼎的人生派创作 392

第一节 面对历史的悲壮努力 392

第二节 现代文坛巨擘:鲁迅(上) 399

第三节 现代文坛巨擘:鲁迅(下) 412

第四节 叶绍钧、许地山、朱自清 420

第五节 冰心、庐隐 427

第十章 渴望超越的艺术派创作 435

第一节 对“文学革命”的补充 435

第二节 创造社主将郭沫若 442

第三节 郁达夫与自叙传小说 451

第一节 由启蒙向救亡倾斜 460

第二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革命浪漫蒂克风潮 467

第三节 文化新取向及文学格局的多重组合 475

第四节 各种文体的发展情势 483

第一节 王鲁彦与写实派乡土小说诸作家 491

第十二章 乡土派小说与名士派小品 491

第二节 废名与抒情派乡土小说诸作家 499

第三节 语丝派与散文小品 507

第四节 周作人 510

第一节 新的观察视角中的新月派 520

第十三章 别张新帜的新月派创作 520

第二节 新月派的诗歌 532

第三节 新月派的散文与小说创作 546

第十四章 象征派的崛起与现代诗坛 556

第一节 陌生的诗风 556

第二节 李金发与戴望舒 566

第三节 沉钟社与冯至 576

第十五章 话剧进入发展期 583

第一节 蓬勃的新军 583

第二节 欧阳予倩、洪深、丁西林 593

第三节 田汉 603

第一节 文学革命和开拓期的台湾文坛 611

第十六章 迟出的台湾新文学 611

第二节 赖和、张我军 618

第十七章 政治的尖锐对立与文学多重格局的强化 625

(1930—1937) 625

第一节 对举出现、强弱悬殊的两种文艺运动 625

第二节 错位的对话:与自由主义文学观的冲突 632

第三节 文坛情势与其他冲突 640

第十八章 文坛主潮:左翼文艺创作 647

第一节 激荡文坛的政治文学热情 647

第二节 左翼文艺巨匠:茅盾 654

第三节 丁玲 663

第四节 张天翼、吴组缃、沙汀、艾芜 671

第五节 东北流亡作家群 679

第六节 萧红 686

第十九章 民主主义作家三星座 695

第一节 巴金:激情文学的代表者 695

第二节 老舍:在社会批判中坚持文化批判的求索者 703

第三节 曹禺:把话剧推向高潮 711

第二十章 京、海派小说的对立发展 726

第一节 漩流之外的文学竞争 726

第二节 独辟“湘西世界”的沈从文 733

第三节 萧乾等其他京派作家 741

第四节 穆时英、施蛰存等新感觉派作家 748

第五节 现代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 754

第二十一章 多枝竞秀的文坛 765

第一节 “论语派”与“小品年” 765

第二节 丰子恺 773

第三节 “汉园”三诗人 780

第四节 臧克家与艾青 793

第五节 孙毓棠与北京“读诗会” 805

第六节 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812

第七节 呈多元发展趋势的台湾新文学 819

第二十二章 新的聚合与分化(1937—1949) 827

第一节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冲突 827

第二节 抗战初期的文坛情势 835

第三节 对立的两种文艺“法典”的确立与文学界的新形势 844

第四节 走向文化综合 851

第二十三章 延安文学 861

第一节 政治与农民审美的结合 861

第二节 民歌体长诗创作 868

第三节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876

第二十四章 国统区文学 884

第一节 多元并存的文坛 884

第二节 胡风与“七月派” 891

第三节 路翎 898

第四节 剧坛新潮与夏衍 906

第五节 徐訏与无名氏 914

第六节 九叶诗人及其创作 922

第二十五章 沦陷区文学 929

第一节 “孤岛”和上海沦陷区文学 929

第二节 钱钟书与杨绛 938

第三节 张爱玲 945

第四节 李健吾 953

第五节 东北沦陷区文学 960

第六节 华北沦陷区文学 968

第七节 台湾文学的重挫及战后与大陆文学的汇流 976

第八节 杨逵、吴浊流 983

第一节 从三次批判运动到大跃进 991

第二节 从文艺政策调整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999

第三节 “文革”和“文革文学” 1004

第一节 擎起精神圣火:文学中的历史建构 1012

第二十七章 长时间的话题: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 1012

第二节 长篇小说群落与《红旗谱》 1019

第三节 艺术上不让于长篇的中短篇小说 1028

第四节 小说化了的长篇叙事诗 1034

第五节 历史题材的拓展 1041

第一节 周立波与柳青 1048

第二十八章 文学对现实的选择:工农业题材 1048

第二节 《上海的早晨》和工商业题材的创作 1060

第三节 工农业题材的拓展 1067

第二十九章 高扬政治热情的诗歌与散文 1074

第一节 歌唱新生活和政治理想的诗歌 1074

第二节 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1083

第三节 抒写新情新人的散文 1092

第三十章 仍占一席之地的旧体诗词 1103

第一节 旧式文人的旧体诗文 1103

第二节 新式文人的旧体诗作 1111

概说 1121

第三十一章 “战斗文学”的鼓吹与文学的背离性发展 1126

第一节 “战斗文学”与当代前期的台湾文坛 1126

第二节 怀乡情绪与林海音等人的创作 1133

第三节 梁实秋的散文小品 1139

第四节 钟理和与乡土文学创作 1146

第五节 孟瑶、郭良蕙的纯情主题小说 1152

第六节 钟鼎文、杨唤的诗歌 1159

第三十二章 现代主义思潮与创作 1167

第一节 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1167

第二节 现代诗社与纪弦 1174

第三节 蓝星诗社与余光中 1181

第四节 创世纪诗社与洛夫 1191

第五节 现代主义小说的兴盛 1200

第六节 白先勇 1205

第三十三章 “留学生文学”与台湾旅外作家 1210

第一节 一个特殊的文学现象 1210

第二节 於梨华、聂华苓 1213

第三节 丛甦、张系国、马森的创作与后期 1222

“留学生文学” 1222

第三十四章 “散文革命”与60年代散文 1229

第一节 余光中与“散文革命” 1229

第二节 琦君与其他作家 1236

下编一(1976— ) 1247

概说 1247

第三十五章 新启蒙文学主潮的形成与深化 1260

(1976—1985) 1260

第一节 历史的呐喊与政治批判 1260

第二节 从伤痕文学到新启蒙文学主潮的形成 1271

第三节 主潮文学的深化与多种文学景观的初期显现 1276

第三十六章 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现实主义称雄文坛 1283

第一节 反思文学的深入与徘徊 1283

第二节 改革文学的潮起潮落 1293

第三节 两类引人注目的文学:知青文学与军事文学 1306

第三十七章 重整旗鼓的全面发展 1316

第一节 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 1316

第二节 新时期现实主义戏剧 1329

第三节 新时期散文与报告文学 1339

第三十八章 地域作家群落 1351

第一节 邓友梅、汪曾祺等人的京味小说 1351

第二节 冯骥才、林希等人的津味小说 1357

第三节 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小说 1363

第四节 湖南、西南地区的山乡小说 1365

第五节 山东作家群的农村改革小说 1373

第六节 铁凝等河北作家的小说 1378

第三十九章 “朦胧诗”:诗坛刮起异样的风 1383

第一节 地火蔓燃:“朦胧诗”的崛起与风波 1383

第二节 北岛与舒婷:第一个潮头 1393

第三节 杨炼与江河:第二个潮头 1399

第四十章 对主潮文学的超越与多元格局的形成 1409

(1985—1989) 1409

第一节 中年作家新探索:王蒙与文坛新风 1409

第二节 “寻根文学”热浪:历史文化主题的 1417

再度辉煌 1417

第三节 先锋小说第一个潮头:向现代主义 1427

全面转型的先导 1427

第四节 “新生代诗”:提前踏进“后现代” 1439

第五节 戏剧的现代主义尝试 1451

第六节 先锋小说第二个潮头:新历史主义及其他 1461

第四十一章 “后新时期”与文学价值认识的裂变 1475

(1989— ) 1475

第一节 1989年后的文坛新形势 1475

第二节 新写实小说 1486

第三节 通俗文学、纪实文学、闲适文学 1500

第四节 90年代的“新”小说 1510

第五节 寻找史诗 1524

下编二(台、港文学:1965— ) 1541

概说 1541

第四十二章 新人文主义文学 1545

第一节 新人文主义文学精神的高扬 1545

第二节 乡土文学的兴起 1551

第三节 军中文艺的发展 1559

第四节 对现代主义的反抗与诗坛新潮流 1566

第四十三章 多元发展的80年代文学 1574

第一节 “重认传统、关怀现实”的文学精神 1574

第二节 女性文学及其新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 1581

第三节 新世代作家的小说创作 1589

第四节 “山地文学”创作 1595

第五节 新世代诗人及其创作 1602

第六节 通俗文学及其他 1609

第四十四章 旅外作家的创作 1617

第一节 创作新趋势 1617

第二节 延伸转换中的旅外华文诗 1624

第三节 整合意识与两岸情结小说 1630

第四十五章 香港文学 1638

第一节 历史发展及演变 1638

第二节 新老作家创作 1645

第三节 金庸等人的通俗文学创作 1652

第四节 大陆与台、港文学的沟通 1659

后记 1667

上编(1898— 1917

第三章 向民族意识转化的革命派文学(1906— 1917

第八章 文学独立与文学观念的对立发展(1921— 1925

第十一章 文学观念和文学格局的新调整(1925— 1930

中编二(台湾文学:1949— 1965

第二十六章 权力政治规范下的大陆文学(1949— 1976

中编一(1917— 19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