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华文化通志  政治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  政治学志

中华文化通志 政治学志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分田,萧延中撰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08023085
  • 页数:567 页
图书介绍:暂缺《政治学志》简介
《中华文化通志 政治学志》目录

目 录 1

导言 1

第一章 中国古代政治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11

第一节政治学说滥觞期 11

第二节理论思维奠基期 14

第三节统治思想确立期 22

第四节统治思想发展与成熟期 25

第五节政治观念停滞期 31

第六节政治理论的转型期 35

第二章天人合一:君主政治体系的形上架构 39

第一节天道范畴系统的社会政治内涵 40

一、天道与礼 40

二、天、道、王三位一体 53

一、人性问题的提出 56

第二节人性论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绝对性 56

二、人的价值与政治取向 58

三、秦汉以来几种论证君主制度的人性论 64

第三节君权天赋论:天命、革命与君位继承 77

一、君权天(神)授观念的发展过程 78

二、君位继承理论 93

第三章政治权力一元论 99

第一节国家论 99

一、君、家、国一体的国家观 100

二、国家及君主制度起源诸说 107

第二节君主政体论 117

一、君为政本:一心兴邦、一心丧邦 117

二、诸子百家论国家政权形式 120

第三节君权的构成与帝王权威的垄断性 139

一、君父:全社会的大家长与宗法权力 140

二、王辟:法律和秩序的化身与军政大权 143

三、天子:君的神格和君命的神圣化 146

四、圣人:与道同体的文化权威 149

五、皇帝:天地君亲师的集合体 151

第四节宰辅论:君权与相权 153

一、先秦诸子论相为百官之长 153

二、汉代的“经邦论道,燮理阴阳”说 154

三、唐太宗论宰相议政与封驳制度 156

四、陈亮论“操其要于上,分其详于下” 157

五、明太祖论废除宰相制度 157

六、邱浚论君立官以分理 158

七、黄宗羲论恢复宰相制度 159

八、王夫之强化相权、逐级负责的设想 160

九、清乾隆帝力主“乾纲独断” 161

第五节“封建论”:中央与地方、一统与分治 162

一、先秦诸子论分封制 163

二、“封建”与“郡县”两种体制之争 164

三、宋代以来几种有代表性的体制论 172

第六节宗族与基层社会控制论 179

一、宗族政治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179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基层社会控制理论 181

第四章政治关系论 192

第一节君、臣、民政治角色及其基本关系 192

一、君、臣、民政治角色 193

二、君、臣、民关系纽带诸说 196

第二节君臣一体论与驭臣之术 199

一、君臣一体论诸命题 200

二、政治录用标准:臣的品分与鉴识 214

三、君无为、臣有为的御臣之道 219

第三节民本论与治民之道 230

一、民本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230

二、“民惟邦本”论诸命题 235

三、重民政策的基本原则 249

一、忠孝一体的政治关系规范 255

第四节伦理化的政治规范与孝治论 255

二、“以孝治天下”:孝理、名教与礼治 261

第五章政治调节理论与政治运作原则 276

第一节王霸治道:心术与治术、柔克与刚克 276

一、刚柔论 277

二、王霸之辨 294

第二节改易更革论:损益、变法与改制 298

一、孔子的损益说 299

二、法家的变法论 300

三、《周易》的通变政治哲学 303

四、《吕氏春秋》的变法论 306

五、《淮南子》“礼乐无常”的变革观 307

六、董仲舒的改制更化论 307

七、西汉后期的“更始自新”说 308

八、王弼论“因时权变” 309

九、柳宗元的经权统一论 310

十、李觏、范仲淹论道兼常权、通变救弊 311

十一、王安石的“改易更革”论 313

十二、朱熹论“时中”与经权 316

十三、王夫之的“《易》兼常变,礼惟贞常”论 318

十四、龚自珍的“豫师来姓”、自我更新说 321

第三节谏议论 322

一、谏文化的缘起 322

二、先秦的几种谏议理论 323

三、汉代的臣工进谏理论 328

四、隋唐帝王的纳谏与导谏论 331

五、宋代以后以谏议调节王权的理论 342

第六章政治价值论 347

第一节政治理想 347

一、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政治理想 348

二、形形色色的“大同”与“均平”理想 356

三、无君理想 370

第二节道统论 376

一、“道高于君” 377

二、道统:政治认同的价值标准 383

三、高举道义大纛的社会批判思想 387

第七章传统政治理论的转型与重建 404

第一节清末民初的全面政治衰败 404

第二节体制变革论:议会民主观 414

一、“中体西用”的政体模式 415

二、虚君制的改良构想 423

三、清末“新政”的议会观 429

四、革命:民权政治论 431

第三节保守主义政治论 440

一、开明专制论 440

二、中国体制本位说 447

三、民国初年的复辟帝制论 453

第四节无政府主义:没有权威的“政治” 457

一、“天义”派的民粹主义政治观 459

二、《新世纪》的反传统倾向 472

第五节地方自治论:寓“统”于“分” 488

一、从“复乡职议”到“地方自治” 490

二、清末立宪中的“地方自治”论 504

三、联邦制论与“联省自治” 511

第六节政党理论及其演变 525

一、传统政治中的“党” 525

二、现代政党意识的萌芽与发展 526

三、孙中山:“以党治国”论之先驱 541

第七节理想政治结构的憧憬与设计 544

一、《天朝田亩制度》:农业“均等”国的理想 544

二、“桃花源”式的“求志社” 551

三、康有为的“大同”世界 553

参考文献 565

后记 5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