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儒教史  下
中国儒教史  下

中国儒教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申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208033412
  • 页数:109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儒教史 下》目录
标签:

1 社会危机与儒者的对策  1

目录第六章 宋代儒教的前驱一 复兴儒教的呼声 1

2 唐代后期的新《春秋》学  11

3 韩愈和《原道》  17

4 文与道——唐朝后期儒者的文学主张 25

1 唐代后期君臣对天人关系的讨论  31

二 天人关系的争论 31

2 韩愈、柳宗元论天人关系 39

3 柳宗元、刘禹锡论天人关系 46

4 唐代后期其他儒者的上帝鬼神观念 53

1 韩愈等人对心性问题的探讨  61

三 儒教心性论的崛起 61

2 李翱和复性说  72

3 心性论与《大学》、《中庸》和《孟子》 79

1 五代时期的儒教 86

第七章 北宋儒教一 儒教复兴运动的续篇 86

2 北宋前期的儒教复兴  93

3 复兴孔祀与儒学 101

4 北宋前期的经注 107

1 北宋制礼作乐的一般状况 114

二 北宋儒教的神灵系统和祭祀制度 114

2 上帝及主要神灵的祭祀 118

3 封禅与天书  123

4 祈禳与百神祭祀  131

5 北宋的宗庙祭祀  137

6 北宋的孔庙祭祀制度  144

三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北宋儒学 146

1 北宋前期儒学中的新因素 146

2 王安石宗教—政治改革的前驱 152

3 王安石之学与政 159

4 王安石的《周官新义》  169

5 王安石和心性论  177

6 王安石变法与变革儒学 185

7 新法与天意  190

四 世界模式论 199

1 宋代易图的先驱  199

2 黑白点《河图》、《洛书》的问世  202

3 邵雍的世界模式论  209

4 《周氏太极图》的世界模式 219

5 《潜虚》模式  225

6 邵雍、苏轼等人的鬼神论 231

1 张载的儒学  237

五 张载、二程新儒学 237

2 二程的儒学  254

1 北宋三教态势  271

六 北宋佛、道二教概况 271

2 佛教向儒教的靠拢  278

3 北宋道教概况  284

1 南宋初年的祭祀与天人之际  291

第八章 南宋儒教一 南宋祭祀礼仪的变迁 291

2 南宋祭祀的发展  297

3 南宋君臣于天人之际  303

1 王学和程学在朝与在野之争  310

二 南宋儒学的变迁 310

2 庆元党禁  317

3 理学取得了统治地位  323

1 难以寻觅的王学踪迹  329

2 不入门派的儒者之学术  338

3 抨击道学的儒者之儒学  344

4 王学与程学之争简评  351

1 程门弟子的义理之学  355

四 南宋初年的程学 355

2 南宋初年非嫡传的程学 361

3 南宋初年的象数学  367

五 朱熹的理学思想 374

1 朱熹的生平和著作  374

2 儒教新纲领——朱熹的《大学章句序》  378

3 朱熹的上帝观和天人关系论 385

4 从天人关系到理气关系 393

5 从理气到心性  401

6 以格物致知为前提、以持敬为核心的修行之路  409

7 朱熹论仁  416

8 朱熹论鬼神  423

1 张式的儒学  430

六 朱熹的同道和讲友 430

2 吕祖谦的儒学  436

3 蔡元定、蔡沈的儒学 441

1 陆九渊的儒学  449

七 朱熹的异道和论敌 449

2 陈亮的儒学  463

3 叶适的儒学思想 472

1 陈淳的天命论和鬼神观  476

八 朱熹的后继者 476

2 真德秀和他的《大学衍义》 484

3 黄震论天与人  491

1 辽代的天命与祭祀 498

第九章 辽金元儒教一 辽代儒教 498

2 辽代的孔庙和儒学 505

1 金代儒者崇德的天命观  510

二 金代儒教概况 510

2 金代的上帝鬼神祭祀  513

3 金朝的尊孔  517

4 金代的儒学教育和取士制度 520

三 金代儒者的理论探讨 524

1 儒学理论的迅速理学化 524

2 金代学者论性理 526

3 金代学者对宋代新儒学的批判 530

4 金代儒者于天人之际 535

1 元代建国前后对儒者的任用 539

四 元代儒教概况 539

2 元代国家的儒教化进程 547

3 元代的祭祀制度 554

4 对孔子的尊崇和儒学教育 560

5 元代刑法中的儒教精神 566

五 元代儒者的理论探讨 570

1 赵复与宋代新儒学在元代的传播 570

2 元代儒者对心性问题的探讨 574

3 元代儒者论天命和圣人 582

4 对祭礼及其意义的讨论 586

5 儒者推动和新创的祭祀 590

1 佛教盛衰  595

六 南宋、辽、金、元时期的佛教与道教 595

2 道教新派的兴起和理论走向 602

1 儒教国家中的农学 609

七 宋、辽、金、元时代的自然科学 609

2 儒教与天文学  610

3 数学与神明 615

4 儒教与医学  618

5 格物致知和自然科学  621

第十章 清代儒教一 明代初年的儒教建设 624

1 朱元璋对儒教的尊崇  624

2 明代初年的祭祀制度 629

3 庶人礼仪  638

4 明代初年的儒学教育 643

5 明代初年儒者言行概述  646

1 明初儒者于天人之际  651

二 明代前期儒教思想的发展 651

2 明代前期儒教的心性理论 662

3 陈献章和湛若水的作圣之功 671

1 历史的机缘与王学的问世 678

三 明代中期王守仁学派的崛起 678

2 王守仁的格物说之一:心即理  686

3 王守仁的格物说之二:致良知 693

4 王守仁的格物说之三:诚意与知行合一 697

5 王守仁对上帝及鬼神祭祀 703

1 “大礼议”始末  708

四 嘉靖礼制改革 708

2 嘉靖帝对郊社等礼仪的改革 714

3 孔庙祭祀改革 725

1 丘浚的《大学衍义补》  731

五 明代中期其他儒学思潮 731

2 罗钦顺的儒学思想  737

3 王廷相论理气心性与天人之际 742

1 宗教世俗化的大势 747

六 儒教世俗化的进一步发展 747

2 王门讲学风  750

3 王艮及其弟子的传教活动 755

4 儒教异端“三一教”  760

5 家礼的流行  763

1 明末的社会和政治危机  769

七 明末危机四伏中的儒教 769

2 “乱心已萌”情势下的李贽 772

3 “乱象已形”情势下的东林党人 777

4 “乱势已动”情势下的儒学 782

八 明代儒教和其他宗教 786

1 明代儒者和佛、道二教  786

2 基督教与儒教的初交 792

3 利玛窦的儒教观  798

1 灾异观念的进一步淡化与天文历算 801

九 明代儒教和自然科学 801

2 明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  807

3 百姓日用科学的勃兴  810

1 明朝遗民的哀痛与反思 814

第十一章 清代前期儒教一 回到六经 814

2 清朝政权的现实需求  821

二 明代遗民的儒学 826

1 顾炎武的儒学思想 826

2 黄宗羲的儒学思想 832

3 王夫之的儒学思想 841

4 颜元等人的儒学 846

1 李光地的上帝鬼神观  850

三 清朝新贵的儒学 850

2 经筵与诸儒论学  857

1 郊祀礼仪沿革  862

四 清代的神灵与祭祀 862

2 祭孔礼仪的加隆 867

3 清代增祀神灵  872

4 清代庶民祭礼的发展 877

1 儒教和佛道二教 878

五 清代前期儒教和其他宗教 878

2 儒教与天主教的决裂  882

3 儒教和伊斯兰教 887

六 回到了六经的乾嘉经学 890

1 乾嘉学术的性质 890

2 乾嘉经学的目的和方法  896

3 乾嘉经学的成就及其倾向 902

4 乾嘉儒者对性与天道问题 907

5 儒藏  916

1 “西洋新法”与西学中源 923

七 清代前期的儒教和自然科学 923

2 以致治和解经为目的的自然科学 929

3 尊经与自然科学 935

八 风雨前夕的儒者之忧 940

1 社会危机与儒学  940

2 暴风雨前夜龚自珍的儒学  948

1 林则徐、魏源的自强思想与儒教 955

第十二章 清代后期风雨飘摇中的儒教一 儒教与自强 955

2 清王朝的封神昭忠和增祀贤良 961

1 上帝教的上帝  967

二 上帝教——儒教与基督教融合的产物 967

2 政教一体的制度 975

3 人间的天国 982

三 儒学的回光 988

1 魏源以后的儒学概貌  988

2 曾国藩的天人之学  995

3 曾国藩的性理之学 1001

四 儒教对西学的容纳 1007

1 儒者对西学的认识  1007

2 儒教体内的西学  1013

3 保国保教的《劝学篇》  1018

1 康有为的儒教思想  1025

五 戊戌变法和儒教改革 1025

2 康有为的改教设想  1033

1 义和团运动中的保教内容 1039

六 儒教的灭亡和灭亡前的挣扎 1039

2 挽救儒教的最后努力 1048

3 失去了物质载体的儒教  1053

第十三章 儒教余波与科学的胜利一 儒教余波 1059

1 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的儒教残存 1059

2 从儒教是教到儒教非教 1065

3 儒教非教说的发展  1073

二 科学的胜利 1081

1 科学与玄学论战 1081

2 西学、或科学的全面胜利 1088

3 科学的新时代  10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