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化妆品
化妆品

化妆品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璃璃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471190X
  • 页数:368 页
图书介绍:
《化妆品》目录

Ⅰ.概论 1

1.化妆品的定义 1

目 录 1

2.化妆品的发展概况 2

3.化妆品的分类 3

Ⅱ.分论 6

Ⅱ-1化妆品原料 6

1.1.1.1.脂肪酸甘油酯 7

1.1.1.2.酯类 7

1.1.油脂、蜡 7

1.1.1.油脂、蜡的定义及主要化学结构 7

1.化妆品的基质原料 7

1.1.1.3.脂肪酸 8

1.1.1.4.高级脂肪醇 8

1.1.1.5.烃类 8

1.1.1.6.金属皂 8

1.1.1.7.其他成分 8

1.1.2.2.密度 9

1.1.2.3.熔点与凝固点 9

1.1.2.1.油脂、蜡的色泽和气味 9

1.1.2.油脂、蜡的理化性质 9

1.1.2.4.粘度 10

1.1.2.5.稠度 12

1.1.2.6.膨胀性 13

1.1.2.7.酸值 13

1.1.2.8.皂化值与不皂化物 13

1.1.2.9.碘值 13

1.1.2.10.油脂、蜡的使用性 14

1.1.3.化妆品中的油脂、蜡 14

1.1.3.1.植物性油脂、蜡 15

1.1.3.2.动物性油脂、蜡 22

1.1.3.3.矿物性油脂、蜡 25

1.1.3.4.合成(半合成)的油脂、蜡 27

1.2.粉类 44

1.2.1.粉质类原料的性质与功能 44

1.2.1.1.外观 44

1.2.1.2.充填性 45

1.2.1.3.流动性 45

1.2.1.4.润湿性 45

1.2.1.5.遮盖性 45

1.2.1.8.附着性 49

1.2.1.7.吸收性 49

1.2.1.6.柔滑性 49

1.2.1.9.绒膜性 50

1.2.1.10.其他性质 50

1.2.2.化妆品中的主要粉类原料 50

1.2.2.1.无机类粉料 50

1.2.2.2.有机类粉料 53

1.3.胶质类原料 54

1.3.1.胶质类原料的特点与分质 55

1.3.2.2.与表面活性剂络合的增溶作用 58

1.3.2.1.流变特性与溶胀作用 58

1.3.2.胶质类原料的性质 58

1.3.2.3.浊点的升高作用 59

1.3.2.4.成膜作用 59

1.3.2.5.保湿和润滑作用 59

1.3.2.6.增泡与稳泡作用 59

1.3.2.7.粘合作用 59

1.3.3.化妆品中的胶质类原料 60

1.3.3.1.有机天然的水溶性胶质 60

1.3.3.2.有机半合成水溶性胶质 71

1.3.3.3.有机合成水溶性胶质 74

1.3.3.4.无机水溶性胶质 78

1.4.1.溶剂类原料在化妆品中的功能 79

1.4.2.化妆品中主要的溶剂类原料 79

1.4.溶剂类原料 79

2.化妆品的辅助原料 80

2.1.表面活性剂 80

2.1.1.表面活性剂的性能与分类 81

2.1.2.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性质 82

2.1.2.1.表面、界面张力的下降 82

2.1.2.2.增溶作用 83

2.1.2.3.乳化作用 83

2.1.3.化妆品中主要的表面活性剂 84

2.1.2.4.分散作用 84

2.1.2.5.起泡作用 84

2.1.3.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85

2.1.3.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88

2.1.3.3.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90

2.1.3.4.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93

2.1.3.5.天然表面活性剂 97

2.2.香料与香精 99

2.2.1.香料的特征 99

2.2.1.1.香料的理化特性 99

2.2.1.2.香料的分类 100

2.2.2.调香 106

2.2.2.1.香气 106

2.2.2.2.调香技术 110

2.2.3.化妆品中的加香 121

2.2.3.1.评香 121

2.2.3.2.加香 122

2.3.色素 123

2.3.1.颜色 123

2.3.2.化妆品中的各类色素 126

2.3.2.1.有机合成色素 127

2.3.2.2.无机色素 130

2.3.2.3.天然色素 162

2.3.2.4.珠光颜料 163

2.3.2.5.色素的使用 164

2.4.防腐剂和抗氧剂 164

2.4.1.防腐剂 165

2.4.1.1.化妆品中防腐剂的要求 165

2.4.1.2.影响防腐剂效能的因素 166

2.4.1.3.化妆品中常用的防腐剂 166

2.4.1.4.防腐剂的筛选 170

2.4.2.2.化妆品中常用的抗氧剂 171

2.4.2.抗氧剂 171

2.4.2.1.抗氧化机理与分类 171

2.5.功能性添加剂类原料 174

2.5.1.中草药 174

2.5.2.生化制品 176

2.5.2.1.生物工程制品 177

2.5.2.2.动物提取物 179

2.5.2.3.维生素 180

2.5.2.4.微量元素 182

2.5.3.2.β-环糊精(简称β—CD) 184

2.5.3.1.月桂氮卓酮(AZONE) 184

2.5.3.化妆品中的载体 184

2.5.3.3.脂质体(LIPOSOME) 186

2.5.3.4.纳球100 187

2.6.特种活性物 188

Ⅱ 2化妆品的理化基础 188

1.化妆品的稳定性 189

1.1.化妆品的理化体系分类 189

1.2.溶胶 190

1.2.1.2.布朗运动与扩散 191

1.2.1.1.丁达尔现象 191

1.2.1.溶胶的性质 191

1.2.1.3.沉降与沉降平衡 192

1.2.1.4.电泳与电渗现象 192

1.2.1.5.双电层的结构与ζ电位 193

1.2.2.乳化体 195

1.3.大分子化合物溶液 201

1.3.1.大分子化合物的溶解特征 202

1.3.2.大分子的稳定作用 204

1.4.聚集胶体 205

1.4.1.胶束与临界胶束浓度 205

1.4.2.聚集胶体的基本性质 211

1.5.化妆品稳定性的测定 212

1.5.1.一般保存性测定 212

1.5.2.批量生产的化妆品试验 214

1.5.3.特殊、强化保存试验 214

1.5.4.一般性能和效果的确认试验 216

1.5.5.特殊功效的稳定性、效能试验 216

1.5.6.考虑到便用场合的稳定性保证 216

1.5.7.气溶胶制品的稳定性试验 217

2.化妆品的安全性 217

2.1.1.化妆品引起的皮肤损伤 218

2.1.化妆品的刺激性与毒性 218

2.1.3.皮肤的吸收性 220

2.2.化妆品原料的安全性 220

2.1.2.化妆品刺激性与毒性的影响因素 220

2.2.1.油脂、蜡 221

2.2.2.表面活性剂 221

2.2.3.粉体 222

2.2.4.各类辅助原料的安全性 222

2.2.5.化妆品中中药的安全性 223

2.3.化妆产品的安全性 223

2.4.1.化妆品受污染的途径及现象 224

2.4.化妆品中微生物的安全性 224

2.4.2.化妆品中主要的微生物 225

2.4.3.防止化妆品污染的措施 228

2.4.3.1.化学防腐法 229

2.4.3.2.辐射灭菌 233

2.4.3.3.控制生产环境的微生物污染 233

2.4.4.化妆品中微生物的基本检测方法 235

2.4.4.1.对生产环境空气的微生物检测 235

检测方法 237

2.4.4.4.化妆品生产采用原料及生产用水的微生物污染 237

2.4.4.3.对生产设备,使用工具污染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237

2.4.4.2.对化妆品包装容器的微生物和检测方法 237

2.5.化妆品的安全性检测与评价 238

2.5.1.我国对化妆品安全性的有关规定 239

2.5.2.化妆品安全性检测方法(GB7919—87) 242

2.5.3.化妆品的PH值及测试方法 245

2.6.化妆品的法规 247

2.6.1.各国化妆品法规概况 247

2.6.2.我国有关化妆品的标准 248

1.1.皮肤与化妆品 250

1.护肤类化妆品 250

Ⅱ—3各类化妆品 250

1.1.1.皮肤的结构与功能 251

1.1.1.1.皮肤的结构 251

1.1.1.2.皮肤的功能 253

1.1.1.3.皮肤的类型 254

1.1.2.护肤化妆品的作用 255

1.2.清洁用的化妆品 256

1.2.1.去污机理 256

1.2.2.主要成分 257

1.2.3.主要产品 257

1.2.3.1.泡沫状洗脸剂 258

1.2.3.2.化妆水 261

1.2.3.3.清洁霜 263

1.2.3.4.清洁用化妆品的使用 265

1.3.润肤用化妆品 266

1.3.1.润肤机理 266

1.3.2.润肤剂 266

1.3.3.乳化体配方的基本原则 270

1.3.3.1.乳化体的类型 270

1.3.3.3.油相的组分 271

1.3.3.2.两相的比例 271

1.3.3.4.水相的组分 272

1.3.3.5.乳化剂的选择 272

1.3.3.6.配方实例 273

1.3.3.7.生产程序简述 274

1.4.美白类化妆品 275

1.4.1.美白化妆品的基本原理 275

1.4.2.主要美白剂 276

1.4.3.美白效能的测试 278

1.4.4.美白化妆品配方实例 280

1.5.抗老化化妆品 281

1.5.1.氧化机理 282

1.5.2.抗氧剂 283

1.5.3.抗皱修复剂 285

2.毛发用化妆品 292

2.1.洗发类化妆品 292

2.1.1.洗发香波的性质 293

2.1.2.香波的原料组成 293

2.1.2.1.表面活性剂 294

2.1.2.2.辅助表面活性剂 295

2.1.2.3.添加剂 296

2.1.3.1.香波配方设计技术 299

2.1.3.各类香波 299

2.1.3.2.香波制作技术 301

2.1.3.3.透明液体香波 301

2.1.3.4.乳化体香波 302

2.1.3.5.多功能调理香波 304

2.1.3.6.去头屑香波 308

2.2.护发类化妆品 310

2.2.1.护发素 310

2.2.1.1.护发素组成及主要原料 310

2.2.1.2.各类护发素配方实例 311

2.2.1.3.其他类型的护发用品 313

2.3.美发类化妆品 314

2.3.1.喷发胶 315

2.3.1.1.喷发胶的组成 315

2.3.1.2.喷发胶配方实例 317

2.3.2.定型摩丝 317

2.3.2.1.摩丝主要组成 318

2.3.2.2.摩丝配方实例 318

2.3.3.1.发膏的主要组成 319

2.3.3.2.发膏配方实例 319

2.3.3.发用凝胶 319

2.3.4.发油 320

2.3.4.1.发油的主要组成 320

2.3.4.2.发油配方实例 320

2.3.5.其他整发制品 320

2.3.6.染发化妆品 321

2.3.6.1.染发剂的分类和机理 321

2.3.6.2.暂时性染发剂 323

2.3.6.3.半永久性染发剂 324

2.3.6.4.永久性染发剂 325

2.3.7.烫发类化妆品 325

3.美容类化妆品 327

3.1.1.主要成分 330

3.1.2.主要脸部美容品 330

3.1.2.1.散白粉 330

3.1.脸部美容化妆品 330

3.1.2.2.粉饼 331

3.1.2.3.水白粉 331

3.1.2.4.粉底霜 331

3.1.2.5.胭脂 331

3.2.2.眼影 332

3.2.眼部美容品 332

3.2.1.眼线 332

3.2.3.染睫毛 333

3.2.4.眉墨 333

3.3.唇部美容化妆品 333

3.3.1.主要原料 334

3.3.1.1.色素 334

3.3.1.2.基剂 335

3.4.指甲用化妆品 336

3.4.1.指甲用化妆品的种类和功能 336

3.3.2.唇膏配方实例 336

3.4.2.各类指甲用化妆品 337

3.4.2.1.指甲表皮清除剂 337

3.4.2.2.指甲漂白剂 337

3.4.2.3.指甲护理剂 338

3.4.2.4.指甲油 338

3.4.2.5.塑料指甲剂 340

3.4.2.6.其他类的指甲用化妆品 341

4.芳香类化妆品 341

4.2.1.女用香水的主要分类与香调 342

4.1.香水的分类 342

4.2.女用香水与男用香水 342

4.2.2.男用香水 343

4.3.各种形式的香水 344

4.3.1.酒精类香水 344

4.3.2.乳化类香水 344

4.3.3.胶浆类香水 344

4.4.香水的选择、使用与保存 345

4.5.香水的发展 345

1.1.化妆品原料 347

1.1.1.利用植物原料的动向 347

Ⅲ.化妆品发展前景 347

1.化妆品原料的发展 347

1.1.2.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动向 348

1.1.3.生物制剂 350

1.2.化妆品原料的开发技术 351

1.2.1.复合技术 351

1.2.1.1.涂层复合化 352

1.2.1.2.局部化学方法的复合 354

1.2.1.3.微胶囊方法的复合 354

1.2.1.4.机械化学方法的复合 355

1.2.2.聚合体 356

1.2.2.1.缩合加成系聚合体 356

1.2.1.5.利用高能量的复合 356

1.2.1.7.利用包接现象的复合 356

1.2.1.6.利用沉淀反应的复合 356

1.2.2.2.天然系聚合物 359

1.2.2.3.天然衍生聚合物 360

2.化妆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361

2.1.世界上乳化技术现状与前景 361

2.1.1.转相乳化法 361

2.1.2.D相乳化法 361

2.1.4.胶束乳化法 362

2.1.3.P1T乳化法 362

2.2.均质搅拌机发展动态 363

2.3.对化妆品评价方法的发展 364

2.3.1.对护肤作用化妆品的评价方法 364

2.3.2.对养发、护发化妆品的评价方法 364

2.3.3.对延缓皮肤衰老作用化妆品的评价方法 364

2.3.4.组织学改善显微观察评价方法 364

2.3.7.其他皮肤表面效应评价方法 365

2.3.8.促进新生细胞生长评价方法 365

2.3.9.皮肤弹性评价方法 365

2.3.6.皮肤表面粗糙度评价方法 365

2.3.5.皮肤皱纹改善评价方法 365

3.化妆品产品的发展 366

3.1.当今化妆品市场需求趋势的几个特点 366

3.2.产品开发动向 367

3.2.1.开发健肤夜用营养霜 367

3.2.2.开发男用系列护肤化妆品 367

3.2.3.开发防油、污的护发用品 367

3.2.4.开发浴用制品 367

3.2.5.开发药用化妆品 367

3.2.6.开发脸部用品 368

3.2.7.大力发展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草药化妆品 36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