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沈立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61053522
  • 页数:6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20余位学者从各个方面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现状与趋势、政策与对策等进行研究,为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合理化建议。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报告》目录

第1章 概述 1

背景与意义 1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1

主要结论 2

第2章 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概述 3

本项目基于的基础理论 3

国内外园区规划应用研究概述 4

第3章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6

日本 6

韩国 8

西欧 8

长江三角洲 9

珠江三角洲 12

京津冀地区 13

启示与借鉴 14

第4章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分析 16

辽宁沿海经济带现状 16

腹地经济现状 18

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现状分析 25

第5章 互动发展的目标与总体思路 30

目标确立的依据 30

互动发展的目标 32

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 33

第6章 互动发展的重点 34

沿海经济带发展重点 34

一级腹地发展重点 37

二级腹地发展重点 40

第7章 互动发展的措施建议 42

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42

加强地区之间的联系,协调竞争秩序 43

改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投资环境 43

鼓励生产要素跨区流动 44

鼓励跨地区的企业兼并活动 44

加快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44

附件 45

主要参考文献 48

一、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战略价值 59

1.符合近代以来全球重化工产业沿海集聚发展的一般规律 59

2.辽宁沿海地带的战略价值巨大 59

3.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的内在逻辑 60

4.事关东北未来作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成败 62

5.符合环渤海区域整合发展的需要 62

6.符合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战略需要 63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地区腹地互动分析 64

1.辽宁沿海与东北地区腹地互动的基本因素分析 64

2.辽宁沿海与东北地区腹地互动的载体与路径 65

3.辽宁沿海与东北地区腹地互动机制分析 67

4.辽宁沿海与东北地区腹地产业链整合上存在的问题 70

三、需要国家支持的政策需求 72

1.应该对东北沿海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及早定位 72

2.应由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作出东北沿海发展规划 73

3.应由国家作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体制安排 73

4.把辽宁省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省 74

5.应由国家协调支持并加强监管,改善东北地区投、融资环境 75

6.相关财税政策 76

7.建议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出面协调解决中央企业集团与地方经济联动发展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78

8.建议中央有关方面出面协调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特殊地区的东北各行政区的GDP、税收核算问题 78

背景资料 79

东北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互动发展战略 79

辽宁西部沿海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方向 99

一、辽宁“五点一线”产业布局及辽宁腹地经济发展现状 109

(一)“五点”及所在城市的产业布局与经济基础现状及评价 109

(二)腹地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 137

二、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布局相关理论 141

(一)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构想的理论基础 141

(二)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143

(三)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与腹地经济互动的理论基础 148

三、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布局互动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150

(一)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及其产业布局的经验借鉴 150

(二)国内外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经验借鉴 155

四、“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发展 159

(一)“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总体思路 159

(二)第一层次互动:科学定位五点,整体合理布局,打造产业优势,培育区域增长极 160

(三)第二层次互动:五点连线,构建从增长极到沿海经济带的协同发展 166

(四)第三层次互动:沿海经济带促进腹地经济的发展 172

五、“五点一线”产业布局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配套政策 179

(一)制定相关法规,保障“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进程 179

(二)积极推动产业集聚 180

(三)逐步加大两级政府财政投入 180

(四)改善投、融资环境 181

(五)培育港口经济,带动腹地发展 182

(六)合理利用资源环境 182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82

(八)加强统筹协调 183

一、导言 185

二、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186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及特征 186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187

(三)发展县域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188

(四)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分析 189

(五)一个典型分析:两个或多个城市之间县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分析 191

三、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趋势 193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93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趋势 200

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难点 203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03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210

五、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216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一般性建议 216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针对性建议 220

主要参考文献 223

附表1 228

附表2 230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县域经济的定位 233

1.县域经济是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是由县域经济的地位及本身属性决定的 233

2.县域经济是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是由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根本要求决定的 235

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差距 236

1.我省县域经济取得的成就 236

2.我省县域经济存在的差距 240

三、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矛盾 242

1.兴办工业难 242

2.县乡财政难 243

3.吸引生产要素难 244

4.富余劳动力转移难 244

5.农民贷款难 245

6.行政权力分配体制制约 245

7.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社保、医疗、义务教育政策制约 246

8.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约 246

9.土地使用政策制约 246

10.干部政策制约 246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 247

1.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走出“政府经济圈”的误区 247

2.把握要素知识化和经济信息化趋势,走出“见物不见人”的误区 248

3.把握经济过剩化和市场饱和化趋势,走出“全能经济”的误区 248

4.把握农村城镇化与城镇现代化趋势,走出“新村庄建设”的误区 249

5.把握生产循环化与经济生态化趋势,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 250

五、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思路 250

1.让县域经济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就要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转变增长方式的关系,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县域经济突破 251

2.让县域经济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就要处理好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自身发展的关系,在培养一代新型农民中实现县域经济突破 252

3.让县域经济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就要处理好富民与强县的关系,在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中实现县域经济突破 252

4.让县域经济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就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全民创业中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54

5.让县域经济成为辽宁全面振兴的突破口,就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实现县域经济突破 255

一、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趋势 259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261

1.县级财力弱,绝大多数县(市)仍处于“吃饭靠补助,建设靠专项”的状况,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难 261

2.产业集中度低,发展基础不稳,城乡工业缺乏递进性,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力难 262

3.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水平低,聚集力不强,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难 262

4.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使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快速增收和改善生存环境难 262

5.市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僵化,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动力形成难 263

6.生产发展与村容村貌整治脱节,使新农村建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得到有效推动比较难 263

三、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263

1.打造“四大板块”,整合产业,实施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264

2.实施“三大捆绑”,促进县域各类资源整合,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265

3.建设“两大基地”,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村自身发展能力 267

4.确立“两大体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财力支持 268

5.解决“一大难题”,建立减债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县(市)乡(镇)减债控债 269

6.构建“一大体系”,改善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269

附表1 2006年44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及增量情况表 270

附表2 2006年44个县(市)生产总值增量位次表 272

背景资料 274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74

关于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调研报告 301

整合政府财力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314

辽宁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的发展条件与思路研究 320

一、小城镇在辽宁省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 332

(一)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 332

(二)理论基础 332

(三)经验研究 333

(四)小城镇对辽宁城市化发展的特殊意义 334

二、中国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考察及其启示 335

(一)多种小城镇发展模式 335

(二)不同发展模式的比较 336

(三)几点启示 337

三、辽宁省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选择 338

(一)辽宁省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338

(二)影响辽宁省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 339

(三)战略选择:方针、构造与路径 340

四、以小城镇发展为突破口,推进辽宁省城市化进程 344

(一)把小城镇发展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框架中去设计与规划 344

(二)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形成特色经济,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344

(三)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提升小城镇的集聚力和扩散效应 345

(四)推进体制创新,为小城镇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346

(五)抓住大城市结构转型机遇,实现小城镇与都市圈的互动发展 346

背景资料 347

江、浙、鲁、辽四省县域经济数据比较分析 347

中国典型的城镇化模式 350

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回顾及其特征 354

辽宁省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62

辽宁省典型小城镇发展调查 365

引言 379

一、辽宁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结构问题分析 380

1.经济总量和结构质量的“非对称性” 380

2.产业结构内部转换中的“非均衡性” 381

3.产业结构的“单一性” 382

4.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滞后性” 383

5.区域生产协作体系的“非完备性” 383

二、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战略理念 384

1.和谐发展: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战略 384

2.科技创新: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动力 387

3.动态优化: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思路 388

三、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路径转变与政策支持 389

1.结构变革的战略路径转变 389

2.结构变革的模式选择 390

3.促进结构变革的政策取向 393

主要参考文献 397

一、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态势 403

(一)三次产业发展的总体结构 403

(二)第一产业发展态势 406

(三)第二产业发展态势 412

(四)第三产业发展态势 427

(五)所有制结构情况 436

(六)利用外资情况 437

二、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分析 439

(一)经济结构的总体问题 439

(二)第一产业的内部问题 451

(三)第二产业的内部问题 453

(四)第三产业的内部问题 456

三、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对策 459

(一)总体发展对策 459

(二)第一产业发展对策 462

(三)第二产业发展对策 466

(四)第三产业发展对策 469

四、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保障措施 473

(一)第一产业保障措施 473

(二)第二产业保障措施 476

(三)第三产业保障措施 478

第一部分 辽宁工业经济基本特点 484

一、工业经济基础较好 484

二、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485

三、工业经济效益偏低 485

四、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485

第二部分 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486

一、工业经济竞争力内涵界定 486

二、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与比较 486

三、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05

第三部分 提升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510

一、提升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510

二、提升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512

主要参考文献 520

附表 523

一、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 579

1.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标准 579

2.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总体评价 579

3.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分类状况 580

二、辽宁工业经济特点及对竞争力影响 585

1.辽宁工业经济的特点 585

2.对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586

三、辽宁工业主导产业的定位 589

1.装备制造业 589

2.原材料工业 591

四、辽宁工业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92

1.工业化基本规律 592

2.工业产品价值链变动趋势 593

3.GNP与GDP模式比较 593

五、提升辽宁工业经济竞争力的对策 594

1.产业组织调整 594

2.企业组织调整 595

3.政府职能转变 596

主要参考文献 597

后记 60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