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颜色技术原理
颜色技术原理

颜色技术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Roy s.Berns编著;李小梅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2540466
  • 页数:377 页
图书介绍:
《颜色技术原理》目录

第一章 颜色的定义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物理刺激 3

一、光源 4

二、材料怎样改变光 10

(一)透射 10

(二)吸收 11

(三)光散射 12

(四)荧光 13

(五)材料的光谱特征 14

(六)变角光度及因角变色性能 16

第三节 颜色的感知 18

第四节 颜色的描述 27

一、颜色的有机排列——荒岛实验 27

二、颜色坐标 29

三、影响颜色描述的因素——美术教室实验 31

四、色表 33

第五节 同色异谱 34

第六节 小结 37

第二章 颜色的命名 38

第一节 混合系统 39

第二节 颜色感知系统 42

一、孟塞尔颜色系统 44

二、自然色系统 46

三、OSA均匀颜色标尺系统 48

四、颜色曲线系统 49

五、其他表色系统 50

第三节 配色系统——CIE系统 50

一、标准观察者的产生 52

(一)理论根据 52

(二)配色实验 54

(三)1924 CIE标准明视观察者 58

(四)1931 CIE标准观察者 59

(五)1964 CIE标准观察者 63

(六)CIE标准偏离观察者 66

二、材料三刺激值的计算 67

三、色品坐标与色品图 72

四、光源的三刺激值及色品坐标的计算 76

第四节 更接近均匀的间距系统 78

一、均匀色品标尺图 79

二、明度标尺 81

三、对立色色空间系统 83

四、一维颜色标尺 88

(一)黄度标尺 89

(二)白度标尺 89

五、色差 90

第五节 小结 95

第三章 颜色的测量 96

第一节 测色基本原理 97

第二节 样品 98

一、分析的样品 98

二、样品检测的适宜形式 99

第三节 目视测色 100

一、标准的照明和观察条件 100

二、色表的测量 103

三、色质的测量 104

(一)样品与单一标准 104

(二)样品与多种标准 104

(三)极限标准的定义 105

第四节 仪器测色 105

一、测色几何 106

(一)CIE标准的几何条件——反射率 108

(二)CIE几何条件的选择——反射率 111

(三)CIE标准的几何条件——透射率 113

(四)多角几何条件 114

二、光谱光度计 116

三、色度计 121

四、其他测色装置 124

(一)分光辐射计 124

(二)光度计 124

(三)滤光光度计 124

(四)成像系统 125

(五)变角光度计、光泽度仪等仪器 126

五、测色仪器的选择 127

第五节 测量的精确度与准确度 128

一、校准与检验 129

二、精确度的评估 131

三、准确度的评估 139

四、高精确度与高准确度的重要性 141

五、测量光源的仪器 142

第六节 小结 145

第四章 颜色质量的测量 147

第一节 可感知性和可接受性——视觉判断 147

第二节 回顾历史 148

一、孟塞尔数据的方程 149

二、色光匹配的方程 150

三、评价着色材料的方程 151

第三节 色差问题 157

一、比较数据组 159

二、观察者的易变性 159

三、CIE取得的进展 161

第四节 近代综合性色差研究 162

一、加权色差方程 163

二、CMC(l∶c)色差方程 166

三、Luo-Rigg数据组和BFD方程 168

四、RIT-杜邦数据组 170

五、CIE 94方程 172

六、CIE近来有关色差方面的活动 173

第五节 色宽容度实验 174

第六节 其他的质量尺度 181

一、同色异谱指数 181

二、色觉无常性指数 185

第七节 小结 187

第一节 术语 189

第五章 着色剂 189

第二节 染料与颜料 190

一、溶解性 190

二、化学性质 191

三、透明性 191

四、粘结剂的存在 192

五、小结 193

第三节 着色剂的分类 193

一、国际颜色索引 193

(一)荧光着色剂 198

二、特殊着色剂--荧光着色剂和片状着色剂 198

(二)金属薄片 201

(三)珠光薄片与干涉薄片 202

(四)光致变色和热致变色着色剂 204

第四节 着色剂的选择 204

一、信息来源 204

(一)经验人员 204

(二)着色剂的供应者 204

(三)图书和期刊 205

(四)使用者的经验 205

一、颜色的各种含义 206

第五节 用于工程材料的颜色 206

二、选择着色剂的一般原则 206

二、着色剂的工程性质 207

三、色域 208

四、着色剂的选择 212

第六节 小结 214

第六章 颜色的制造 216

第一节 颜色建模 216

第二节 混色定律 219

一、加色法和减色法混合 219

二、找到合适的混色定律 222

三、简单减色法混合 225

四、复杂减色法混合 233

五、加色法混合 238

(一)彩色CRT显示器 238

(二)彩色印刷 247

第三节 基于视觉的配色实验 252

第四节 仪器配色 255

一、数据库的开发 257

二、光谱光度法进行着色剂鉴别 259

三、光谱匹配算法 262

四、色度匹配算法 264

五、成批校正 270

六、其他特征 271

(一)着色剂的强度 271

(二)配方灵敏度评价 274

(三)遮光物的分类、聚集和减光 274

七、影响外观的其他方面 275

第五节 图像和图形的配色 275

一、配色目标 277

二、“不依赖装置”的颜色编码 280

三、颜色管理系统 283

第六节 小结 287

第七章 颜色技术原理回顾 289

附录 颜色技术的数学知识 292

一、矩阵代数 292

二、比色法 297

三、原色的转换 301

四、电视机和显示器的比色法 302

五、仪器配色 306

六、同色异谱指数和色觉无常指数 313

七、颜色管理 321

参考文献 3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