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学论教程
教学论教程

教学论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关猒霞编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61305842
  • 页数:36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导论、基本理论、施教论、学习论4部分。修订本补充了教学论研究的一些新方法
《教学论教程》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教学论的一般概述 1

第一节教学论的产生与发展 1

一、教学论的产生 1

目 录 1

二、教学论的发展 3

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6

一、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历史探源 6

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7

三、当前我国教学论应研究的主要课题 11

第三节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12

一、唯物辩证法是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12

二、教学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一、战后世界教学改革热潮的兴起 18

二、教学改革中的三大教学论流派 18

第二章当代教学论的新探索 18

第一节战后教学改革的世界热潮 18

第二节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19

一、美国的课程现代化运动 19

二、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21

第三节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24

一、苏联的教学改革实验 24

二、赞科夫的新教学论体系 26

第四节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30

一、范例教学提出的背景 30

二、范例教学的基本观点 30

二、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32

第五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32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出现 32

基本理论 36

第三章教学的意义、任务和目标 36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 36

一、什么是教学 36

二、教学的意义 37

第二节教学的任务 38

一、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 38

训练 38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9

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科学 41

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41

一、教学目标概念的含义 42

第三节教学目标 42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44

三、研究教学目标的意义 46

四、如何编制教学目标 47

第四章课程研究 49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49

一、什么是课程和课程理论 49

二、课程和课程理论的历史发展 50

第二节课程设置 57

一、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57

二、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 60

一、教学大纲 72

第三节我国中小学的课程内容 72

二、教科书 73

第四节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78

一、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 78

二、重视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78

三、学科类型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79

四、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互结合 79

五、挑选“尖子”,进行英才教育 80

第五章教学组织形式 81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81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81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82

三、教学组织形式演变的社会条件 84

第二节课堂教学 85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含义 85

二、教学班的编制 86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优越性 88

四、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及其改革 89

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的新变化 92

一、教学组织形式变化的趋势 92

二、几种新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 94

第六章教学过程理论 98

第一节教学过程及其本质 98

一、对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 98

二、教学过程及其本质 100

一、教学过程的认识结构 101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认识结构及特点 101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 104

第三节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08

一、不同的教学过程阶段论 108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12

第七章教学规律 116

第一节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116

一、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特点 116

二、教学过程学生的认识规律 119

第二节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规律 120

一、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120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23

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125

第三节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 125

二、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结合 129

第四节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33

一、教育性是教学过程的内在要求 133

二、教学教育性的客观依据 134

施教论 138

第八章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138

第一节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意义 138

一、遵循教学规律,实现教学过程科学化 138

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意义 141

第二节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过程 142

一、组织学生感知教材,形成表象,发展感知 142

能力 142

能力 146

二、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发展思维 146

三、组织学生巩固知识,形成神经联系,发展 149

记忆能力 149

四、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综合思维能力 150

第九章教学原则 155

第一节教学原则的理论概述 155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155

二、教学原则的来源 157

二三、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61

第二节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及其贯彻 163

一、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164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67

三、启发性原则 169

四、直观性原则 173

五、循序渐进原则 177

六、因材施教原则 180

七、巩固性原则 182

第十章教学方法 187

第一节教学方法概述 187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87

二、教学方法的意义 188

三、教学方法的历史制约性和继承性 190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192

第二节中小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及其应用 193

一、语言传递类教学方法 193

二、直观显示类教学方法 207

三、实践操作类教学方法 215

一、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220

第三节教学方法改革 220

二、新出现的主要教学方法述评 221

第十一章教学艺术 230

第一节教学的艺术因素 230

一、对教学艺术的历史探索 230

二、教学艺术的本质 232

三、教学艺术的特点 233

四、教学艺术的意义 236

第二节教学语言艺术 237

一、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及其含义 237

二、教学语言的特点和要求 237

三、如何提高教学语言修养 243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244

第三节提问艺术 244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244

第四节板书艺术 249

一、课堂板书的作用 249

二、课堂板书的种类和格式 250

三、板书的设计与运用 254

第五节组织教学的艺术 257

一、组织教学的意义 257

二、怎样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 258

第六节导课和结课的艺术 263

一、精心导课 263

二、认真结课 267

一、课的类型 271

第十二章教学活动 271

第一节课的类型和结构 271

二、课的结构 274

第二节备课 276

一、为什么要备课 276

二、怎样备课 278

第三节 上课 291

一、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291

二、一堂好课的标准 291

三、提高上课的技能技巧 294

第四节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 298

一、课外作业 298

二、课外辅导 300

一、教学检查与评价的概念 302

二、教学检查与评价的意义 302

第十三章教学的检查与评价 302

第一节教学检查与评价概述 302

三、教学检查与评价的范围 303

四、教学检查与评价的原则 303

第二节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检查与评价 305

一、检查评价学业成绩的作用 305

二、检查评价学业成绩的途径与形式 306

三、组织考试工作的基本程序 309

第三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价 314

一、检查评价教学工作的标准 314

二、检查评价教学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316

三、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价 317

第十四章学习过程 323

第一节学习过程的实质和特点 323

一、学习过程的实质 323

学习论 323

二、学习过程的特点 327

第二节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 328

一、学习环节的不同划分 328

二、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 330

第十五章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 332

第一节学习原则 332

一、学习原则的意义 332

二、学习的基本原则 333

一、科学学习方法的意义 338

第二节学习方法 338

二、几种基本的学习方法 339

第十六章学习活动 343

第一节预习和听课 343

一、预习 343

二、听课 346

第二节课后复习和练习 356

一、课后复习 356

二、练习 360

第三节系统小结 363

一、系统小结的含义 363

二、系统小结的基本要求 364

三、系统小结的方法 36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