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
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

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进主编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6652062
  • 页数:490 页
图书介绍:
《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目录

前言 1

第一编 绪论 1

第一章 文化转型的理论内涵 1

第一节 文化转型的概念界定 4

第二节 中国文化转型的过程特点 19

第二章 作为文化现象的中国新诗 41

第三章 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 59

第一节 文化转型与中国新诗 59

第二节 中西文化中的三种“超越”观 62

第三节 文学活动中的“超越”问题 75

第四节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超越”问题 85

第二编 1937年以来:时代境域中的诗人 110

第一章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穆旦、胡风及其朋友们 110

第一节 穆旦的痛苦: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 110

第二节 理想主义者的战败: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 141

第三节 同异之辩:讨论或断想 171

第二章 时间开始了:1949年以来的诗歌写作 193

第一节 改造主题和新的模式的形成 193

第二节 从那个迷信的时辰起: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 204

第三节 启动和再次启动:新时期以来的写作 218

第三编 诗歌借鉴与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237

第一章 诗歌借鉴的理论检视 237

第一节 诗歌借鉴及其主要方式 237

第二节 诗歌借鉴中的制约因素及其目的与效应 242

第二章 观念的引进与新诗的诞生 253

第一节 “诗界革命”及其启示 253

第二节 “别求新声于异邦” 256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与新诗的诞生 259

第三章 浪漫主义与新诗现代精神的生成 267

第一节 浪漫主义思潮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267

第二节 郭沫若:杂取种种为我所用 271

第四章 唯美主义与新诗艺术精神的寻觅 278

第一节 唯美主义思潮的引进 278

第二节 唯美主义与前期创造社及新月派的创作态度 280

第三节 现代格律诗的鼓吹与实验 285

第五章 象征主义与新诗现代化之路的拓展 298

第一节 象征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译介 299

第二节 李金发: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第一人 305

第三节 成为潮流的象征主义诗歌 313

第四节 象征主义与戴望舒诗歌的生成 318

第五节 象征主义与新诗的进步 322

第六章 新诗艺术探索的艰难挣扎 326

第一节 苏联文艺思潮与新诗的政治化方向 326

第二节 战争诗歌的洪流与一些诗人的艺术坚持 332

第三节 《现代》与新诗的现代性寻求 335

第四节 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收获 340

第五节 九叶诗派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共时交流 360

第七章 当代新诗的困境与机遇 367

第一节 当代诗歌对外国诗歌的政治化选择 367

第二节 苏联诗歌与当代新诗的两种基本范式 370

第三节 新时期诗坛的多元格局 375

第四节 “后新潮诗”与新诗发展的困境 379

第四编 从“诗体解放”到“诗体重建” 384

第一章 诗体,诗的美学要素 384

第二章 从文体看中国古诗 396

第一节 从上古诗到四言诗 396

第二节 骚体 398

第三节 赋体 400

第四节 五言诗体 401

第五节 七言诗体 402

第六节 词 403

第七节 散曲 404

第八节 中国古诗文体发展的三大定律 406

第三章 从文体看中国新诗 410

第一节 新诗文体发展的简要过程 410

第二节 现代格律诗诗体形式举要 421

第四章 诗体探索之举例 432

第一节 作为诗体探索者的闻一多 432

第二节 作为诗体探索者的臧克家 436

第三节 作为诗体探索者的郭小川 443

第四节 作为诗体探索者的贺敬之 447

第五编 诗歌传播的社会功能 457

第一章 诗歌传播的积极功能 457

第一节 监视环境(可以观) 457

第二节 协调社会(可以群) 461

第三节 批评时政(可以怨) 465

第四节 授予地位(可以颂) 469

第五节 延续文化(可以识) 472

第六节 陶冶情操(可以兴) 476

第七节 娱乐消遣(可以娱) 479

第二章 诗歌传播的消极功能 483

第一节 取悦世俗(可以贱) 483

第二节 粉饰太平(可以欺) 48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