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燃烧生成物的发生与抑制技术
燃烧生成物的发生与抑制技术

燃烧生成物的发生与抑制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新井纪男主编;赵黛青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030084748
  • 页数:584 页
图书介绍:
《燃烧生成物的发生与抑制技术》目录

第1章 污染物质的发生现状 责任编辑 新井纪男/赵哲石译 1

第1节 污染物质的发生源 新井纪男 北川邦行小林敬幸 1

绪言 1

1 大气污染的发生史 1

1.1地球大气的变迁 1

1.2臭氧层对地球生物的作用 2

1.3产业革命后著名的大气污染案例 3

1.4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性状 5

2.1二氧化碳(CO2) 9

2 自然界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质 9

2.2甲烷 10

2.3一氧化二氮(N2O) 11

2.4硫化合物 11

3 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质 12

3.1工业生产中大气污染物质的发生史 12

3.2工业化过程中污染发生源的分类和特征 13

3.3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质 13

3.4酸雨问题和今后的大气污染抑制对策 14

1 NOx的测定 18

第2节 环境污染物质的测定 铃木睦 18

绪言 18

2 臭氧以及光化学氧化物的测定 20

3 SO2的测定 24

4 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26

5 一氧化碳的测定 27

第3节 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铃木睦 33

1 NOx、NMHC对环境的影响 33

1.1 NOx对环境的直接影响 33

1.3 光化学大气污染 34

1.2 NMHC对环境的直接影响 34

1.4 NOx/NMHC光化学反应二次生成物的影响 36

2 SO2对环境的影响 37

2.1 SO2 37

2.2硫酸性酸雨 38

3 气溶胶对环境的影响 39

4 温室效应气体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0

3.3炭黑与多环芳香烃 40

3.2海盐颗粒 40

3.1土壤颗粒 40

第4节 污染物质法规 加纳龙三 45

绪言 45

1大气环境的质量标准 46

2大气排放标准 48

2.1硫氧化物 48

2.2氮氧化物 50

2.3煤尘 51

2.4其他物质 52

3汽车尾气 53

第2章NOx的发生机理 责任编辑 岗崎健/赵黛青译 56

第1节 燃料中的氮化合的 岗崎健 神原信志 56

绪言 56

1燃料中氮成分的概况 56

1.1各种燃料中的氮含量 56

1.2煤炭种类及其氮含量 57

1.4煤中的无机氮 58

1.3氮在煤胞中的分布 58

2燃料中氮的化学结构 59

2.1氮的存在形式 59

2.2不同煤炭中各种结合形态氮的存在比例 59

3燃料中氮的分解行为 60

3.1燃料氮的分解(挥发性)行为 60

3.2燃料氮的释放行为和氮结合形态的关系 62

1 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途径 64

2热力型NOx(thermal NOx) 64

第2节NOx的生成机理 岗崎健 64

3快速型NOx(prompt NOx) 65

4燃料型NOx(fuel NOx) 67

第3节N2O的生成机理 守富宽 70

1高温燃烧条件下的N2O生成 70

2低温燃烧条件下的N2O生成 71

3 N2O的生成-消失机理 74

3.1气相反应 74

3.2气-固反应 75

1热力型NO的抑制原理 77

1.1热力型NO的生成和抑制原理 77

第4节NOx的抑制原理 中村恒明 神原信志 77

绪言 77

1.2热力型NO的抑制方法和原理 78

2快速型NOx的抑制原理 81

2.1快速型NO生成反应的特点和抑制原理 81

2.2快速型NOx的抑制原理 81

3.1抑制燃料型NOx生成的基本观点 82

3.2利用燃烧方法抑制燃料型NOx生成的原理 82

3燃料型NOx的抑制原理 82

4烟气处理抑制NOx生成的原理 85

4.1催化法(氨催化还原法) 86

4.2无催化剂法 87

4.3其他方法 87

第5节N2O的抑制原理和技术 守富宽 89

1通过改善燃烧抑制N2O的生成 89

1.1吹入辅助燃料 90

1.2添加分解用催化剂颗粒 91

2.1烟气再燃料 92

2烟气处理抑制N2O的生成 92

2.2加热分解 93

2.3促进氧化 93

2.4催化分解 94

1.1硫(S) 96

2.1无机硫的形成和形态 96

2煤炭中硫化合物的形成和形态 96

1.3三氧化硫(SO3) 96

1.2二氧化硫(SO2) 96

1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96

绪言 96

第1节 燃料中的硫化合物 定方正毅 金熙浚 96

第3章 硫化合物的发生机理 责任编辑 定方正毅/王昶译 96

2.2有机硫的形成和形态 97

2.3硫的形态及其定量法 97

3液体燃料中硫化合物的形态 98

第2节 燃烧及气化过程中SOx、COS、CS2的发生 定方正毅 金熙浚 99

1燃烧过程中SOx的发生 99

2燃料中硫的化学反应 99

2.1黄铁矿(无机)硫的化学反应 99

2.2有机硫的化学反应 101

3气体燃料火焰中硫的氧化反应 102

4煤燃烧过程中SOx、H2S、COS、CS2的发生 103

5煤气化过程中SOx、H2S、COS、CS2的生成 104

第3节 硫化物的脱除方法 定方正毅 金熙竣 106

1气体燃料的脱硫方法 106

1.1干法 107

1.2湿法 107

2.1脱硫反应 109

2.2直接脱硫法 109

2重油的预脱硫方法 109

2.3间接脱硫法 111

3煤炭的预脱硫方法 112

3.1微生物脱硫 113

4燃烧炉内的SO2脱除方法 116

4.1脱硫剂吹入法 116

4.2流化床燃烧炉内脱硫法 123

4.3型煤的自行脱硫法 125

5燃烧烟气中SO2的脱除方法 127

5.1湿式SO2脱除方法 127

5.2干式SO2脱除方法 133

5.3半干式排烟脱硫法 136

第4节SO3的抑制反应 定方正毅 金熙浚 138

绪言 138

1根据热力学平衡理论计算理论转化率 138

2火焰中SO3的生成和空气比对SO3生成的影响 139

3 SO2向SO3转化过程中催化剂的影响 141

4 SO3引起的锅炉腐蚀 141

绪言 142

1高温还原性气体中H2S的脱除反应 142

第5节H2S的脱除反应 定方正毅 金熙浚 142

1.1钙系脱硫剂的脱硫反应 144

1.2铁系脱硫剂的脱硫反应 146

1.3铜系脱硫剂的脱硫反应 147

2低温还原性气体中H2S的脱除反应 147

第4章 煤烟发生机理 责任编辑 新井雅隆/吴云影译 149

第1节 煤烟及其微粒的特性 新井雅隆 149

1煤烟及其微粒的分类 149

1.1燃烧产生的煤烟 149

1.3碳粒的晶体构造 150

1.2液滴和固体微粒 150

1.4尘埃和飞灰 151

2微料的特性 151

2.1微粒形状的表示方法 151

2.2粒径分布的表示方法 151

2.3微粒的运动特性 153

2.4微粒的光学特性 153

3煤烟的特性 155

3.1煤烟的成分 155

3.2煤烟的形态 156

3.3气相析出型煤烟 157

3.4液相析出型煤烟 158

3.5残炭型煤烟和灰分 158

3.6碳微粒和气溶胶 158

第2节 煤烟的形成 新井雅隆 159

1煤烟形成的机理 159

1.1基本原理 159

1.3一氧化碳论 160

1.4有机物聚合论 160

1.2 C2、C3自由基论 160

1.5核表面反应论 161

1.6不稳定大分子论 161

1.7微粒的生成 161

2从火焰产生的煤烟 162

2.1辉焰和无辉焰 162

2.2预混合气体的火焰 162

2.3气体扩散火焰 163

2.4液滴火焰 164

2.5喷雾火焰 165

2.6煤粉燃烧 166

3柴油发动机排出的煤烟 167

3.1柴油发动机内煤烟的生成过程 167

3.2燃烧室内碳微粒浓度的测定 167

4煤烟的生成模型 169

4.1碳微粒生成过程的模型 169

4.2煤烟的氧化模型 170

4.3煤烟生成的预测计算模型 173

1.2控制当量比 176

1.1对火焰中煤烟生成的抑制 176

1煤烟抑制的基本技术 176

第3节 煤烟的抑制技术 新井雅隆 176

1.3提高火焰温度 178

1.4促进雾化 178

1.5排烟气再循环 179

1.6在燃料中添加碱土金属 180

1.7利用电场、磁场及声场抑制煤烟生成 181

1.8自由基对煤烟的抑制 181

2煤烟氧化的基础技术 181

2.1火焰中煤烟的氧化速度 181

2.2喷雾火焰内的煤烟氧化 182

2.3柴油发动机燃料中煤烟的氧化 183

2.4煤粉燃烧中氧化过程的促进 184

第4节 燃烧器及炉内燃料产生的煤烟 新井雅隆 186

1降低航空用燃气轮机燃烧器排烟浓度的技术 186

2燃烧特性和煤烟生成的关系 187

3由喷雾无辉焰燃烧抑制煤烟 189

4燃烧炉的控制技术与煤烟的抑制 189

1碳氢化合物的发生 191

绪言 191

第1节 碳氢化合物 小椋弘治 191

第5章 其他有害排出物质 责任编辑 小椋弘治/赵哲石译 191

1.1氧气供给量不足 193

1.2燃烧温度不够高 193

1.3滞留时间不够长 193

1.4气体混合不充分 193

2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PAH) 194

2.1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PAH)的特性 194

2.2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PAH)的生成 194

3抑制碳氢化合物发生的技术 195

3.1确保燃烧所需要的氧气 196

3.2确保燃烧温度 196

3.3确保滞留时间 196

3.4加强气体混合 196

4碳氢化合物的处理技术 196

4.1恶臭 196

4.2脱臭技术 198

1一氧化碳的特性 210

第2节 一氧化碳 小椋弘治 210

2一氧化碳的发生 212

3一氧化碳的燃烧 213

4家用燃烧器 214

第3节 二恶英类 小椋弘治 215

1 二恶英类 215

1.1二恶英类的名称 215

1.2二恶英类的特性 215

1.3二恶英类的毒性 216

1.4防止二恶英类发生的指南 216

2.1二恶英类的排放源及其类型 218

2 二恶英类的发生 218

2.2二恶英类的发生形态 219

2.3与二恶英类发生有关的因素 219

2.4二恶英类的发生反应 220

3减少二恶英类排放的技术措施 221

3.1减少二恶英类排放的技术措施 221

3.2减少燃烧过程中二恶英类发生的技术 221

3.3在热回收一气体冷却以及除尘过程中减少二恶英类发生的技术 223

4.1二恶英类的捕集技术 224

4 二恶英类的处理技术 224

4.2二恶英类的分解技术 226

第4节 氯化氢 小椋弘治 230

1氯化氢的特性 230

2氯化氢的发生 230

2.1从有机氯化合物产生氯化氢 231

2.2从无机氯化合物产生氯化氢 232

3氯化氢的处理技术 232

3.2后处理技术 233

3.1前处理技术 233

第5节 水银(汞) 小椋弘治 238

1水银的特性 238

2水银的发生 239

3水银的处理技术 240

3.1湿法 240

3.2干法 242

2控制方程式 244

1模拟的目的 244

第1节 计算机模拟的概要 三浦隆利 古?朋彦 244

第6章 数值解析技术 责任编辑 三浦隆利/赵黛青译 244

3离散化方法 245

4湍流模型 245

5湍流燃烧模型 246

6辐射传热解析法 247

7喷雾流的解析方法 248

7.1欧拉法 248

7.3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的比较 249

7.2拉格朗日法 249

7.4喷雾液滴的传热一蒸发模型 251

8喷雾燃烧的数值模拟例 252

第2节NOx的数值计算 三浦隆利 古?朋彦 255

绪言 255

1通过燃烧的计算机模拟预测NO的浓度分布 255

1.1热力型NO 256

1.2燃料型NO 257

1.3快速型NO 257

1.4燃烧器内NOx浓度分布的模拟例 258

2化学动力学计算解明NOx的反应机理 260

第3节SOx的数值计算 三浦隆利 古?朋彦 263

第4节 煤烟的数值解析 三浦隆利 古?朋彦 264

绪言 264

1通过化学动力学计算探讨煤烟的生成机理 265

1.1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PAH)模型 265

1.2碳原子群模型 266

2用于燃烧模拟的煤烟生成一氧化模型 266

2.2煤烟氧化模型 267

2.1煤烟生成模型 267

第7章 装置放大对燃烧生成物的影响 责任编辑 宫前茂广/吴云影译 270

第1节 燃烧装置的放大 宫前茂广 270

1燃烧装置的放大准则 270

1.1流动状态的相似性 272

1.2混合特性的装置放大效应 272

第2节 放大准则对燃烧生成物的影响 宫前茂广 275

1装置容量和燃烧生成物的关系 275

1.1发电用锅炉 275

1.2中小型锅炉 276

2.1燃油喷嘴的评价 278

2燃烧喷嘴的放大准则和对燃烧生成物的影响 278

2.2煤粉燃烧炉的评价 280

第3节 装置规模对燃烧生成物抑制效果的影响 宫前茂广 282

1装置规模对火焰下游区域NOx分解的影响 282

1.1装置规模对二段燃烧射流的影响 282

1.2装置规模对再燃烧的影响 283

2装置规模对火焰内NOx还原的影响 283

1煤炭的性质 286

第8章 煤炭的燃烧 责任编辑 宫前茂广/王昶译 286

第1节 煤炭的性质及特征 宫前茂广 286

2燃烧产物的现状 292

2.1 NOx、NO2发生现状 296

2.2 SOx发生现状 297

2.3 CO发生现状 298

2.4飞灰、煤渣的发生现状 298

2.5煤炭中稀有元素的排放现状 300

1低NOx燃烧技术 301

第2节 煤粉燃烧的抑制技术 宫前茂广 301

1.1低NOx燃烧喷嘴技术 302

1.2二次燃烧技术 304

1.3排气再循环技术 306

1.4煤炭性质的影响 307

2炉内脱硫技术 308

2.1炉内投放石灰石的脱硫技术 308

2.2简易脱硫技术 308

3.1未燃分的影响因素 309

3飞灰中未燃分的抑制技术 309

3.2未燃分的抑制技术 310

第3节 流化床燃烧的抑制技术 守富宽 311

1低NOx燃烧技术 311

1.1鼓泡流化床燃烧 311

1.2循环流化床燃烧 314

1.3加压流化床燃烧 315

2炉内脱硫技术 315

2.1鼓泡流化床燃烧 315

2.3加压流化床燃烧 316

2.2循环流化床燃烧 316

3 N2O抑制技术 317

3.1燃烧条件对N2O发生的影响 317

3.2炉内脱硫对N2O发生的影响 317

3.3 N2O的生成抑制 318

第4节 其他燃烧抑制技术 土木信孝 320

1机动炉排燃烧 320

1.1机动炉排燃烧的特征 320

1.2机动炉排燃烧的燃烧产物 320

1.3抛煤机动炉排燃烧锅炉中的NOx抑制技术 322

2煤的气化 323

2.1气化炉 324

2.2煤气精制 324

2.3气化系统排放大气污染物质的现状 329

2.4气化煤气经燃烧器产生的燃烧产物 331

第5节 防腐蚀措施 盾ヶ谷一郎 332

1燃烧条件对腐蚀发生的影响 332

1.1燃烧产物 332

1.2腐蚀的发生机理 334

2.1锅炉的防腐措施 336

2防腐蚀措施 336

2.2煤气化气体的腐蚀问题以及防止措施 338

第9章 液体燃料的燃烧 责任编辑 佐藤一教/王昶译 340

第1节 液体燃料的性质和污染物发生的现状 佐藤一教 340

1液体燃料的分类 340

1.1石油类燃料 340

1.2煤浆燃料 343

1.3乳化燃料 345

1.4替代燃料 346

1.5产业废弃物 347

2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质 348

2.1氮氧化物 348

2.2硫氧化物(SOx) 349

2.3煤尘 349

2.4煤烟和CO 349

3燃烧技术 350

3.1锅炉和工业燃烧炉的燃烧技术 350

3.2燃气轮机的燃烧技术 352

3.3柴油发动机的燃烧技术 353

3.4其他 355

4.1油水混合喷嘴 356

4.2喷射流混合喷嘴 356

4.3减压沸腾雾化法 356

4课题及新技术 356

第2节 液体喷雾燃烧的抑制技术 平井哲郎 358

1喷雾燃烧过程中污染物产生的特征 358

2.1液体雾化的目的及方法 359

2.2旋流式喷雾器的结构和特性 359

2液体雾化技术和燃烧喷嘴的构造 359

2.3二流体喷雾器的结构和特征 361

3燃烧技术和喷嘴的结构 362

4以NOx低减措施为中心的抑制技术 363

4.1低thermal NOx燃烧 363

4.2低fuel NOx燃烧 363

第3节 浆状燃料在喷雾燃烧时的抑制技术 津村俊一 365

1浆状燃料的种类 365

2.1喷雾燃烧方法 366

2 CWM的雾化技术 366

1.2 CWM 366

1.1 COM 366

2.2气液比及喷射速度的影响 367

2.3喷射孔长度的影响 368

2.4喷射孔排列形式的影响 369

2.5 CWM的流变学特性和喷雾液滴直径 369

3 CWM燃烧的控制技术 370

3.1 CWM的燃烧形态 370

3.2 CWM燃烧的控制技术 371

3.3 NOx低减技术 372

3.4未燃物低减技术 373

4.应用上要考虑的事项 375

4.1堵塞防止措施 375

4.2摩擦损耗防止措施 375

第4节 内燃机燃烧的控制技术 斋藤昭则 376

1有关内燃机的研究课题 376

1.1排气规定 376

1.2排气规定的现状 376

2.1空气燃烧比和排气特性 377

2汽油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抑制技术 377

1.3有关汽车发动机的课题 377

2.2排气催化剂的净化特性 378

2.3空燃比的控制技术 378

2.4燃料喷雾的性质和排气特性 379

3柴油机的抑制技术 381

3.1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 381

3.2柴油机排放物的抑制技术 381

3.3燃料喷射的控制 383

1.1低化学氧需求量(COD)的有机废液 386

1.2自然性废油 386

1废液的种类及其相应的焚烧法 386

第5节 废液燃烧的抑制技术 河内敏 386

1.3高化学氧需求量的有机废液 387

1.4无机盐含量高的COD有机废液 387

1.5有机氯化物废液 387

1.6实验、研究产生的废液 387

2焚烧设备概要 387

2.1喷雾焚烧炉 387

2.3回转炉 388

2.2流化床燃烧炉 388

3.1含有害物质的废液在锅炉中燃烧时的抑制技术 389

3抑制技术 389

3.2喷雾焚烧炉中不完全燃烧产物(PIC)的抑制 390

3.3液中燃烧炉的废液处理技术 393

1小型燃烧装置的燃烧方法 396

2 CO和NOx的生成特性 396

2.1本生喷嘴 396

第1节 小型燃烧装置的生成物抑制技术 长谷耕志 396

第10章 气体燃料的燃烧 责任编辑 中村恒明/赵黛青 译 396

2.2预混合燃烧 399

2.3浓淡燃烧 401

第2节 燃气轮机燃烧器中燃烧生成物的抑制技术 矢作正博 404

1燃气轮机概述 404

绪言 404

1.1燃气轮机的用途 404

1.2燃气轮机的结构 405

1.3燃气轮机的性能 406

2.1燃烧器的构造 407

2燃气轮机的燃烧 407

绪言 407

3燃气轮机的低NOx技术 408

3.1低NOx技术的种类 408

3.2主要的实用化技术 409

3.3开发中的低NOx技术 411

第3节 催化燃烧抑制生成物的技术 贞森博已 420

1催化燃烧的原理和特点 420

3催化燃烧技术概要 421

2.1扩散催化燃烧法 421

2.2预混合化燃烧法 422

3燃烧催化剂 423

3.1扩散燃烧用催化剂 424

3.2预混合燃烧用催化剂 424

4预混合催化燃烧的应用研究和燃烧生成物的抑制 427

4.1在大型发电用燃气轮机燃烧器上的应用 427

4.2在固定型热电联产用燃气轮机上的应用 429

4.3在汽车燃气轮机燃烧器上的应用 432

4.4在民用取暖设备上的应用 432

1高温预热空气燃烧 434

第4节 高温预热空气燃烧过程中的生成物抑制技术 仲町一郎 434

2预热空气温度和NOx的生成 435

3 NOx的一般抑制技术 436

4 FDI燃烧 437

4.1有关FDI燃烧技术 437

4.2 FDI喷嘴的构成 437

4.3超FDI燃烧 437

4.4燃料和空气射流及炉内气体的流动 438

4.5影响NOx生成的因素 439

5.2 FDI蓄热式热交换燃烧器 440

5实际应用举例 440

5.1加热炉用FDI燃烧喷嘴 440

5.3新型FDI蓄热式热交换法 441

第11章 废弃物燃烧 责任编辑 西川进/赵哲石译 444

第1节 废弃物的性状和燃烧技术 西川进 444

1分类及处理方法 444

1.1城市垃圾 444

1.2产业废弃物 446

2.1性状 451

2燃料的性状 451

2.2燃烧特性 456

3燃烧技术 458

3.1燃烧系统 458

3.2炉排炉 459

3.3流化床炉 460

3.4回转炉 461

4燃烧生成物 462

4.1 HCI、SOx 463

4.4重金属类 464

4.2 NOx 464

4.3二恶英类(DXN)、CO 464

第2节 降低氮氧化物的技术 藤间幸久 465

1废弃物的构成 465

1.1废弃物的组成 465

1.2元素分析 465

1.3固定碳和挥发分之比 467

1.4氮含量 467

2燃烧炉和NOx发生量 468

3燃烧炉内的NOx发生过程 471

4低NOx燃烧技术和课题 473

5排烟脱硝技术和课题 476

6一氧化二氮(N2O) 477

第3节 氯等卤素化合物的发生和抑制技术 小川弘 479

绪言 479

1.1含氟废弃物 480

1.2含氯和溴的废弃物 480

1卤素化合物的构成 480

1.3城市垃圾中的卤素化合物构成 481

2二恶英类的生成和抑制 481

2.1有机卤素化合物的发生过程 481

2.2二恶英类的生成机理 486

2.3抑制二恶英的燃烧技术 489

2.4排放气体中二恶英的去除技术 493

3难分解性有机卤素化合物的燃烧、热分解技术 499

3.1氟利昂等物质的分解技术 499

3.2 PCB的分解技术 500

3.3三氯乙烯的分解技术 503

第4节 固体燃料化(RDF)及其利用 西川进 507

1固体燃料化技术的沿革 507

1.1分类和用途 507

1.2 RDF的特点 509

2 RDF的制造和利用系统 509

2.1制造技术 509

2.2燃烧特性 513

2.3利用系统 514

3今后的展望 516

第5节 排放气体和捕集灰的处理技术 鱼屋和夫 517

1排放气体的特性 517

2排放气体处理技术 518

2.1袋式过滤器 518

2.2脱硝袋式过滤器 520

2.3电子束方法 521

3捕集灰的特性 522

4.1水泥固化法 524

4捕集灰处理技术 524

4.2药剂处理法 525

4.3使用酸或其他溶剂的稳定化法 525

4.4熔融固化法 525

第12章 排烟处理技术 责任编辑 宫前茂广/吴云影译 527

第1节 排烟脱硝装置 幸树明宪 527

1脱硝工艺过程 527

1.1工艺过程的原理 527

2.1催化剂种类 528

2.2催化剂性能 528

1.3适用范围 528

2脱硝催化剂 528

1.2工艺过程的特点 528

2.3催化剂性能随时间的变化 530

2.4副反应 531

2.5 NO2的去除 531

2.6 N2O的去除 531

3脱硝装置的规划 532

3.1脱硝系统的规划 532

3.3氨的注入设备 534

3.2脱硝反应器 534

第2节 排烟脱硫装置 井上博雄 田中雅 535

1湿法脱硫技术 535

1.1脱硫方法的种类 535

1.2石灰石一石膏法 535

2干法脱硫技术 543

绪言 543

2.1煤气化气体的脱硫处理技术 544

3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545

3.1活性炭脱硫脱硝技术 546

3.1电子束法脱硫脱硝技术 547

第3节 除尘装置 池野荣宣 牧野尚夫 549

1电除尘器 549

1.1电除尘器的原理 549

1.2电除尘器的性能 550

1.3灰尘的性质对电除尘器性能的影响 551

1.4电除尘器的新技术 552

2.1装置的种类和选择 553

2袋式过滤器 553

2.2装置的设计 554

2.3有害物质去除系统 556

2.4控制技术 557

3陶瓷过滤器 558

3.1多孔陶瓷过滤器的概要 559

3.2多孔陶瓷过滤器的除尘性能 559

3.3多孔陶瓷过滤器的压力损失特性 559

3.4多孔陶瓷过滤器的课题 561

1.1煤灰的处理、分级、输送 562

第4节 捕集灰的处理技术 筱崎贞行 562

1煤灰的处理技术 562

2煤灰的利用技术 567

2.1煤灰的发生量和不同途径的利用量 567

2.2利用技术的分类 568

2.3在水泥工业中的利用 569

2.4在填料方面的利用 570

2.5在建筑行业中的利用 572

2.7在农业水产方面的利用 579

2.8其他利用途径 5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