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μPD78014,78014Y系列 八位单片微控制器
μPD78014,78014Y系列 八位单片微控制器

μPD78014,78014Y系列 八位单片微控制器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本电气(NEC)公司编著;周端,冮明霞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5344854
  • 页数:333 页
图书介绍:
《μPD78014,78014Y系列 八位单片微控制器》目录

第一章概述(μPD78014子系列) 1

1.1 特点 1

目录 1

1.2应用领域 2

1.3订货资料 2

1.4质量等级 2

1.5引脚排列(顶视图) 3

1.6 78K/0系列扩展 6

1.7方框图 8

1.8功能概述 9

表1-2掩膜ROM型芯片的掩膜选项 10

表 清 单 10

表1-1 μPD78011B、78012B、78013、78014和μPD78011B(A)、78012B(A)、78013(A)、78014(A)之间的区别 10

1.9 μPD78011B、78012B、78013、78014.和μPD78011B(A)、78012B(A)、78013(A)、78014(A)之间的区别 10

1.10掩膜选项 10

2.1特点 11

第二章概述(μPD78014Y子系列) 11

2.2应用领域 12

2.3订货资料 12

2.4质量等级 12

2.5引脚排列(顶视图) 12

2.6 78K/0系列扩展 15

2.7方框图 17

2.8功能概述 18

2.9掩膜选项 19

表2-1掩膜ROM型芯片的掩膜选项 19

3.1引脚功能表 20

第三章引脚功能(μPD78014子系列) 20

3.1.1一般工作方式引脚 20

3.1.2 PROM编程方式引脚(只对μPD78P014) 22

3.2.1 P00~P04(端口0) 23

3.2.2 P10~P17(端口1) 23

3.2引脚功能说明 23

3.2.4 P30~P37(端口3) 24

3.2.3 P20~P27(端口2) 24

3.2.7 P60~P67(端口6) 25

3.2.6 P50~P57(端口5) 25

3.2.5 P40~P47(端口4) 25

3.2.8 AVREF 26

3.2.9 AVDD 26

3.2.10 AVss 26

3.2.12 X1,X2 26

3.2.13 XT1,XT2 26

3.2.14 VDD 26

3.2.15 Vss 26

3.2.16 Vpp(只对μPD78PD14) 26

3.2.17 IC(只对掩膜ROM型芯片) 26

3.2.11RESET 26

表3-1 引脚输入/输出电路类型 27

3.3输入/输出电路和无用引脚的连接建议 27

插图清单 28

图3-1 引脚输入/输出电路一览表 28

第四章 引脚功能(μPD78014Y子系列) 30

4.1引脚功能表 30

4.1.1一般工作方式引脚 30

4.1.2 PROM编程方式引脚(只对μPD78P014Y) 32

4.2.1 P00~P04(端口0) 33

4.2引脚功能说明 33

4.2.2 P10~P17(端口1) 33

4.2.3 P20~P27(端口2) 34

4.2.4 P30~P37(端口3) 34

4.2.7 P60~P67(端口6) 35

4.2.6 P50~P57(端口5) 35

4.2.5 P40~P47(端口4) 35

4.2.10 AVss 36

4.2.11 RESET 36

4.2.12 X1和X2 36

4.2.9 AVDD 36

4.2.14 VDD 36

4.2.15 Vss 36

4.2.16 Vpp(只对μPD78P014) 36

4.2.17 IC(只对掩膜ROM型芯片) 36

4.2.8 AVREF 36

4.2.13 XT1和XT2 36

表4-1 引脚输入/输出电路类型 37

4.3输入/输出电路和无用引脚的连接建议 37

图4-1 引脚输入/输出电路一览表 39

图5-1存储器映象(μPD78011B,78011BY) 40

5.1存储器空间 40

第五章CPU结构 40

图5-2存储器映象(μPD78012B,78012BY) 41

图5-3存储器映象(μPD78013,78013Y) 41

图5-4存储器映象(μPD78014,78014Y) 42

图5-5存储器映象(μPD78P014,78P014Y) 42

表5-1片内ROM容量 43

表5-2向量表 43

5.1.1内部程序存储器空间 43

5.1.2内部数据存储器空间 43

图5-6程序计数器配置 44

表5-3内部高速RAM容量 44

5.2处理器寄存器 44

5.1.3专用寄存器(SFR)区 44

5.2.1控制寄存器 44

5.1.4外部存储空间 44

图5-7程序状态字格式 45

图5-8堆栈指针格式 45

图5-10数据从堆栈存储器中出栈 46

5.2.2通用寄存器 46

图5-9数据存入堆栈存储器 46

图5-11通用寄存器配置 47

表54对应于通用寄存器的绝对地址 47

5.2.3专用寄存器(SFR) 48

表5-5专用寄存器一览表 49

5.3指令地址寻址 50

5.3.1相对寻址 51

5.3.2立即寻址 51

5.3.3表间接寻址 52

5.3.4寄存器寻址 52

5.4操作数地址寻址 53

图5-12数据存储器寻址(μPD78011B,78011BY) 53

5.4.1数据存储器寻址 53

图5-13数据存储器寻址(μPD78012B,78012BY) 54

图5-14数据存储器寻址(μPD78013,78013Y) 54

图5-15数据存储器寻址(μPD78014,78014Y) 55

图5-16数据存储器寻址(μpD78P014,78P014Y) 55

5.4.4直接寻址 56

5.4.3寄存器寻址 56

5.4.2隐含寻址 56

5.4.5短直接寻址 57

5.4.6专用寄存器(SFR)寻址 58

5.4.7寄存器间接寻址 58

5.4.9基地址变址寻址 59

5.4.10堆栈寻址 59

5.4.8基地址寻址 59

6.1端口功能 61

表6-1端口功能(μPD78014子系列) 61

第六章端口功能 61

图6-1端口类型 61

表6-2端口功能(μPD78014Y子系列) 63

6.2.2端口1 64

6.2.1端口0 64

6.2端口配置 64

表6-3端口配置 64

图6-2 P00方框图 65

图6-3 P01-P03方框图 65

图64 P04方框图 65

6.2.3端口2(μPD78014子系列) 66

图6-5 P10-P17方框图 66

图6-6 P20、P21、P23-P26方框图 67

图6-7 P22和P27方框图 67

6.2.4端口2(μPD8014Y子系列) 68

图6-8 P20、P21、P23-P26方框图 68

6.2.5端口3 68

图6-9 P22和P27方框图 69

图6-10 P30-P37方框图 69

图6-11 P40-P47方框图 70

6.2.7端口5 70

6.2.6端口4 70

图6-12下降沿检测器的方框图 70

表64端口6的上拉电阻 71

图6-13 P50-P57方框图 71

6.2.8端口6 71

6.3端口功能控制寄存器 72

图6-14 P60-P63方框图 72

图6-15 P64-P67方框图 73

表6-5使用其它功能时端口方式寄存器和输出锁存器的设置 73

图6-16端口方式寄存器格式 74

图6-17上拉电阻选项寄存器格式 75

图6-18存储器扩展方式寄存器格式 75

6.4端口功能操作 75

6.4.1写输入/输出端口 76

6.4.2读输入/输出端口 76

6.4.3输入/输出端口的操作 76

图6-19键返回方式寄存器格式 76

6.5掩膜选项 77

表7-1时钟发生器配置 78

7.3时钟发生器控制寄存器 78

第七章时钟发生器 78

7.1时钟发生器功能 78

7.2时钟发生器配置 78

图7-1时钟发生器方框图 79

图7-3处理器时钟控制寄存器格式 80

图7-2子系统时钟的反馈电阻 80

7.4.2子系统时钟振荡器 81

7.4.1主系统时钟振荡器 81

图7-5子系统时钟振荡器外部电路 81

图7-4主系统时钟振荡器外部电路 81

7.4系统时钟振荡器 81

图7-6振荡器连接不正确举例 82

7.4.4子系统时钟不用时 83

7.5时钟发生器的操作 83

7.4.3分频器 83

7.5.1主系统时钟操作 84

图7-7主系统时钟停止功能 85

7.5.2子系统时钟操作 85

7.6改变系统时钟和CPU时钟设置 85

7.6.1 系统时钟和CPU时钟转换所需要的时间 85

表7-2 CPU时钟转换需要的最大时间 86

图7-8系统时钟与CPU时钟转换 86

7.6.2系统时钟和CPU时钟的转换过程 86

表8-1定时器/计数器类型和功能 87

第八章16位定时器/计数器 87

表8-3 16位定时器/计数器方波输出范围 88

8.1 16位定时器/计数器功能 88

8.2 16位定时器/计数器的配置 88

表8-2 16位定时器/计数器定时时间 88

图8-1 16位定时器/计时器(计时器方式)方框图 89

图8-2 16位定时器/计时器(PWM方式)方框图 90

图8-3 16位定时器/计时器输出控制电路方框图 91

表8-4 16位定时器/计数器配置 92

图8-4计时器时钟选择寄存器0格式 93

8.3 16位定时器/计数器控制寄存器 93

图8-5 16位计时器方式控制寄存器格式 94

图8-6 16位计时器输出控制寄存器格式 95

图8-7端口方式寄存器3格式 96

图8-8外部中断方式寄存器格式 96

图8-9取样时钟选择寄存器格式 97

8.4.1定时器操作 97

图8-10定时器结构框图 97

8.4 16位定时器/计数器操作 97

表8-5 16位定时器/计数器定时时间 97

图8-11 定时器操作时序 98

8.4.2PWM输出操作 98

8.4.3脉冲宽度测量操作 99

图8-12用PWM输出的D/A转换器结构举例 99

图8-13TV调谐器应用电路举例 99

8.4.4外部事件计数器操作 100

图8-14 自由运行计时器脉宽测量结构图 100

图8-15 自由运行计时器脉宽测量操作时序(规定双沿) 100

图8-16用再起动方式测量脉宽时序(规定双沿) 101

图8-17外部事件计数器结构框图 101

图8-18外部事件计数器操作时序(上升沿有效) 101

图8-20 16位计时寄存器起始时序 102

表8-6 16位定时器/计数器方波输出范围 102

8.5 16位定时器/计数器操作注意事项 102

8.4.5方波输出操作 102

图8-19方波输出操作时序 102

图8-22捕捉寄存器数据保持时序 103

图8-21在计时器计数操作期间比较寄存器改变后的时序 103

图8-23 OVFO标志操作时序 104

表9-1 8位定时器/计数器定时时间 105

第九章8位定时器/计数器 105

9.1 8位定时器/计数器功能 105

9.1.1 8位定时器/计数器方式 105

表9-3 8位定时器/计数器作为16位定时器/计数器的定时时间 106

表9-2 8位定时器/计数器方波输出范围 106

9.1.2 16位定时器/计数器方式 106

9.2 8位定时器/计数器配置 107

表9-5 8位定时器/计数器配置 107

表9-4 8位定时器/计数器作为16位定时器/计数器时的方波输出范围 107

图9-1 8位定时器/计数器方框图 108

图9-2 8位定时器/计数器输出控制电路1方框图 109

图9-3 8位定时器/计数器输出控制电路2方框图 109

9.3 8位定时器/计数器的控制寄存器 110

9.4 8位定时器/计数器操作 110

9.4.1 8位定时器/计数器方式 110

图9-4计时器时钟选择寄存器1格式 111

图9-5 8位计时器方式控制寄存器格式 112

表9-6 8位定时器/计数器1定时时间 112

图9-6 8位计时器输出控制寄存器格式 113

图9-7端口方式寄存器3格式 113

图9-8定时器操作时序 114

表9-7 8位定时器/计数器2定时时间 114

9.4.2 16位定时器/计数器方式 115

表9-8 8位定时器/计数器方波输出范围 115

图9-9外部事件计数器操作时序(上升沿有效) 115

表9-9TM1和TM2作为16位定时器/计数器使用的定时时间 116

图9-10定时器操作时序 116

图9-11外部事件计数器时序(上升沿有效) 117

9.5 8位定时器/计数器操作注意事项 118

表9-10TM1和TM2作为16位定时器/计数器使用时的方波输出范围 118

图9-12 8位计时寄存器时序 118

图9-14在计时器计数操作期间比较寄存器改变后的时序 119

图9-13外部事件计数器操作时序 119

10.2钟表计时器配置 120

表10-1定时器定时时间 120

第十章钟表计时器 120

10.1钟表计时器功能 120

10.4.1钟表计时器操作 121

表10-2钟表计时器配置 121

10.3钟表计时器控制寄存器 121

10.4钟表计时器操作 121

图10-1钟表计时器方框图 122

图10-2计时器时钟选择寄存器2格式 123

10.4.2定时器操作 123

图10-3钟表计时器方式控制寄存器格式 124

表10-3定时器定时时间 124

11.1监视定时器功能 125

11.2监视定时器配置 125

第十一章监视定时器 125

表11-2定时时间 125

表11-1 监视定时器非正常程序循环检测时间 125

表11-3监视定时器配置 126

11.4.1监视定时器操作 126

11.4监视定时器操作 126

11.3监视定时器控制寄存器 126

图11-1监视定时器方框图 127

表11-4监视定时器非正常程序循环检测 128

11.4.2定时器操作 128

图11-2计时器时钟选择寄存器2格式 128

图11-3监视定时器方式寄存器格式 129

表11-5定时器定时时间 130

图12-1遥控输出应用举例 131

12.3时钟输出功能控制寄存器 131

12.2时钟输出控制电路配置 131

12.1时钟输出控制电路功能 131

第十二章时钟输出控制电路 131

表12-1时钟输出控制电路配置 131

图12-2时钟输出控制电路方框图 132

图12-3计时器时钟选择寄存器0格式 132

图124端口方式寄存器3格式 133

13.3蜂鸣器输出控制电路控制寄存器 134

图13-1蜂鸣器输出控制电路方框图 134

第十三章蜂鸣器输出控制电路 134

13.1蜂鸣器输出控制电路功能 134

13.2蜂鸣器输出控制电路配置 134

表13-1蜂鸣器输出控制电路配置 134

图13-2计时器时钟选择寄存器2格式 135

图13-3端口方式寄存器3格式 136

14.2 A/D转换器配置 137

14.1 A/D转换器功能 137

第十四章A/D转换器 137

表14-1 A/D转换器配置 137

图14-1 A/D转换器方框图 138

14.3 A/D转换器控制寄存器 139

图14-2 A/D转换器方式寄存器格式 140

14.4.1 A/D转换器的基本操作 141

14.4 A/D转换器操作 141

图14-3 A/D转换器输入选择寄存器格式 141

14.4.2输入电压和转换结果 142

图14-4 A/D转换器基本操作 142

14.4.3 A/D转换器操作方式 143

图14-5模拟输入电压和A/D转换结果间的关系 143

图14-6硬件启动A/D转换 144

14.5 A/D转换器注意事项 144

图14-7软件启动A/D转换 144

图14-8待机方式下降低功耗的方法举例 145

图14-9模拟输入引脚配置 145

图14-10A/D转换结束中断产生时序 146

图14-11 AVDD引脚连接 146

表15-1 串口通道0和串口通道1的差别 147

表15-2串口通道0各个方式之间的差别 147

15.1 串口通道0功能 147

第十五章 串口通道0(μPD78014子系列) 147

图15-1 串行总线接口(SBI)系统结构举例 148

表15-3串口通道0配置 149

15.2串口通道0配置 149

图15-2 2线串行I/O的串行总线结构举例 149

图15-3 串口通道0方框图 150

15.3串口接口通道0控制寄存器 152

图15-4计时器时钟选择寄存器3格式 152

图15-5 串行操作方式寄存器0格式 154

15.4串口通道0操作 155

图15-6串行总线接口控制寄存器格式 155

15.4.2 3线串行I/O方式操作 156

15.4.1操作停止方式 156

图15-7 中断计时规定寄存器格式 156

图15-8 3线串行I/O方式时序 158

图15-10传送位次序转换电路 159

15.4.3 SBI方式操作 159

图15-9RELT和CMDT操作 159

图15-11 SBI串行总线配置举例 160

图15-14命令信号 161

图15-13总线释放信号 161

图15-12 SBI传送时序 161

图15-15地址 162

图15-16从地址寻址 162

图15-17命令 162

图15-18数据 163

图15-19响应信号 163

图15-20忙信号和准备信号 163

图15-22 RELD和CMDD操作(从机) 167

图15-23 ACKT操作 167

图15-21 RELT、CMDT、RELD和CMDD操作(主机) 167

图15-24 ACKE操作 168

图15-25 ACKD操作 169

图15-26 BSYE操作 169

表15-4 SBI方式的各种信号 170

图15-27引脚配置 172

图15-28地址由主器件传送到从器件(WUP=1) 174

图15-29命令由主器件传送到从器件 175

图15-30数据由主器件传送到从器件 176

图15-31数据由从器件传送到主器件 177

图15-32 2线串行I/O的串行总线结构举例 178

15.4.4 2线串行I/O方式操作 178

图15-33 2线串行I/O方式时序 180

图15-34 PELT和CMDT操作 181

15.4.5 SCK0/P27引脚输出操作 181

图15-35 SCKO/P27引脚结构 182

第十六章 串口通道0(μPD78014Y子系列) 183

表16-2串口通道0各个方式之间的差别 183

表16-1 串口通道0和串口通道1的差别 183

16.1 串口通道0功能 184

图16-1 串行总线接口(SBI)系统结构举例 184

图16-3 I2C总线的串行总线结构举例 185

图16-2 2线串行I/O的串行总线结构举例 185

表16-3串口通道0配置 186

16.2串口通道0配置 186

图16-.4串行接口通道0方框图 187

表16-4串口通道0中断请求信号产生 188

16.3 串口接口通道0控制寄存器 189

图16-5计时器时钟选择寄存器3格式 190

图16-6串行操作方式寄存器0格式 192

图16-7串行总线接口控制寄存器格式 193

16.4.2 3线串行I/O方式操作 195

16.4.1操作停止方式 195

16.4串口通道0操作 195

图16-8中断计时规定寄存器格式 195

图16-9 3线串行I/O方式时序 197

图16-10 RELT和CMDT操作 198

图16-11传送位次序转换电路 198

16.4.3 SBI方式操作 198

图16-12 SBI串行总线配置举例 199

图16-13 SBI传送时序 200

图16-14总线释放信号 201

图16-15命令信号 201

图16-16地址 201

图16-17从地址寻址 201

图16-18命令 201

图16-19数据 202

图16-20响应信号 202

图16-21忙信号、准备信号 202

图16-24 ACKT操作 206

图16-23 RELD、CMDD操作(从机) 206

图16-22 RELT、CMDT、RELD和CMDD操作(主机) 206

图16-25 ACKE操作 207

图16-26 ACKD操作 208

图16-27 BSYE操作 208

表16-5 SBI方式的各种信号 209

图16-28引脚配置 211

图16-29地址由主器件传送到从器件(WUP=1) 213

图16-30命令由主器件传送到从器件 214

图16-31数据由主器件传送到从器件 215

图16-32数据由从器件传送到主器件 216

图16-33 2线串行I/O的串行总线结构举例 217

16.4.4 2线串行I/O方式操作 217

图16-34 2线串行I/O方式时序 219

图16-35 RELT和CMDT操作 220

16.4.5 I2C总线方式操作 220

图16-36采用I2C总线的串行总线结构举例 221

图16-37 I2C总线串行数据传送时序 222

图16-38起始条件 222

图16-40传送方向规定 223

图16-41应答信号 223

图16-42停止条件 223

图16-39地址 223

图16-43等待信号 224

表16-6 12C总线方式的各种信号 229

图16-44引脚配置 229

图16-45 主器件到从器件的数据传送 232

图16-46从器件到主器件的数据传送 235

16.4.6使用I2C总线方式注意事项 236

图16-47起始条件输出 237

图16-48从器件等待释放(传送) 237

图16-49从器件等待释放(接收) 238

16.4.7使用I2C总线方式的限制 238

16.4.8SCKO/SCL/P27引脚输出操作 240

图16-50 SCKO/SCL/P27引脚配置 240

图16-51 SCKO/SCL/P27引脚配置 240

图16-52 SCL信号逻辑 241

表17-1 串口通道1配置 242

第十七章串口通道1 242

17.1串口通道1功能 242

17.2串口通道1配置 242

图17-1 串口通道1方框图 243

17.3串口通道1控制寄存器 244

图17-2计时器时钟选择寄存器3格式 245

图17-3 串行操作方式寄存器1格式 246

图17-44数据自动传送/接收控制寄存器格式 247

17.4串口通道1操作 248

17.4.1操作停止方式 248

17.4.2 3线串行I/O方式操作 248

图17-5引线串行I/O方式时序 250

17.4.3具有自动传送/接收功能的3线串行I/O方式操作 250

图17-6基本传送/接收方式的操作时序 253

图17-7基本传送/接收方式的流程图 254

图17-8 6字节传送/接收的缓冲区RAM操作(用基本传送/接收方式) 255

图17-9基本传送方式操作时序 256

图17-10基本传送方式流程图 256

图17-11 6字节传送的缓冲区RAM操作(用基本传送方式) 257

图17-13重复传送方式流程图 258

图17-12重复传送方式操作时序 258

图17-14 6字节传送的缓冲区RAM操作(用重复传送方式) 259

图17-15使用忙控制选项时的操作时序(BUSYO=0) 260

图17-17位错动检测功能操作时序 261

图17-16使用忙和选通控制选项的操作时序 261

图17-18 自动传送/接收暂停和重新启动 262

图17-19数据自动传送/接收间隔 262

图17-20用内部时钟对自动传送/接收操作的操作时序 263

第十八章中断功能和检测功能 264

18.1 中断功能类型 264

表18-1 中断源一览表 264

18.2中断源及其配置 265

18.3中断功能控制寄存器 266

图18-1 中断功能组件的基本结构 266

图18-2中断请求标志寄存器格式 267

表18-2中断请求源的各种标志 267

图18-4优先级规定标志寄存器格式 268

图18-3中断屏蔽标志寄存器格式 268

图18-5外部中断方式寄存器格式 269

图18-6取样时钟选择寄存器格式 269

图18-7噪声清除器输入/输出时序 270

图18-8程序状态字格式 271

图18-9不可屏蔽中断响应流程图 271

18.4中断服务操作 271

18.4.1不可屏蔽中断响应操作 271

图18-10不可屏蔽中断响应时序 272

图18-11 不可屏蔽中断请求响应操作 272

表18-3从可屏蔽中断请求产生到中断服务时间 273

图18-12中断响应流程图 273

18.4.2可屏蔽中断响应操作 273

18.4.3软件中断响应操作 274

18.4.4多重中断服务 274

图18-13中断响应时序(最小时间) 274

图18-14中断响应时序(最大时间) 274

18.4.5中断保留 275

图18-15多重中断举例 275

表184中断服务期间多重中断的中断请求允许 276

表18-5检测输入源 277

18.5.1检测功能控制寄存器 277

18.5检测功能 277

图18-16中断请求保留 277

图18-17检测功能组件的基本结构 277

表18-6相应于检测输入信号的各种标志 278

18.5.2检测输入信号响应操作 278

图18-19中断屏蔽标志寄存器OH格式 278

图18-18中断请求标志寄存器OH格式 278

图18-20键返回方式寄存器格式 279

第十九章外部器件扩展功能 280

表19-2在外部存储器扩展方式下的端口4到端口6的引脚状态 280

表19-1 在外部存储器扩展方式下的引脚功能 280

19.1外部器件扩展功能 280

图19-1使用外部器件扩展功能时存储器映象 282

19.2外部器件扩展控制寄存器 282

图19-2存储器扩展方式寄存器格式 283

19.3外部器件扩展功能时序 283

图19-3从外部存储器取指 284

图19-4外部存储器读时序 285

图19-5外部存储器写时序 286

19.4存储器连接举例 287

图19-6外部存储器读变写时序 287

图19-7存储器与μPD78014连接举例 288

第二十章待机功能 289

20.1.2待机功能控制寄存器 289

20.1.1待机功能 289

20.1待机功能和配置 289

表20-1 HALT方式操作状态 290

20.2.1 HALT方式 290

20.2待机功能操作 290

图20-1 振荡稳定时间选择寄存器 290

图20-2当中断产生时清除HALT方式 291

表20-2HALT方式清除之后的操作 292

20.2.2 STOP方式 292

图20-3 当输入RESET信号时清除HALT方式 292

表20-3 STOP方式操作状态 293

图204当有中断请求产生清除STOP方式 293

图20-5 当输入RESET信号时清除STOP方式 294

表204 STOP方式清除之后的操作 294

第二十一章复位功能 295

图21-1复位功能组件方框图 295

21.1复位功能 295

图21-4在STOP方式下输入RESET的复位时序 296

图21-3 由于监视定时器溢出的复位时序 296

图21-2 RESET输入的复位时序 296

表21-1复位后的硬件状态 297

表22-1μPD78P014、78P014Y和掩膜ROM型器件的差别 299

第二十二章μPD78P014、78P014Y 299

22.1 内部存储器容量转换寄存器 299

图22-1 内部存储器容易转换寄存器格式 300

表22-2复位时内部存储器容量转换寄存器的数据 300

22.2 PROM编程 300

22.2.1操作方式 300

表22-3 PROM编程操作方式 301

22.2.2 PROM的写过程 301

22.2.3.PROM的读过程 301

22.3擦除特性(μPD78PD14DW,78P014YDW) 301

22.5 一次性PROM的筛选 302

22.4芯片窗口上的不透光薄膜(μPD78P014DW,78P014YDW) 302

图22-2 PROM写/校验时序 302

图22-3写过程的流程图 303

图224 PROM读时序 303

第二十三章指令集 304

表23-1操作数标识符和说明方法 304

23.1符号 304

23.1.1操作数标识符和说明方法 304

23.1.2“操作”栏说明 304

23.1.3“标志操作”栏说明 305

23.2操作一览表 306

23.3根据寻址类型列出指令 311

附录A开发工具 315

图A-1 开发工具配置 315

A.1语言处理软件 316

A.2 PROM编程工具 316

A.2.1硬件 316

A.2.2软件 317

A.3.1硬件 317

A.3调试工具 317

A.3.2软件 318

A.5其它电路内部仿真器升级为78K/O系列电路内部仿真器的方法 319

A.4 IBM PC操作系统 319

表A-1 其它电路内部仿真器升级为IE-78000-R的方法 320

表A-2其它电路内部仿真器升级为IE-78000-R-A的方法 320

图A-2 EV-9200GC-64封装图(仅供参考) 321

图A-3 EV-9200GC-64引脚尺寸(仅供参考) 322

附录B嵌入式软件 323

B.1实时操作系统 323

B.2模糊推论开发支持系统 324

附录C寄存器索引 326

C.1 寄存器索引(按寄存器各开头的大写字母顺序) 326

附录D各版本的修订情况 3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