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民事证据原理与实务研究
民事证据原理与实务研究

民事证据原理与实务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毕玉谦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1614682
  • 页数:869 页
图书介绍:
《民事证据原理与实务研究》目录

第一章 证明责任 1

一、证明责任的基本原理 1

(一) 证明责任的基本定义 1

(二) 证明责任的基本内涵 1

(三) 行为责任在证明责任上的定位与法律要义 3

(四) 事实主张与证明责任 4

(五) 当事人证明责任的法律属性 5

(六) 行为责任与我国的现行立法 7

二、证明责任分配规则 8

(一) 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源流 8

(二) 法律要件分类说与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基本原理 9

(三) 确立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理论设想 10

(四) 《民诉证据规定》与当事人证明责任分配基本规则之设置 12

(五) 证明责任的基本属性与《民诉证据规定》有关内容兼容性之分析 15

(六) 关于证明责任的实务问题研究 17

三、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 32

(一) 证明责任分配特殊规则的法意 32

(二) 设置证明责任分配特殊规则的理由 33

(三) 《民诉证据规定》有关证明责任分配特殊规则的设置 36

(四) 关于证明责任分配特殊规则的实务问题研究 55

四、证明责任的分配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70

五、起诉条件与证明责任问题 74

(一) 现行立法对起诉条件的规定 74

(二) 《民诉证据规定》的实施对立案所需证据标准的影响 75

(三) 实务上对起诉条件的误区 77

六、域外证据问题 78

(一) 关于在国外形成的有关证据 78

(二) 关于在港、澳、台地区形成的证据 80

(三) 对附具中文译本的要求 82

(四) 关于域外证据的有关实务问题 83

第二章 司法认知 86

一、司法认知的基本法意 86

(一) 司法认知的含义与范畴 86

(二) 司法认知的认识论 89

(三) 司法认知的对象 92

(四) 司法认知的效力 95

(五) 司法认知与启动程序 97

(六) 司法认知与经验法则的实务问题研究 100

二、免证事实 103

(一) 免证事实与司法认知 103

(二) 关于免证事实的实务问题研究 104

三、众所周知的事实 107

(一) 众所周知的事实之含义 107

(二) 众所周知的事实的范围及界定 109

(三) 关于众所周知事实的实务问题研究 113

四、作为自然规律及定理的事实 115

五、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定的事实 116

(一) 预决的事实与司法认知 116

(二) 关于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事实的实务问题研究 117

六、仲裁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124

七、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 125

八、抗辩权的行使及其效果 125

第三章 证据方法 128

一、证人制度与人证方式确立之架构 128

二、证人制度与人证方式确立之必要 133

(一) 确立以证人制度为基础的人证方式与证明体系有利于实现自由心证原则的意旨 133

(二) 确定以证人制度为基础的人证方式与证明体系有利于维护法官的中立地位 134

(三) 确立以证人制度为基础的人证方式与证明体系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 135

(四) 确定以证人制度为基础的人证方式与证明体系是适用传闻排除规则的具体体现 136

三、人证方式所面临的困惑与前景展望 138

四、人的证据方法——证人 141

(一) 证人的概念与特点 141

(二) 各国对证人的不同认知与适用规则 143

(三) 主体与案件事实的感知程度 145

(四) 主体与客观事物的感知能力 148

(五) 主体与案件事实的处理结果 151

(六) 主体的个性品行对案件事实认定上的影响 153

(七) 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作证问题 154

(八) 证人作证的行为属性与价值取向 158

(九) 证人出庭作证与正当程序的理念 163

(十) 现行立法、司法解释及实际办案规范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与不足 187

(十一) 改进与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思考与建议 196

(十二) 证人作证实务问题研究 216

五、人的证据方法——鉴定人 237

(一) 鉴定人的概念与特征 237

(二) 我国现行立法对于鉴定主体的认知 238

(三) 有关鉴定人制度的最新规定 241

(四) 对国家有关部门就鉴定人制度最新规定的思考 244

(五) 《民诉证据规定》有关鉴定人与鉴定结论效力的规定 247

(六) 关于鉴定制度的实务问题研究 248

六、人的证据方法——勘验人 263

七、人的证据方法——专家证人 265

(一) 鉴定人与专家证人 265

(二) 专家证人的设置与对鉴定结论进行辩论的诉讼机制 265

(三) 《民诉证据规定》所确立的有关“专家证人”制度 266

(四) “专家证人”出庭作证的实务问题——“专家证人”的聘请 267

八、人的证据方法——当事人 270

(一) 当事人与当事人的陈述 270

(二) 两大法系各国或地区对于当事人作为一种证据方法的认知 271

(三) 《民诉证据规定》对于当事人作为一种证据方法的有关规定 273

九、物的证据方法——书证 274

(一) 书证的概念与特征 274

(二) 书证作为一种物的证据方法的价值功能 276

(三) 《民诉证据规定》对书证设定的有关适用规则与评析 277

十、物的证据方法——物证 281

(一) 物证的概念与分类 281

(二) 《民诉证据规定》对物证设定的适用规则与评析 282

十一、物的证据方法——视听资料 285

(一) 视听资料的概念与特征 285

(二) 《民诉证据规定》对视听资料设定的适用规则与评析 285

第四章 举证时限 288

一、时限制度与程序的基本理论构架 288

(一) 时限制度和程序设置的法理基础 288

(二) 学理上的模式类型 290

二、举证时限与诉讼效益 301

(一) 诉讼效益的价值取向 301

(二) 程序改革与举证时限制度 302

(三) 对两大法系两个极端模式的比较 306

三、上诉审程序与举证时限 312

(一) 上诉审程序的视角与举证时限之设置 312

(二) 两大极端的模式之比较 313

四、从当事人的诉讼对抗到程序机制的自我调控 320

(一) 诉讼对抗与制衡机制 320

(二) 诉讼主体间互动关系的形态与定位 322

五、新的证据提出与举证时限 332

(一) 对举证时限进行定义与诠释 332

(二) 举证时限的价值取向 336

(三) 举证时限与“新的证据”的关系之定位 337

六、对我国实行《民诉证据规定》之前的举证时限制度之透视 340

(一) 主要特征 340

(二) 基本表现形态与分析 343

七、《民诉证据规定》的审前证据准备程序框架与诉讼格局 347

八、《民诉证据规定》对举证时限的设置与应用效力 350

(一) 《民诉证据规定》对举证时限的定位模式 350

(二) 《民诉证据规定》对举证时限所确立的失权效果与例外规则之权衡 352

(三)举证时限与例外规则适用的实务问题 354

九、关于革新举证时限制度的思考 357

(一) 关于增加诉讼请求 357

(二)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 358

(三) 关于被告提起反诉 361

(四) 对“新的证据”的界定与运用问题 362

(五) 诉讼主张与争执点的确定对举证时限的影响 364

十、关于法定举证时限与指定举证时限的设置 368

十一、关于举证时限制度的实务问题研究 371

(一) 答辩应采用的形式与法律效力 371

(二) 确定管辖事项中的法院依职权干预 374

(三) 《民诉证据规定》第40条中“新证据”与第41条中“新的证据”之区别 376

第五章 审前程序与证据交换 380

一、审前程序中的证据披露的程序功能与两大法系模式 380

二、先前审判方式改革对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改造 383

(一) 设置切实、有效的证据披露规则在于防止和克服诉讼拖延 384

(二) 设置切实、有效的证据披露规则在于维护诚实信用原则,防止当事人利用证据进行突然袭击,平等地保护各方当事人的诉讼权益。 386

(三) 设置切实、有效的证据披露规则在于维护二审终审制的实质性与完整性,保障相对一方当事人的审级利僧 387

(四) 设置切实、有效的证据披露规则有利于促成当事人的和解 388

三、我国先前审判方式改革对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改造之评析 389

四、我国现行民事诉讼立法框架下庭审准备程序的主要缺陷 395

五、审前准备与证据交换之创设 397

六、关于审前程序与证据交换的实务问题研究 401

(一) 证据交换与举证期限之间的效力关系 401

(二) 当事人的缺席行为与失权效果之研讨 403

(三) 关于主持证据交换的主体之确定 412

第六章 证据保全制度 417

一、证据保全程序的概念与功能意义 417

二、证据保全程序的属性 419

三、证据保全的范围 421

四、证据保全的要件 423

五、证据保全的管辖 428

(一) 起诉前的管辖 429

(二) 起诉后的管辖 429

(三) 起诉后有紧急情况时的管辖 430

六、保全证据的申请 435

(一) 申请的主体 435

(二) 申请的程式 435

(三) 对申请作出裁判的形式及程序上的效力 438

七、证据保全程序中的调查证据 442

八、证据保全的效力 448

九、职权保全证据 449

十、笔录的保管与移送 451

十一、证据保全的利用 452

十二、证据保全程序的费用 453

第七章 法院的职权与证据规则 455

一、对当事人证明责任的司法救济与限定 455

(一) 《民诉证据规定》上的思考与权衡 455

(二) 关于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取证与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实务问题研究 459

二、关于由律师向法院申请证据调查令制度之评析 473

(一) 关于由律师向法院申请证据调查令制度所依据的法律根据 473

(二) 关于对国外法的借鉴问题 474

(三) 关于由律师向法院申请证据调查令制度的法理基础之探析 475

(四) 对实行证据调查令制度的实证透视 477

三、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与确定当事人证明责任的特别救济规则 479

(一) 基本法意 479

(二) 与确定证明责任分配有关的民法基本原则 480

(三)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与当事人的证明责任实务问题研究 482

四、法官的程序管理与控制——法官阐明权的界定与运用 487

(一) 辩论主义架构与法官的阐明权 487

(二) 两大法系各国对阐明权的认知与功能定位 490

(三) 阐明权行使的必要限度与审判上的法律效果 496

(四) 法官阐明权的行使与当事人异议权的运用 500

(五) 关于法官行使阐明权的实务问题研究 503

五、有关法官程序管理与控制的其他方式与措施 511

(一) 责令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据证明特定事项 511

(二) 关于法院对证据的管理制度 512

(三) 质证笔录的制作 513

(四) 对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与非法行为的制裁 514

第八章 证据辩论主义与质证 521

一、直接言词原则与证据辩论主义之意旨 521

二、证据辩论主义之实质内涵 525

三、证据辩论主义之程序架构 530

四、实行直接言词原则与证据辩论主义之必要途径 534

五、质证的基本程序与证据规则的适用 538

(一) 质证所针对的主要事项 538

(二) 质证的顺序 544

(三) 公开质证的例外规则 547

(四) 询问证人的方式及有关适用规则 549

(五) 关于对实物证据的质证 555

第九章 相关证据规则 557

一、推定规则 557

(一) 基本定义 557

(二) 推定的基本原理 558

(三) 法律推定 562

(四) 事实推定 564

(五) 举证妨碍之推定 570

(六) 关于推定规则实务问题研究 575

二、自认规则 588

(一) 自认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588

(二) 自认的性质 589

(三) 自认的基本分类 590

(四) 自认的效力 601

(五) 自认的例外 604

(六) 自认的追复 608

(七) 自认的撤销 608

(八) 关于当事人自认的实务问题研究 610

三、原始证据规则 613

(一) 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613

(二) 关于提交书证的原件与复制件 614

(三) 关于提交物证原物与复制品 616

(四) 原始证据规则实务问题研究 618

四、传闻规则 620

(一) 传闻规则涵义之界定 620

(二) 设置传闻规则的理由 621

(三) 传闻规则与例外规则 622

(四) 我国证据法上的传闻规则 623

五、意见证据规则 625

(一) 意见证据规则的涵义 625

(二) 将意见证据适用排除规则的理由 625

六、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629

(一)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涵义 629

(二) 两大法系国家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设定 630

(三) 我国有关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设定 632

(四) 对所谓采用“陷阱取证”一案的评析 635

(五) 实践中对“偷录”录音证据与私下取得录音证据的界定 643

(六) 关于采取“偷拍偷录”方式收集证据的合法性问题 647

七、补强规则 649

(一) 补强规则的涵义与法意 649

(二) 补强证据规则的适用 649

八、优先规则 652

(一) 证据优先规则的涵义 652

(二) 证据优先规则的适用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653

(三) 有关具体运用规则 657

(四) 直接证据的证明力 664

(五) 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某种特殊关系当事人有利证言的证明力 666

第十章 对证据的审查判断 670

一、引言 670

二、心证规则的基本涵义 671

三、心证的本体机能 674

(一) 法官心证的确信度 674

(二) 法官心证的自由度 693

(三) 法官心证对证据评估的证明度 701

四、心证与规则的关系之确定 710

五、心证规则的本体构成 718

(一) 外在规则 718

(二) 内在规则 729

六、心证规则主义的基本特点与属性 737

(一) 法官心证与法定规则上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737

(二) 法官心证与法定规则之间关系的相辅相成性 739

(三) 法官心证在法定规则下的“绝对”自由性 741

七、心证规则主义的确立 743

(一) 心证规则主义确立的原因(或前提) 743

(二) 心证规则主义确立的标准与尺度 747

(三) 心证规则主义确立的实质内涵 757

八、心证规则主义的设置意旨 767

(一) 关于英美法系的具体操作模式 767

(二) 关于大陆法系的具体操作模式 770

九、法定证据主义与心证规则主义之比较 776

(一) 法定证据主义的涵义界定 776

(二) 法定证据主义的历史源流 781

(三) 法定证据主义的主要特征及其合理因素 784

(四) 法定证据主义的理论基础及对近现代司法证明模式的影响 788

十、自由心证主义与心证规则主义关系之比较 797

(一) 自由心证的源流与时代变迁 797

(二) 自由心证主义的原理及基本特征 801

(三) 自由心证主义的原理学说及对现代司法证明模式的影响 806

十一、传统自由心证主义的创新与心证规则主义理论学说的创立 813

十二、心证规则主义与我国现行的司法审判证明模式 822

(一) 法定证据主义与自由心证主义对我国司法审判证明模式的影响 822

(二) 我国司法审判证明模式的价值取向与定位 832

十三、《民诉证据规定》就法官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的其他有关规定 841

(一) 对单一证据的审核认定 841

(二) 对案件全部证据的综合审查判断 846

(三) 对没有足以反证的证据证明力的确认 847

(四) 对本证与反证证明力的确认 848

十四、证明标准之确立 850

(一) 关于证明标准的涵义与界定 850

(二) 两大法系关于证明标准的认知 851

(三) 我国学界对证明标准的态度 853

(四) 《民诉证据规定》对证明标准的确定与适用 855

十五、关于法官对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的实务问题研究 857

(一) 关于优势证明标准的适用 857

(二) 事实真伪不明状态与败诉风险责任之确定 859

(三) 案件事实的盖然性与证据证明力效果之确定 861

(四) 证据的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对于认定案件事实可能产生之影响 863

(五) 根据有关证据对案件事实的综合判定 8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