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论货币同盟形成的条件
论货币同盟形成的条件

论货币同盟形成的条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祝丹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4942758
  • 页数:2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回顾了货币发展史,分析了“共同货币”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失败原因;然后对结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研究,针对OCC理论的不足,对货币同盟的各项收益和成本作业全面分析;随后构建一个两国形成货币同盟的客观博弈模型,分析国家间的相互作用;最后,讨论了对“亚元”的有益启示。
《论货币同盟形成的条件》目录

1.导论 1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

1.2 文献回顾 5

1.3 基本假定、研究方法和本书框架 10

2.国家货币的产生和货币同盟的实践:货币史回顾分析 14

2.1 几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和货币史相关文献回顾 15

2.1.1 国家货币、固定汇率安排区、货币同盟和通货同盟的联系和区别 16

2.1.2 货币史相关文献回顾 22

2.2 商品流通范围影响货币使用范围:私人部门和市场角度 25

2.2.1 货币变迁与交易费用节约 25

2.2.2 货币空间使用范围和交易费用节约 27

2.2.3 “劣币驱逐良币”还是“良币驱逐劣币” 29

2.3 国家疆域边界影响货币使用范围:公共部门和国家的角度 30

2.3.1 货币国家化带来公共利益增进 30

2.3.2 货币国家化的国家自身利益原因 33

2.3.3 货币信用化的加速和作为国家与民族象征的货币 35

2.3.4 两种影响货币使用范围的因素对比 36

2.4 近代货币同盟的尝试 38

2.4.1 货币同盟史的基本情况 38

2.4.2 拉丁货币同盟(1865—1927年) 40

2.4.3 斯堪的纳维亚货币同盟(1873—1931年) 43

2.4.4 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从国家货币到共同货币 45

2.5 二战后欧洲货币合作历程及欧洲经济和货币同盟 46

2.5.1 初期尝试(二战结束至1970年维纳计划之前) 47

2.5.2 在波折中前进:从维纳计划、“蛇行于洞”到欧洲货币体系(1970—1990年) 50

2.5.3 货币合作高级阶段:EMU推进和欧元生成(1990年至今) 54

2.5.4 特点和启示 57

3.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评析和新最优货币区标准体系 60

3.1 凯恩斯主义性质的最优货币区(OCA)理论:产生背景和含义 61

3.1.1 凯恩斯主义性质的OCA理论产生背景 61

3.1.2 最优货币区和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含义 63

3.2 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和最优货币区经典文献 65

3.2.1 加入货币同盟的失业成本或通货膨胀成本模型 65

3.2.2 传统最优货币区标准:能够降低成本的经济特征 68

3.3 传统最优货币区标准批判性研究 72

3.3.1 批判性讨论和EMU实证研究 73

3.3.2 传统最优货币区标准整体评价和新最优货币区标准体系 93

3.4 对货币和汇率政策有效性的质疑 95

3.4.1 贬值对于供给曲线的影响与政策中长期失效: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 95

3.4.2 短期垂直菲利普斯曲线与政策在短期的失效: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97

3.4.3 进一步的讨论和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局限性 98

3.5 “卢卡斯批判”和OCA标准的内生性 100

3.5.1 “卢卡斯批判”和传统OCA理论 101

3.5.2 最优货币区标准的内生性 102

3.6 本章小结 105

4.货币同盟成本收益综合比较条件:国家利益角度 108

4.1 现有货币同盟成本收益文献的不足 108

4.2 来自货币区内的收益 110

4.2.1 国际储备的节约 110

4.2.2 区域内货币三大功能的更有效发挥 114

4.2.3 区内经济更稳定、抗风险力增强 117

4.2.4 区内投资和经济增长效应 123

4.3 来自货币区外的收益 126

4.3.1 国际铸币税收益 126

4.3.2 同区外国际结算功能加强 131

4.3.3 货币区整体国际经济竞争力提高 132

4.4 成本 133

4.4.1 政策自主性丧失和宏观经济调整成本 133

4.4.2 过渡成本 134

4.4.3 货币作为国家和民族象征引发的成本 135

4.4.4 丧失国内铸币税收益权带来的损失 136

4.4.5 初始名义汇率平价确定偏差带来的调整成本 138

4.4.6 短期内失业增加的成本 139

4.5 “改进了的成本收益条件”和EMU生成经济原因解释的充分性 140

4.5.1 各项收益成本特征综合分析归纳表 140

4.5.2 成本收益分析的操作意见 142

4.5.3 净收益为正的EMU 144

5.货币同盟形成的博弈分析和区域性制度建设与政策共识条件:国家间利益角度 147

5.1 两国间形成货币同盟的宏观经济博弈模型 148

5.1.1 高度资本流动下n-1问题的对称和不对称解 149

5.1.2 一个简单的两国货币同盟形成博弈模型 151

5.1.3 模型“求解” 154

5.2 “协调失败”的例子:网络外部性和过渡成本 158

5.2.1 模型设定和求解 158

5.2.2 作为“协调失败”均衡的“一个国家,一种货币” 159

5.3 “合作失败”例子之一:有不同通货膨胀倾向的国家间的货币同盟 160

5.3.1 模型设定 160

5.3.2 低通货膨胀倾向国选择优劣排序 162

5.3.3 高通货膨胀倾向国选择优劣排序 165

5.3.4 博弈解的讨论 166

5.4 “合作失败”例子之二:财政支出规模不同的国家间的货币同盟 168

5.4.1 模型设定和三种待研究状态 168

5.4.2 一国一种货币下的优化问题 169

5.4.3 两国实行固定汇率下的优化问题 170

5.4.4 单一货币同盟下的优化问题 171

5.4.5 三种状态的福利比较和讨论 172

5.5 “合作失败”例子之三:“搭便车”和货币同盟成本分担 174

5.5.1 两国分担货币同盟形成成本的博弈模型 175

5.5.2 数值例子 177

5.5.3 模型和数值例子的启示 179

5.6 区域性制度建设、政策共识和EMU的形成 180

5.6.1 国际货币协调和合作困难的原因 180

5.6.2 区域性制度建设和政策共识达成:货币同盟形成的重要条件 183

5.6.3 历史上货币同盟的再分析 186

5.6.4 对欧洲货币合作的实证研究 186

6.货币同盟成员国国内政治经济学分析:国家利益的微观基础角度 195

6.1 理论分析 197

6.1.1 货币同盟政治经济学分析的相关文献回顾 197

6.1.2 不稳定的偏好结构和难以标识的利益集团 198

6.2 EMU的实证研究 201

6.2.1 欧元形成是否产生了明显的集团分配效应 201

6.2.2 EMU引起各国国内争论的原因 203

6.3 货币同盟和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比较 205

7.总结和对“亚元”形成条件的再认识 208

7.1 基本结论和创新 208

7.1.1 本书基本结论 208

7.1.2 本书的创新 211

7.2 本书的局限性 212

7.3 对“亚元”形成条件的简短思考 213

参考文献 219

后记 2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