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美学新论
美学新论

美学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靳绍彤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43832143
  • 页数:5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美的体论、美的本质论、美论和美感论四个方面对美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美学新论》目录
标签:新论 美学

绪论 1

一、为什么要学美学 1

(一)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 1

(二)促进自我美化 5

(三)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更全面地发展 12

二、什么是美学 13

(一)美学思想的萌生 13

(二)美学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26

(三)现代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30

(四)美学研究的对象 34

第一编 美的本体论 39

第一章 审美主体 39

第一节 人始终是主体 39

一、人是能动的主体 39

二、人是社会性的主体 45

三、人是群体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主体 47

四、人是物质与意识相统一的主体 48

第二节 主体与审美主体 49

一、向上能动的主体 50

二、具有高尚社会性的主体 51

三、自由的主体 52

四、具有开拓思维能力的主体 54

第三节 审美主体的审美属性 56

一、审美主体的外在素质 57

二、审美主体的内在素质 59

第四节 审美主体的能动性 68

一、能把客观美转化为审美对象 68

二、能将审美对象转变为“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71

三、能将审美对象改造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 72

四、能创造一个美的世界 72

五、能在创造美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73

第二章 审美对象 75

第一节 审美对象的属性的自我生成 75

一、自然美的自我生成 77

二、社会美的自我生成 79

三、艺术美的自我生成 80

第二节 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在物与物的关系中表现 81

一、一切事物的属性都在一定的关系中表现 81

二、美的事物属性表现的规律 82

第三节 审美对象与非审美者的关系 84

一、与没有审美情趣的人的关系 84

二、与审美者的审美情趣受到压抑的人的关系 84

三、与审美观念变化的人的关系 85

四、审美对象与“我”的对象的关系 85

第四节 审美对象的受动性 87

一、它是受认定的对象 87

二、它是受反映的对象 88

三、它是受改造的对象 88

第五节 审美对象的能动性 90

一、它能改造改造者 90

二、它能惩罚不尊重它的人 92

三、它可以贮存人的本质力量的美 93

第三章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95

第一节 审美关系的确立 95

一、人与关系 95

二、审美关系确立的依据 96

第二节 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99

一、规定主客体的相互依存 99

二、规定主客体的不同关系 100

三、规定主客体在关系中的自由的相对性 101

四、规定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104

第三节 审美肯定方式 107

一、功利肯定方式 107

二、伦理肯定方式 107

三、道德肯定方式 110

四、信仰肯定方式 112

五、审美肯定方式 118

第二编 美的本质论 129

第一章 马克思在美学上的主要贡献 129

第一节 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 130

一、客观美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130

二、主体和审美主体的关系 133

三、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 134

四、美与美感的关系 136

五、美的规律与一般规律的关系 139

六、劳动与美的关系 142

七、人的本质力量与美的关系 144

八、人化自然与美的关系 147

第二节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思想 152

一、什么是美的规律 153

二、规律的两重属性 154

三、美的规律是可见的 157

四、忽视规律的可见性,将使审美思维陷入误区 160

第二章 对古今中外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评价 162

第一节 对西方美学史上的著名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评价 162

一、精神上探索美的本质论者 162

二、物质社会上探索美的本质论者 172

第二节 对中国美学史上的著名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评价 178

一、从功利(善)上探索美的本质论者 179

二、从艺术上探索美的本质论者 182

第三节 对中国当代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论的评价 187

一、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188

二、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190

三、李泽厚: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192

四、蔡仪:“美是典型” 197

第四节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为何这样难 198

一、美在哪里弄不清楚 198

二、美与人的关系弄不清楚 199

三、探讨美的本质的方法不对 199

第三章 什么是美 200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00

一、马克思阐述了美存在于客观事物自身,为美的本质的探讨规定了正确的方向 200

二、马克思确立了重要的美学范畴的辩证关系,为探讨美的本质规定了具体的途径 202

三、马克思为探讨美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208

第二节 我的美的本质观 214

一、我探索美的本质的方法 214

二、美的本质的基本特征 217

三、关于美的定义 219

第三编 美论 223

第一章 自然美 223

第一节 自然美在那里 223

一、自然美问题上几种不同的学术见解 223

二、自然美在自然自身 226

三、关于自然美的定义 227

第二节 未人化的自然美 228

一、未人化的自然美先于人类而存在 228

二、未人化自然美的自然构成 231

第三节 人化自然美 238

一、人化自然美的构成 238

二、人与人化自然美的关系 239

第四节 自然美的分类 241

一、总体自然美与个体自然美 241

二、一般美和奇美 243

三、优美与壮美 244

四、动态美与静态美 245

第二章 社会美 246

第一节 社会与社会美 246

一、什么是社会 246

二、社会美与社会的关系 247

三、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社会美 252

第二节 社会美的基本属性 253

一、社会事物的社会性不是社会美的本质 253

二、社会事物的功利性不是社会美的本质 254

三、人的本质不是社会美的本质 255

四、社会美的本质特征 257

五、关于社会美的定义 259

第三节 社会美的分类 260

一、个体形象美与社会形象美 260

二、外在社会美与内在社会美 265

三、社会动态美和社会静态美 281

四、壮美与幽美 282

第三章 艺术美 283

第一节 艺术美的起源 283

一、艺术起源于意识 283

二、艺术起源于绝对理念 285

三、艺术起源于游戏 286

四、艺术起源于巫术 286

五、艺术起源于劳动 287

六、艺术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的生存活动 287

七、我的看法:原始艺术多源论 288

第二节 艺术的本质 291

一、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291

二、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 292

三、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292

四、艺术是对现实的形象认识 293

五、“诗言志” 294

六、我的看法 294

第三节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296

一、艺术的真实是艺术美的灵魂 297

二、情感是艺术美的魅力 308

三、形象是艺术美的核心 311

四、意蕴是艺术美的基本内涵 312

五、独创性是艺术美的基本风格 313

六、寓教于乐是艺术美的基本形式 314

七、跨越时空是艺术美的永恒特征 316

第四节 艺术美的价值 316

一、艺术的审美价值 317

二、艺术的认知价值 318

三、艺术的育人价值 321

四、艺术的娱乐价值 323

第五节 艺术美的鉴赏 323

一、艺术鉴赏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323

二、艺术鉴赏中的“共鸣” 326

第四章 人体美 328

第一节 人体美是自然美的顶峰 328

一、女性美的魅力 328

二、人体美是人类永恒的审美对象 333

三、欣赏人体美要用审美的眼光 335

第二节 人体美的内涵 340

一、人体美是自然美和心灵美的统一 340

二、人体美分男性美与女性美 346

三、人体美的相对性 348

四、人体美与淫秽形象的区别 350

第三节 人体美的产生和发展 353

一、人体美的产生 353

二、人体美的审美发展 356

第四节 人体美在哪里 361

一、整体形象美 361

二、性之美 364

三、形之美 372

四、心之美 378

五、人体美与服装的关系 378

第五章 爱情美 381

第一节 爱情,你姓什么 381

一、人类祖先爱情的萌生 382

二、爱情以性爱为基础 382

三、爱情的本质 384

第二节 爱情的基本特征 385

一、爱情以互爱为前提 385

二、爱情是灵魂深处的亲热情感 388

三、爱情是无限的 389

第三节 爱情与婚姻的关系 390

一、爱情在婚姻内 390

二、婚姻内无爱情 393

三、婚外情剖析 395

第四节 在没有法律制约下的爱情展望 398

一、爱情从一而终 398

二、自由结合的新式家庭 399

三、婴儿是真正的爱的结晶 399

第四编 美感论 402

第一章 美感的界定 402

第一节 美感的发生 402

一、审美注意 402

二、审美欣赏 406

三、美感的发生 407

第二节 审美认识的内涵 408

一、对情感的把握 408

二、对美的内容的认识 410

三、对创作者本质力量的认识 411

四、对客观美的本质揭示 412

第三节 美感认识的特征 413

一、美感认识的总体特征:整体形象性 413

二、美感认识方式的特征 416

三、美感认识性质的特征 425

四、美感认识成果的特征 441

第二章 审美感知 444

第一节 审美感知与一般感知的共性 444

一、感知能够作出判断 444

二、感知作出判断的根据 446

第二节 审美感知与一般感知的区别 447

一、情感模式不同 447

二、对外在形象的空间把握的方式不同 449

三、对外在形象的时间把握的方式不同 450

四、对外在形象的心态把握的方式不同 450

第三节 审美感知的特点 452

一、趣味性 453

二、求实性 454

三、浮浅性 455

第三章 审美体验 457

第一节 审美体验与一般认识的区别 457

一、两者对待形象的原则不同 457

二、两者对待本质的概括方式不同 458

三、两者对待语言的使用方式不同 458

第二节 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 460

一、审美体验的奇异性 460

二、审美体验的渗透性 462

三、审美体验的朦胧性 465

第三节 审美体验的视角 466

一、外视角 466

二、内视角 470

第四章 审美联想 476

第一节 审美联想是美感认识的深层方式 476

一、审美联想的形成 476

二、审美联想的种类 477

第二节 审美联想的特征 480

一、联想的趋向性 480

二、联想的趋同性 481

三、联想的超越性 483

第三节 审美联想的基本形式 484

一、相似联想 485

二、接近联想 485

三、类比联想 486

四、对立联想 486

第四节 审美联想的创造性 487

一、在互衬中相互揭示对方的本质 487

二、在主体的照映下揭示客观美的本质 488

三、在对立统一中衬托出完美的形象 489

四、在对比中见出美来 489

五、升华审美主体的自我性格 490

第五章 审美想象 491

第一节 审美想象是美感认识的最高形式 491

一、审美想象的发生与发现 491

二、想象的分类 493

第二节 审美想象的基本特征 494

一、想象的自由性 494

二、想象的偶然性 497

三、想象的创造性 498

第三节 审美想象的基本形式 502

一、我们对审美基本形式的看法 502

二、中国对审美基本形式的论述 503

第四节 审美想象的作用 504

一、理解客观美的内在意境 506

二、理解内在与外在相统一的形象美 507

三、增加客观美的感染力 508

四、揭示客观美的属性 5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