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林业理论与实践
林业理论与实践

林业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惠民主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4162618X
  • 页数:9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教材,主要介绍了林业田间试验设计与应用、生态环境规划原理与实践、森林保护技术与应用、森林培育技术及应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竹类资源及利用、经济林栽培、社会林业、野生动物资源开发与管理。
《林业理论与实践》目录

第一篇 林业田间试验设计与应用 3

第一章 林业田间试验设计概述 3

第一节 林业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3

第二节 田间试验设计的任务、要求和基本原则 5

第三节 试验设计的基本程序和试验设计方案要点 6

第四节 试验设计中小区的设置 7

第五节 林业田间试验的布置与管理 9

第二章 顺序排列的试验设计 11

第一节 对比法设计 11

第二节 间比法试验设计 11

第三章 完全随机化试验和随机区组设计 12

第一节 完全随机化试验 12

第二节 随机区组设计 13

第四章 拉丁方试验设计 16

第一节 拉丁方的特点 16

第二节 拉丁方配置以及统计分析 17

第五章 正交试验设计 20

第一节 正交试验设计的性质和正交表 20

第二节 正交试验设计的步骤和正交试验的统计分析 21

第三节 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 23

第六章 裂区试验设计 27

第一节 裂区试验设计及其适用性 27

第二节 裂区试验的数学模型以及统计分析 27

第七章 林业田间试验应用案例 29

第一节 林木引种试验 29

第二节 保水剂在造林中的应用 37

第三节 林木育种田间试验设计 45

第四节 竹类田间试验设计研究 61

第五节 森林经营田间试验设计实例 79

第二篇 生态环境规划原理与实践 93

第一章 绪论 93

第一节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93

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94

第三节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 96

第四节 规划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 98

第五节 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 99

第二章 生态环境建设基础理论 102

第一节 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102

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理论 104

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 111

第四节 恢复生态学 115

第三章 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措施 117

第一节 工程措施 117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 127

第三节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 146

第四章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53

第一节 概论 153

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技术标准 156

第三节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57

第四节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工作程序 166

第五节 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调查 167

第六节 系统分析与评价 172

第七节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86

第五章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案例 212

第一节 前言 212

第二节 规划概要 212

第三节 基本情况 213

第四节 规划原则、目标与总体布局 219

第五节 水土保持分区 220

第六节 预防监督与监测 223

第七节 综合治理措施规划 224

第八节 科技示范推广 227

第九节 投资估算与进度安排 227

第十节 效益分析及综合评价 228

第十一节 保证措施 229

第三篇 森林保护技术及应用 233

第一章 绪论 233

第一节 有害生物防治的发展过程 233

第二节 现代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势 234

第二章 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成灾原因及治理策略 236

第一节 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现状 236

第二节 国外发达国家森林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现状 238

第三节 21世纪我国森林防治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240

第四节 新世纪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面临的形式和应采取的对策 240

第三章 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制定原则,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除害处理 242

第一节 植物病害检疫的概念 242

第二节 植物病害检疫的任务 242

第三节 植物病害检疫分类 242

第四节 植物检疫的基本原则 243

第五节 植物检疫主要措施 243

第六节 主要病害 244

第四章 森林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260

第一节 森林病害的流行 260

第二节 森林植物病害的预测 264

第五章 松材线虫萎焉病发生与防治 267

第六章 生物防治及农药在森林病害中的应用 276

第一节 生物防治 276

第二节 农药在森林病害中的应用 277

第七章 害虫管理的策略及技术方法 280

第一节 害虫管理策略及发展历史 280

第二节 害虫管理的原理及技术方法 283

第三节 害虫管理的技术程序 288

第八章 苗圃及根部害虫 290

第一节 白蚁类 290

第二节 蝼蛄类 292

第三节 蟋蟀类 293

第四节 金龟类 294

第五节 地老虎类 297

第九章 顶芽及枝梢害虫 300

第一节 刺吸类害虫 300

第二节 钻蛀类害虫 304

第三节 螟蛾类害虫 304

第四节 卷蛾类害虫 306

第五节 瘿蚊类害虫 308

第六节 瘿蜂类害虫 308

第十章 食叶害虫 310

第一节 叶甲类 311

第二节 蛾类 313

第十一章 蛀干害虫 322

第一节 小蠹虫类 322

第二节 天牛类 326

第三节 吉丁虫类 330

第四节 透翅蛾类 331

第五节 树蜂类 333

第十二章 球果种实害虫 335

第一节 象甲类 335

第二节 花蝇类 338

第三节 蛾类 340

第四节 蜂类 344

第四篇 森林培育技术及应用 351

第一章 干旱河谷人工林培育技术 351

第一节 概述 351

第二节 人工林营造的基本概念 355

第三节 造林树种选择 358

第四节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的配置 359

第五节 混交林营造 362

第六节 造林地的整地 364

第七节 造林方法 365

第八节 人工林造林模式 366

第九节 主要的造林树种及其造林技术 376

第二章 生物技术及其在森林培育中的应用 417

第一节 现代生物技术简介 417

第二节 多目标林木育种技术 426

第五篇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459

第一章 自然保护区的产生与发展 459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459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产生与发展 460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469

第四节 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及国际公约 469

第二章 自然保护区的基础理论 477

第一节 生态伦理学理论与生态经济学理论 477

第二节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481

第三节 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保护 482

第四节 最小生存种群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应用 486

第五节 集合种群理论(meta-population) 489

第三章 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 492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492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 500

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选建及其评价标准 510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系统 510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522

第三节 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建立 526

第四节 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 527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的调查与总体规划 529

第六节 自然保护区的评价 536

第五章 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 540

第一节 管理的概念 540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系统 542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评价 547

第六章 保护区管理的有效形式——社区共管 552

第一节 保护区与社区的冲突 552

第二节 社区共管的概念、原则及作用 556

第七章 中外自然保护区政策比较 564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的地位及特点 564

第二节 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 565

第三节 保护区的产权形式 566

第六篇 竹类资源及利用 571

第一章 中国竹文化概述 571

第一节 竹子与中国历史 571

第二节 竹子与精神文化 573

第三节 竹子与中国诗画 574

第四节 竹子与中国园林 577

第五节 竹子与人民生活 578

第六节 少数民族竹文化 579

第二章 竹类基础知识 580

第一节 竹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580

第二节 竹类植物的分类与分布 582

第三节 中国主要经济竹类 586

第三章 竹林营造技术 590

第一节 竹子育苗和造林 590

第二节 竹林经营管理 597

第四章 竹食品加工技术 602

第一节 竹笋产品概况 602

第二节 竹笋加工技术 604

第三节 其它竹食品加工 611

第五章 竹材加工及防护技术 614

第一节 现代竹质人造板 614

第二节 竹炭和竹醋液 618

第三节 竹浆造纸技术 622

第四节 竹材防护技术 626

第六章 竹类资源综合利用 630

第一节 竹子传统利用和竹家具 630

第二节 竹工艺品加工技术 631

第三节 秆箨和竹枝加工 634

第四节 竹席、竹筷、竹牙签 636

第五节 竹编沼气池和简易竹建筑 638

第六节 竹子园林园艺观赏 640

第七章 竹产业综合开发 644

第一节 竹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 644

第二节 竹产业开发的战略对策 645

第三节 竹产业开发规划的编制 645

第四节 中国竹文化节 651

第五节 国际竹藤组织 652

第七篇 经济林栽培 657

第一章 绪论 657

第一节 经济林的概念、现状 657

第二节 我国经济林木分类和分布 661

第二章 经济林栽培系统 663

第一节 经济林栽培技术系统 663

第二节 经济林生长发育的周期性 665

第三节 相关性与独立性 669

第四节 经济树木与环境 671

第三章 经济林种植园 673

第一节 适地适树 673

第二节 种植园规划设计 674

第三节 种植园管理概述 677

第四节 投产前管理(幼林管理) 678

第五节 投产园管理 681

第六节 衰老树的管理 685

第七节 合理施肥、灌水 687

第四章 经济林整形修剪 692

第一节 经济林整形修剪的意义和作用 692

第二节 经济林的枝芽类型及其与整形修剪的关系 699

第三节 常用修剪方法 702

第四节 经济林的整形修剪时期及方法 705

第五节 主要树形 707

第五章 板栗栽培 709

第一节 概说 709

第二节 主要种类和品种 710

第三节 板栗的生物学特性 712

第三节 板栗繁育 715

第四节 板栗的整形修剪 719

第五节 土、肥、水管理 721

第六节 板栗的采收与贮藏 723

第六章 核桃栽培 725

第一节 概述 725

第二节 主要种类和品种 726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729

第四节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733

第五节 栽培技术 735

第六节 采收和贮藏 737

第七章 其它主要经济林树种的栽培 743

第一节 葡萄柚 743

第二节 番木瓜 747

第三节 花椒 751

第四节 咖啡 756

第八篇 社会林业 765

第一章 社会林业的产生背景 765

第一节 森林与社区村民生计 765

第二节 林业发展模式的反思 767

第三节 社会林业术语的提出与发展 771

第二章 社会林业概念、特点及主要内容 774

第一节 社会林业的概念和内涵 774

第二节 社会林业特点、目标及主要内容 776

第三节 社会林业与传统林业的异同点 781

第三章 社会林业的社会学理论 784

第一节 社会学在林学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784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内容概述 785

第三节 社会学理论在社会林业中的应用 788

第四节 其它社会学科在社会林业中的应用 792

第四章 社会林业与产权 796

第一节 林业产权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796

第二节 我国山林权属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799

第三节 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804

第四节 山林权属冲突与冲突管理 807

第五章 社会林业经营管理 812

第一节 社会林业经营管理组织形式的演变与功能分析 812

第二节 我国社会林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形式 815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林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 822

第六章 社会林业与社会性别分析 827

第一节 社会林业强调妇女参与的重要性 827

第二节 社会性别分析及其在林业中的作用 829

第三节 社会林业社会性别调查评估方法 832

第七章 传统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 836

第一节 传统文化概述 836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 838

第三节 传统知识与社会林业 843

第八章 社会林业与市场经济 848

第一节 发展社会林业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848

第二节 社会林业市场体系的功能及分类 850

第三节 提升社会林业市场化程度的途径分析 853

第九章 社会林业外部支撑体系 857

第一节 社会林业外部支撑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857

第二节 社会林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858

第三节 社会林业的政策与法规体系 862

第四节 社会林业的金融体系 863

第五节 社会林业的技术支撑体系 864

第六节 社会林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867

第十章 社会林业调查评估与规划设计 870

第一节 社会林业调查评估的概念、内容及基本程序 870

第二节 社会林业调查评估的主要方法与步骤 873

第三节 社会林业调查评估技能及工具的应用 876

第四节 社会林业项目规划设计 879

第五节 社会林业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882

第九篇 野生动物资源开发与管理 889

第一章 绪论 889

第一节 动物资源及其价值 889

第二节 动物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891

第二章 资源概况 896

第一节 资源分类 896

第二节 分类概述 898

第三节 资源开发与利用 905

第三章 野生动物的分布规律 909

第一节 动物地理分布 909

第二节 影响动物分布的因子 911

第三节 生境组成的基本要素 913

第四章 竞争与管理 922

第一节 种内竞争 922

第二节 种间关系 925

第三节 竞争与管理 930

第五章 习性与行为管理 933

第一节 活动和迁徙 933

第二节 繁殖 936

第三节 行为学与生理学 939

第四节 营养与进食 940

第六章 数量变化及管理 951

第一节 容纳量与种群变化 951

第二节 野生动物死亡率 955

第三节 种群监测 957

第七章 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方法 959

第一节 准备工作 959

第二节 生境调查 961

第三节 种类及栖息地 962

第四节 数量调查 966

第五节 生活史调查 976

第六节 内业工作 979

第七节 资源评价 981

第八章 野生动物驯化与引种 983

第一节 驯化与疾病防治 983

第二节 野生动物引种 986

第九章 物种的保护 989

第一节 就地保护 989

第二节 迁地保护 989

第三节 种群恢复 9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