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
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

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龚海泉主编;刘欣,梅萍副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62223742
  • 页数:318 页
图书介绍:
《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目录

第一章 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与大学道德教育的任务 1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1

(一)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4

(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优化组合 8

(三)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有机结合 10

(四)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充分发展的辩证统一 12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4

(一)我国高等教育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14

(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17

三、21世纪大学道德教育的任务 21

(一)道德教育的时代意义 21

(二)大学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 26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与道德教育状况 31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及特点 31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发展现状 31

(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36

二、影响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因素分析 40

(一)社会大背景 40

(二)学校教育影响 43

(三)学生自身因素 46

三、新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47

(一)新世纪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新要求 47

(二)道德教育改革的思考 51

第三章 21世纪道德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58

一、规范性功能与发展性功能相统一 58

(一)道德功能的规范性和发展性 58

(二)发展性功能的凸现是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60

(三)改革道德教育,实现规范性和发展性的和谐统一 63

二、道德进取性与道德协调性贯通 68

(一)强调进取性是新世纪道德发展的需要 68

(二)重视协调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要求 69

(三)在道德教育中坚持进取性和协调性的紧密结合 72

三、道德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与个体适应性并重 75

(一)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及其相互关系 75

(二)新世纪对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提出的挑战 77

(三)社会适应性和个体适应性在21世纪的同构 79

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补 84

(一)传统的显性教育面临挑战 84

(二)重视隐性教育正成为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86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90

五、道德继承与道德借鉴相融合 93

(一)继承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基础 93

(二)借鉴是道德教育面向世界的桥梁 95

(三)在继承与借鉴的融合中探索新路 97

第四章 新世纪道德教育目标的建构 102

一、对建国以来道德教育目标的理性反思 102

(一)建国以来道德教育目标的确立与发展 102

(二)道德教育目标的局限性 107

二、构建新世纪道德教育目标的新视角 111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道德教育目标应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要求 111

(二)从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教育目标应体现理性驾驭科技的伦理精神 113

(三)从个体发展的微观层面而言,道德教育目标应着眼于对大学生的道德综合素质的培养 116

(四)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道德教育目标应充分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道德理念 117

三、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目标构想 118

(一)基础目标: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118

(二)主导目标: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信念 125

(三)最高目标:培养大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 135

第五章 道德教育中的师生互动与教育模式创新 140

一、高校道德教育过程的分析 140

(一)高校道德教育过程的概念 140

(二)高校道德教育过程的要素分析 141

(三)高校道德教育过程的运行程序 143

二、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148

(一)施教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148

(二)受教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150

(三)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复杂性 153

(四)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一般形式 156

三、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 159

(一)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础 160

(二)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162

(三)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培养目的 164

(四)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核心机制 165

第六章 道德教育内容的新发展 169

一、关于道德价值观教育 170

(一)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 171

(二)集体主义观念的新发展 173

二、关于经济道德教育 176

(一)诚实守信 177

(二)公平竞争 178

(三)以义求利 178

(四)勤俭廉洁 179

三、关于科技道德教育 180

(一)为人类社会造福 183

(二)为祖国无私奉献 183

(三)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185

(四)严谨治学,团结协作 186

四、关于生态道德教育 187

(一)热爱自然,关心自然 188

(二)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相结合 189

(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观 190

五、关于道德心理素质教育 191

(一)提高道德认知 192

(二)升华道德情感 193

(三)锻炼道德意志 194

(四)强化道德行为 194

第七章 道德教育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196

一、说理教育法 198

二、人文教育法 201

三、修身自律法 203

四、环境熏陶法 208

五、舆论引导法 212

六、榜样示范法 215

七、道德咨询法 219

八、行为制约法 221

第八章 更新道德教育机制的构想 225

一、道德教育机制的内涵与特点 225

(一)高校道德教育机制的内涵 225

(二)高校道德教育机制的特点 228

二、高校道德教育启动机制 231

(一)高校道德教育决策指令系统的优化 232

(二)高校道德教育的动力激发 233

三、高校道德教育调控机制 235

(一)强化道德教育的质量管理系统 235

(二)健全道德教育的反馈调节体系 236

(三)加强道德教育的评估指导 238

四、高校道德教育保障机制 240

(一)领导体制与组织机构保障 240

(二)队伍保障 241

(三)法规制度保障 243

(四)经费及物质保障 245

第九章 新世纪道德教育对自身优良传统的承袭 246

一、对建国以来进行优良传统道德教育的历史回顾 246

(一)在认识上对我国传统道德的片面理解 246

(二)在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248

(三)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批判继承 250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现代价值 253

(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世界意义 253

(二)我国的优良道德传统是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 254

(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青少年的教化作用 256

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为21世纪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58

(一)传统道德的整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258

(二)传统道德的“仁爱”精神 260

(三)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思想资源 261

(四)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资源 262

(五)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勤学敬业精神 263

(六)“天人合一”的哲学伦理思想 265

四、传统道德教育的正确原则和方法 266

(一)值得吸取的道德教育原则 266

(二)值得继承的道德教育方法 269

第十章 当代国外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274

一、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评介 274

(一)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274

(二)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 276

(三)价值观澄清理论 282

(四)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 285

(五)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 288

二、当代国外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294

(一)地位显要 294

(二)目标统一 298

(三)内容丰富 300

(四)方式灵活 305

三、国外的道德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308

(一)重视德育是世界教育的共同特征 309

(二)必须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高校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 309

(三)必须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系统 310

(四)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和实践能力 311

参考书目 313

后记 3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