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口译训练指南
口译训练指南

口译训练指南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法)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00117742
  • 页数:4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精辟地阐述了翻译培训的基本方法,从理论上、方法上,通过实例分析告诉我们会议翻译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本书介绍的翻译的方法是:捕捉话语的意思,把讲话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再用译入语重新表达这一思想,同时又遵守译入语的语言规则。本书旨在为各层次的国际交流解决翻译质量问题,让教授翻译和准备教授翻译的教师培养出既能够为国家元首做交传,也能够在具有高度专业性的会议上担任同传译员。本书介绍的学习和教授翻译的方法可以使学习翻译的年轻人少走弯路,使组织翻译教学的机构事半功倍。
《口译训练指南》目录

第一部分 7

第一章 口译入门:无笔记交传  7

1.1 听  8

1.1.1 讲话的类型、长度、风格  9

1.1.2 把精力集中在信息上  10

1.1.3 通过渐近法确定意思  13

1.1.4 加快对信息的分析  17

1.2 分析  20

1.2.1 视觉化  20

1.2.2 确定讲话的时间段  23

1.2.3 听数字的大小  23

1.2.4 找到译入语中的对应词语  25

1.2.5 理清前后关系  26

1.3 记忆  29

1.3.1 激活被动记忆  29

1.3.2 对信息作出反应  34

1.4 信息重建  36

1.4.1 寻找合理性  36

1.4.2 不能抠字眼  40

1.4.3 充分挖掘“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得意忘言)的好处  42

第二章 交传  45

2.1 职业翻译水平实例说明  45

2.2 记笔记  53

2.2.1 原则  53

2.2.1.1 笔记的性质  54

2.2.1.2 记什么?  55

2.2.1.3 笔记的数量及非系统性特点  57

2.2.1.4 怎么记?  58

2.2.1.5 笔记与交传  61

2.2.2 原则的应用  62

2.2.2.1 真正口语化的讲话  62

2.2.2.2 记笔记和无笔记翻译  64

2.2.2.3 用译入语记笔记  65

2.2.2.4 用实例教学  67

2.2.2.5 只记非记不可的东西  72

2.2.2.6 最后几句话的笔记  75

2.2.2.7 有特点的表达方法  77

2.2.2.8 一边记笔记,一边分析讲话  78

2.3 交传的教学进度  81

2.3.1 讲话的口语特点——讲话的文字形式  82

2.3.2 讲话的选择  83

2.3.2.1 讲话主题的现实性  83

2.3.2.2 讲话的内在独立性  83

2.3.2.3 国际问题的题材  84

2.3.2.4 用母语表达  85

2.3.2.5 讲话长度  86

2.3.2.6 难度的变化  87

2.3.3 “认知补充”  89

2.3.3.1 了解背景  91

2.3.3.2 设身处地  94

2.3.3.3 上下文的作用  98

2.3.3.4 专题准备  101

2.3.3.5 补充知识  104

2.3.3.6 翻译需要的知识程度  108

2.3.3.7 相信讲话人  109

2.3.4 表达  112

2.3.4.1 表达首先要清楚  112

2.3.4.2 用言语表达思想  114

2.3.4.3 不要说莫名其妙的话  116

2.3.4.4 如何纠正学生的表达  119

2.3.4.5 话语中的暗喻  121

2.3.4.6 语言的内在逻辑与意思的表达  125

2.3.4.7 判断译员的话是否易于理解  128

2.3.4.8 成功翻译的实例  136

2.3.4.9 口才  140

2.3.5 术语的翻译  143

2.3.5.1 技术术语及其概念的识别  144

2.3.5.2 专题和术语准备  145

2.3.5.3 另一种语言里的相应译法  146

2.3.5.4 不知道的术语  146

2.3.5.5 “话到嘴边想不起来”  150

2.3.5.6 固定词语翻译  151

2.3.5.7 有意选择的词语  153

2.3.6 用外语(B语言)做交传  154

2.3.6.1 用B语言做交传的成功例子  156

2.3.7 从交传到同传  160

第三章 同传  163

3.1 同传系统  163

3.1.1 一种有违自然规律的做法  164

3.1.2 有意识地恢复自然的语言机制  166

3.2 同传的原理及方法  167

3.2.1 同传的过程  167

3.2.2 同传与对语言的掌握  169

3.2.2.1 理解语言  169

3.2.2.2 表达语言  170

3.2.2.3 A语言和B语言之争  171

3.2.2.4 同传对外语的掌握程度  172

3.2.2.5 同传应当用母语教学  175

3.2.3 释意翻译法适用于各种语言组合  176

3.2.4 不适当的直译  181

3.2.4.1 照搬原词  182

3.2.4.2 词本意的直译  183

3.2.4.3 数量的对应  185

3.2.4.4 “句法模仿”和“不可译词”  187

3.2.5 自发地表达  194

3.2.6 翻译的延迟  198

3.3 教学方法  202

3.3.1 教学器材及其使用  202

3.3.1.1 不能使用语音试验室  203

3.3.1.2 佩戴耳机  203

3.3.1.3 音量控制器  204

3.3.1.4 话筒  204

3.3.1.5 在同传间里与他人相处  205

3.3.1.6 教师的监听  205

3.3.2 学生的人数  206

3.3.3 同传的教授方法  207

3.3.3.1 模仿练习的有害影响  208

3.3.3.2 准备练习  209

3.3.3.3 交传和同传的衔接  211

3.3.4 一节同传课的典型安排  211

3.3.4.1 使学生进入情况  212

3.3.4.2 练习的组织  212

3.3.4.3 不要对着空无一人的会场翻译  213

3.3.4.4 交传是同传教学的工具  214

3.3.4.5 更好地利用音像手段  215

3.3.4.6 教师的演示  217

3.3.5 第一阶段:教师的要求  217

3.3.5.1 改正和评判学生的翻译  217

3.3.5.2 开始时避免使用陌生的题材  218

3.3.5.3 注意思想之间的联系  219

3.3.5.4 区别内容和形式  221

3.3.5.5 将直译的练习放在以后再做  223

3.3.6 第二阶段:提高难度和要求  227

3.3.6.1 让方法成为习惯性的反应  228

3.3.6.2 以论述类主题做练习  229

3.3.6.3 学会翻译各种观点  230

3.3.6.4 学会翻译文化的特色  231

3.3.6.5 纠正细节  234

3.3.6.6 对成功翻译的分析  236

3.4 视译同传  253

3.4.1 视译  254

3.4.1.1 课程的组织  254

3.4.1.2 有关方法的建议  258

3.4.2 读文章的同传难点  260

3.4.2.1 事先做好准备  262

3.4.2.2 练习“听”和“看”的协调  264

3.4.3 重新表达  266

第四章 理论课程  269

4.1 翻译的过程  271

4.1.1 讲话人  271

4.1.2 作为听众的译员  272

4.1.3 作为讲话人的译员  272

4.1.4 译员的听众  273

4.2 口语和书面语  274

4.2.1 一般历史回顾  274

4.2.2 口语和书面语在理解上的难易程度  275

4.2.3 口语的表达和书面语的表达  277

4.2.4 对口语和书面语的理解  278

4.2.5 口语翻译与书面语翻译  279

4.3 语言和话语  281

4.3.1 语言  281

4.3.2 特定语境中的话语  282

4.3.2.1 “多义性”和“单义性”  283

4.3.2.2 “模糊性”和“单义性”  283

4.3.3 翻译字面和翻译讲话  285

4.4 认知补充  288

4.5 记忆与理解  289

4.5.1 什么是记忆?如何定义记忆?  289

4.5.1.1 “习惯记忆”和“认知记忆”  289

4.5.1.2 记忆的几个阶段  290

4.5.1.3 “语义记忆”和“事件记忆”  291

4.5.1.4 “语言记忆”和“形象记忆”  291

4.5.2 记忆  292

4.5.3 记忆的建立、保持和再现  292

4.5.3.1 记忆的建立  292

4.5.3.2 记忆的保持  294

4.5.3.3 记忆的再现  294

4.5.4 短时记忆及意义单位的形成  294

4.5.5 记忆与理解  296

4.6 提喻法——明喻与暗喻  297

4.6.1 语言的明喻与暗喻  297

4.6.2 句子的明喻与暗喻  298

4.6.3 讲话中的明喻与暗喻  299

4.6.4 提喻和意义  300

4.6.5 提喻与翻译  300

4.7 意义  302

4.7.1 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302

4.7.2 感知和心理弥补  302

4.7.3 意义的单位  304

4.7.3.1 “意义单位”产生于“记忆保持范围”  304

4.7.4 意义单位,语言单位  305

4.7.5 翻译和意义  306

4.8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得意忘言”)  308

4.8.1 认知补充  308

4.8.2 意义的非语言特点  308

4.8.3 意义的非语言性质  309

4.8.3.1 普遍现象  309

4.8.3.2 “得意忘言”的例外  310

4.9 恰当与不恰当的直译  311

4.10 翻译的再表达:等值与对应  312

4.10.1 等值与对应  312

4.10.1.1 等值  312

4.10.1.2 对应  313

4.10.1.3 果料面包  315

4.10.2 对听众的适应  315

4.10.3 语调,表情,手势  315

第五章 评估  317

5.1 入学考试  317

5.1.1 此前受过大学教育  317

5.1.2 语言和出路  318

5.1.3 选择标准  318

5.1.3.1 不适合做翻译的因素  319

5.1.3.2 通过教学传授的品质  320

5.1.3.3 考生应具备的语言水平  320

5.1.4 评审委员会  323

5.1.5 入学考试试题  323

5.1.6 入学考试举例  324

5.1.6.1 母语程度不够  324

5.1.6.2 对外语(德语)理解程度不够  328

5.1.6.3 对外语理解程度不够的另一个例子(意大利语)  330

5.1.6.4 不适合做翻译的例子  331

5.1.6.5 考试成功的例子  335

5.2 学习结束时对学生的评价  340

5.2.1 考试委员会  341

5.2.2 评价因素  341

第二部分 多语言与口译 345

引言  345

第六章 外语的语言提高,B语言的使用  348

6.1 语言  348

6.2 作为译出语的非通用语的语言提高  349

6.2.1 自我提高外语水平的方法  350

6.3 锻炼B语言的同传表达  351

6.3.1 使B语言成为主动语言的方法  352

第七章 用B语言做同传  355

7.1 B语言同传学生的选拔  356

7.2 B语言同传教学的特殊性  357

7.2.1 学习B语同传的几点困难  358

7.2.2 语言水平不足的后果  368

7.2.2.1 语言错误明显,但不影响理解  368

7.2.2.2 专有词汇使用不当以及语法错误  368

7.2.2.3 句法结构错误  368

7.2.2.4 前后缺乏逻辑的联系  369

7.2.3 B语言表达不流畅的后果  370

7.2.3.1 表达中的迟疑与延误  370

7.2.3.2 由于延误而导致语句丢失  370

7.2.3.3 漏译造成的不连贯  371

7.2.4 B语同传的方法  371

7.2.4.1 为听众考虑,保持讲话的连贯性  371

7.2.4.2 为听众着想,使其了解背景  372

7.2.4.3 为听众着想,让听众由不知到知之  373

7.3 非通用语翻译的特别培训——如何解决缺乏母语教师的问题  375

7.3.1 三角式授课法  376

7.4 B语同传可以实现的功能  378

第八章 同传接力  382

8.1 “主译”的语言水平  382

8.1.1 “主译”用母语翻译自己精通的语言  382

8.1.2 “主译”用母语翻译一门不太精通的语言  382

8.1.3 从母语出发向B语言做“主译”  383

8.2 教学方法  383

8.2.1 教学生如何做“主译”  383

8.2.2 教学生如何做“接力”  385

8.2.3 “接力”可以也应该对“主译”的B语表达进行加工  386

8.3 同传“接力”中的问题并不都能通过培训解决  391

第九章 翻译教师的培训  392

9.1 培训翻译教师的目的  393

9.2 培训  393

9.2.1 理论  393

9.2.2 方法  394

9.2.3 观察和应用  394

9.3 实习教师的培训安排  394

9.4 培训模式(学员为会议翻译,为期两周)  397

第十章 新技术与翻译  400

10.1 远程翻译  401

10.1.1 物质和技术条件  401

10.1.1.1 声音  401

10.1.1.2 图像  402

10.1.1.3 会场  402

10.1.2 设备  403

10.1.2.1 会场设备  403

10.1.2.2 同传间设备  403

10.1.3 文献和会议的联络  403

10.1.4 工作条件  404

10.1.4.1 视觉疲劳和身体疲劳  404

10.1.4.2 翻译的质量  405

10.1.5 对翻译培训的影响  406

10.2 为译员服务的新技术  406

10.2.1 会议准备  406

10.2.1.1 资料准备 406

10.2.1.2 术语准备  407

10.2.2 笔记本电脑  407

10.3 为翻译教学服务的新技术  408

10.3.1 新技术对传统教学的贡献  408

10.3.2 远程教学  409

10.4 新技术能不能代替人的翻译?  41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