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语文陶冶性教学论
语文陶冶性教学论

语文陶冶性教学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明海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209042156
  • 页数:432 页
图书介绍:
《语文陶冶性教学论》目录

第一篇 陶冶哲学与陶冶性教学的传统 1

一、西方陶冶哲学理论透视 1

(一)“陶冶”说与“净化”说 3

(二)“遵循天性”与“以自然为鹄” 7

(三)自我存在的敞亮与澄明 10

二、我国古代陶冶教学传统 13

(一)“化民成俗”与“中和之纪” 14

(二)“温柔敦厚”与“涤除玄览” 22

(三)“文以明道”与“文与道俱” 32

第二篇 关怀生命:陶冶性教学价值观 43

一、语文陶冶性教学价值观的实质 44

(一)语文教学陶冶生命的本质分析 44

(二)语文陶冶性教学价值观的内涵 50

二、语文陶冶性教学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51

(一)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51

(二)尊重生命的差异性 53

(三)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54

(四)唤醒生命的主体性 56

(五)追求生命的体验性 58

(六)激发生命的超越性 60

三、语文陶冶性教学价值观的实施 61

(一)倡导尊重的教学理念 62

(二)回归生活,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统一 63

(三)融入情感,实现语文与情感的整合与交融 67

(四)树立发展性、弹性化的评价观 69

第三篇 陶冶性读写:语文教学的本色 72

一、陶冶性阅读教学的生态化建设 72

(一)陶冶性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外显特征 73

(二)陶冶性阅读教学生态化的理论分析 76

(三)陶冶性阅读教学生态化的价值追求 77

(四)陶冶性阅读教学生态化的实践构想 81

二、陶冶性阅读教学方式的探讨 92

(一)诵读:唤醒文本的生命律动 94

(二)体验:驶向彼在的意义之舟 100

(三)感悟:泠然冥会的哲情之思 105

(四)对话:心系对方的生命关怀 110

(五)探究:超越文本的价值追索 115

三、陶冶性写作教学生态环境的构建 121

(一)陶冶性写作教学生态环境的界定 122

(二)陶冶性写作教学生态环境的特点 123

(三)陶冶性写作教学生态环境的设计 131

第四篇 理想与突围:陶冶性教学探寻 148

一、困境与反思:当今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困境 149

(一)语文与儿童 149

(二)当今我国语文教育的困境及其思想根源 150

(三)困境中的突围:语文教育“陶冶”价值的凸现 152

二、理想与争鸣: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提出 154

(一)汉语“陶冶”的界说 154

(二)陶冶与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 155

(三)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内涵 156

三、沉淀与回眸:语文教育陶冶传统的追溯 158

(一)语文教育内容的陶冶传统 158

(二)语文教育形式的陶冶传统 163

四、发难与应对:当代视野下的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 167

(一)发难:陶冶是否可能 167

(二)应对:对“传统”的重新认识 168

(三)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实施 168

五、摸索与学步: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实践举隅 184

(一)小学语文陶冶性经典诵读教学探索 184

(二)小学语文陶冶性识字教学探索 187

(三)小学语文陶冶性写字教学探索 188

(四)小学语文陶冶性习作教学探索 189

第五篇 陶冶性教学状态的审美化追求 196

一、陶冶性教学状态审美化透视 196

(一)语文教师的陶冶性教学状态审美化追问 196

(二)语文教师的陶冶性教学状态审美化特征 198

(三)语文教师的陶冶性教学状态审美化理论基础 201

(四)语文教师的陶冶性教学状态审美化的必要性 203

二、陶冶性教学状态审美化意义 205

(一)唤醒语文教师的生命意义 205

(二)开发学生的美好人生 208

三、陶冶性教学状态审美化内容 211

(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审美化追求 211

(二)语文教师参与的校园精神的审美化重构 214

(三)语文教师追求的教学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218

四、陶冶性教学状态审美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220

(一)客观因素分析:语文教师的职业之需 220

(二)主观因素分析:语文教师的创造之源 223

第六篇 诗性语文:陶冶性教学的设计 228

一、语文教学现状的审视与分析 228

(一)现状的忧虑 228

(二)反思与设想 229

二、关于“诗性”的阐释和思考 230

(一)“诗性”探源 230

(二)“诗性”界说 231

三、“诗性语文”陶冶性教学的目标与指向 232

(一)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构建语文知识网络 233

(二)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培养文学审美能力 233

(三)通过对话多元互动,促进完美人格生成 234

四、“诗性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基本原则 235

(一)创造性与创新性原则 235

(二)启发性与开放性原则 235

(三)自我澄明与去蔽原则 236

(四)师生平等与对话原则 236

(五)与文本交流对话原则 237

五、“诗性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操作序列 238

(一)基本思路阐释 238

(二)阅读教学序列 240

(三)作文教学序列 242

六、“诗性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教学策略 244

(一)平等对话策略 244

(二)多元互动策略 246

第七篇 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的追问 249

一、“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新理念 250

(一)语文本质的百年沉思 250

(二)“生命语文”的时代呼唤 251

二、“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内涵 252

(一)语文:生命的符号 253

(二)陶冶:语文教学的特性 254

(三)“生命语文”教学的透视 256

三、“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 258

(一)生命体验:沟通此在与彼在的桥梁 258

(二)生命互动:主体间视野的同化与顺应 260

(三)动态生成:可能性的创造与伸展 263

(四)回归生活:主体意义的建构与回归 265

四、“生命语文”陶冶性教学的价值取向 267

(一)唤醒生命意识,关注生命情怀 267

(二)拓展生命疆界,丰富生命内涵 269

(三)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人生超越 269

五、生命陶冶观视界下的语文教学 271

(一)生命陶冶观视界下的识字、写字教学 271

(二)生命陶冶观视界下的阅读教学 274

(三)生命陶冶观视界下的作文教学 278

(四)生命陶冶观视界下的口语交际教学 282

(五)生命陶冶观视界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283

六、语文课堂生命陶冶“场”的构建 285

(一)“场”概念的物理学与心理学视野 286

(二)语文课堂生命陶冶“场”的建构意义 287

(三)语文课堂生命陶冶“场”的建构策略 288

第八篇 审美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建构 311

一、“审美语文”陶冶性教学的概念阐释 312

(一)陶冶性教学的内涵 312

(二)陶冶性教学的意义 314

二、“审美语文”陶冶性教学的功能与要求 315

(一)陶冶性教学的功能:优化教学效果 316

(二)陶冶性教学的要求:创造和谐境界 319

三、“审美语文”陶冶性教学的特征 324

(一)陶冶性教学是一种体验性活动 324

(二)陶冶性教学是一种对话性活动 326

(三)陶冶性教学是一种净化性活动 328

(四)陶冶性教学是一种建构性活动 329

四、“审美语文”陶冶性教学设计 331

(一)陶冶性教学的过程 331

(二)陶冶性教学的途径 336

(三)陶冶性教学的方法 340

五、“审美语文”陶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47

(一)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347

(二)结合语境、品味词语 347

(三)设身处地、体验情感 347

第九篇 经典语文:陶冶性教育的开拓 351

一、陶冶性经典教育的内涵与必要性 352

(一)经典教育的内涵及其陶冶性 352

(二)语文陶冶性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353

二、陶冶性经典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追求 356

(一)人格的塑造:陶冶性经典教育的永恒追求 357

(二)人的可持续发展:陶冶性经典教育的着眼点 359

(三)储存与记忆:陶冶性经典教育的积累过程 362

(四)让学习变成享受:陶冶性经典教育的理想境界 363

三、陶冶性经典教育的实施方法 365

(一)经典环境陶冶法 365

(二)经典诵读对话法 368

(三)经典活动教学法 377

四、陶冶性经典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83

(一)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教育的有机整合和良性互动 383

(二)施行开放的经典教育,陶冶学生宽广的文化心灵 384

(三)善于期待,让学生在经典语文的陶冶中日渐丰满 385

(四)涵养深厚的经典文化底蕴,拓展文化智慧与情怀 385

第十篇 赵谦翔:“绿色语文”的陶冶实验 387

一、“绿色语文”教学实验的追求 387

(一)扩展式教学与“人的发展”目标 388

(二)建构“绿色语文”,享受诗意人生 389

(三)“绿色语文”教学的陶冶性功能 390

二、“绿色阅读”教学实验的探究 393

(一)“绿色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394

(二)“绿色诗歌鉴赏”教学的开拓 398

(三)“绿色文言”教学的实验设计 401

三、“绿色作文”教学实验的尝试 410

(一)救救孩子,呼唤绿色 410

(二)以人为本,开源引流 412

(三)以真为纲,启迪悟性 414

(四)以导为脉,永葆激情 415

参考文献 426

后记 4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