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南京教育史
南京教育史

南京教育史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传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0005186X
  • 页数:689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述南京地区古代至当代教育历史、各类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发展情况,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历代教育家传略等。
《南京教育史》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南京教育 13

第一节 古代南京地区的教育萌芽 13

一、原始社会时期南京地区的人类活动与教育的产生 13

二、春秋时期南京地区金属冶炼技术的传授 14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南京教育 16

第三节 三国时期的南京教育 18

一、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的官学教育 18

二、以学习历史与兵法为主的军队教育 21

三、以大族家庭教育为主的私家教育 22

第二章 两晋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京教育 24

第一节 东晋南朝官办学校制度的演变 24

一、东晋时期太学与国学的重建 25

二、刘宋时期四学并立的盛况 27

三、南齐时期国学的大起大落 28

四、梁朝时期学校教育的繁荣 29

五、陈朝时期国学的衰微 31

第二节 东晋南朝私学教育的发展 32

一、私学教师多元化 32

二、私学条件得到改善 33

三、私学生源多样化 34

四、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35

第三节 东晋南朝家族教育的兴盛 36

一、长辈广泛参与子弟教育 36

二、个人刻苦自学 37

三、少儿教育与妇女教育受到重视 38

四、言教、身教与文教并重 41

五、教育内容十分丰富 42

第四节 东晋南朝贵族教育的缺陷 49

一、缺少良好教养,皇族子弟暴虐荒淫 49

二、偏重文化知识,忽视德行教育 52

三、重文轻武,普遍缺少忧患意识 54

四、轻视实务,丧失治国和处世能力 56

第五节 隋朝时期的南京教育 57

第六节 唐代时期的南京教育 59

第七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京教育 61

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南京教育 66

第一节 官学再度繁荣 66

一、府学有所发展 66

二、县学始具规模 70

三、官学的经费和管理 71

第二节 理学书院的兴盛 74

一、书院发展概况 74

二、政府对书院的影响和控制 76

三、书院的组织和管理 77

四、书院的教学 78

五、书院的职能 79

第三节 私学继续发展 80

一、乡党之学的普及 81

二、家学的繁盛 82

三、为中央官学举荐贤才 83

第四节 科举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84

一、兴建贡院,完善地方贡士制度 84

二、条陈议案,争取名额 85

三、积极参与,大量人才及第 86

第四章 明朝时期的南京教育 88

第一节 文教政策的确立与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 88

一、文教政策的确立 88

二、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 91

第二节 官学学制系统的形成 95

一、中央官学的新发展 95

二、地方官学的空前发展 105

第三节 民间私学的发展 112

第四节 留学生教育的兴盛 113

第五节 书院的曲折发展 115

一、书院的兴衰 115

二、书院的性质与教学 119

第六节 “应试教育”的强化 120

一、科举考试及选士制度的加强 120

二、应天府乡试与南京会试 122

三、明代南京地区科举中式状况 124

第五章 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南京教育 126

第一节 文化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体制 126

一、文化教育政策举措 127

二、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系统 128

第二节 完备的地方官学体系 129

一、地方官学的建制 129

二、地方官学的管理与制度 130

三、地方官学的学田与学租 136

第三节 兴盛的书院教育 137

一、书院的官学化 137

二、书院的内部管理 139

三、江宁府府县书院的教学特点 140

四、江宁府府县书院的藏书与刻书 142

第四节 形式多样的蒙学教育 143

一、社学 143

二、义学 144

三、私塾 145

第六章 古代南京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 146

第一节 王安石、湛若水、焦竑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46

一、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46

二、湛若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48

三、焦竑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49

第二节 古代南京教育家传略 149

雷次宗 157

刘瓛 157

严植之 157

张? 157

宋濂 157

宋讷 157

方孝孺 157

吕柟 157

卢文弨 157

袁枚 157

钱大昕 157

姚鼐 157

王贞仪 157

第七章 清代(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教育 157

第一节 “经世致用”教育思潮与西方教育的进入 157

一、封建传统教育渐趋解体 157

二、“经世致用”思潮在南京 161

三、西方文化教育在南京的传播 163

第二节 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 165

一、洋务教育在中国兴起 165

二、南京洋务军事工业技术学校和新式军事学堂 166

第三节 清末南京的新式教育 169

一、维新运动的改良教育 169

二、清末新学制与南京近代教育体系的形成 171

第四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南京教育 179

一、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教育的基本政策 180

二、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内容 184

三、太平天国时期南京教育的特点 186

第八章 民国前期的南京教育 190

第一节 五四运动前的南京教育 190

一、资产阶级教育理念的初步熏陶 190

二、教育改革与“壬子·癸丑学制” 193

三、南京原有教育的蜕变与新生 195

四、烽火之中的南京教育 203

第二节 五四运动至国民政府成立前的南京教育 204

一、南京教育行政机构的变动 204

二、教育新思潮的涌动 210

三、新文化运动与南京教育改革 217

四、师生爱国民主运动与学潮 223

五、各类教育逐步发展 226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教育 237

第一节 政府对教育的管理与控制 237

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的确定 237

二、新学制的厘定 238

三、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 242

四、控制学校教育的措施 243

第二节 抗战前南京教育的发展 247

一、幼儿教育 248

二、小学教育 251

三、普通中学教育 253

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257

五、中等师范教育 259

六、高等教育 262

七、社会教育 266

八、军事院校 270

第三节 抗战初期南京学校的流亡 271

一、普通中学的迁徙流亡 272

二、中等专业学校的内迁 272

三、高等学校的流亡办学 273

四、军事院校的西迁 275

第四节 沦陷时期的南京教育 276

一、日伪统治下的“奴化”与“伪化”教育 276

二、南京教育界的反侵略斗争 282

第五节 抗战胜利后南京教育的起落 285

一、复员时期的教育政策与措施 286

二、南京教育的复员与发展 288

三、国民政府败逃前夕的南京教育界 293

第六节 南京学界的爱国民主运动 294

一、抗战前南京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295

二、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296

第十章 近、现代南京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 300

第一节 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300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300

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309

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313

第二节 近、现代南京教育家传略 317

缪荃孙 1956

李瑞清 1956

蔡元培 1956

仇埰 1956

江谦 1956

郭秉文 1956

柳诒徵 1956

马客谈 1956

胡小石 1956

吴蕴瑞 1956

廖世承 1956

晏阳初 1956

黄质夫 1956

陈裕光 1956

张乃燕 1956

徐悲鸿 1956

俞剑华 1956

刘海粟 1956

邰爽秋 1956

茅以升 1956

高觉敷 1956

刘敦桢 1956

潘菽 1956

罗家伦 1956

陈章 1956

杨廷宝 1956

唐圭璋 1956

李方训 1956

范存忠 1956

曾远荣 1956

傅抱石 1956

第十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南京教育(1949— 1956

第一节 对旧教育的接管、接收和接办 347

一、全面接管公立学校 348

二、稳妥接收外国津贴学校 350

三、积极接办私立学校 351

第二节 对教师的团结、教育和改造 351

一、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 352

二、教师的业务培训 355

三、确立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56

第三节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60

一、建立学生团、队组织 361

二、开设政治课 363

三、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 364

第四节 建立工农教育制度 367

一、冬学、民校与农民扫盲识字运动 367

二、开展职工、干部业余文化教育 369

三、创办工农速成中学 373

第五节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374

一、中小学热情引进苏联教学方法 375

二、高等学校全面借鉴苏联教育模式 376

三、对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评价 377

第六节 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378

一、院系调整的方针和步骤 378

二、南京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 379

第七节 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技术学校的改建与发展 382

一、迅速扩建幼儿园 382

二、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383

三、有效整顿普通中学 384

四、积极创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384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初期的南京教育(1957— 1965

第一节 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 387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388

二、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 388

三、加强党对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领导 389

第二节 教育界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390

一、整风运动的开展 390

二、反右派斗争的开展 391

第三节 教育大跃进 392

第四节 各类教育全面调整提高 394

一、贯彻实施“八字方针”,教育事业全面调整 395

二、制定和实施“三个条例”,促进各类教育规范化 396

三、试行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 403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京教育(1966— 197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大动乱 406

一、教育界知名人士首当其冲遭批斗 407

二、红卫兵“破四旧”与师生“革命大串联” 408

三、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409

四、学校造反派的夺权与武斗 410

五、“复课闹革命”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411

第二节 破坏极大的“教育革命” 413

一、工宣队进驻学校 413

二、“开门办学”以干代学 414

三、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教师队伍” 415

四、学校撤并、下放 416

五、创办“社会主义新大学” 417

六、高等学校招生试点 418

第三节 广大师生对极“左”路线的抵制与斗争 421

一、广大师生日益觉醒,奋起抗争 421

二、震撼全国的“南京事件” 422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对南京教育事业的破坏 423

一、各级党组织对教育工作的领导陷于瘫痪 424

二、教师队伍受到严重摧残 425

三、学校的教育教学遭到全面破坏 425

四、严重干扰一代青少年学生的正常成长 427

第十四章 拨乱反正时期的南京教育(1977— 1978

第一节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429

一、批判“四人帮”的极左路线 429

二、推倒“四人帮”的“两个估计” 430

三、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31

四、平反冤假错案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434

第二节 教育事业的全面恢复 435

一、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制度 435

二、幼儿教育开始恢复提高 436

三、小学教育开始调整发展 437

四、中学教育开始调整改革 438

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恢复发展 439

六、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 441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京教育(1979— 2005

第一节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444

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444

二、办学体制改革 447

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 449

四、教育督导制度改革 452

五、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454

第二节 各类教育蓬勃发展 456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 456

二、基础教育的发展 460

三、职业技术教育、民办教育的发展 472

四、特殊教育的发展 487

五、师范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 490

六、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 498

七、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拓展 508

第三节 素质教育初显成效 513

一、80年代中期至1993年:素质教育在探索中启动 514

二、1993年至1998年: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发展 519

三、1999年至2005年:素质教育在创新中深化 522

四、“南京高考之痛”及相关论争 536

五、南京市素质教育实践的启示 543

第四节 师资建设务实创新 547

一、教师的录用与管理 547

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与管理 550

三、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557

第十六章 当代南京教育家的思想与实践 562

第一节 匡亚明、斯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562

一、匡亚明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562

二、斯霞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568

第二节 当代南京教育家传略 575

孙叔平 586

杨景才 586

纵翰民 586

陈嘉 586

陈邦杰 586

黄显之 586

蒋孟引 586

黄友葵 586

陈白尘 586

顾兆勋 586

吴天石 586

徐芝纶 586

钱钟韩 586

陈大羽 586

甘涛 586

施祥林 586

孙望 586

程千帆 586

冯秀藻 586

朱启銮 586

由崑 586

时钧 586

徐国钧 586

叶子铭 586

第三节 当代南京基础教育界名人简介 586

朱刚 597

恽宗瀛 597

罗炳权 597

李夜光 597

王兰 597

曹琬 597

胡百良 597

袁浩 597

岳燕宁 597

陈国强 597

钱逸瑞 597

孙丽谷 597

王栋生 597

董正璟 597

孙双金 597

杨瑞清 597

附录一 南京教育大事年表 597

附录二 民国以来至2005年南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统计表 648

附录三 1927—2005年南京市主要教育行政负责人 657

附录四 当代南京教育人物名录 662

后记 6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