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焕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6736039
- 页数:320 页
概论 1
一、临床药学的发展史 1
二、临床药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1
(一)概念 1
(二)临床药学的研究范围 2
三、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学的关系 2
四、临床药学的研究内容 3
(一)临床药动学 3
(二)临床药效学 3
(三)药物相互作用 3
(四)药物利用和评价 4
(五)药物过量诊治 4
(六)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4
(七)新制剂的开发和评价 4
(八)药物经济学 4
(九)药学监护 4
(十)药物情报信息 5
五、临床药学的主要任务 5
(一)参与合理用药 5
(二)治疗药物监测 5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5
(四)药物信息的收集与咨询服务 5
(五)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研究 5
(六)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5
(七)新制剂及新剂型研究 5
六、临床药学的工作方式 5
(一)第一层次 6
(二)第二层次 6
(三)第三层次 6
七、我国临床药学的展望 6
(一)关于临床药学教育问题 6
(二)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化与提高 7
(三)临床药学研究 7
(四)药学监护 9
第一章 药动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在临床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11
第一节 临床药动学的一般原理 11
一、临床药动学概念 11
二、药物在体内的处置 11
三、房室模型 12
四、单室模型药动学 13
(一)静脉注射血药浓度 13
(二)静脉滴注 14
(三)单室模型非血管给药 15
(四)多剂量给药 19
五、多室模型药动学 21
(一)二室模型的静脉注射与静脉滴注 21
(二)血管外给药(一级吸收) 23
(三)多室模型简介 26
六、非室模型药动学简介 27
(一)概念 27
(二)统计矩原理 27
第二节 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29
一、给药方案设计的一般步骤 29
二、临床上常用的几种给药调整方法 30
三、药物体内过程的非线性特征与给药方案设计 37
(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形成 37
(二)药物吸收过程中的非线性动力学 38
(三)药物分布过程中的非线性动力学 40
(四)药物代谢过程中非线性动力学 41
(五)药物排泄过程中的非线性动力学 43
(六)时间依赖性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44
四、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45
第三节 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 46
一、妊娠期、哺乳期合理用药 46
(一)妊娠期母体药动学特点 46
(二)药物经胎盘的转运 47
(三)胎儿药动学特点 47
(四)妊娠期合理用药与药物的致畸作用 48
(五)哺乳期合理用药 50
二、儿科合理用药 50
(一)新生儿药动学特点 50
(二)小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53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53
三、老年人合理用药 55
(一)老年人药动学特点 55
(二)老年人药效学特点 56
(三)老年人常用药物的特点 56
(四)老年人的用药原则 58
第四节 群体药动学理论及其应用 59
一、简介 59
(一)定义 59
(二)传统药动学与群体药动学的区别 60
二、群体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60
(一)单纯集合法 60
(二)标准二步法 60
(三)迭代二步法 61
(四)非线性混和效应模型法 61
(五)非参数法 61
(六)吉布斯取样法 62
(七)人工神经网络法 62
三、NONMEM法求算群体药动学参数 63
(一)基本原理 63
(二)NONMEM法的模型和参数 64
(三)所需的特殊数据 65
(四)群体药动学参数求算 65
(五)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66
(六)群体药动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66
四、群体药动学的优点及应用 67
(一)优点 67
(二)应用 67
第二章 治疗药物监测 76
第一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必要性 76
一、血药浓度与疗效和副反应的关系 76
二、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78
三、治疗药物监测的范围 78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的实施 80
一、申请 80
二、取样 81
三、测定 82
四、数据处理 82
五、结果解释 83
(一)临床资料的掌握 83
(二)药代动力学资料的掌握 84
(三)血药浓度实侧值与预测值的比较及出现偏差的可能原因分析 84
第三节 治疗药物监测分析方法的建立和质量控制 86
一、治疗药物监测分析方法的建立 86
(一)样品的种类、采集和贮存 86
(二)测定前样品的处理 88
(三)测定方法的建立 93
二、几类特殊药物的分析 98
三、治疗药物监测质量保证 101
(一)治疗药物监测质量与质量保证 101
(二)治疗药物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的措施 101
四、几种常见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分析方法 103
(一)强心苷类 103
(二)抗心律失常药 103
(三)抗癫痫药 104
(四)三环抗抑郁药 105
(五)抗精神病药 105
(六)抗躁狂症药(碳酸锂) 105
(七)茶碱 106
(八)庆大霉素 106
(九)抗肿瘤药 106
(十)环孢霉素A 107
第三章 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 108
第一节 诊断明确后再用药原则 108
第二节 合理用药原则 108
一、掌握适应证、禁忌证,正确选择药物 109
二、合理联合用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109
(一)增强疗效 109
(二)降低毒性 110
(三)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110
三、考虑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110
(一)药物因素 110
(二)机体因素 111
第三节 防治不良反应,遵循安全用药原则 112
一、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观察综合效果 112
二、熟悉药物的药理学知识 112
第四节 遵循有效和经济用药原则 113
一、开展循证医学,遵循有效用药原则 113
二、遵循经济用药原则 113
第五节 内科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 113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113
(一)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113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 117
(三)心绞痛 119
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122
(一)支气管哮喘 122
(二)慢性阻塞性肺病 124
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 125
(一)消化性溃疡 125
(二)肝脏疾病的药物治疗 128
四、其他系统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 129
(一)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129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 131
第四章 药物相互作用 134
第一节 概述 134
第二节 药物吸收环节的相互作用 135
一、离子的作用 136
二、pH的影响 136
三、食物的影响 137
四、吸附作用 138
五、胃肠运动的影响 138
六、削弱肠吸收机能 138
七、胃肠道内药物代谢酶 138
八、其他 139
第三节 药物分布环节的相互作用 139
一、药物与白蛋白结合 139
二、药物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 139
三、药物与其他血浆蛋白结合 140
四、血浆蛋白结合与药代动力学的关系 140
(一)血浆蛋白结合对药物组织分布的影响 140
(二)血浆蛋白结合对游离药物浓度的影响 141
(三)血浆蛋白结合对药物消除的影响 142
五、药物在血浆蛋白结合点上竞争及其意义 143
第四节 药物代谢环节的相互作用 144
一、药物代谢酶简介 144
二、酶诱导 146
三、酶抑制 146
四、代谢环节药物相互作用预测 147
第五节 药物排泄环节的相互作用 147
一、改变尿的酸碱度 147
二、干扰药物从肾小管分泌 147
第六节 与中药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 148
第七节 药物在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149
一、影响药物对靶位的作用 149
(一)干扰摄取过程 149
(二)抑制灭活酶 149
(三)阻断受体 150
二、改变电解质平衡 150
三、作用于同一生理系统或生化代谢系统 151
第八节 药物在体外相互作用 151
一、药物配伍禁忌 151
二、药物与赋形剂可发生相互作用,影响生物利用度 151
第五章 药物的不良作用 153
第一节 概述 153
第二节 药物不良反应 154
一、定义 154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 155
(一)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分类 155
(二)根据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分类 156
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58
(一)药物方面 158
(二)机体方面 159
四、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160
(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 160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方法 160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工作程序 162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 163
一、药源性疾病概述 163
(一)定义 163
(二)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区别 164
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164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164
(二)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165
三、药源性疾病的分类与发生机制 166
(一)药源性疾病的分类 166
(二)各类型药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166
四、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170
(一)诊断原则 170
(二)处理原则 171
五、药源性疾病的预防 171
(一)提高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危害性的认识 171
(二)做到合理用药 171
(三)加强用药监护 171
(四)加强药物安全监督 171
第六章 药物过量 173
第一节 概述 173
一、毒物的分类 173
二、毒物的毒性分级 174
三、毒物进入体内及消除的过程 175
(一)吸收 175
(二)分布 177
(三)代谢 179
(四)排泄 180
四、中毒发生的机制 181
五、急性中毒的一般救治 183
(一)毒物排除 183
(二)特殊解毒剂的应用 185
(三)支持对症治疗 186
第二节 常见药物急性中毒的抢救与治疗 187
一、临床常见药物中毒 187
(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187
(二)苯二氮?类药物中毒 190
(三)其他类镇静催眠药物中毒 191
(四)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中毒 192
(五)抗精神失常药物中毒 193
(六)抗癫痫类药物中毒 196
(七)H1受体拮抗剂中毒 197
(八)呼吸系统常用药物中毒 199
(九)麻醉药和镇痛药物中毒 201
(十)强心苷类药物中毒 205
二、天然药物中毒的救治 206
(一)常见动物药中毒 206
(二)常见植物药中毒 208
(三)常见矿物药中毒 214
第七章 药学监护 216
第一节 药学监护产生的背景 216
一、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有增无减 216
二、医药费用过度增长 217
三、临床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17
第二节 药学监护的概念、执行的功能及与临床药学的区别 218
一、药学监护的概念 218
二、药学监护的功能 218
三、与临床药学的区别 218
第三节 实施药学监护的基本要素 219
一、合格的药师 219
二、记录文件 219
三、管理制度 219
四、评价系统 219
五、报酬补偿制度 220
第四节 药学监护的过程 220
第五节 我国实施药学监护的战略 221
一、加强认识,加大宣传 221
二、转变药师工作职能并进行培训 221
三、改革现有的药学教育模式培养人才 221
四、建立有利于药学监护实施的医疗管理制度 222
五、建立药学监护的实践标准 222
第八章 循证药学 223
第一节 概述 223
第二节 循证药学实践的基本过程 224
第三节 证据的来源和检索 225
一、检索与检索式 226
二、互联网检索 227
(一)互联网检索的搜索引擎 227
(二)互联网检索实例 229
三、其他常用循证药学数据库和网站简介 234
(一)OVID数据库 234
(二)Cochrane Liberary 234
(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35
(四)Embase数据库 235
(五)国立研究注册试验数据库(The National Research Register,NRR) 235
(六)CRD数据库 235
(七)Doctors Desk 235
(八)美国内科医师学院杂志俱乐部(ACP Journal Club) 235
(九)http://ebm.bmjjournals.com 235
(十)EBM Guideline 235
(十一)Current Contralled Trials(在研对照试验) 235
(十二)MeReC Bulletin,MeReC Briefing and MeReC Extra 235
(十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236
(十四)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 236
(十五)国立指南库 236
(十六)药物大全 236
(十七)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236
(十八)医药信息网 236
(十九)专利数据 236
(二十)http://www.sahp.com/pub//ashp//index.html 236
第四节 循证药学证据的严格评价 236
一、证据重要性的严格评价 237
二、研究证据真实性的严格评价 238
三、临床意义的严格评价 238
四、临床适用性的严格评价 239
第五节 研究证据的系统评价 239
一、文献证据的系统评价 239
(一)系统评价的定义 239
(二)系统评价的方法 239
(三)系统评价质量的判断 241
(四)系统评价与传统的文献综述的区别 241
二、文献证据的定量综合分析——Meta分析 241
(一)Meta分析的统计学原理与方法 242
(二)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 242
(三)Meta分析注意事项 242
(四)Meta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243
第六节 药物治疗疗效研究证据的严格评价 248
第七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严格评价 249
第九章 药物利用评价 251
一、药物利用评价的由来和发展 251
二、药物利用评价的定义和意义 252
(一)定义 252
(二)性质 252
(三)药物利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53
三、药物利用评价的方法 254
(一)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54
(二)回顾性、现时性、前瞻性评价 254
(三)药物消耗量的统计分析 254
四、药物利用评价的步骤 255
(一)成立药物利用评价委员会 255
(二)确定评价的范围 255
(三)建立评价质量标准 255
(四)收集资料 255
(五)评价结果 255
(六)改进用药方式 256
(七)进行药物利用的再评价 256
第十章 药物经济学评价 257
第一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指标及内容 257
一、药物经济学的概念 257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主要指标 257
(一)成本 257
(二)产出 258
三、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内容 258
(一)成本分析 258
(二)药物治疗方案评价 258
(三)新药研发项目的评价 258
(四)医疗保险中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258
四、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实际应用 259
(一)选择合适防治方案,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259
(二)评价新药开发费用,提高研制水平 259
(三)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260
(四)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推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260
第二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基本方法 261
一、最小成本分析方法 261
(一)方法 261
(二)适用范围 261
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262
(一)方法 262
(二)适用范围 265
三、成本-效果分析方法 265
(一)方法 265
(二)适用范围 268
四、成本-效用分析方法 268
(一)方法 268
(二)适用范围 269
第三节 药物经济学中成本和产出的测算 270
一、成本的种类与测算 270
(一)成本的种类 270
(二)成本的计量 271
二、产出的测算 273
(一)效益的测算 273
(二)效果指标 274
(三)效用的度量 274
第四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方案设计与基本步骤 276
一、药物经济学研究设计 276
(一)确定研究目的 276
(二)明确研究对象 276
(三)选择样本 276
(四)考虑分析方法 276
(五)确定观察指标 276
(六)设立适当的对照 276
(七)确定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277
(八)考虑统计分析基本方法 277
(九)明确研究进度和经费预算 277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277
(一)确定药物经济学问题,分析研究前景 277
(二)确立观察问题的角度 277
(三)区分和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277
(四)选择适当的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 278
(五)鉴别、计量成本 278
(六)鉴别结果 278
(七)确定贴现率,计算贴现值 278
(八)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最佳方案 278
(九)区分不确定因素并进行敏感度分析 279
(十)陈述结果 279
第五节 药物经济学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评价 279
一、标题 279
二、摘要 279
三、前言 279
四、文献综述 280
五、研究方法 280
(一)分析方法的选择 280
(二)经济学变量 280
(三)研究对象 280
(四)研究工具 280
(五)设计 280
(六)假设和限制 280
(七)分析 281
六、结果 281
七、敏感度分析 281
八、贴现计算 281
九、讨论和结论 281
十、总体要求 281
第六节 药物经济学评价实例 281
一、3种治疗方案后粒细胞减少症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281
(一)研究目的 281
(二)病例人数的估算与病例选择 282
(三)药物及治疗方案 283
(四)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与疾病的疗效评价 283
(五)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药物治疗成本的计算 283
(六)成本-效果分析 283
(七)敏感度分析 284
(八)讨论 284
二、推行b型流感杆菌疫苗免疫的成本-效益分析 284
(一)成本与效益的测量方法 285
(二)研究结果 285
三、1996年天津市慢性病综合干预项目的成本-效用和成本-效益分析 286
(一)研究目的 286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86
(三)效用估算 286
(四)成本估算 287
(五)成本-效用分析 288
(六)成本-效益分析 288
(七)讨论 289
第十一章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 291
第一节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基本概念 291
一、概念 291
二、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必要性 291
三、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目的 292
第二节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主要内容 292
第三节 上市后药品再评价的实施方式 292
第四节 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技术方法 293
一、评价研究的内容与步骤 293
二、再评价结果的管理 294
第五节 中药上市后的再评价 294
一、如何认识中药和中药再评价 294
二、中药再评价的意义 295
三、中药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296
第十二章 中药临床药学 298
第一节 概述 298
一、中药临床药学的概念 298
二、中药临床药学的研究内容 298
三、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 299
四、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方向及展望 300
第二节 中药合理用药 301
一、复方配伍相互作用 301
二、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 303
(一)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概论 303
(二)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的临床表现 304
(三)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机理 305
(四)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药效学 307
三、中成药合理用药 308
四、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监测 309
(一)概述 309
(二)临床表现分类 309
(三)产生原因 309
(四)防治原则及措施 310
第三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310
一、血药浓度法 310
二、生物效应法 312
(一)药理效应法 312
(二)药物累积法 313
(三)LD50补量法 313
三、微生物法 314
四、其他中药药动学新方法、新理论 314
(一)药物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 314
(二)生理药动学模型 315
(三)中药胃肠道药动学 315
五、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实践 315
六、中药复方药动学的研究与中医药理论的关系 316
(一)复方药动学与中医“证”的关系 316
(二)复方药动学与中医药配伍的关系 317
七、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317
(一)中药复方组成的复杂性 317
(二)复方中有效(指标)成分含量低,难以检测 317
(三)处方环境不确定,药动学研究难具规律性 317
八、展望 317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药鉴定学实验 供中药学 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 第2版》吴啟南 2018
-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历年真题试卷全解 2015-2019 中药学专业知识 1》黄坤主编 2020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实验 第2版》韩丽,史亚军 2018
- 《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韩忠朝著 2015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第2版》赵骏 2018
-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朱古亭》方剑乔总主编 2019
- 《药学概论》于海平主编 2019
- 《中药学专业知识 1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指南 第7版 2019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 2018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