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女童教育  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女童教育  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女童教育 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学元主编(乐山师范学院)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220073844
  • 页数:37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小城镇女童教育的学术专著。
《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女童教育 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研究》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多维视野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研究 5

第一节 绪论 5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5

二、研究的理论背景 6

(一)社会学中宏观与微观的沟通 7

(二)日常生活的解释 8

三、研究的经历及方法 11

(一)研究的经历 11

(二)研究的方法 13

四、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 13

第二节 “局外人”视野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 14

一、家庭视野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 15

(一)父母对女童的教育期望 16

(二)父母与女童的角色关系 19

(三)家庭休闲文化中的女童教育 27

二、学校视野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 29

(一)校长视野中的女童教育 29

(二)教师视野中的女童教育 34

(三)学校教师的性别比与女童社会化 41

(四)教材与女童社会化 43

三、社区视野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 45

(一)民众对女童教育的态度 45

(二)民俗中的女童教育 47

(三)制度中的女童教育 55

第三节 “局内人”视野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 60

一、自我的成长:女童主体的观点 60

(一)我是谁:追寻自我 60

(二)我是一只小小鸟:渴望飞翔 66

(三)我是一面五星红旗:思想道德教育的结晶 69

二、小城镇女童调查问卷的分析 72

(一)女童心目中的父母角色 72

(二)与老师的关系 73

(三)学习目的与自我认识 74

(四)日常交往 76

第四节 视界融合:主体间性交往的小城镇女童教育观 78

一、社会性别:影响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构建的关键性因素 78

(一)表现在“局外人”小城镇女童教育观的冲突,集中表现在对女童性别角色的认知上 79

(二)“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冲突 79

二、意义阻隔:小城镇女童发展所受到的影响 80

(一)家庭代沟:父母与女儿沟通的断裂对小城镇女童的影响 80

(二)泛化的教育对象:小城镇女童学校生活的不利处境 83

(三)社区惯习:女性刻板印象对小城镇女童教育的影响 84

三、理性行动: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构建的策略 85

(一)确立有利于小城镇女童发展的教育观 86

(二)促进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构建的措施 92

第二章 文化变迁中的小城镇女童教育 95

第一节 绪论 95

一、文化与文化变迁 96

(一)文化 96

(二)文化变迁 97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97

(一)哲学基础 97

(二)文化学及文化社会学基础 98

(三)文化时滞理论 99

(四)区域文化模式 99

第二节 东部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女童教育发展 100

一、东部小城镇文化变迁的历史线索及经济现状 100

(一)吴文化与东部小城镇的历史变迁 100

(二)经济发展的类型特征 103

二、昆山市女童教育变迁的历史与现状 105

(一)昆山市教育现代化的简要历程 106

(二)访谈(主位研究) 109

(三)以主位心态看文化变迁与女童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 118

(四)问题与理论探讨(客位探讨) 121

三、中西部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女童教育的特征 126

(一)主位研究:看小城镇女童教育的特征 126

(二)客位分析:看小城镇女童教育的特征 138

第三节 东部与中西部小城镇女童教育发展的异同点及经验总结 139

一、传统思维方式转型中的阶段性限制 140

(一)现代女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140

(二)中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发展的不充分性 141

(三)女童教育自身在教育整体发展中的边缘性 141

二、东部与中西部小城镇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女童教育不同点的比较 142

(一)沿海文化与内陆文化基本特征的比较 142

(二)小城镇女童教育发展阶段及特征的比较 144

三、问题和经验的探讨 147

(一)女童教育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实现途径 147

(二)女童教育价值观念对女性社会角色定位的影响 148

第三章 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学校交往研究 150

第一节 绪论 150

一、本研究的背景 150

(一)国内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研究比较少 150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势必存在 150

(三)对女童做到微观上的性别教育平等仍然是一个现实问题 151

(四)女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151

二、有关小城镇初中女童交往研究的现状 151

(一)有关女童学校交往的理论研究现状 151

(二)有关女童学校交往的实证研究现状 152

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154

四、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154

五、研究方法 154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5

一、有关交往的理论 155

(一)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观 156

(二)互动论 157

(三)首属群体理论 157

(四)两种不同性质人际关系理论 157

(五)重要他人理论 158

(六)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 158

(七)交换理论 158

(八)社会实在论 158

二、有关学校交往的理论 159

(一)学校交往 159

(二)小城镇对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 161

(三)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含义 162

第三节 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现状 162

一、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现状的调查及数据分析 162

(一)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倾向 163

(二)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主动性 165

(三)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方式 167

(四)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内容 171

(五)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体验 174

(六)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形成的群体 181

二、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特点 184

(一)小城镇初中女童与教师交往的特点 184

(二)小城镇初中女童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185

三、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85

(一)小城镇初中女童与教师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85

(二)小城镇初中女童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89

第四节 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学校交往现状的成因分析 190

一、小城镇社区多元文化对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影响 191

(一)小城镇经济对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 191

(二)小城镇生活方式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 193

(三)大众媒体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 194

(四)文化价值观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 196

二、家庭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 197

(一)家庭背景对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 197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 198

三、小城镇学校对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 200

(一)学校环境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 200

(二)学生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 201

(三)教师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影响 201

四、小城镇初中女童的自我整合 204

第五节 完善小城镇初中女童学校交往的建议 206

一、更新学校教育价值观念,以目的性价值统合工具性价值 206

二、选任女性教师 207

三、师生平等交往 207

四、加强对小城镇初中女童同伴交往的引导 208

五、还女童更多的自由时间,实施素质教育 209

六、加强家校的联系 209

第四章 小城镇女童家庭教育之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 212

第一节 导论:小城镇女童家庭教育——一个研究视角 212

一、问题的提出 212

二、视角的选择 215

三、研究方法 217

四、调查地点、调查时间和调查对象的概况 218

第二节 性别、社会性别、性别角色塑造的理论及其性别社会化 220

一、性别的生物属性——生理性别 220

(一)遗传与生理基础 220

(二)身体和心理的发展 221

二、性别的社会属性——社会性别 221

(一)社会性别的含义 221

(二)社会性别与生物性别之间的关系 222

三、社会性别研究的出发点是揭示两性不平等的现状 222

(一)社会性别研究揭示了两性不平等的现状以及社会性别的构成要素 222

(二)社会性别的构成要素 223

四、性别角色塑造的理论 224

(一)身份理论 224

(二)社会学习理论 224

(三)认知发展理论 224

(四)社会建构理论 225

(五)性别图式理论 225

五、性别社会化 226

(一)社会化的含义 226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227

第三节 家庭教育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塑造 228

一、男权制/父权制文化下男性和女性气质的塑造 229

(一)男权制/父权制的含义 229

(二)中国历史文化中男权制/父权制的建构 230

(三)中国儒家文化下的家国同构的男性家长气质及对传统女性气质的影响 231

二、父母的养育方式直接引导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 234

(一)婴儿期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234

(二)青少年期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238

(三)父亲的引导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241

(四)母亲的示范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247

(五)女童性别角色的认同在性别社会化中的作用 258

三、家庭的建立及其事务处理方式间接影响着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 262

(一)择偶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262

(二)家庭权力分配和家务劳动分工对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的影响 263

四、家庭闲暇利用方式强化了小城镇女童性别社会化 270

(一)就性别角色而言,大众传媒对女童的误导 270

(二)大众传媒对女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73

第四节 有关小城镇女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建议与对策 277

一、提高政府的性别意识,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之中,构建男女两性平等、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 277

(一)加强各级领导的性别意识,以便挑战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 278

(二)妇联组织及各级女性研究机构甚至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妇女学的研究,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 278

(三)强化民众的先进性别意识,营造男女平等的良好社会氛围 279

(四)在中小学开设性别意识教育课程,培养男女学生平等意识 279

(五)设立监察大众传媒性别平等问题的监察机构 279

(六)计算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280

二、广泛开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教育,唤醒妇女的自我认知,做新世纪的新女性 281

(一)社会应针对各类妇女的不同情况和需求开展“四自”教育 281

(二)家庭教育应重视对女童“四自”的培养 281

(三)做新世纪的新女性,实现自身价值,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83

三、提倡家庭构建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模式 284

(一)双性化及双性化教育的概念 284

(二)双性化教育模式在家庭的构建 284

第五章 影响小城镇女童学业成绩因素的社会学分析 287

第一节 绪论 287

一、选题说明 287

(一)小城镇女童学业成绩研究可以促进当前我国女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287

(二)小城镇女童学业成绩研究的不足使本选题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288

(三)本研究选取的角度 292

三、研究设计 292

(一)有关学业成绩的说明 292

(二)调查地点 294

(三)研究所使用的资料 294

(四)研究方法 294

第二节 小城镇女童学业成绩的调查分析 294

第三节 影响小城镇女童学业成绩的因素分析 300

一、父母的教育素质与女童学业成绩 301

(一)父母的教育观念与女童学业成绩 301

(二)小城镇女童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女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304

(三)小城镇女童父母的教育能力对女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306

二、教师的性别期望与女童学业成绩 307

(一)教师的性别观及对女童的标定 307

(二)教师对女童的学业期望 309

(三)教师性别期望影响女童学业成绩的具体表现 310

三、同伴关系与女童学业成绩 314

(一)反感的同伴关系对女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314

(二)好感的同伴关系对女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315

(三)早恋对女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316

四、女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 317

(一)女生智能的发展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 318

(二)女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 319

第四节 提高小城镇女童学业成绩的建议 323

一、提高家长教育素质,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长给予女童教育积极有效的支持 323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适当调整期望值 324

(二)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及性别发展的相关理论,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 324

(三)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积极承担起教育女童的责任 324

二、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因性施教,提高女童学业成绩 325

(一)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树立现代性别意识 325

(二)因性施教,优化女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326

(三)加强青春期教育,引导女生与男生的正常交往 328

三、进行女童教育特殊性模式的探索,充分发挥女童潜力 329

本书参考文献 331

一、参考著作 331

(一)中文著作 331

(二)外文著作 340

二、参考论文 342

(一)中文论文 342

(二)外文论文 351

附录 354

后记 3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