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下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下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下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严耕望撰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32546701
  • 页数:920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下》目录

卷上 魏晋南朝地方行政制度 1

第一章 行政区划 1

上、州郡县 2

(一)三国西晋之州郡县 3

(1)魏 3

(2)蜀 4

(3)吴 4

(4)西晋 5

(二)东晋南朝之州郡县 5

(1)侨置与土断 6

(2)增置数目 12

(3)统辖与领户 16

(三)州郡县之等级 19

(1)州之等级 19

(2)郡之等级 20

(3)县之等级 21

下、都督区 22

(一)三国与西晋都督区 25

(甲)魏都督区 25

(1)雍凉都督 26

(2)荆豫都督 26

(3)扬州都督 26

(4)青徐都督 26

(5)河北都督 27

(乙)蜀都督区 27

(丙)吴都督区 27

(丁)西晋都督区 34

(1)豫州都督 34

(2)邺城督 34

(3)幽州都督 34

(4)关中都督 34

(5)沔北都督 34

(6)荆州都督 34

(7)青徐都督 34

(8)扬州都督 34

(二)东晋都督区 36

(1)扬州都督区 36

(2)荆州都督区 36

(3)江州都督区 38

(4)徐州都督区 39

(5)豫州都督区 40

(6)会稽都督区 41

(7)沔中都督区 41

(8)益州都督区 43

(9)广州都督区 44

结论 45

(三)宋齐都督区 47

(1)扬州都督区 47

(2)南徐都督区 49

(3)南兖都督区 51

(4)徐兖都督区 54

(5)青冀都督区 56

(6)会稽都督区 57

(7)南豫、豫州都督区 58

(8)荆州都督区 61

(9)湘州都督区 62

(10)雍州都督区 63

(11)梁秦都督区 66

(12)益州都督区 67

(13)江州都督区 67

(14)郢州都督区 70

(15)广州都督区 71

附交州都督区 72

(四)梁陈都督区 72

(1)扬州都督区 73

(2)南徐都督区 73

(3)南兖都督区 74

(4)徐兖都督区 74

(5)豫州都督区与司州都督区 75

(6)会稽东扬州都督区 76

(7)荆州都督区 77

(8)湘州都督区 78

(9)雍州都督区 80

(10)梁秦都督区 80

(11)益州都督区 81

(12)江州都督区 81

(13)郢州都督区 82

(14)广州都督区 83

(15)新都督区 84

第二章 都督与刺史 87

(一)都督 87

(二)都督与属州刺史之关系 103

(三)刺史 111

(甲)刺史之官品与军府 111

(1)品第 111

(2)州军府 114

(乙)刺史之职权 118

(1)监察、治民与治军 118

(2)任用权 121

(3)察举权 125

(丙)刺史带都郡太守 125

(四)都督刺史之资费与部曲 129

(1)州府资费 129

(2)州府部曲 130

第三章 州府僚佐 137

上、三国西晋州佐吏 137

(一)司隶佐吏 137

(二)刺史佐吏 139

(甲)上纲:别驾、治中从事 139

(乙)门下 140

(1)主簿 140

(2)功曹书佐、西曹书佐 141

(3)录事 141

(4)记室书佐 141

(5)门亭长防门 141

(6)帐下都督 142

(丙)分职诸曹及其他 142

(丁)部郡从事 145

下、东晋南朝州府僚佐 151

州府僚佐总论 151

(一)州佐吏 155

州佐吏组织概况 155

(甲)上纲:别驾从事、治中从事 156

(乙)门下 164

(1)主簿 164

(2)西曹书佐 167

(3)门下 170

(4)录事 170

(5)省事 170

(6)记室、书佐 170

(7)朝直 170

(8)干 170

(9)门亭长 170

(10)斋帅 171

(11)麾下都督 171

(丙)其他诸从事 171

(1)祭酒从事 171

(2)议曹从事史 173

(3)文学从事 174

(4)部传从事 174

(5)扬州都部从事 174

(二)府僚佐 175

府僚佐组织概况 175

(甲)上佐:长史、司马 附咨议参军并论行事 183

(1)长史 184

(2)司马 190

(3)咨议参军 192

(4)行事 193

(乙)分职诸曹 197

(1)录事参军、中录事参军 198

(2)记室参军、中记室参军 199

(3)功曹参军 201

(4)都曹参军 201

(5)户曹参军 201

(6)仓曹参军 202

(7)中兵参军、中直兵参军 202

(8)外兵参军 204

(9)骑兵参军 205

(10)铠曹参军 205

(11)城局参军 205

(12)法曹参军 205

(13)长流参军 206

(14)刑狱参军 206

(15)贼曹参军 206

(16)墨曹参军 207

(17)禁防参军 207

(18)田曹参军 207

(19)水曹参军 207

(20)集曹参军 207

(21)右户参军 207

(22)不署曹诸参军 207

(23)督护 208

(丙)阁内与典签 211

(1)府功曹史 211

(2)府主簿 212

(3)东西阁祭酒、东西曹据 213

(4)舍人 213

(5)府录事 214

(6)参军督护、功曹督护 214

(7)防阁将军 214

(8)白直队主、夹毂队主 215

(9)典签帅 215

第四章 郡府组织上—郡国长官 225

(一)郡守国相内史制度述略 225

(二)郡守加将军、都督、持节与置府 231

(1)加将军及护军 231

(2)加督 236

(3)加节 240

(4)置军府 241

(三)双头郡太守 247

第五章 郡府组织下—郡国佐吏 263

上、三国西晋郡府佐吏 263

郡府佐吏组织概况 263

(一)佐官 268

(1)丞、长史 268

(2)司马 268

(二)属吏 269

(甲)纲纪 270

(1)功曹史 270

(2)五官掾 273

(乙)门下 273

(1)主簿 274

(2)主记室掾、史 275

(3)录事、录事史 275

(4)门下通事 276

(5)门下督、帐下督 276

(6)门下贼曹 276

(7)府门亭长 276

(8)门下掾史 276

(9)门下书佐 276

(10)门下循行 276

(11)门下干 276

(12)门下小史 277

(13)诸阁祭酒及议曹祭酒、诸曹掾等 279

(丙)分职诸曹 279

(1)户曹 280

(2)田曹、部劝农 281

(3)仓曹 281

(4)金曹、市吏 281

(5)水曹、都水 281

(6)作部吏、监牧吏、酒官 281

(7)车曹 282

(8)河桥掾 282

(9)贼曹 282

(10)决曹、法曹、墨曹 282

(11)兵曹 283

(12)铠曹 283

(13)塞曹 283

(14)武猛掾史等 283

(15)客曹 283

(16)科曹 283

(17)中部掾 283

(18)诸散吏 283

(丁)学官 284

(戊)诸督将 284

(已)监察——督邮 285

(庚)上计吏 288

附 流沙坠简中所见之诸掾属 292

下、东晋南朝郡府僚佐 298

(一)郡佐吏 299

(1)丞 300

(2)功曹、西曹 302

(3)五官掾 303

(4)主簿 305

(5)主记史 306

(6)录事 307

(7)省事 307

(8)府门亭长 307

(9)书佐 307

(10)干 307

(11)小史 307

(12)议曹掾 308

(13)诸列曹 308

(14)都督 308

(15)督邮、部传 309

(16)上计吏 309

(二)府僚佐 310

(1)长史 311

(2)司马 312

(3)功曹 312

(4)主簿 312

(5)录事 312

(6)诸参军、行参军、参军督护 313

(7)督护 314

(8)防郡队主 314

(9)典签 314

第六章 县府组织 317

上、县长官 317

(一)令长名号 317

(二)令长之职权与地位 324

(1)职权综论 324

(2)决狱权 326

(3)兵权与加将军 328

(4)品位 329

中、县佐吏 332

(一)上佐 333

(1)丞与狱丞 333

(2)尉 335

(3)方略吏 337

(4)关谷塞道诸尉 337

(二)属吏 337

(甲)纲纪 337

(1)功曹 337

(2)廷掾 339

(乙)门下 339

(1)主簿 339

(2)录事史 339

(3)主记室史 339

(4)门下史 339

(5)门下书佐 339

(6)门下干 339

(7)门下游徼 340

(8)门亭长 340

(9)门下议生 340

(10)门下循行 340

(11)门下小史 340

(丙)分职诸曹 340

(1)户曹 340

(2)法曹 341

(3)金曹 341

(4)仓曹、仓督监 341

(5)贼曹 341

(6)兵曹 341

(7)吏曹 342

(8)狱小史、狱门亭长 342

(9)都亭长 342

(10)驿吏 342

(11)其他诸小吏 342

(12)劝农 342

(13)校官掾 343

(三)参军 343

下、乡里及乡里吏 344

(一)乡及乡吏 344

(二)亭及亭吏 346

(三)里、伍、村、路 347

第七章 州郡察举与地方学官 351

上、州郡察举 351

(二)州举秀才 351

(二)郡察孝廉 360

(三)其他 364

下、地方学官 365

(一)州学官 365

(二)郡学官 368

(三)县校官 370

第八章 任用杂考 373

(一)任用种类 373

(1)监 373

(2)行 375

(3)领、带 376

(4)督护与试守 379

(5)领校 379

(三)任期与世袭 379

(三)籍贯 382

(四)田秩、资给及其他 386

(1)公田与禄田 388

(2)资给 391

(3)送迎钱 393

(五)上纲多用世族 397

第九章 官佐品班表 404

(一)魏代州郡县官品表 404

(二)晋代州郡县官品表 405

(三)宋代州郡县官品表 406

(四)梁代州佐吏班品表 407

(五)陈代州郡县官品表 411

卷下 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413

第一章 五胡诸国地方行政制度述略 413

第二章 州郡县与都督总管区 419

(一)州郡县 419

(甲)司州建置 420

(乙)州郡县 425

(二)魏齐都督区 436

(甲)北魏都督区 436

(1)关右都督区 439

(2)统万夏州都督区 441

(3)河西凉州都督区 442

(4)豫州都督区 442

(5)青齐都督区 443

(6)徐州都督区 443

(7)荆州都督区 444

(8)淮南都督区 445

(9)冀定都督区 445

(10)恒州都督区 446

(11)北边诸镇都督区 447

(乙)东魏北齐都督区 448

(三)北周总管区 450

(1)秦州府 451

(2)河州、洮州府 452

(3)宕州府 452

(4)扶州府 453

(5)廓州府 453

(6)凉州府 453

(7)泾州府 454

(8)宁州府 455

(9)原州府 456

(10)灵州府 456

(11)延州府 456

(12)夏州府 457

(13)蒲州、同州府 458

(14)玉壁、勋州府 460

(15)晋州府 462

(16)汾州府 462

(17)石州府 462

(18)并州府 463

(19)北朔州府 463

(20)梁州府 463

(21)金州府 465

(22)益州府 466

(23)利州府 468

(24)隆州府 469

(25)潼州府 469

(26)泸州府 470

(27)西宁州府 470

(28)信州府 471

(29)荆州府 471

(30)襄州府 475

(31)江陵府 478

(32)安(郧)州府 478

(33)黄州府 482

(34)陕州、宜阳府 483

(35)中州、崇德府 484

(36)河阳府 486

(37)相州府 487

(38)定州府 488

(39)幽州府 488

(40)郑州府 489

(41)豫州府 489

(42)司州府 490

(43)西兖州府 490

(44)南兖(亳)州府 490

(45)青州府 491

(46)徐州府 491

(47)仁州府 493

(48)扬州府 493

(49)吴州府 494

结论 496

北周总管府置废及管区演变表 496

第三章 都督总管与刺史 505

(一)州刺史 505

(1)刺史之员额与官品 505

(2)行政守则与一般职掌 509

(3)加将军与军府 513

(4)对于州府佐吏之任用权 514

(5)对于郡县行政之控制权 516

(6)察举权 517

(二)持节与加督 518

(1)持节加督之方式 518

(2)督本州 520

(3)兼督他州 522

(4)当州都督与督府 525

(三)北周总管 529

(1)总管制度及其辖区皆较稳定 530

(2)总管控制力之加强 530

(3)总管不一定由刺史兼充 532

(4)总管府 534

(5)使持节 534

附记 535

第四章 州府僚佐 537

上、北魏州府僚佐 537

(一)州佐吏 541

(甲)上纲: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 543

(乙)门下 549

(1)主簿 549

(2)西曹书佐 553

(3)录事 554

(4)省事 554

(5)门下督 554

(6)记室从事 554

(丙)其他分职诸从事 554

(1)户曹从事 554

(2)租曹从事 554

(3)市令 554

(4)法曹从事 555

(5)武猛从事 555

(6)驿逻津邮诸吏 555

(7)月令 555

(8)医药吏 556

(9)祭酒从事 556

(10)议曹从事 556

(11)部郡从事 556

(12)学官与僧官 556

(二)府僚佐 557

(甲)上佐:长史、司马、咨议参军 560

(乙)分职诸曹参军与门下诸吏 566

(1)录事参军 566

(2)记室参军 567

(3)功曹参军 567

(4)户曹参军 567

(5)仓曹参军 567

(6)中兵参军 568

(7)外兵参军 568

(8)骑兵参军 568

(9)铠曹参军 569

(10)城局参军 569

(11)长流参军 569

(12)刑狱参军 570

(13)法曹行参军 570

(14)默曹参军 571

(15)士曹参军 571

(16)田曹参军 571

(17)水曹参军 572

(18)集曹参军 572

(19)不署曹诸参军 572

(20)府功曹史 572

(21)府主簿 572

(22)典签 573

(23)开府以上之特置府佐 574

(丙)诸督将 575

(1)防城都督 575

(2)都督、统军 577

(3)帐内诸军将 578

(三)州府僚佐总论 578

中、北齐州府僚佐 585

(一)司州佐吏 585

(二)诸州僚佐 590

下、北周州佐与总管府佐 595

(一)州佐吏 596

(二)总管府僚佐 599

(1)长史 600

(2)司马 601

(3)司录 601

(4)记室 601

(5)中郎 601

(6)列曹参军 602

(7)主簿 602

第五章 郡府组织 603

(一)郡长官 603

(甲)郡守总论 603

(乙)重要行政权力 606

(1)对于本府官吏之任用权 606

(2)对于属县行政之控制权 607

(丙)加将军、持节、都督、领部曲镇戍 607

(1)加将军 608

(2)加节 608

(3)加都督 609

(4)统部曲 610

(5)带镇戍 610

(二)郡佐吏 612

(甲)北魏前期郡佐吏 612

(1)郡丞 613

(2)功曹 613

(3)通事 613

(4)主簿 613

(乙)北魏后期郡佐吏 613

(1)丞 616

(2)功曹 616

(3)中正 617

(4)主簿 617

(5)五官 617

(6)省事、录事 618

(7)列曹掾 618

(8)诸县督护 618

(9)防城都督 618

(丙)北齐郡佐吏 620

(丁)周郡佐吏 623

(1)丞 623

(2)功曹 623

(3)主簿 623

(4)五官 623

第六章 县府组织 625

(一)县长官 625

(二)县佐吏 630

(甲)魏县佐吏 630

(乙)北齐县佐吏 635

(丙)周县佐吏 636

(1)丞 636

(2)主簿 636

(3)法曹 637

(4)博士 637

第七章 州都与郡县中正 639

(一)州都与郡县中正 639

(1)州都 639

(2)郡中正 641

(3)县中正 642

(二)中央之州郡县中正 643

(三)州都郡县中正与中央中正之比较 650

第八章 州郡察举 653

(一)秀孝察举与策试 653

(二)秀才除官 660

(1)除中书博士例 661

(2)除太学博士例 662

(3)除著作佐郎例 663

(4)除奉朝请例 664

(5)除员外散骑侍郎例 665

(6)除州府佐例 665

(7)杂除例 666

(三)孝廉除官 668

(四)其他察举 669

第九章 地方学官与僧官 671

(一)学官 671

(二)僧官 676

第十章 党里邻三长 681

第十一章 北魏军镇 691

上 军镇名称及其分布 691

(一)六镇及其以南以东诸镇 692

北边六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 692

赤城 706

御夷 707

昌平 710

崎城 710

北平 710

和龙 711

云中 712

善无 713

平城 713

灵丘 713

广昌 714

(二)河东河北诸镇 714

九原 714

离石 714

吐京 715

柏壁 715

绛城 716

蒲坂 716

稷山 716

龙门 716

虏口 716

广阿 717

乐陵 717

平原 717

枋头 719

河内 720

(三)黄河以西,南至隆城西至焉耆诸镇 721

统万 721

高平 722

长安 723

杏城 725

李润 726

三堡 726

安人 727

石龟 727

三县 727

安定 727

雍城 728

长蛇 728

汧城 729

上邽 729

陇西 729

仇池 729

武都 731

骆谷 731

葭芦 733

武兴 734

隆城 735

薄骨律 735

宏静 736

榆中 736

枹罕 736

鄯善 737

凉州(姑臧) 737

敦煌 739

晋昌 739

焉耆 740

(四)河南诸镇 740

虎牢 740

洛城 742

陕城 742

大谷 742

襄城 743

鲁阳 743

马圈 743

新野 744

沘阳 744

下溠 744

梁国 744

瑕丘 744

盘阳 745

东阳 745

临济 746

东莱 746

悬瓠 747

彭城 748

谷阳 748

宿预 748

汝阴 749

梁城 749

郯城 749

团城 750

临海 750

(五)地望无考诸镇 750

明垒 750

瓦城 751

固州 751

抚宜 751

金门 751

贺侯延 751

永固 751

北魏军镇置废表 753

下 镇之种类、地位与镇府组织 763

(一)镇之种类及其统辖情形 763

(1)不设州郡县地区之镇 763

(2)与州郡并置且同治所之镇 765

(3)参间于州郡区域内自统面积土地与人民而无州郡与之同治之镇 766

(二)镇之地位 774

(三)镇府组织 783

(1)都大将 784

(2)副将 788

(3)监军 788

(4)长史 789

(5)司马 789

(6)录事参军 789

(7)功曹史 789

(8)省事 789

(9)户曹史 789

(10)狱队尉 790

(11)门士 790

(12)外兵使 790

(13)函使 790

(14)统军、别将 790

(15)军主 790

(16)队主 790

(17)军将 791

(18)戍将 791

约论 794

第十二章 魏末北齐地方行台 799

(一)行台制度 800

(二)北魏末年行台区 806

(1)关西行台 806

(2)并州北道行台 807

(3)晋州行台 808

(4)冀相定等州河北行台 808

(5)荆州行台 809

(6)豫州行台 809

(7)徐州行台 809

(三)东魏北齐行台区 810

(1)并州大行台 811

(2)朔州行台 811

(3)晋州行台 811

(4)建州行台 812

(5)定州北道行台 812

(6)幽州东北道行台 812

(7)河阳行台 812

(8)豫州行台 814

(9)徐州东南道行台 814

(10)扬州行台 815

第十三章 诸部护军 817

(一)名称及其分布 818

(1)抚夷 819

(2)安夷 819

(3)略阳 820

(4)三原 820

(5)铜官 820

(6)土门 821

(7)宜君 821

(8)冯翊 821

(9)安定 822

(10)温秀 822

(11)宁夷 822

(12)泥阳 823

(13)惠涉 823

(14)长城 823

(15)离石 823

(16)三城 823

(17)吐京 824

(18)阳曲 824

(19)秀容 824

(20)匈奴 825

(21)乌丸 825

(22)辽东 825

(23)云中 825

(24)袍罕 826

(25)大夏 826

(26)勇士 826

(27)武街 827

(28)石门 827

(29)侯和 827

(30)漒川 827

(31)甘松 827

(32)邯川 828

(33)狄道 828

(34)宣威 828

(35)中田 828

(36)弱水 829

(37)敦煌 829

(38)骍马 829

(39)玉门 829

(40)宁戎 829

(41)北部 829

(42)都营 829

(43)抚夷(另一) 829

(二)职掌与佐吏 830

第十四章 领民酋长 837

第十五章 任用杂考 853

(一)任用种类 853

(1)行 853

(2)试守 855

(3)带与督护 855

(4)治 857

(二)任迁途径 857

(1)县令 858

(2)郡守 858

(3)州刺史 859

(三)任期与世袭 860

(四)用人、籍贯及其他限制 862

(1)用人 862

(2)籍贯 863

(3)其他限制 866

(五)考绩 867

(1)州郡县节级呈列 867

(2)遣使巡行 867

(3)秘密侦察 868

(4)奖民告讦 869

(六)俸禄与干力 870

(七)上纲多用世族 878

(八)韩信传「推择为吏」解 879

附陈槃:「推择为吏」补义 882

第十六章 官佐品阶表 886

(一)魏孝文帝第一次职品令所见司州代郡官佐品阶表 886

(二)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颁职品令所见州郡县官佐品阶表 887

(三)北魏后期将军及其府佐品阶表 888

(四)北齐州郡县官佐品阶表 890

(五)北周诸州官佐命数表 892

(六)北周郡县军戍官佐命数表 893

约论 8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