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教育  1862-1922
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教育  1862-1922

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教育 1862-1922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平海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1120623
  • 页数:3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以简洁的笔墨勾画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发展线索,对中国早期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的现代化历程进行梳理,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代化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教育 1862-1922》目录

绪论 1

一、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 1

二、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 11

三、研究的思路与基本框架 19

第一章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基本进程 23

第一节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24

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24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状况 26

三、中西文化的冲突对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29

第二节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产生期(1862—1894) 33

一、洋务学堂的创建和发展过程 34

二、留学教育 49

三、教会学校教育 56

第三节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期(1895—1911) 59

一、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 60

二、“新政”时期的教育发展过程 66

第四节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成熟期(1912—1922) 73

一、民国初期的教育 74

二、新文化运动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78

第二章 教育思想的早期现代化 90

第一节 中西关系的变化与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91

一、“天朝上国”优越感的形成 91

二、从“悉夷”到“师夷” 94

三、从“夷务”到“洋务” 96

四、从“西学”到“新学” 99

第二节 思维方式的变化与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104

一、以古论今 104

二、亦中亦西 108

三、以西论中 110

四、中西会通 116

第三节 教育思想早期现代化的动因 127

一、清末、民初的社会矛盾及其发展 127

二、清末、民初的社会矛盾对教育思想现代化的影响 129

第三章 教育制度的早期现代化 134

第一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过程 134

一、现代学制的酝酿 134

二、现代学制的产生 140

三、现代学制的发展和成型 147

第二节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现代化 173

一、中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萌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73

二、中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产生——京师大学堂 175

三、中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发展——学部 177

四、中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成熟——教育部 182

第四章 教育内容的早期现代化 191

第一节 教育内容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191

一、早期现代化产生期新式学校的教育内容 191

二、早期现代化发展期新式学校的教育内容 197

三、早期现代化形成期新式学校的教育内容 215

第二节 教育内容早期现代化的特点 236

一、西学科目不断增多 236

二、中国传统学科不断减少 237

三、弥补了传统教育的缺陷 237

四、课程内容结构趋于合理 238

第五章 中日教育早期现代化比较 240

第一节 中日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时代背景比较 240

一、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时间相当,性质相同 240

二、对西方的反应:同中有异 241

三、进行教育现代化的条件相似:基础相当,但同中有异 242

第二节 中日教育早期现代化发展阶段比较 247

一、日本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过程 247

二、中日教育现代化的阶段比较 255

第三节 中日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内容比较 261

一、教育思想的比较 261

二、教育内容的比较 266

三、教育制度的比较 269

第四节 中日教育早期现代化不同结果的原因分析 274

一、起点水平上的差异 274

二、教育思想形成的时间不同 274

三、思想认识的不同 275

四、知识分子类型的不同 276

五、对西方文化吸收方式的不同 278

六、实现教育现代化方法的不同 279

七、现代化推动者的不同 281

余论 285

一、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变化过程 285

二、强有力的领导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287

三、统筹规划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290

四、教育思想的更新是教育现代化顺利实现的前提 292

五、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教育现代化逐步实现的保证 293

六、正确处理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教育内容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295

七、尊重教育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298

参考文献 301

后记 3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