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家锡主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36461499
  • 页数:3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诊断学》目录

绪论 1

上篇 诊法 18

第一章 望诊 18

第一节 全身望诊 18

一、望神 18

二、望色泽 23

三、望形体 31

四、望姿态 33

第二节 局部望诊 35

一、望头部 36

二、望颈部 44

三、望皮肤 45

四、望胸部 48

五、望腹部 50

六、望下窍 51

七、望小儿食指络脉 53

八、望指甲 54

第三节 望舌 56

一、舌的形态结构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57

二、望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0

三、舌诊的内容 62

四、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观察 77

五、危重舌象的诊察 81

六、舌诊的临床意义 81

第四节 望排出物 84

一、望痰 84

二、望涕 85

三、望涎 85

四、望唾 86

五、望呕吐物 86

第二章 闻诊 88

第一节 听声音 88

一、发声 89

二、语言 91

三、呼吸异常 93

四、咳嗽声 95

五、呕吐、呃逆、嗳气、肠鸣 96

六、太息声 98

七、喷嚏声 99

八、呵欠声 99

九、鼾声 99

第二节 嗅气味 99

一、病体的气味 100

二、病室气味 101

第三章 问诊 102

第一节 问诊的内容 103

一、一般情况 103

二、主诉 104

三、现病史 105

四、既往史 106

五、个人生活史 107

六、家族史 108

第二节 问现在症状 109

一、问寒热 109

二、问汗 115

三、问疼痛 121

四、问饮食与口味 130

五、问睡眠 135

六、问二便 137

七、问经带 142

八、问耳目 148

九、问小儿 151

第四章 切诊 153

第一节 脉诊 153

一、脉象的形成 153

二、脉诊的部位 154

三、脉诊的方法 158

四、正常脉象 160

五、病理脉象 164

六、脉象的分类与鉴别 180

七、诊妇人与小儿脉 183

八、相兼脉与独异脉主病 185

九、脉症顺逆与合参 186

十、脉诊的临床意义 187

第二节 按诊 188

一、按诊的方法 189

二、按诊的临床意义 189

三、按诊的内容 190

中篇 辨证 200

第一章 八纲辨证 200

第一节 表里 202

一、表证 203

二、里证 203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205

第二节 寒热 205

一、寒证 206

二、热证 207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207

第三节 虚实 208

一、虚证 209

二、实证 210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211

第四节 阴阳 212

一、阴证和阳证 213

二、阴虚证和阳虚证 215

三、亡阴证与亡阳证 216

第五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217

一、证候相兼 217

二、证候错杂 220

三、证候真假 224

四、证候转化 228

第二章 病因辨证 232

第一节 六淫辨证 232

一、风淫证候 233

二、寒淫证候 234

三、暑淫证候 235

四、湿淫证候 237

五、燥淫证候 239

六、火淫证候 240

第二节 疫疠辨证 241

一、瘟疫证候 242

二、疫疹证候 242

三、瘟黄证候 243

第三节 七情辨证 244

第四节 饮食劳伤辨证 245

一、饮食所伤 245

二、劳逸所伤 246

三、房室所伤 246

第五节 外伤辨证 247

一、金刃所伤 247

二、跌仆所伤 247

三、虫兽所伤 248

第三章 气血津液辨证 249

第一节 气病辨证 249

一、气虚证 250

二、气陷证 250

三、气滞证 251

四、气逆证 251

第二节 血病辨证 252

一、血虚证 252

二、血瘀证 253

三、血热证 254

四、血寒证 254

第三节 津液辨证 255

一、津液不足证 255

二、水液停聚证 257

第四节 气血同病辨证 261

一、气滞血瘀证 261

二、气虚血瘀证 262

三、气血两虚证 263

四、气不摄血证 263

五、气随血脱证 264

第五节 气津同病辨证 264

一、气虚饮停证 265

二、气虚津亏证 265

第六节 津血同病辨证 266

一、津枯血燥证 266

二、津亏血瘀证 267

第四章 脏腑辨证 268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272

一、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和心阳暴脱证 273

二、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 275

三、心火亢盛证 276

四、心脉痹阻证 276

五、痰迷心窍证 278

六、痰火扰心证 278

七、小肠实热证 279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280

一、肺气虚证 281

二、肺阴虚证 282

三、风寒束肺证 282

四、寒邪客肺证 283

五、痰浊阻肺证 284

六、水饮停肺证 284

七、风热犯肺证 285

八、肺热壅盛证 286

九、燥邪犯肺证 287

十、大肠湿热证 287

十一、大肠液亏证 288

十二、肠虚滑泄证 288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289

一、脾气虚证 290

二、脾阳虚证 291

三、脾气下陷证 292

四、脾不统血证 292

五、寒湿困脾证 294

六、湿热蕴脾证 295

七、胃阴虚证 296

八、食滞胃脘证 296

九、胃寒(实寒)证 297

十、胃虚寒证 297

十一、胃热(火)证 298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299

一、肝气郁结证 301

二、肝火上炎(肝胆火盛)证 302

三、寒凝肝脉证 302

四、肝血虚证 303

五、肝阴虚证 304

六、肝阳虚证 304

七、肝阳上亢证 305

八、肝风内动证 306

九、肝胆湿热证 308

十、胆郁痰扰证 309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310

一、肾阳虚证 311

二、肾阴虚证 312

三、肾精不足证 313

四、肾气不固证 314

五、肾不纳气证 314

六、膀胱湿热证 316

第六节 脏腑兼证 316

一、心肺气虚证 317

二、心脾两虚证 318

三、心肝血虚证 318

四、心肾阳虚证 319

五、心肾不交证 320

六、脾肺气虚证 320

七、肝火犯肺证 321

八、肺肾阴亏证 322

九、肝肾阴虚证 323

十、脾肾阳虚证 323

十一、肝脾不调证 324

十二、肝胃不和证 325

第五章 经络辨证 327

第一节 十二经脉病证 328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 328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328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 329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 329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 330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330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330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 331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病证 331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332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 332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332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证 333

一、督脉病证 333

二、任脉病证 333

三、冲脉病证 334

四、带脉病证 334

五、阳维脉、阴维脉病证 334

六、阳跷脉、阴跷脉病证 335

第六章 六经辨证 336

第一节 六经病证的分类 337

一、太阳病证 338

二、阳明病证 341

三、少阳病证 343

四、太阴病证 343

五、少阴病证 344

六、厥阴病证 345

第二节 六经病证的传变 347

一、传经 347

二、直中 349

三、合病 349

四、并病 349

第七章 卫气营血辨证 350

第一节 卫气营血证候概念 351

一、卫分证 351

二、气分证 352

三、营分证 353

四、血分证 353

第二节 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355

第八章 三焦辨证 357

第一节 三焦病证的概念 358

一、上焦病证 358

二、中焦病证 360

三、下焦病证 362

第二节 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363

附:体质与辨证 364

下篇 诊断与病历第一章 临床综合诊断 374

第一节 四诊与辨证 374

第二节 辨证与辨病 376

一、证与病的异同 376

二、辨证与辨病的基本思维方法 377

三、辨证与辨病的区别与联系 383

第二章 病历 385

第一节 病历的历史沿革 385

第二节 病历的重要意义 386

第三节 中医病历的写作特点 387

第四节 病历的分类与格式 388

一、病历分类 388

二、完整病历格式 388

第五节 病历的内容 390

一、住院病历 390

二、门诊病历 396

三、关于其他科病历 397

第六节 书写病历的基本要求 39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