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儒士视域中的佛教  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
儒士视域中的佛教  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

儒士视域中的佛教 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承贵著
  • 出 版 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01239051
  • 页数:5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选择了两宋时期的欧阳修、王安石、程颢、程颐、朱熹等十三位儒家学者,对他们关于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方面的文献进行搜集、分辨、整理、研读,以使他们对佛教认知、理解和评价的内容能够全面而系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并对每位儒家学者之佛教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儒士视域中的佛教 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欧阳修、王安石的佛教观 13

第一节 欧阳修的佛教观 14

一、“衡论高僧”与“录古警世” 14

二、“佛法奸邪”与“修本胜之” 30

三、“批佛无力”与“拓儒新境” 42

第二节 王安石的佛教观 50

一、“尽经有取舍”与“乱俗非佛教” 51

二、“一性亦无性”与“空身即法身” 62

三、“空以无相立”与“道因用世显” 82

第二章 李觏、张载的佛教观 111

第一节 李觏的佛教观 112

一、“释氏盛行”与“施难财用” 112

二、“佛法幽深”与“有功教化” 119

三、“异同相济”与“佛儒新境” 125

第二节 张载的佛教观 128

一、“访诸释教”与“学绝道丧” 128

二、“太虚即气”与“万法皆空” 132

三、“穷理尽性”与“妄意天性” 138

四、“救儒有功”与“判佛有失” 144

第三章 程颢、程颐的佛教观 149

第一节 存在的迷失 150

一、“成坏为常”与“恶事害道” 151

二、“不识道体”与“内外不贯” 155

三、“执著生死”与“皆为己私” 160

第二节 佛儒之异 166

一、“绝类弃类”与“遵礼守义” 167

二、“万物一性”与“异物异性” 168

三、“以贱率人”与“以贵率人” 170

四、“住空定妄”与“所止而止” 171

五、“畏惧生死”与“生死自然” 173

第三节 理解的境际 175

一、“义理的交融”与“旨趣的转向” 175

二、“态度的偏执”与“佛理的误读” 177

三、“二程之同异”与“佛儒新关系” 180

第四章 胡宏、张栻的佛教观 185

第一节 胡宏的佛教观 186

一、“三纲驰绝”与“耗蠹财利” 186

二、“寂灭为宗”与“生无方所” 192

三、“离物谈真”与“行无法度” 197

四、“腐朽为神奇”与“领域被措置” 205

第二节 张栻的佛教观 210

一、“辟而堕于释氏”与“礼而杂于异端” 211

二、“有适有莫”与“无适无莫” 220

三、“反经”与“固本” 229

四、“亲物去物”与“此得彼失” 234

第五章 张九成、陆九渊的佛教观 239

第一节 张九成的佛教观 240

一、“设心六度”与“神臂弓禅” 240

二、“碍于伦理”与“绝灭人性” 256

三、“身栖禅林”与“心系孔孟” 263

第二节 陆九渊的佛教观 269

一、“同异异端”与“是非异端” 270

二、“在世为公”与“出世求私” 276

三、“大偏之学”与“明手锄头” 282

四、“阳儒阴释”与“儒体佛用” 293

第六章 陈亮、叶适的佛教观 299

第一节 陈亮的佛教观 300

一、“取息养僧”与“自遵其教” 300

二、“世不可出”与“玩心形表” 307

三、“经权相交”与“囿于小成” 312

第二节 叶适的佛教观 314

一、“读佛书千卷”与“以华言复命” 315

二、“厚佛自便”与“佛有其俗” 319

三、“遁耕织之劳”与“以坏灭为旨” 326

四、“操自小之心”与“以己意立言” 334

五、“儒先而有容”与“识偏却显智” 345

第七章 朱熹的佛教观 355

第一节 佛教常识论 356

一、“明帝求法”与“庄老助禅” 357

二、“佛家三门”与“经有节缩” 361

三、“‘四大’源儒”与“语本庄列” 368

第二节 佛教本体论 374

一、“私利之生”与“空寂为本” 374

二、“空无道理”与“无物可格” 376

三、“老氏依旧有”与“释氏乃全无” 379

四、“心体非物”与“性体为空” 381

第三节 佛教心性论 387

一、“反观乎心”与“以心捉心” 387

二、“作用是性”与“性中无理” 394

三、“不置是非”与“存养非理” 404

第四节 佛教伦理论 411

一、“不守伦理”与“自私其身” 411

二、“无缘之慈”与“民物为一” 416

三、“残害人伦”与“绝类止善” 420

第五节 禅宗论 428

一、“清虚静默”与“诡谲支离” 428

二、“禅行无相应”与“义理扫无余” 431

三、“禅道风行”与“佛教大坏” 433

四、“识见虽偏”与“迷雾见日” 436

第六节 薄佛厚儒论 441

一、“韩欧昧道”与“本末皆异” 441

二、“略识佛理”与“深度误读” 451

三、“日常知识化”与“儒学本位论” 457

四、“理会自家事”与“救振往圣学” 466

第八章 宋代儒士佛教观合论 475

第一节 宋儒认知佛教状况概览 476

一、“周遍性认知”与“否定性判断” 476

二、“繁富的识见”与“失真的理解” 485

第二节 宋儒佛教观基本特征 497

一、“本位性”与“实用性” 497

二、“隔膜性”与“否定性” 502

第三节 新儒学中的佛、儒关系 512

一、“同质相融”与“异质相斥” 512

二、“取佛教之长”与“补儒学之短” 518

三、“儒学为体”与“佛教为用” 523

第四节 “佛教的批判”与“儒学的再生” 533

一、“儒学的纯化”与“礼义的夯实” 534

二、“体系的完善”与“方向的确定” 544

第五节 “儒士的意见”与“佛教的前程” 559

一、“特殊的载体”与“内容的调适” 560

二、“特质的更换”与“理性化走向” 572

参考书目 587

后记 5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