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江苏卷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江苏卷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江苏卷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苏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3742941
  • 页数:4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反映了世纪之交江苏省的人力资源状况及发展趋势。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江苏卷》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 1

一、19世纪以来的人口发展 1

(一)江苏概貌 1

(二)1852年至1949年人口总量的变化 3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量的变化 5

(四)江苏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10

二、人口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原因 15

(一)江苏人口发展的特点 15

(二)问题及原因 22

三、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6

(一)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专题定量分析 27

(二)努力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7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构成 39

一、人口年龄构成 39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及特点 39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 48

(三)年龄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52

(四)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55

二、性别构成 57

(一)总人口性别比变化及特点 57

(二)分年龄人口性别比 60

(三)出生婴儿性别比 62

第三章 生育水平和人口控制 68

一、妇女生育水平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68

(一)育龄妇女生育概况 68

(二)90年代妇女生育模式的变动情况 75

(三)人口再生产率 81

(四)妇女生育水平发展趋势 82

二、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因素 82

(一)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率的影响 83

(二)经济发展水平对生育率的影响 84

(三)文化教育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87

(四)婚姻状况对生育率的影响 90

(五)职业结构对生育率的影响 91

(六)诸因素对生育率的综合影响 93

三、人口控制的效果与难点 94

(一)人口控制效果 94

(二)人口控制面临的新问题 97

(三)人口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98

(四)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 100

第四章 死亡水平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一、死亡率的历史变化 103

(一)粗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103

(二)年龄别死亡率的变化 107

(三)男女性死亡率差异加大 114

二、死亡率地区差异 116

(一)江苏省死亡水平与其它省市的比较 116

(二)人口死亡率的省内地区差异 116

(三)死亡率的城乡差异 122

三、影响死亡率的因素 122

(一)年龄结构对死亡率的影响 122

(二)社会经济对死亡率的影响 124

(三)城乡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死亡率的影响 125

(四)环境对死亡率的影响 127

(五)人口死亡率下降原因的分析 130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32

(一)江苏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的历史变化 132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城乡差异 136

(三)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 138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 141

一、婚姻状况 141

(一)1990-2000年江苏省婚姻状况的一般特点 141

(二)不同人口的婚姻状况 146

二、初婚年龄的变化及其特点 155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婚年龄的变化 155

(二)两性初婚年龄差及其变化特点 156

(三)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 158

三、家庭规模 158

(一)现状及其变化特点 158

(二)地区差异 161

(三)城乡差异 164

(四)关于家庭规模价值及其影响因素的思考 165

四、家庭结构 166

(一)家庭结构类型及其变化特点 167

(二)地区差异 167

(三)城乡差异 169

五、婚姻家庭与人口再生产 170

(一)婚姻状况与人口再生产 171

(二)家庭规模与人口再生产 172

(三)家庭结构与人口再生产 173

(四)结婚年龄与人口再生产 173

(五)家庭经济与人口再生产 174

(六)生育观与人口再生产 174

六、经济社会发展与婚姻家庭变化 175

(一)婚姻家庭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75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婚姻家庭变化的影响 176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状况 178

一、人口受教育状况 178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变化和构成 178

(二)分年龄性别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182

(三)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城乡和地区差异 185

(四)文盲、半文盲人口 187

二、文化素质与教育 191

(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191

(二)学龄人口就学状况 194

(三)教育促进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197

三、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 200

(一)人口文化素质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00

(二)增加人力投资,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204

(三)改革教育体系,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207

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 211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与构成 211

(一)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 211

(二)劳动力适龄人口的构成及分布 212

(三)劳动适龄人口的性别和年龄构成 212

(四)劳动力资源的文化构成 214

(五)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分布 215

二、就业人口状况 217

(一)就业人口规模与就业水平 217

(二)就业人口的城乡构成 219

(三)就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220

(四)就业人口的行职业构成 223

(五)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230

(六)就业人口的工作时间 233

三、未工作人口状况 234

(一)未工作人口的构成变化及其特点 234

(二)未工作人口的生活来源 234

(三)失业人口状况 235

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37

(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238

(二)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形成市场配置劳动力的新机制 238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239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39

(五)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240

(六)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市场 241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 242

一、江苏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变动 242

(一)江苏少数民族数及人口数量变动 242

(二)1990-2000年江苏各少数民族人口规模 243

(三)影响江苏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 247

二、江苏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其变动 248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及其特征 248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其特征 249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聚集程度及其特征 249

三、江苏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 253

(一)江苏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结构及其特征 253

(二)江苏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结构及其特征 257

四、江苏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 261

五、江苏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 263

(一)江苏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较“四普”有较大提高,且明显高于汉族 263

(二)少数民族女性人口文化素质高于汉族 265

(三)满族、蒙古族、回族人口中拥有高学历比重较高,侗族、蒙古族、彝族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较大 266

六、江苏少数民族人口的行、职业构成 267

(一)江苏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 267

(二)江苏少数民族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268

(三)少数民族不在业人口 269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 270

一、人口迁移状况 270

(一)省际人口迁移 270

(二)省内人口迁移 286

二、人口流动状况 293

(一)流动人口的数量 294

(二)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 298

(三)与港澳台及国外之间的人口流动 303

三、江苏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307

(一)对流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307

(二)对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09

(三)对策建议 310

第十章 人口城镇化 312

一、人口分布 312

(一)人口分布状况及特点 312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324

二、人口城镇化 328

(一)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特点 329

(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比较判别 336

(三)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338

(四)加快江苏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50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 353

一、人口居住现状 353

(一)人口居住水平 353

(二)居住质量 355

(三)住房来源与费用 357

二、居民居住水平差异 360

(一)不同社会群体的住房差异 360

(二)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差异 382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改善居住条件的对策 386

(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386

(二)改善江苏省城乡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对策 387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392

一、人口与资源 392

(一)人口与土地资源 392

(二)人口与水资源 395

(三)人口与森林资源 397

(四)人口与矿产资源 399

(五)人口与海洋资源 400

二、人口与能源 402

(一)能源资源现状 402

(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 403

(三)人口与能源的关系 404

三、人口与环境 405

(一)江苏省环境质量状况 405

(二)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 409

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410

(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410

(二)协调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412

第十三章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 416

一、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416

(一)人口老龄化的形成 416

(二)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419

(三)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421

二、老年人口现状 423

(一)老年人口总量及区域分布 423

(二)老年人口的年龄及性别构成 426

(三)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 431

(四)老年人口的家庭婚姻状况 435

(五)老年人口的再就业 436

三、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与社会保障 438

(一)城乡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 438

(二)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问题 439

(三)改革养老方式与建设社会保障制度 443

第十四章 人口发展展望 449

一、人口预测方案选择 449

(一)人口发展方程模式选择 449

(二)数据和参数的选择 450

二、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451

(一)出生人口发展趋势 451

(二)死亡人口发展趋势 452

(三)总人口发展趋势 454

(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455

三、未来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59

(一)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少。必须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59

(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口问题要未雨绸缪 461

(三)劳动力富裕,就业压力较大,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463

(四)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调配教育资源 46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