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绿色制度创新论
绿色制度创新论

绿色制度创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满洪,蒋国俊,许云华,陈凯旋,陈谷纲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2091705
  • 页数:4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重点从六大方面阐述,即绿色制度创新总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水域占补平衡制度研究;环境保护社会机制研究;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
《绿色制度创新论》目录

第一篇 绿色制度创新总论 3

1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3

1.1 导致环境问题的“市场失灵” 3

1.2 导致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 9

2 环境保护的制度创新 17

2.1 环境制度创新的内涵 17

2.2 环境法律制度的创新 20

2.3 环境行政制度的创新 24

2.4 环境社会制度的创新 26

2.5 环境经济制度的创新 31

第二篇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 31

3 浙江生态保护形势分析 39

3.1 浙江生态保护历史与现状的总体判断: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39

3.2 中期与长期的生态目标:“绿色浙江”与生态省 47

3.3 局部与全局的相互关系:全面小康目标与欠发达地区的现状 53

4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 60

4.1 外部效应理论 60

4.2 公共产品理论 66

4.3 生态投资理论 75

5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基本类型 81

5.1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含义界定 81

5.2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基本类型 83

5.3 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筹集方式 87

5.4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践探索 90

6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94

6.1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有利因素 94

6.2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不利因素 97

6.3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基本原则 101

6.4 浙江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战略重点 103

7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107

7.1 从战略高度认识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107

7.2 制定《浙江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管理条例》 109

7.3 将生态保护的好坏列入政绩考核内容 110

7.4 建立生态保护价值增值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机构 112

7.5 完善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制度 113

7.6 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的试点 114

7.7 营造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浓厚氛围 115

8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案例分析 117

8.1 杭州转塘地区走出“经济洼地”的战略选择 117

8.2 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生态补偿问题 128

8.3 千岛湖引水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136

第三篇 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 159

9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原理 159

9.1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理论背景 159

9.2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机理 166

9.3 排污权的价格决定 174

9.4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82

10 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187

10.1 我省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重要意义 187

10.2 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基本条件 196

10.3 我省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可行性 200

11 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总体思路 206

11.1 指导思想 206

11.2 战略目标 208

11.3 项目选择 212

11.4 地域选择 215

11.5 对策建议 221

12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案例分析 224

12.1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条件分析——中美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比较分析 224

12.2 排污权交易中的主体行为分析——以上海市闵行区工业污水排放权交易为例 238

12.3 排污权的价格决定——以上海市闵行区与嘉兴市秀洲区水污染权改革为例 249

第四篇 水域占补平衡制度研究 249

13 浙江水域的地理背景和历史变迁 263

13.1 浙江水域的地理背景 263

13.2 浙江水域的历史变迁 267

14 水域特性、水域功能和水域保护 273

14.1 水域特性 273

14.2 水域功能 274

14.3 水域保护 285

15 基本水域率和弹性水域率 288

15.1 基本水域等概念的含义 288

15.2 基本水域率的影响因素 291

15.3 基本水域率的确定原则 300

16 水域占补平衡制度及其可行性分析 302

16.1 水域占用 302

16.2 水域补偿 304

16.3 水域占补平衡制度 306

16.4 建立水域占补平衡制度的可行性 309

16.5 水域占补平衡制度的可行方式 314

17 建立水域占补平衡制度的对策建议 316

17.1 从国策高度认识水域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16

17.2 建立水域保护与经济增长统筹的综合决策机制 318

17.3 将水域保护的好坏列入政绩考核内容 320

17.4 在研究基础上核定区域基本水域和基本水域率 322

17.5 进一步加强水域管理法治建设 323

17.6 做好区域和流域的水域规划编制工作 325

17.7 建立水域面积年度统计制度 326

17.8 切实执行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制度 327

17.9 营造水域保护的浓厚氛围 328

18 水域占用管理的案例分析 330

18.1 中雨量、高水位、大洪灾的根源——以嘉兴市为例 330

18.2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水域功能变迁——以绍兴县为例 338

18.3 水域占用的责任在政府——以温岭市为例 345

第五篇 环境保护社会机制研究 345

19 环境信息的披露机制 353

19.1 环境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 353

19.2 环境信息披露是环境保护的一大法宝 355

19.3 环境信息披露需要政府、企业和家庭的共同推动 358

20 环境修复的社会机制 362

20.1 滇池流域社区的现状与特征 362

20.2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化趋势 367

20.3 滇池流域社区运行机制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 375

20.4 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社区机制构建 383

第六篇 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383

21 现实基础与发展机遇 393

21.1 现实基础 393

21.2 发展机遇 402

22 总体思路与发展战略 407

22.1 指导思想 407

22.2 总体目标 409

22.3 产业选择的原则 411

22.4 产业特色的提炼 413

22.5 主导产业的发展 414

23 产业布局与空间结构 418

23.1 产业空间布局模式 418

23.2 产业布局的总体空间框架 419

23.3 主要产业的空间布局 421

23.4 沿线乡镇的产业定位 425

23.5 空间管治规划 428

24 支撑条件与对策措施 431

24.1 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支撑 431

24.2 富有特色的行政体制支撑 432

24.3 竞争有序的投资环境支撑 433

24.4 多元开放的融资体系支撑 434

24.5 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支撑 435

24.6 科学完善的技术体系支撑 436

后记 43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