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和谐社会新论
和谐社会新论

和谐社会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邹徐文编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214048523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民主法治、社会公平、文化发展、思想道德建设、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政府改革、以人为本、生态环境、党的建设这十个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
《和谐社会新论》目录

总论 1

一、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2

二、和谐社会的文化背景 9

三、和谐社会的经济根源 14

四、和谐社会的社会分析 20

五、和谐社会的政治诉求 32

第一章 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 1

第一节 法治与和谐社会 1

一、人治、法制和法治 1

二、和谐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 3

三、和谐社会与法的价值取向 6

第二节 民主法治理念下的政治和谐 13

一、民主理念的一般认识 13

二、民主与法治的内在互动关系 14

三、政治和谐的民主法治理念方向 17

四、政治和谐的重要构成因素 18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4

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应当坚持的基本宪政体制 24

二、提升党执政的法治化水平 26

三、构建现代法治政府 30

四、完善公民权利保障机制 33

第二章 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 39

第一节 社会公平——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准则 39

一、社会公平的基本内涵 39

二、社会公平观理论思考 46

三、社会公平的基本理念 49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社会不公平现象与原因 52

一、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53

二、社会不公平的原因 56

三、当前公平问题的特点 60

第三节 公平理念引领和谐社会构建 62

一、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取向 62

二、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65

三、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 68

第三章 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 70

第一节 文化的社会意义 70

一、文化的内涵 70

二、文化的社会意义 73

三、文化的社会意义的表现 75

第二节 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0

一、和谐文化及其社会价值 80

二、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先导 83

三、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 89

第三节 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3

一、大力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93

二、大力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和谐文化 101

第四章 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 108

第一节 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108

一、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为建构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108

二、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是和谐社会对建设主体自身的要求 109

三、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是调适化解社会矛盾,加快和谐进程的需要 110

四、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是衡量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 110

第二节 和谐社会的道德理论体系 11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11

二、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规范体系 119

第三节 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机制 123

一、学校教育、家庭熏陶、单位和社会濡染的“合力”作用机制 123

二、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的导向机制 126

三、道德教育与践行有机统一的机制 130

四、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调控机制 131

五、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保障机制 136

第四节 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138

一、明确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原则 138

二、注重养成教育的原则 138

三、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与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原则 139

四、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的原则 139

五、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相一致的原则 140

第五章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 141

第一节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141

一、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 141

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144

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148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 154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54

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156

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58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61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64

第三节 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169

一、理性审视发展是硬道理 169

二、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 175

三、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问题 178

第六章 区域发展与和谐社会 181

第一节 “区域和谐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模式 181

一、区域与区域发展基本内涵 181

二、区域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 184

三、区域类型与区域关系演化 188

四、区域和谐发展的基本模式 191

第二节 中国区域发展的过程与格局特征 198

一、从行政区经济到产业区经济 198

二、从沿海经济开放到发展四极 199

三、从梯度差异到特色区域发展 203

四、从区域竞争到区域和谐发展 210

第三节 影响“区域和谐发展”的原因探析 212

一、效率优先理论的误导 212

二、区域网络系统的短链 213

三、区域之间利益的冲突 213

四、区域文化精神的差异 215

第四节 推动“区域和谐发展”的创新理念与策略 215

一、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原则,构建合理的区域利益结构 215

二、树立统筹与整合发展理念,构建新型的区域关系模式 216

三、成立区域管理与协调机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 217

四、建立区域传导和扩散机制,推动极核发展与区域协调 218

五、培育先进的区域文化精神,促进城乡文化的全面融合 219

第七章 政府改革与和谐社会 222

第一节 我国政府改革的历史反思 222

一、我国传统政府体制的外在特征与内在矛盾 222

二、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体制的弊端 225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改革的历程和反思 227

第二节 和谐社会建设呼唤政府转型 233

一、中国改革:政府主导 233

二、社会不和谐的焦点: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235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关节点:制度创新 237

第三节 政府革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239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 239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构建服务型政府并行 246

三、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248

第四节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 251

一、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251

二、制度: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252

三、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机制 262

第八章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 270

第一节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270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溯源 270

二、革命导师的“以人为本”思想 276

三、“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 278

第二节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 279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 279

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83

三、“以人为本”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288

第三节 “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92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和主体保证 292

二、“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政治 293

三、“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经济 296

四、“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298

五、“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00

第九章 生态环境与和谐社会 302

第一节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探讨 302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三种涵义 302

二、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意蕴 304

三、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 306

第二节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构 309

一、我国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现象 309

二、人与自然和谐重构的目标 311

三、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315

第三节 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 324

一、尊重自然与珍视自然 324

二、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 326

三、和谐共处与各在其位 331

第十章 党的建设与和谐社会 333

第一节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体现 333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 333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 337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339

第二节 党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341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一项重大课题 341

二、党的建设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 344

三、党的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 348

第三节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党的建设 351

一、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 352

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356

三、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359

四、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361

参考文献 364

后记 36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